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精選2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精選2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
談到《教育學》,我似乎一點都不陌生,上師專時作為一門課程來學,參加工作后又培訓過一次,升本科時還培訓了一次。次數(shù)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認為并沒有能真正把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參加工作十年了,面對一個個教育難題,自己還是無所適從。為了讓自己對教育這門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這本《教育學》,細細地品讀,希望它能給自己以新的啟示。
翻開這本顯得有點陳舊的書,又看到那個問題,"教育學是什么?"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為什么要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活動?原來人類要生存和發(fā)展,社會要延續(xù)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逐漸完善起來,并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教育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社會共同存在、共發(fā)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范疇?吹竭@里,我心頭涌起一種強烈地自豪感。因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為一名教師,自己感覺是無尚的光榮。面對這樣一個神圣的職業(yè),自己真的應該投入整個身心去認真地工作,不僅僅是投入精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想想平時的自己,也曾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為在新課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講課而彷徨,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逃避的心理,現(xiàn)在覺得真不應該,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帶著神圣的責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著往下讀,這本書又從中國教育的現(xiàn)狀、學生素質及培養(yǎng)、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使自己對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又得到了一次回顧,在讀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一些對教育這門科學的新認識:
一、教師要解放學生,解放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一絲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開啟過一處美不勝收的精神之門,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其激動不已的讀物,從來沒有執(zhí)著地思考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發(fā)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她)就肯定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話語告訴我們,原來良好的教育講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縛,不是鉗制,它需要釋懷,需要解放。這就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tǒng)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范?墒乾F(xiàn)在教學的現(xiàn)狀是,學校似乎并沒有把重點放在引學生去感知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點放在對成績的要求上,不僅要排名次,而且對優(yōu)A率及達優(yōu)率也要排出來。老師們?yōu)榱俗寣W生出成績,不停地加班加點,布置的作業(yè)也很多。學業(yè)生每天疲于應付,缺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生的思想和身心難得自由,天長日久,學生整天到晚都處在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許,他們小小年紀,但已經開始有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學生淹沒在題海戰(zhàn)術里,不要再讓學生寫作業(yè)寫到很晚。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美好而輕松的童年,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學會體驗愛,這樣,學生會很快樂,而我們自己也會工作得很快樂。
二、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
以往的"教師中心論",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關系的緊張,而"學生中心論"又削弱了教師的職責,對學生成長同樣不利。其實,在現(xiàn)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主體間性"。這種關系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評判。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寬容、溫厚之心。努力減少一些苛責、失望和冷漠,增加幾分理解、信心和親切。努力從學生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上,分享滿足、愉悅和歡樂的情緒,能選擇最恰當?shù)慕逃龝r間、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學工作才會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讀《教育學》,給我以新的啟示,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讀書中進步,讓我們繼續(xù)讀書吧!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2
不知不覺工作已將近十年,經歷了數(shù)不經的考試,每次考試之后,好的成績給我?guī)砗艽蟮某删透,不自覺的就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今天讀了《教育學》,內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來在我心中樹立的工作目標竟轟然倒下。原來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出好的成績,更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成績只是學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數(shù)教師卻一葉障目,按照學生的成績帶上了有色眼鏡。
如何擺脫這種態(tài)度,那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真摯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能按照學生的成績來劃分愛的界限,要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成為一種義務。師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靈魂。這種愛不能是表面的應付工作,它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愛,教師如果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這種愛是無私的、高尚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膽B(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痛苦,排解他們的憂愁,從而在感情上拉近師生的距離,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學生愿意把教師當作益友,從內心深處把教師當做自己排憂解難的'朋友。教師以身作則,對學生或示范,或幫助,或促進,使每一堂課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方法。教師關心學生,把愛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不能只愛一部分學生,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感。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長遠的師愛。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愛以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喜好而偏待學生,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無遮掩,或進行體罰,更是對學生的侮辱。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而使學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學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為現(xiàn)代的教師,我們要明白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xiàn)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當前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教師這個職業(yè)的最根本的道德。
當然,愛不是肆意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xiàn)爭執(zhí)時,教師要以審慎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的批評可以嚴厲,但絕不能諷刺、挖苦!昂掼F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當我們看到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親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鞍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3
