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樓蘭啊樓蘭》讀后感

時間:2021-06-20 19:40:5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樓蘭啊樓蘭》讀后感

  為什么會翻開這本《樓蘭啊樓蘭》呢?大概是因為向往。我是個奇怪的人,心里對著西域有著“迷”之向往,也總想背上行囊到更遠的地方看看,那黃土之下,那大漠盡頭。樓蘭這個神奇的西域小國名字實在太吸引我,于是連簡介都沒看,憑著一股子沖動,就下了單。但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情懷上的愛好者,這本學術性很強的書和我的理想還是有點差異,我這人既不愛讀歷史也不怎么看地理,讀書嘛還是通俗的妙易懂的好,所以剛拿到這本書,翻開幾頁的時候,心里很是害怕,生怕讀不下去,讀不完。

《樓蘭啊樓蘭》讀后感

  可它并沒有讓我失望。也許它不能一下子能將你帶入,但似乎更適合慢慢品讀,在你撇開生活中的無關緊要和雞毛蒜皮之后,進入作者營造的樓蘭大夢里。

  作者高洪雷是一位歷史學者,長期從事地質研究,致力于傳播西域文化,他的著作比較小眾,大多是專業(yè)性較強的學術類書籍,《樓蘭啊樓蘭》是他的第四部作品。

  這篇讀書筆記,我將用六個關鍵詞來一一解讀。

  情懷家

  提到樓蘭,你會想到什么?

  我印象中,已經(jīng)有太多的人寫過樓蘭,在古代,不論是王昌齡筆下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還是李白筆下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樓蘭一詞似乎成為了唐詩里的西域情懷代名詞。知乎上甚至有這樣一個提問“樓蘭究竟犯了啥錯,成為眾多詩人的假想敵?”而在現(xiàn)代,不論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或是當年掠奪之后留下筆記的斯文赫定還是寫下了《樓蘭新娘》的席慕容,又或是許多以樓蘭古國為背景的再創(chuàng)作故事紛紛出版,連外國人都不放過它,足以說明樓蘭人氣之高,絕可以收獲“最受歡迎的西域古國”的稱號!

  能去觸碰樓蘭這個題材的人,我想大多都是因為情懷,更不要說寫出這么厚厚一沓的高洪雷了。書中有段特別讓我感動的描寫,大致是這樣:“她頭頂尖氈帽,微微閉著雙眼,睫毛像一排松針一樣立著,上面蒙著一層細沙。在童話般的嵐氣里,仿佛一位金發(fā)披肩的少婦,用紅靴子走出了靈巧的腳印,那是一位白人女子從遠古走來的腳步聲”哪怕是木乃伊冷冰冰的尸骨,在他筆下也活靈活現(xiàn)。文字背后,該藏著一顆怎樣熱血沸騰的心啊。這樣的古舊情懷,實在難得。

  情懷不應該只關于未來,更關于過去,F(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短短兩年蘋果就更新了三代,小學五年級我曾羨慕同學用上了iPhone4,現(xiàn)在再也沒在大街上看到過,5G時代的網(wǎng)速只會越來越快,高鐵普及總有一天人們會再也不瞧一眼綠皮火車,車馬再也不慢了,一輩子也絕不夠愛一個人。一切都在越來越快,逼著我們大步向前走。而說到為千年前的干尸拂去睫毛上的塵埃,用筆觸慢慢記錄下挖掘的瞬間,恐怕在許多人聽起來是件毛骨悚然的事情,可是想想還有多少人能堅守這樣一份古老情懷呢?套用書中斯文赫定說過的一句話吧“觸到已亡的過去,才能感受活著”。

  荒漠賦予人們無窮的想象力。我好奇沙漠深處究竟有什么?今日高山與大漠交錯的新疆,遠古時期又是什么樣子?離沙漠最近的一次大概是在去非洲旅行時在撒哈拉外圍的小鎮(zhèn)上歇腳,但也只是外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卻是沒見過的,大概對我這個在南方沿海城市長大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遙遠的情懷吧。

