故都的秋的教案設計
故都的秋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從景物描寫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情選景;在景物的細致描寫中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
教學難點 :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學步驟 :
一課時
一、 導入 :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欣賞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根據(jù)大家學過的一篇課文中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畫面一
打出《天凈沙 秋思》(一起背誦)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總之,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維模式一
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了解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好,F(xiàn)在先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打出學習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到課文,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分組找,討論)
、倜鞔_: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诿鞔_: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 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體味
1、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吹降谌,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他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畫面上——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 景物透著破。ǹ酃识迹
。ㄔ冢┢票谘 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乃{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 日光能細數(shù)嗎?(神態(tài) 動作) 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tài)) 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靜 與悲涼”?
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 逃避現(xiàn)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板書:“以情馭景”)
五、講解全篇(非教學重點)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習完了,學習目標已經達到。最后,問大家兩個問題 。
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 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 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靜 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2)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作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fā)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六、回顧認知過程
怎樣達到的認知過程?
掌握分析這類文章的思維程序:
一、了解文章寫的景物對象,感知景物對象的整體。
二、分析文章怎樣寫的這些景物對象?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三、透過字面,揣摩體會,情景相連,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對象中的深情。
七、遷移訓練
情景相生。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有時往往一字著色,一字著情。如我們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
1. 選詞填空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 )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寄 》司空曙)
綠 紅 黃 殘
明確:黃。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對偶。
2. 理解《沁園春 長沙》的上半闕,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明確:景物,充滿生機,生氣勃勃。人物,寬闊的心胸,昂揚的精神面貌。
板書設計
以 情 馭 景
畫面 清晨小院 槐樹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帶黃 藍朵 青布 淡綠微黃 清
秋味 悲涼
秋聲 鴿聲 帚聲 蟬聲衰弱 風雨聲人聲 靜
以 景 顯 情
【故都的秋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12-31
《宿建德江》教案設計09-12
《春曉》教案設計(精選14篇)02-14
風的觀測教案設計參考04-20
《文具小超市》的教案設計04-19
《蒹葭》教案設計(精選9篇)07-04
《光的色散》教案設計(精選6篇)08-24
不求甚解優(yōu)秀教案設計03-31
《彩點點》教案設計(精選14篇)05-07
《說“木葉”》教案設計(精選10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