最近我細細品讀了彭紹東教授撰寫的《信息技術教育學》,受益匪淺,的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特別是對處在科技發(fā)展飛速的現(xiàn)代社會的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wǎng)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shù)燃夹g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下面我就針對本人的閱讀情況談談讀完這本書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信息技術是一個很大的領域,然而信息技術學科在小學和中學還只是一個爭議頗多、地位尷尬的小學科。書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術教師素質培養(yǎng)和專業(yè)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與基礎性。在研究和繼承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學科相關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及現(xiàn)代教學理論,融合新課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課程更強調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現(xiàn)實,調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顒又须m然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思維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們人人參與了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主動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也使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不斷的張揚、發(fā)展和提升。
在教師的必要指導和寬松學習環(huán)境條件下,讓學生獲取多種知識的渠道,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主動獲取知識。在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一章中從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角度看,教育還應特別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這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智商與情商的有效整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課程內容和學生學習生活經驗、社會文化習俗的整合,以及教師、學生、教材與環(huán)境的整合。尋求課程文化價值就是課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線,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課程對共同文化價值的合理表達。
《信息技術教育學》這本書讓我深深體驗了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教師還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調節(jié)學習的氣氛,提高學習有效性。設計練習時,形式要多樣,注意學生和知識的覆蓋面,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的學習,體現(xiàn)學習與教學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過學習我認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4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yōu)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為了什么?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xiàn)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tǒng)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chuàng)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說“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苯逃液徒虝,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耙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后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復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系,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伙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fā)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chuàng)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于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于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fā)現(xiàn),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于“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梁,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進生的病態(tài)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后進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后進生心里,那么,轉化后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后進生不斷取得進步,盡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艷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袄硐氲慕處,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敝旖淌谠谡撌鲞@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說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老師充當?shù)氖恰敖逃臁焙汀皠W邮帧钡慕巧,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tài)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shù)同事對學生的態(tài)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著朱老師所說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后,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fā)展,這也是我讀后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yōu)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chuàng)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5
一個人從自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與教育打交道的這一輩子。當自己還是襁褓中的嬰兒的時候,懷抱著你的家人便會教你說話、認識事物,讓你了解自己周圍的一切。這也是我們最初接觸的教育——家庭教育。在經過幾年的家庭教育后,自己已經會嗲聲嗲氣地說話,了解了許多生活必須,這時候,我們所需要學的東西已經不是家庭教育能夠滿足的了。為了促進自己的進一步成長,讓身體的成長和學識的成長成正比,我們便開始了學校教育。
從狹義的教育上來講,我們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學校教育。所以,從進入學校接受的教育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地開始自己這一生的教育之路。當自己三歲被送入幼兒園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這樣一個圈子里待那么多年,也沒有想到,自己之后生活在這里的時間會比家里的時間多上好幾倍。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現(xiàn)在的大學,算算日子,已經有十幾年了。曾今坐在課堂上,看著講臺上的老師講課,總是在想,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像老師那樣傳道授業(yè)解惑,那時,單純地以為只要長大了,就能當老師。進入大學以后,為了自己的.以后的事業(yè),也逐漸進入了考證大軍的隊伍。什么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二級證書、導游證、秘書、,還有教師資格證。大學第一年的時候,看著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證的培訓,起初,自己也去領了一張報名表,但填好后,想了想,沒有參加。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些事,所以想先看看情況,再做決定。而且,詢問許多同學他們考證的原因,并不是去當老師,而是想給自己多弄幾個證書。
其實自己也并不是很想當老師;旧希课煌瑢W小學的時候都創(chuàng)作過一篇作文——《我的夢想》,還記得那時老師把每位同學的夢想都念了出來,而其中“老師”是大多數(shù)同學的夢想?墒牵S著成長,選擇這個夢想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在自己一年又一年,一級又一級的學習過程中,當老師的那種辛苦,心里也都明白了。