  時空之旅

  為什么說是時空之旅呢?讀完整本書我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極巧妙,或者說布局太龐大,以至于全書不僅跟隨時間推進,更有著空間的轉換,還緊緊穿插著自己的邏輯線條。從漢至清,從倫敦到喀什再到洛陽,半個地球,兩三千年的歷史,就這樣展開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可以稱其為一本地理書,雅丹地貌,風蝕巖,枯木之下最有可能發(fā)現(xiàn)遺址,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大陸板塊……一連串的地理知識涌來,有點像高中聽地理課,越聚精會神越是有意思。

  又可以稱之為歷史書,而且是一本世界史,既有從漢至清的中原史,又有對公元前3000年印歐人的南路,西南,西路,極西路,北路,東南和東路八個遷徙路線的還原,還對《李柏文書》等一眾古籍做出了背景解析。

  我們都知道現(xiàn)世存活的人中沒有誰真正經(jīng)歷過古代樓蘭的變遷,不過是通過口口相傳,閱讀大量文獻資料或是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的,換句話說,我們都是以后來人的視角在“向前看”。而作者居然能將自己從“后來人視角”中抽離出來,將以往所知所學重新在腦中融合,構建出一個多維度的立體化視角,而這個視角之龐大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如果你看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話,大概能明白我說的是什么。我這才反應過來,作者不是在單一描繪某個古代國家的消亡,某段探險的歷史,或是某件寶物被人挖掘,而是在造夢,一個關于樓蘭的大夢,正如那句話所說——復活樓蘭,為了人類的永恒夢想。

  通俗化

  百度詞條對于“通俗”的定義是淺顯易懂,易于被大眾所接受的。

  如果本書僅羅列出大量專業(yè)知識和學術成果,并不會多打動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承擔起了“通俗化”的責任,把晦澀的專業(yè)成果用相對有趣的日常語言講出來,讓人聽得懂,看得透。

  要知道這世上有許多偉大的發(fā)現(xiàn),知道的人其實寥寥無幾,好比這書中提到國人實際上比西方晚很多才開始對樓蘭進行考察,或是樓蘭后來改了名叫鄯善國,再或者所謂的“樓蘭美女”和樓蘭并沒有什么關系,因為樓蘭古國出現(xiàn)時,她已經(jīng)死去1200年了。這一切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本書,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通俗化”怎么具體結合全書解釋呢?這本書由三大章組成,第一章內容發(fā)生在近現(xiàn)代,講的是樓蘭古國滅絕已久被風沙掩埋后,由外國開啟的關于樓蘭的一系列新探索。第一大章按時間分成了22小節(jié),從第一個進入新疆開啟樓蘭探索史的俄國人開始,到最后收尾的中國探險家大隊,講述了100多年以來樓蘭古國及附近經(jīng)歷的“被探索”“被挖掘”的歷程。第二三章的時間線向前拉回到了封建時代,甚至更遙遠的遠古時代,以樓蘭國的興起為小背景,以中華王朝更迭為大背景,講述了那個時代下中原西域政治經(jīng)濟的相互影響,以及樓蘭的變遷。而第二三章之間的區(qū)別又是以北魏為時間節(jié)點為分隔點,以中原大變遷來影射西域的小變遷。

  試想一下,對于學術類著作,如果以前是因為看不懂而不愿意看,一旦更多的作家能加入“學術通俗化”的隊伍,會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看呢?某種程度上,《樓蘭啊樓蘭》就像一座橋,讓公眾了解學術,讓業(yè)界發(fā)現(xiàn)進入大眾視野。研究的意義雖不在于名揚四海,但若能夠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領域,讓大家知道這個讓無數(shù)人魂牽夢繞的西域小國不僅是歷史上潦草一筆,是不是能吸引能多人投身這一事業(yè)中呢?我想這也許算是個良好的開端吧。

