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1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 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 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 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是再恰當沒有了,F(xiàn)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洞髮W》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nèi)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jīng)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這種觀點,經(jīng)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qū)。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在今天,**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 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 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 科學,研究人 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F(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 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2
、傥沂茄芯靠茖W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诳茖W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而求得。
、蹖嶒灥倪^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④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具體細致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耍宰鳛檎麄探索過程的向?qū)АV劣谶@一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⑤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拊诮裉,網(wǎng)易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咴谶@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是我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了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辔矣X得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 )是在研究學術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F(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進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能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和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致和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聯(lián)系全文和選文回答,作者認為格物致和真正意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段中括號內(nèi)最恰當?shù)年P聯(lián)詞語是( )
A、不是;就是
B、不是;而是
C、不是;都是
D、不但;而且
3、作者說“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歷史上學術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這些話會讓未來的科學工作者喪氣嗎?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細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加粗詞語的作用。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作者認為中國學生“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需要有相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也就是說要有真正的實驗精神。
2、D
3、不會。作者是從講道理角度,說明為什么歷史上是這樣;作者強調(diào)實驗精神,強調(diào)眼光、勇氣和毅力,這是對后學的教育和鼓勵。
4、作者強調(diào)科學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索的全過程!安皇恰恰笔遣⒘嘘P系的復句,一般強調(diào)“而是”后面的內(nèi)容。
5、作者認為中國學生“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大家受網(wǎng)易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抽象思維而愿動手。要改變這種狀況,人們就必須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培養(yǎng)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意對即可)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3
【教學目標】
。、了解有關“四書” 的常識。
。、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本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語、典型事例,論說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 人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薄⒅攸c: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學生自讀課文,在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激發(fā)學生努力養(yǎng)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tǒng)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xiàn)象,并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進人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jié)大意及寫作思路和結構。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段落層次提綱:
、 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 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 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 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⑶ 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⑷ “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 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么關系?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jié),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jié),“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jīng)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jù)。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拔摇钡挠H身經(jīng)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jù)。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yǎng)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4
古之欲明明德與天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摘自《禮記·大學》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文化上并沒有太重視實踐精神,只是注重書本上片面的知識,沒有真正的實現(xiàn)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國家,他們更注重在實踐中探求新的知識,因此導致了中國學生與西方國家的學生在實踐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與古代《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軌跡上有些偏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在一次物理課上,我沒有好好看老師做實驗,只是背會了書上所寫,老師所說的`內(nèi)容,并沒有太過在意怎樣做實驗,第二天,去了實驗室,老師讓做一下“滑動變阻器”的實驗,在看到別的同學都在滿臉期待的做著實驗,當時的我,不得不后悔,沒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會知識點沒有用,相反,另一組同學因為上課好好看了老師做實驗,在自己的實踐下,完成了老師所交代的任務,開開興興地去做另一組實驗。在這種情況下的我,不僅沒有理解其中要點,反而將之前的知識忘的一干二凈。相比之下那組同學已經(jīng)理解透徹,反而很輕松。在近代的化學家中,俄國的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后,在一次次對其探索中,編制了元素周期表,為后代學習元素而奠定了基礎?梢,實踐出真知。
在現(xiàn)在的學習中,應該更加注重實踐,在實踐中獲的更多的知識,在實踐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路軌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5
【教學目的】
。、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lián)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xiàn)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xiàn)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簡答“格物致知”。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學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習題精選】
。薄⒔o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丁肇()中 b、朱熹()c、論()語
。洹⑷澹ǎ┘ e、測量()f、向()導
。、彷()徨 h、適當()
。、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
。狻⒅轮
。恪⑿涫峙杂^:
。、儒家:
3、給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標點符號。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參考答案】
。薄ⅲ、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
2、a、推究事物;b、獲得事物的知識;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d、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孔子為代表,主張禮治,強調(diào)傳統(tǒng)的倫理關系。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八臅钡摹洞髮W》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6
一、議論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diào)運用,強調(diào)聯(lián)系自己的表達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的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jīng)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jīng)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二、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時常地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會味嚼蠟,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納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立體地位,演好教師自己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一種平等活潑的時空當中取得進步。