暑假的時候,趁著有時間也有精力,便去圖書館泡了泡,在尋尋覓覓好幾圈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教育學》。每本書的布局基本上沒有多大出入,特別是理論方面的書,在最初的章節(jié)中,介紹的總是關于這門學科的定義。所以,剛開始看的時候,總是覺得疲憊,所以前面的內容看得很慢。后來看到關于教育學的歷史和發(fā)展的時候,興趣便被引出來了。其實以前學習歷史的時候,書上也講過些許相關的史實,但并不其中,十分分散,所以對于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了解不深。也是因為自己對這些方面的好奇,所以才會去看《教育學》的書?纯醋约簢业慕逃私庖幌缕渌麌业慕逃。
我國現(xiàn)在的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是比較落后的。但是,我們國家的教育起源卻比西方要早。在我國史料記載中,遠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tài)。從估計的記載中可以知道夏朝有庠、序、校三種學校。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對這三種學校做了相關的敘述——“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边@是我過最初的教育形態(tài),隨著歷史的演變,教育業(yè)跟著發(fā)展。但總線路總是圍繞著儒學。也正是由于儒學在歷史上強大地位,所以我國后來在教育的改革上才會經歷那么多的困難。眼看著西方國家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得如日中天,古代的時候,總是其他國家不遠千里地來到中華天朝學習我們的先進文化,后來,泱泱大國卻由于自己的閉關鎖國而落后。想想鴉片戰(zhàn)爭后的頓悟,再想想曾經古朝的輝煌文化,實在是不得不令人心寒。
經過戰(zhàn)爭長時間的摧殘,我們國家的教育更是跌入谷底。當我們還在為教育的出路而煩惱時,西方國家卻已經步入新的教育階段。由于我國近代教育的低起點,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水平與西方先進國家有較大的出入。以前在電視里看到關于美國學生的學習生活,總是十分羨慕,羨慕他們學的內容,羨慕他們學習的制度,羨慕他們的教學方法……因為,與他們的教育相比起來,我們的學習生活顯得十分死板。而中國當代的應試教育也照成了大多數(shù)學生實踐能力低的結果。所以,現(xiàn)在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更有前途的教育,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將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而許多的學生也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為自己的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矗由此,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刮起了一股留學熱。中國當代社會,更是將出國留學作為“人才”的評判標準。留學生的頭號成了能力的一種權威性的象征。
雖然橫觀我國現(xiàn)在的教育情況并不太讓人滿意,但是,在看了《教育學》這本書后,我認為這塊瑰寶將來總會閃爍耀眼的光芒,世界人民的目光不再單單只放在我國的古代文化上,世界人民的目光會更多地注視在我國當代教育的成果上。在書店選書的時候,我將幾本講教育學的書的目錄對比了一下,雖然在關于如何講述這門學科的定義上,幾本書各不相同,但每本書后面的內容都大相徑庭,那就是感性化教育,重視教育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德育和素質教養(yǎng),將教育的內容以及方式多元化。并且政府方面也在積極地為教育改革而努力,在考慮到我國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后,將西方的先進的教育制度引以借鑒,去己糟粕,取爾精華。
現(xiàn)在,身為大學生的自己,雖然對于我國的教育并不太滿意,可以說失望,但并不絕望。因為它由始至終都是人們心中的重點,不會被人們輕視,所以不會被放棄,所以不會絕望。我期待我國教育在經過社會多方的努力后,能夠出現(xiàn)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教育學方面會有更多新的理論指導,使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再次以讓人仰之生嘆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業(yè)的大森林中。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6
《教育學》是師范里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了幾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學》這本書,感覺熟悉而又陌生。
我們整天把教育掛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書中做了明確的回答。教育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產生于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于生產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美育這一章節(jié)。
美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表現(xiàn)、鑒賞、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范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yǎng)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yǎng)對象的審美素養(yǎng)(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啟超先生說:“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薄叭の妒巧畹脑瓌恿ΑHの秵实,生活便成了無意義!比松の杜c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為實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里。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xiàn)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xiàn)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著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著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兩個字表示即“育美”。我國學者認為:“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泵烙闹苯庸δ(審美觀以及審美、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等)與美育概念的狹義或形式美育相關。
美育的間接功能是一種附帶功能,或者說是一種潛在功能,是為其他教育功能發(fā)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藝術美是一種以現(xiàn)實美為基礎,但是又經過藝術加工,因而高于現(xiàn)實美的美的形態(tài)。藝術美育則是指以藝術美為內容的美育活動。藝術美來自現(xiàn)實美,但是由于有了藝術家的集中、概括、提煉,因而比現(xiàn)實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因此藝術美育應當成為學校美育的核心內容。
藝術美育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在藝術美育中,應當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內容和境界,從而在實質意義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藝術美育還應當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不同藝術形式及表現(xiàn)方式,不同藝術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從而提高藝術的鑒賞能力。三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xiàn)或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方面的修養(yǎng)。
藝術美育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藝術類課程去實施的。由于藝術形式品種繁多,學校藝術美育課程應當選擇那些基礎性強,受學生喜愛,同時又適合各學校實際的藝術形式開展藝術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的`形態(tài)。大自然是學生審美情感體驗的最豐富的源泉。與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現(xiàn)實的,生動、豐富和多變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質樸、色彩豐富的特點,而且隨季節(jié)、晝夜和天氣變化而經常變換。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動性和隨機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通過自然美的鑒賞,使學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自然美的欣賞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性情;通過自然美的欣賞,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賞,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環(huán)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謂教育美育是說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我們知道,衡量人類活動的標準主要有真、善、美三個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學過去在教育活動的評價尺度上主要關注的是真、善兩個尺度,而嚴重忽視了審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動最講言傳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視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chuàng)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fā)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為美育的資源。這表現(xiàn)在:(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臺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創(chuàng)造合乎美的規(guī)律的教育活動中介形式。比如有張有弛的授課節(jié)奏,課程內容呈現(xiàn)的審美追求,一直到教學語言、板書的美化,等等。(3)努力發(fā)現(xiàn)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對象美,并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為審美對象,讓學生的成長作為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4)科學美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學科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美的成分。科學美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現(xiàn)的偉大的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發(fā)掘并展示科學美不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對各科教學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7