  樓蘭歷險記

  這本書花了很大篇幅來描寫一眾地理學泰斗們于樓蘭的故事,讓我記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叫《丁丁歷險記》的漫畫書。

  客觀來講,書的后半部分其實有點變了味,摻雜了許多亦真亦假的野史,前半部分似乎更有價值。本章也是我覺得全書三大章中寫的最好的一章,也是我想在此著重講的一點。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樓蘭歷險記的這條故事線,我按書中大探險家們的國籍名字以及出場順序,列出了這張表(如下):

  俄國 尼科萊·米哈伊洛維奇·普爾熱瓦爾斯基 1876年 到達伊寧

  普魯士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1868年 踏入大清

  瑞典 斯文·赫定 1890年 開始先后六次踏入中國

  俄國 彼得·庫茲米奇·科茲洛夫 1893年 開始率隊先后三次進入羅布泊

  美國 埃爾斯沃思·亨廷頓 1905年 從卡爾克里克啟程

  匈牙利 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 1900年 抵達喀什

  日本 大谷光瑞 橘瑞超等人 1902年 開始從倫敦率隊抵達新疆

  俄國 謝爾蓋·奧多諾維奇·奧登堡 1910年 抵達羅布泊、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 1927.5.9于北京出發(fā)

  瑞典沃爾克·貝格曼 1934年 前往尋找“一千口棺材”

  中國 王炳華 1979年 因拍攝宣傳片為攝制組探路

  中國 穆舜英 1980年 探險始于敦煌

  可以從表中看出,雖然叫樓蘭探險記,但大約有那么好幾十年的時間,沙漠中行走的探險家們都是金發(fā)白皮的高鼻大眼洋人面孔。

  這也是最讓我贊嘆的一點———外國對于地理探索的重視,做個橫向對比吧,當時的的國內,不要說自主探索,就連文物保護意識都沒形成,甚至政局不穩(wěn),連基本的民生都無法保全。反觀國外,地理探險熱已經(jīng)持續(xù)了幾百年,從15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始,遠洋探索船一艘艘駛出港口,英國人穿起了絲綢衣裳,時不時就有人因測量出了某座處女峰的高度一夜間名聲躁動全世界…在一方面,當時的西方是遠遠把中國甩在了身后。而最不得不提的當屬斯文赫定,這個瑞典小老頭在70歲的高齡仍在沙漠中穿梭,回國后寫下了《亞洲腹地探險八年》和《游移的湖》。更是作為一個“外來人”,在抗日初期為國民政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一切都源于西方對于東方,中亞,大漠的好奇與向往。你也可以稱之為一種“情懷”,但這樣的“情懷”,除了馬可波羅那一次,都算不上什么良好的開端。無數(shù)土地被劃為租界,一步步奪取了清朝政權,圓明園在一場大火中覆滅……好奇往往成了強盜侵略行為的開端。這一次也不例外。

  被運走的“博物館”

  為什么說這一次也不例外呢?

  魯迅先生早期在日本雜志上發(fā)表過這么一段話,“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險,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笨蛇@一回,洋人不但探了回樓蘭的險,還偷了許多寶貝。

  讓我頗有感觸的一點,是作者行文間的不甘和憤恨。高洪雷先生還特意在書中寫了這么一小節(jié),題為“中國不該憤怒嗎?”