四、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訓誡,要在現(xiàn)實的情景之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才會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五、提倡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其創(chuàng)新能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7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過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任何一個新知識的獲得,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fā)明,都是建立在不斷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洞髮W》中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天地,從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這早已不適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這個物質(zhì)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推敲身邊的物體,并學習好文化知識,要從探察物體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親自動手實踐,讓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直觀地呈現(xiàn)在你面前,是獲得知識的最好方式。這便要求我們不能死學書本知識,必須在生活中潛下心來研究事物,從中獲取知識。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門衛(wèi),整日閑暇無事。他利用空閑時間做什么呢?他玩起了鏡片。于是,他憑借著對事物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科學的精神,終于玩出了名堂,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放大鏡和顯微鏡。
從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難看出,探察事物的確是獲取知識的好方法。可我們應該盲目地去觀察任何事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不會有成效。永遠也不要忘記,實踐是與知識相結合的。諸葛孔明一生好學,在年輕時便游歷四方。早在隆中時,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煽v有滿腹經(jīng)綸不去施展有怎能體現(xiàn)他自己的才華呢?他追隨劉備,子啊連年的南征北戰(zhàn)中,我相信對他自己是一種常人莫及的提升。正如他在破南蠻藤甲兵前說,“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蠻有驅(qū)獸之法”,后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實踐的過程嗎?諸葛孔明后來有發(fā)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位發(fā)明家。
由此看來,親自動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在生活中也有體會。在物理課上學習電路,之上可以輕而易舉地連接,而當一大堆電學原件擺在面前時,還真有些摸不著頭緒。幾次實驗下來,才逐漸有所領會。
憑我這些年的親身體會,只有不斷地研究事物規(guī)律,并把書本中的知識廣泛應用到實踐中,有所變革,才能適應21世紀發(fā)展的需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8
閱讀《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問題。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討或哲理的清談而求得。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具體細致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耍宰鳛檎麄探索過程的向?qū)。至于這一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就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驚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1、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科學實驗過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過程中,又該摒棄哪些不良的學習習慣?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初中學過的課文中選取一位科學家的事例做事實論據(jù),以支持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科學研究中的實驗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2、在科學實驗過程中,需要積極的探測、具體細致的計劃、有恰當?shù)哪繕俗飨驅(qū)В辉谇笾^程中,必須摒棄埋頭讀書、不愿動手,過度依賴老師的壞習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新知識,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時,有了“主意”。
3、示例一:“兩彈”元勛鄧稼先數(shù)十年如一日,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實驗。為證實實驗效果,經(jīng)常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xiàn)場采樣,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
示例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產(chǎn)的研究。為實驗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護在秧田邊,親身實踐,奮斗九年,終于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創(chuàng)造世界一大奇跡。
示例三:兩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在實驗室里對成噸可能含鐳的工業(yè)礦渣一鍋一鍋地冶煉,終于提取出0.1克純凈的鐳。(應突出“注重實驗或?qū)嵺`”這一要點)
(二)閱讀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選段),完成下面各題。
、俚莻鹘y(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诖蠹叶贾烂鞒拇罄碚摷彝蹶柮鳎乃枷肟梢源韨鹘y(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③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F(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ㄟx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1.段③中的“實驗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錯誤是什么?作者用這個例子證明什么?
答: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劃線的詞語不可以刪掉,說說是為什么?
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劃線詞語:真正的)
答案
1.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真相的態(tài)度。
2.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證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
4.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是不重視“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沒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義,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達就不準確就沒有說服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9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予的性質(zhì),就要特地栽種竹予,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qū)АV劣谶@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時至今天,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劓艮“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現(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已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ü(jié)選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小題1:.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項是_______ (3分)
A.實實在在地栽種竹子,把竹葉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觀察,以了解竹子的性質(zhì)和生長過程,這才是真正的“積極探測”。
B.作者是—個著名的科學家,他認為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險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C.作者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例,說明埋頭讀書對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毫無幫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D.由于受到陽明思想的影響,中國學生往往考試成績非常突出,但在研究工作中的決斷能力、動手能力大很低。
小題2:.結合選文,回答以下問題。(7分)
。1)作者在第五段中說“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他的依據(jù)是什么?(3分)
。2)我/f]怎樣做才能“使得實驗精十慎正變成中國文化的—部分”?請分點概括。(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以偏概全,原文是“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
小題1:
。1)因為基礎知識的突破要靠實驗,而實驗的過程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還要以判斷力和靈感選取一個適當?shù)哪繕俗鳛樘剿鬟^程的向?qū);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眼光、勇氣和毅力。(3分,答對任何一點1分)
。2)①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②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③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④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⑤要自己有判斷力(4分。言之有理即可)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要求學生認真閱讀,仔細辨析4個選項,運用排除法,得出B項意思與原文不符。
小題2:
(1)此題考查學生的聯(lián)系上下文的能力。
。2) 此題考查學生的辨析能力,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逐條寫出即可。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10
本文論證的是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也就是格物致知精神。文章以作者自己的經(jīng)驗與體會為例子,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學習本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從整體上理清本文的結構。理解本文是怎樣提出論題,主體部分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其次,要仔細揣摩作者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要明確作者圍繞論點舉了哪些事例,講了哪些道理,這些事例和道理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
另外,還要品析文章的.語言。作者用第一人稱,以自己的感悟和經(jīng)驗,娓娓道來,猶如敘家常,平實親切,易于接受。
最后,還要把握作者是怎樣聯(lián)系實際,深入淺出地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