《教育學》最早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學過,想想距今有十來年了。現(xiàn)在讀《教育學》會有著不同的心得體會。讀《教育學》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師這一章!督逃龑W》之教師,在角色沖突中尋找平衡點。
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每個人都同時扮演好幾種角色,而眾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叢"。作為教師,教育學第十五章《教師》中明確提到:"僅與學生的關系而言,教師就要扮演著豐富多彩的角色。"如,教師是"家長代理人"、"朋友知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調節(jié)者和研究者等等。而當所有的角色與個人的預期發(fā)生矛盾或難以取得一致時,就會出現(xiàn)角色沖突。對于這樣或那樣的角色沖突,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1、合理調試與家庭角色的沖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別是孩子還小需要照顧時,教師很容易同家庭角色產生沖突。對于這點,我深有體會,這一路走過來。有時候我真得無法盡到一些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的職責,我往往因此內疚、不安甚至苦惱。特別是當孩子生病時,你會感到更加愧疚。一直以來我都把精力更傾向于學校,因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我們無法放手,有的時候真的是身心俱憊。于是,很容易忽視了自己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努力的去尋找一個平衡點做到有急有緩,協(xié)調控制,最好能統(tǒng)籌兼顧。
2、努力讓"教育者"與"研究者"和諧統(tǒng)一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它比其它的職業(yè)更加要求你不斷的`充電不斷的學習,而且是多方面的學習。一個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師總能讓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實踐范圍的再創(chuàng)造很難高屋建瓴,教師的研究工作需要規(guī)劃指引,需要理論培訓習得,需要高層次的專家點撥。所以勇于抓住時機,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敢于沖破困難,努力讓自己走向"教育者"與"研究者"的雙重共贏身份,需要足夠的勇氣、堅定的意志,需要無怨無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獨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獨。對于自己,尚未在這方面邁出足夠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與且得,這就是我目前所擁有的平衡點。
在教師扮演的角色叢中,由于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角色沖突。在角色沖突中,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支點。其次,教師要善于從諸多角色中掙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盡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對自身更有價值的角色上。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8
近年來,我國許多教育學人執(zhí)著于理論研究,借鑒西方先進教育思想,挖掘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深入思考教育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力圖建構起科學合理的教育學理論體系,教育理論研究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局面。由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楊兆山教授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教育學》,就是杏壇中初綻的一朵小花。
“教育是什么?”這是作為教育學科通論的教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作者認為,“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學是研究培養(yǎng)人的學問”。作者從社會與人的關系入手來詮釋培養(yǎng)人這一社會活動。培養(yǎng)人就是使個體從生物意義上的人,成長為社會意義上的人,并進而去改造社會、促進社會發(fā)展。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適應并改造社會。由此,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便成為教育學發(fā)展的兩條主線。社會與人,是教育學的`永恒主題,教育學正是在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之間的矛盾運動中,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以往的許多教育學理論體系的一個特點是:各部分自成系統(tǒng),但各章之間缺乏有機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時常常難以從整體上把握教育學的學科脈絡,無法形成明晰的學科意識。因此,作者緊緊圍繞“培養(yǎng)人”這一主題展開教育學學科體系,從“社會、教育、人”這一教育學基本問題出發(fā),以“培養(yǎng)人”為原點,以“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為主線,系統(tǒng)闡述了“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學基本問題,并在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這兩個維度上展開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的維度包括“為誰培養(yǎng)人”(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培養(yǎng)什么人”(教育的目標);教育與人的維度包括“怎樣培養(yǎng)人”(教育的方式手段)與“誰來培養(yǎng)人”(教育的主體)。本書將傳統(tǒng)教育學所涉及的重要領域進行梳理,整合于“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和“誰來培養(yǎng)人”五部分內容中。由此,“一個原點、兩個維度、四個領域”構建了一個語義簡明、邏輯嚴謹?shù)慕逃龑W理論體系。將“培養(yǎng)人”這一條教育學學科體系的“暗線”變?yōu)椤懊骶”,既凸顯出教育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又將各自獨立的篇章聯(lián)系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教育學學科建構的核心是教育觀。教育觀即是對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它引領著教育實踐。作者執(zhí)著于教育觀的探討,強調學習教育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學的教育觀。認為只有形成科學的教育觀,才可能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自覺樹立正確的師生觀,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缺乏正確教育觀的引領,教師的教育教學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難以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強調教育學不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術,而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教育觀是統(tǒng)攝教育學的靈魂。
本書能夠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堅持培養(yǎng)人的社會主義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提出了比較有見地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作者以“培養(yǎng)人”為原點,構建了一個簡明、嚴謹?shù)慕逃龑W體系。在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地闡述理論的同時,加入了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增加了該書的可讀性、趣味性。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書中還有一些理論觀點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育理論研究的勇氣、毅力與耐心,是值得鼓勵的。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9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吧罱逃笨梢哉业浆F(xiàn)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同現(xiàn)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0