  當然是該。這第一要憤怒的'是國內。彼時國內的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到令人可怕,直到1930年才有了第一部文物法規(guī)《古物保存法》。那在這之前呢?從1876年俄國人普爾熱瓦斯基開始探索的那一刻起,整整54年,半個多世紀,又有多少座“博物館”被運走了呢?無休止的搜刮強盜行為背后,我們究竟丟了多少寶貝?這個數(shù)字恐怕難以想象。

  這第二憤怒的當屬“絲綢之路上的外國魔鬼們”,所謂“探險家們”一邊探索自然一邊偷摸著中國各地的情況,為日后各國侵華殖民打起了準備仗。再分享一組書中驚心動魄的數(shù)據(jù):英美法俄日等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有中國文物164萬件,還不包括各國私人收藏。

  中國當然該憤怒,也更該反思。從博物館的分布數(shù)量來看,直至今日,中國都落后一大截。西方各個發(fā)達國家,平均10萬人一座博物館,更有甚者例如斯德哥爾摩和倫敦,達到1萬人一座。而今天的中國,離300萬人共享一座博物館仍有距離。這怎么能擔得起文明古國的稱號呢?今天的中國對于文物考古研究與其總想著“新發(fā)現(xiàn)”,更應著眼于搶救性發(fā)掘上。書中的第二章提到這么一句話,“假若這些文物沒有被西方大盜成塊鋸下成箱運走,而是靜置到今日,其中又有多少能幸存下來?”換句話來問,即使寶貝不被拿走,我們能留得住嗎?也該問問自己。

  西域與當代中國

  傳統(tǒng)意義上中原和西域的淵源究竟可以追溯到多久以前?似乎很難探究得到。但真正聯(lián)系起來,大概要從“倒霉的張騫”開始說起,為了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二度出關,一困就是十三年,甚至和胡人女子生下了孩子,到后來有了絲綢之路,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而后的樓蘭太子之變,改名鄯善…當我們提及書中談到的這些,不禁問問自己,樓蘭離我們有多遠呢?

  時間上的久遠,遠到甚至沒人確切知道為何一座極度繁華的城一夜之間淪為黃沙。在這一點上,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古文明都有類似,比如瑪雅文明,

  比如海底遺跡亞特蘭蒂斯,再比如樓蘭古國。而空間上的遙遠,讓它的精確遺址到了今天仍是一個謎。

  的確,作為古絲路南道上的商貿(mào)重鎮(zhèn),樓蘭國似乎和我們有著不可跨越的時空距離。那么到了今天,樓蘭離我們又有多遠?

  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樓蘭”,已經(jīng)不再單單指樓蘭這一個小國。就如同我們提起貴霜,大月氏,米蘭,莎車,蔚犁等等極富異域風情的國名一樣,我們放眼的是整個西域。古代狹義上的西域是指出了玉門關的西域三十六個小國,而到了今天,玉門關以西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么看來,西域和當代中國的距離的確是越來越密切了。

  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借“一帶一路”再出發(fā),樓蘭似乎再也不是孤獨立于大漠中的那個古國了。2015年若羌縣稱將撤地建市并有望更名樓蘭,消息一經(jīng)發(fā)布引得萬眾期待。的確,“一帶一路”為建設“新樓蘭”提供了最好的歷史機遇,也許隨著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逐漸成型,再提起“樓蘭”,有一天它會成為盤活整個南疆的“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樞紐。這么看,樓蘭和我們好像沒那么遠了。

  就像那句話所說,復活樓蘭,是為了人類的永恒夢想。同樣,通過一帶一路重現(xiàn)西域絲路輝煌,則是為了我們一直追尋的中國夢。讀完這本書之后,也許要和那個早被掩埋在風沙之下黃土盡頭的西域古國暫時說聲再見了,但我的確希望,再見面之時,我們能以另一種姿態(tài),見證樓蘭的新生。

【《樓蘭啊樓蘭》讀后感】相關文章:

《樓蘭啊樓蘭》讀后感(通用5篇)01-27

《樓蘭的憂郁》讀后感03-26

樓蘭之死讀后感01-07

我的樓蘭詩歌11-02

樓蘭解釋及造句07-04

寫給樓蘭詩歌10-29

樓蘭新娘詩歌07-17

夢回樓蘭詩歌09-27

樓蘭探秘的散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