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西地平線上》教案
公開課《西地平線上》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鑒賞評價能力,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手法。
方法與過程目標:體驗文本中歷史典故所體現(xiàn)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并能訴諸文字。
情感與價值目標:體驗和認同悲劇式美麗和英雄情感,體驗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內涵。
教學重、難點
一、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表達自然之美的能力。
二、品味和評價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轉向人文思想表現(xiàn)的語言藝術。
三、分析文中引用典故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涵。
教學方法:通過三維互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研習文本、探討問題。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進程:
1:導入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說天地之間的雄偉風景是很難說出來或訴諸文字的,其實不然。古有唐代大詩人王維以一句極簡練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概括了雄偉的大漠落日風光,那么現(xiàn)在又有一位作家,他用他那極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義色彩的筆調,再次為我們闡釋了一下天地間的大美—《西地平線上》的落日。
2、作者介紹: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雕像》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3:字詞辨正
誑( kuáng)語 埡( yā )口
勒勒(lè)車 攫( jué )來
模(mó)糊 霧靄(i )
泥淖(nào ) 混沌(hùn dùn)
驀( mò )地 魁梧(Kuí wú)
4: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先讓學生劃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總寫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第2-22段):分寫三次落日;(1-5 :第一次落日;6-16:第二次落日;17-22:第三次落日)
第三部分(第23段):結束全篇,照應開頭。
。2)讓學生找出首尾兩段出現(xiàn)比較多的句子(即文章的文眼)
、佟笆篱g有大美”
、凇靶蹅サ娘L景”
(3)完成表格,感受三次落日的不同特點。(先引用清代大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的一句話“文似看山不喜平”,說明三次落日是不同的。)
次數(shù) 地點 景象特征 手法 作者感受或聯(lián)想
一
定西高原
顏色:春聯(lián)的紅,血紅
形狀:勒勒車輪
美麗、柔和、富有生命力
。ㄗ匀幻溃
比喻、擬人、動靜結合
驚呆了
二
羅布淖爾荒原
顏色:血紅
形狀:一輪
莊嚴、神圣、悲劇感
。ū瘎∶溃
對比襯托、先抑后揚
震撼了、掉下
淚來
羅曼羅蘭
三
阿勒泰草原
顏色:熱烈的紅,炫目的紅;
形狀 :在云背后揮舞魔杖
壯美、奇妙、神秘
(歷史美)
側面描寫
驚駭、卑微、
平庸、感謝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5:問題探討
(先讓學生談一下自己認為哪一次落日寫得好,并說明理由:然后就具體問題教師提出疑惑,讓學生討論思考)
。1)兩次寫到《泰坦尼克號》音樂,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夢幻般的死亡感覺”,之后“突然掉下淚來”,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明確:《泰坦尼克號》演繹的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悲劇式的愛情故事,令人感傷又覺得非常悲壯。之前的落日,給作者蒼白荒涼之感,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寸草不生的羅布泊,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覺”。而后來的落日突然變得血紅,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是紅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即將消失,仍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讓人肅然起敬。尤其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更顯得重要,至少給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勵。
。2)羅曼羅蘭為什么對著太陽呼喊時熱淚盈眶?課文作者為什么要提到羅曼羅蘭對約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補充一下有關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多夫的情況)
補充:羅曼羅蘭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讀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羅馬法國考古學校,在歐洲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漸形成了熱愛人類、熱愛自由的人道主義思想。1893年后,羅曼羅蘭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索爾幫學校任教,在音樂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斐聲文壇,獲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堅持人道主義,反對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進步群眾運動。雖然他思想比較復雜,經(jīng)歷了漫長曲折的演變,但他始終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站在進步人類一邊。巴黎光復后,他抱病參加紀念十月革命和慶祝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慶典。此后不久即與世長辭。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小說寫了主人公追求音樂夢想的執(zhí)著而偉大的一生!凹s”這個形象正是羅曼羅蘭有一次看到太陽從海平面上噴薄而出時構思成功的,“約”有著和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是一個太陽式的英雄人物。同時他又是個悲劇式的人物,歷經(jīng)重重磨難而不被人理解,“約”在彌留之際這樣說:“我曾經(jīng)奮斗,曾經(jīng)痛苦,曾經(jīng)流浪,曾經(jīng)創(chuàng)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zhàn)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輝煌,又有日落的悲劇感。
明確:因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動,也為發(fā)現(xiàn)約翰克利斯多夫與太陽的共同點而激動。約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樂家,劇作家,名滿歐洲,經(jīng)歷了多重災難,有著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形象說明)
他產(chǎn)生于日出,卻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懷。作者用這個具有太陽精神的人來旁襯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將逝去,是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間永恒不變的真理!
。3)作者在寫了第三次落日后,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這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補充講一下匈奴外遷與成吉思汗西征的情況)
補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明確: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繹的歷史,因為日落一一再現(xiàn)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經(jīng)歷的斗爭。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具有同樣的精神:不屈、執(zhí)著地追求,堅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這是一種英雄精神。
作用:①更凸現(xiàn)了落日的雄偉壯闊;
、谠黾恿宋幕嵨逗蜌v史厚重感。
(4)作者在觀賞第三次落日時,為什么會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明確:作者在觀看日落時聯(lián)想到了:匈奴鐵騎早晨或黃昏時向西地平線絕塵而去;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橫掃歐洲。這兩者都給人一種雄壯、闊大的感覺。在這種獨特的時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顯得分外壯美,歷史的幻象和現(xiàn)實景象的輝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種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豐厚的美學蘊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
6:總結三次落日
三次落日描寫:
第一次:表現(xiàn)了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動;
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是一種悲劇美;
第三次: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厚重之美。
7:談一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曾否像作者一樣被自然深深地感動過呢?(生1、2、3……)
8:課文總結
席勒說:“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體現(xiàn)理想!弊髡邔β淙盏拿鑼懼幸M歷史文化典故,不僅僅是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文化韻味,更是對“大美”之本質面目的還原。
美麗的事物永遠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麗的眼睛。其實,我們可能每天都跟美麗擦肩而過。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用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體悟自然和生活賦予我們人類的種種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邊的最美。
【公開課《西地平線上》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公開課教后感想02-27
《天窗》公開課教學片斷反思(精選13篇)02-2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公開課教學設計02-15
語文課堂《爬山虎的腳》公開課教學設計(精選12篇)11-07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