上周讀了《大教學論》,我覺得夸美紐斯一直在強調把孩子交給自然,讓他的成長、發(fā)展都順其自然,而我讀完《普通教育學》的感受卻和《大教學論》不同,赫爾巴特更多地是在強調規(guī)則與管理。管理是可以避免現(xiàn)在和將來對別人與兒童自己造成危害的。我經常看法制節(jié)目,現(xiàn)在的犯罪現(xiàn)象有很多都是發(fā)生在青少年身上,當究其原因時大都有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兒童時代所受到的管理。而我這里說的規(guī)則是指人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威脅。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兒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脅帶有強制性。
監(jiān)督。赫爾巴特認為如果把監(jiān)督作為常規(guī)工作的話,那么就不可能要求那些在監(jiān)督壓制下成長的人們都能機制敏捷,具有創(chuàng)造力,具有果敢精神和自信行為。而且如果對孩子不加監(jiān)督,不加教養(yǎng),放任孩子們撒野的話,他們是不會有偉大的品格來的。
權威與愛。愛所要求的感情和諧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產生:教育者深入到學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學生的感情中;或者設法使學生的感情以某種方式接近教師自己的感情。一旦獲得了愛,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減輕管理的困難。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避免由于威脅、監(jiān)督造成的叛逆,讓師生關系更和諧。
說到“愛”,我想到了曾經看到的一個關于愛的教育的故事。蘇霍姆林斯基,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也是烏克蘭巴甫雷什鄉(xiāng)村中學的校長。他記下了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里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為什么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xiàn)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著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后來一位江蘇的語文老師用這個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題,讓學生續(xù)寫。他們會寫出怎樣的故事呢?果然具有“中國特色”。大部分的中心內容都是寫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兒不能損害公物,寫教育家對兒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等等。
我想,為了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中不能少了愛的教育,教師應該讓孩子有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要用自己的愛去澆灌他們,讓孩子的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通過清楚、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個步驟,我們的孩子將建立一個合理的秩序,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自然不能做到這樣。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1
聽過劉老師的講座,非常敬佩。光光的腦袋,嚴肅的表情,詼諧的語言,總是能讓人在快樂中感受到他的智慧。暑假一到,跟孩子的距離密切了,自己變成孩子眼中的“保姆”,她則自我形容,是保姆養(yǎng)的貓。我既不想成為保姆,也不想她成為貓,就趕緊拜讀了劉老師的《敘事教育學》。希望能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秘方。讀完之后,無論是從教師職業(yè)還是從教育孩子都有收獲。
《敘事教育學》源自于劉老師上的一門課。是以課程為契機,教案為形態(tài),以學術方法為精神,撰寫而成的一本書。內容上分析了大量的教育小說和教育電影。他以敘事教育為主線,將這些內容串起來。就像一個大師在一堆散亂的珍珠里,串出了奪目的項鏈。讓人想起來,如果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它就會給你奇跡。敘事教育學,是相對于理論教育學,不講道理,只講故事的教育學。出色的`敘事教育學恰恰只是保持故事的文學性、藝術性而有意或無意地擔當起教育的任務。由此可知,“敘事教育”實際上就如同德育中的“隱性教育”。在德育的教學中,可以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在介紹盧梭的《愛彌兒》一書時,盧梭開出一個返回“自然教育”的處方,重點是通過“消極教育”來實現(xiàn)”身體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吧眢w教育”實現(xiàn)強健的體魄,情感教育實現(xiàn)“自愛”和“憐憫”,意志教育保護兒童的善良天性,使兒童身心得到自由的發(fā)展,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消極教育是指在直接授予知識前,讓知識工具的器官完美化,努力以恰當?shù)母行跃毩暈槔硇灾R開路的教育,F(xiàn)代教育的現(xiàn)狀與這些觀點在許多地方恰恰是背道而馳的。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2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愛的教育》,它是英國的一名作家埃·德阿米琪斯。
為什么這本書能如此吸引我呢?那是因為這本書能讓我的心靈感動凈化。這一本書它主要寫了發(fā)生在意大利四年級的學生安利柯,他身邊各式各樣的感人故事。文中把愛詮釋的淋漓盡致,真真切切。大到家鄉(xiāng)之戀,小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字里行間,感人肺腑,動人心弦。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小小抄寫員》這個感人的故事。它主要寫了四年級的學生朱利奧的家庭十分的貧窮,他父親為了多掙一點錢,除了在鐵路工作外,他還給人當抄寫員。年幼的.朱利奧不忍父親紅著眼睛抄到十二點,卻只能得到一點小小的報酬。他便等父親上床后,他悄悄的模仿父親的筆記抄了起來,朱利奧由于過渡皮勞,朱利奧的成績下降了,遭到家人的辱罵,但是他沒有告訴家人們真相。有一天,朱利奧無意中碰到了一本書,驚動了他的父親。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
作為一名小學生,朱利奧能體涼父親的難處,幫父親排憂解難,并毫無怨言,這是多么難能可貴!我與朱利奧相比,我生感羞愧。又一次,作業(yè)做完了我在畫畫,爸爸就說:“作業(yè)做好了,還要復習預習。復習預習可是很重要的。”我不耐煩,托著長音說:“知道了!”爸爸聽后,剛想說,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無奈地搖了搖頭。轉身離去了,F(xiàn)在想起來真對不起爸爸。
有人說“人情味”在世間已慢慢淡化,F(xiàn)在的社會在飛速地發(fā)展,人們只看著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顧別人的感受。而在《愛的教育》中,一群小學生卻擁有一顆愛心。我們大家都應該要向這一群小學生學習。
讀完這本書,我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我卻一點兒也不后悔,因為它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愛就像花蜜,蜜蜂不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世界就會因為愛而變得更加美好。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3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感受頗多。這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膽B(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育才學校公約草案》規(guī)定指導員(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碧招兄壬@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绷P非愛,害也。作為現(xiàn)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xiàn)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xiàn)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xiàn)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4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閱讀教育類書籍非常有必要,所以我首先選擇了《普通教育學》這本書?梢哉f,看完這本書受益匪淺!
《普通教育學》所討論的教學理論闡釋了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提出了教學形式的原則,論證了教育教學的理念,并具體指出了培養(yǎng)各種興趣對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作用。意義。這些都在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價值。這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今天重新研究和評價這本書的原因。是教育理論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是現(xiàn)代教育理論走向科學的開拓者和基石。
赫爾巴特努力統(tǒng)一人的人格和社會性,將現(xiàn)實社會的要求與未來社會的呼喚統(tǒng)一起來,培養(yǎng)能夠立足現(xiàn)實、面向未來的人才。
赫爾巴特的管理理論建立在惡性理論的基礎上,這顯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然而,即使在赫爾巴特最專制的管理理論中,我們仍然可以隱約看到一些民主的東西:“人們只能將這種服從與孩子自己的意志合理地結合起來,而且他們也只能將這種服從結合起來。期望得到成為一個真正的結果。教育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如果老師擅自行使控制權,這種權力既不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也不是從學生那里獲得的。那么他在這里就徹底毀了自己!
