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品的教學反思
絕品的教學反思
長春版語文教材中的《絕品》一課是篇幅較長的小說,作者談歌以古典韻味的語言寫“義”塑“絕”。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進行解讀:
一、口誦心惟,入境品人物
小說《絕品》通過曲折變化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來表明作者的創(chuàng)作傾向,因此,課堂教學針對主要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展開學習。
課堂上通過問題的設置與多種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交流碰撞,形成對文章的縱深理解,力爭使學生“口誦心惟”。在初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氛,進入語境。對于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用心揣摩語調,讀出人物的個性,讀出人物的神情意志。
《絕品》一文中舍生取義、獻身革命的常先生,重情重義、一諾千金的劉三爺,舍利取義、不忘祖訓的王商人,斤斤計較又可以被人理解的馬氏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作者對這些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刻畫更多地呈現在人物語言的微妙細節(jié)上。人的情感能夠最細致地表現在聲音上,因此,我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沉浸在聲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或作家的情感。教學中摘引了劉三爺與常先生、王商人及馬氏的幾組典型對話,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從而還原了人物的心聲,使學生找到了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的捷徑,進而反復誦讀使學生沉入語境之中感悟語言,品味人物的性格。
二、細讀涵泳,潛心會文本
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立足于對文本的細讀。引導學生通過細致和充分的閱讀,對文本內在的深厚意蘊作出豐沛的闡釋。只有牢牢抓住語言進行品味、感悟和體驗,才能使文本這株大樹根深葉茂,才能使學生獲得對文本意義的深度建構。
學生對文本的細讀不是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和引導下、學生潛入文本的細讀。為了實現這種有效細讀,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劉三爺和常先生的“笑”,常先生送畫時的“鄭重”與劉三爺接畫時的“莊重”,馬氏的“譏笑”和“冷笑”,王商人“餓死不賣收藏”的祖訓等幾處重點,細細品讀,帶領學生踏踏實實地回歸文本,聚焦于語言文字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到了潛伏在語言深處的語文“真味”。這樣的細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發(fā)現和體驗的過程。
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們做到了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有效的文本細讀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雙重收獲,既收獲了文本解讀的意義、意味和意蘊,又收獲了細讀文本的經驗、感受和引發(fā)的思考。
三、深思精悟,明旨賞絕品
《絕品》中提到的書畫裝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弘揚的大信與大義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文章精短含蓄、內涵豐富的語言也盡顯傳統(tǒng)風格,這些都向讀者展示著談歌小說創(chuàng)作民族化的精神內核和民族化的表達方式,他歌詠民族精神,歌詠人間正道。
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理解了“絕品”的多重含義——畫乃絕品;技藝乃絕品;人乃絕品;友情乃絕品。常先生對民族的大義凜然,劉三爺對朋友的義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義,以及常先生和劉三爺之間肝膽相照的友情,都是義。這正是中華民族重義傳統(tǒng)的充分體現,“絕品”的流傳實際上就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流傳。王商人傳承了畫,在他的身后還有我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傳承著、沿襲著民族精神,這正所謂“絕品不絕”!“絕品”,既是獨一無二,又是永不斷絕,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談歌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帶給我們的精神震撼和思想哺育!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學作品表現民族意識和精神。作為語文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和承載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建設者和弘揚者,我們要借助文學作品引領學生親近語言,涵泳品味,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點燃中華文明的圣火!
【絕品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關《絕品》教案及反思03-24
教學反思大全06-24
教學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學反思04-27
《驚蟄》教學反思03-07
《登山游戲》教學反思12-20
《漢字的發(fā)展》教學反思03-09
蝸牛的秘密教學反思04-01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05-31
《剝豆》教學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