《普通教育學》的不朽生命在于其教學理論。首先,赫爾巴特從自己的思想、興趣、感知和其他心理思想中尋找其教學理論的理論基礎,并試圖將其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這是赫爾巴特極其重要的理論貢獻。其次,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確提出了“教與教”的'概念,從而正確厘清了教學的定義,闡述了教與教的關系。三是提出“四階段教學法”!八碾A段教學法”明確劃分教學的四個階段,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關注學生在不同教學階段的不同興趣,特別是考慮到在不同教學階段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對于系統(tǒng)的知識轉移和教學過程的標準化具有重要意義。
赫爾巴特把對兒童的管理作為實施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提出了以威脅、監(jiān)督、懲罰、權威、愛為主的管理手段。并指出只教不管會徒勞無功,只管不教是對兒童的壓迫。這幾種管理手段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都會不時用到,說起來感覺很容易,可運用起來其中的分寸是需要好好把握的。比如威脅和懲罰使用不當就會變成體罰或變相體罰,幾種管理方式要綜合運用,針對不同的兒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我們年輕教師更應該好好琢磨避免使用不當造成錯誤。在這幾種管理方式中,我比較認同權威與愛。作為教育者應該在兒童心目中樹立起權威的形象,受到兒童們的愛戴。而樹立權威就要求教師要有卓越的智慧,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要成為他們次序的守護者,知識的領航人。要受到兒童們的愛戴教師自己要愛兒童,要與他們保持親密的關系,要成為他們心靈的港灣,知心的朋友。作為管理者一旦樹立起權威的形象,受到兒童們的愛戴,那管理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以上是我初讀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還將再讀《普通教育學》,進一步去理會其中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用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5
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教師的,全書共100條建議,每一條建議都是教育家給教師指路的,闡述著教書育人的真理,確實給我們教師在教學方面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我們展現(xiàn)了教師教育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凝練,使我們明確怎樣去做一個優(yōu)秀的教書育人者。
通過學習《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穿過時空隧道走進了1918年12月28日,去詳細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種急于認識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蘇霍姆林斯基從出生到上小學一直到工作,成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總是積極向上的,勤懇的.,一生寫作了41部教育專著,1200篇童話,生前被評為烏克蘭功勛師,獲得2枚列寧勛章,多枚馬卡連科獎章。應該說,蘇確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蘇聯(lián)的教育事業(yè)上,這一點是公認的,是我們現(xiàn)代教師應該學習的精神。當前,國際上的各種競爭例如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又賴于教育去培養(yǎng),所以盡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種人才就成為教育改革和現(xiàn)代學校關注的中心課題。
而今,我國的中學生正處于新舊體制常常發(fā)生碰撞,許多問題不可能盡如人意和適時解決,各行各業(yè)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離異的、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面對中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僅僅靠原有的教育教學與德育工作難于應付局面。為了改變學校教育的被動狀態(tài),社會、學校、家長都在呼喚心理學直接參與學校教育工作。陳學詩、沈漁村、李心天等一批專家、學者呼吁“為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⑤應“廣泛開展心理衛(wèi)生科普宣傳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小學增加心理衛(wèi)生課”⑥,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得以正常發(fā)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導,不良心理與行為得到矯治,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學習上沒有心理負擔與壓力,愛學、會學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個性健全發(fā)展,能夠適應學校、社會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成書于十九世紀初期,雖然在時間上和我們相隔很遠,但其內容中閃現(xiàn)的教育理念是和我們在同一時代的,尤其是書中要求教師培養(yǎng)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強調學生應該善于自我表現(xiàn)的理念等等?傊瑫杏性S多建議是我們教師今天應該借鑒的。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6
“教育史上的經典著作永遠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啟蒙”。通過對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閱讀,我體會到了赫爾巴特所構建的科學教育學體系的歷史價值及其對現(xiàn)實教育問題的借鑒意義。
下面就幾個方面,結合現(xiàn)實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拙見。
1、課程改革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以培養(yǎng)新型人才為目的是方法的先導。首先應該從各地的實際出發(fā),確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有計劃、有組織去設計、去實施。一定要強調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實效和教育目的的達成度。
2、赫爾巴特論證的教學法往往被人認為是教師的“教法”,而不包括學生的“學法”,這就是忽視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之上的。根據(jù)學生興趣活動的四個階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動來規(guī)定教師不同教學階段的教學活動和方法,以促進學生統(tǒng)覺團的形成和擴大,他沒有否認學生的主動性,而是更多地論述了教師如何去做,以促進學生的最大發(fā)展;而杜威也憂慮,“迎合學生的任性和興趣”會有危險,需要有成人的指導來發(fā)展學生的民主,他沒有否認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規(guī)范。
3、如何構建我們自己的教學法,首先,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發(fā)展知識或能力,二者之間
的對立也就沒有那么絕對。其次,對于赫爾巴特和杜威教學法,不能一切“拿來”,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辯證分析,取長補短。第三,現(xiàn)在各種教學法如雨后春筍,更要汲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學習“魏書生”,明日又學“洋思經驗”,一定要學其思想的內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們仍然要研究赫爾巴特一樣,主要是研究和學習其教育思想。
4、赫爾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間存在著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為相互聯(lián)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是實現(xiàn)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條件。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興趣必須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學中如果只有單一的興趣,或者某個方面興趣過度,會出現(xiàn)與完全缺乏興趣相同的結果:破壞完善道德的培養(yǎng)。因此,興趣必須向多方面發(fā)展,多方面的興趣應該構成一個勻稱的統(tǒng)一體。其次,多方面興趣的培養(yǎng)就是個性多方面發(fā)展的教育。赫爾巴特提出,教師應該使個性向多方面性發(fā)展,使個性、品格、多方面性融為一體。他所說的個性與多方面性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個人發(fā)展的要求與社會需要的反映。個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駕御個人。三者結合起來既為實現(xiàn)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礎,又為實現(xiàn)可能的目的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有時把教學放在第一位,有時又把訓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這里。他說:“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沒有根基的話,那么,我們自然可以有理由撇開教學來探討訓育了;那樣的話,教育者就必須直接控制個人,激發(fā)他,
驅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長起來,使惡劣的習性銷聲匿跡。教育者可以自問,這樣一種人為的、被強調的單純的訓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須有一切理由假定,人們首先應通過擴展了的興趣來改變個性,必須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設想個性有對普遍適用的道德規(guī)律發(fā)生應變的可能;同時在對付過去業(yè)已變壞了的兒童時,除了應考慮他現(xiàn)存的個性以外,還應著重估量他對新的和較好的思想范圍的可接受性與他接受它們的時機。” 因此,教育目的的三個部分是可以合并起來的。赫爾巴特把多方面興趣、道德、個性聯(lián)合起來作為培養(yǎng)目標,反映了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的需要,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即使在今天對我們也不無啟迪作用。
筆者認為在理解赫爾巴特的兒童管理思想時,應該同他的培養(yǎng)兒童個性的教育起點聯(lián)系起來,且不可以點帶面、以偏概全。赫爾巴特談到,教育學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門科學,但他還應掌握傳授知識的科學。他認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也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在向兒童提供知識的過程中引起了兒童心理的變化,產生了對知識的興趣,然后,由知識興趣上升到欲望,最后在行動中表現(xiàn)為意志。因此,赫爾巴特認為整個學校教育無法分為兩個孤立的過程: 一是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進行道德陶冶的過程;一是通過傳授知識進行智慧的過程。如果只講道德而忘記多方面的培養(yǎng),就可能導致無知識與能力的人支配社會;同樣如果只進行知識教育而缺乏教育性也會導致無信仰的人支配社會。顯然,他把實現(xiàn)教育目的與
傳授文化知識看作同一過程,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也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正如他所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教育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平衡的多方面興趣,使他們形成思想范圍。多方面興趣分為認識與同情兩大方面,經驗、思辯、審美、人類、社會和宗教六大種類。多方面興趣是教育的視野投向全人類的社會生活,是教學過程中教育要實現(xiàn)最高目的所必須培養(yǎng)的東西。它既是教學過程的起點,也是教學過程的終點。赫爾巴特指出訓育是一種持續(xù)的誘導工作。他認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過訓育以維持他的想法。它通過交際、榜樣、啟發(fā)使學生直接得到積極發(fā)展方面的促進。訓育就是要直接地陶冶兒童的性格,在兒童身上培養(yǎng)一種有利于教學的心理狀態(tài)。訓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懲罰、贊許和獎勵。
當我們今天對其重新審視時,會發(fā)現(xiàn)其對我們的教育和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7
周末我看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寫的長篇小說《愛的教育》,小說文字平實,但是卻蘊含了愛的真諦,使我終生受益。
《愛的教育》這本書用日記的形式描述了一個意大利男孩在一個學年所經歷、觀察和感受到的愛的故事。這些故事分別講述了不同的愛,每月故事中的尋母記講述的是母子之愛:一個小男孩獨自一人去美洲尋找母親,等他到了那里之后,卻又得知母親隨著房主搬到了其他的地方,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漫漫尋母之路。小男孩在尋母的路上,歷經了苦難,但他毫不氣餒,堅持不懈,最后終于尋到了為了家庭生計外出打工賺錢的母親,并且用他的愛挽救了母親的生命,讀到這里我不禁感動的熱淚盈眶。
《愛的教育》中除了母子之愛,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少年鼓手對祖國的.愛了,故事講述的是在一次戰(zhàn)役中,我軍遭到了敵人的突襲,抵不過敵軍猛烈進攻的我軍只好派出一位少年鼓手去找援軍支援,少年鼓手穿過槍林彈雨,不負眾望,終于找到了援軍,援軍來了之后,很快的便消滅掉了敵軍,我軍取得了勝利,而那位少年鼓手卻面臨著截肢的威脅,軍醫(yī)沉痛的說道:“如果中彈后,傷腿不繼續(xù)用力,也許還能救治!鄙倌旯氖中α诵Γ骸叭绻业膫炔挥昧,怎么能趴在地上,繼續(xù)前進去找援軍呢?為了我的祖國,我甘愿抵上我的命!”少年鼓手這種為了祖國,甘愿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我要向少年鼓手學習。
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知道了讀書也是一筆財富。它引領我走入充滿愛的生活,學會了怎樣帶著愛繼續(xù)生活。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缺失了最純真的愛,變得越來越貪婪自私,無時無刻不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折手段的去傷害身邊的人。我們應該肩負起發(fā)揚愛、放大愛的使命,用自己的真心誠意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學會愛,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社會上所有需要被關愛的人。
我堅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8
閱讀完《當代教育學》一書后,我從中受益匪淺,給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啟發(fā),真正覺得如果老師把認真準備的課堂付諸實施,把所學到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理論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注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與教育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與學習風格,注重學生的道德、品德與德育,這樣才能迅速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真正做到實現(xiàn)21世紀的教育理想。
一、課堂目標要明確。
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所說的,教學是以知識、技能和熟練技巧來武裝學生,在教師的領導下,組織學生積極活動,以實現(xiàn)教育目標。那么我們老師怎樣才能做到呢?
上課前我覺得作為老師首先要明白一堂課要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和技能,要養(yǎng)成些什么行為方式和品格,學生應該有怎樣的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來學習,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明確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活動都應該圍繞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展開、進行,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學習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學生鞏固知識的目的;老師上課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老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能力、興趣、努力程度、學習方法以及行為傾向等等,對學生因材施教,把對優(yōu)等生的培養(yǎng)與對后進生的幫助有機結合,使每個學生揚起希望的風帆,使每個學生都能發(fā)展起來,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二、課堂重點要突出。
課堂教學內容一直是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問題。中國式教育強調的是以書本知識為主、以講授間接經驗為主、課程的規(guī)范程度較高,習慣以教科書為課程的范本。那么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能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jié)的知識有時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說,而對書本中的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教學,對重點要盡量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三、課堂內容要正確。
課堂內容是指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guī)范,并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
四、教學方法要得當。
《當代教育學》一書中向我們介紹了講授法、圖例講解法等等,而教學方法要得當就應當是教師根據(jù)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最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作為老師就要善于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有創(chuàng)造性的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并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內,只要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是與教學情境相適合,就一定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譬如,對沒有定性的有爭議的問題,與其用講授法,不如采用小組討論法;為了讓學生認識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狀,采用講述來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觀,等等,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老師
和學生的溝通方式多了起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相對來說就多了起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也就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五、課堂組織要嚴密。
老師在課堂中要收獲好的效果,就要注重嚴密的課堂組織。老師要做到課堂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整堂課的'節(jié)奏要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速度自然,課堂秩序好。教師擁有一定的組織才干,就能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做到組織嚴密,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六、課后要及時反思。
《當代教育學》一書中介紹教學反思是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老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對于一堂課,我們應該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進行及時的反思,通過教學反思可以直接推動教師主動學習教學的相關知識,不斷去完善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構,促使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從而更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
作為教師,把審視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心中就開始了對舊的教學理念和行為的揚棄,不僅對自己還是學生都是一種超越與發(fā)展,更是教師日漸成熟的標志。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把課堂塑造成猶如藝術創(chuàng)造的精品,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才能成為教育新理念的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19
這本書是由江蘇省特級語文老師——楊斌,選自國內外50位大師的教育觀點的教育名著,是我們作為一位師范生和成為一位合格的老師都有必要去精讀,把握這50位大師教育觀精粹。這50位大師的文章中涵括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質,教育藝術等等這些問題。
讀完這書,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確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讓教育成為人的生命和心靈發(fā)育生長的過程。
教育本質觀具體表現(xiàn)為:教育作為一種行為手段,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讓受教育者自主學習,具備自主的學習能力,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的得到真正全面和諧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可以客觀地體現(xiàn)這種教育現(xiàn)象,因此,可以從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來理解教育本質觀。
一、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教育方法應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活動。例如,啟發(fā)式教育方法,它是很明顯地反映出以受教育者主動開發(fā)思維去探討問題,而教育者啟發(fā)性的輔助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課堂上提問的這種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讓學生提出疑難,再通過論讓學生自己解答的這種模式,學生在這過程中全靠自己思考去尋找答案。通過學生的自問自答,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我國著名特級小學語文教師——賈志敏,令我記憶深刻的是,看賈老師的一堂全國示范小學語文課《賣魚的人》的視頻,這堂課的第二課時主要是深入學習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內容,賈老師巧妙地運用自己幽默的語言來讓學生自問自答,這完全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手段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也讓學生喜愛老師,達到師生融為一體的境界。這也是我們作為師范生,所要達到的藝術性境界。
二、教育內容。
當今,我們所說的教育內容,就是通過教育這種行為手段要向學生傳授些什么樣的知識。教育所要傳授的知識是要根據(jù)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和階段性發(fā)展,來進行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所以,教育內容要會根據(jù)各個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而制定。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曾風行一時的天才式教育,選拔一批十二三歲有聰慧的學生,到我國科技大學進行為期四年的學習。經過四年的學習。李政道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大人物,推薦一些頂尖學子到美國留學。但是,都后來才發(fā)現(xiàn),對于這些“天才”來說,盡管學識很淵博,但人情世故這方面一竅不通。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兩個問題:第一,所謂的'天才式教育,只是面對極個別天聰敏慧的學生,而絕大部分學生都是都智力正常水平的,所以,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針對大部分學生智力水平發(fā)展階段而選擇,因此,老師在講授這些知識時,應把教學重心普及到大部分學生上,而不是個別針對性教育。第二,這種天才式教育,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弊端,就是忽視學生情感,道德的教育。只是一味地填鴨式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忽視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沒有使受教育者達到真正的全面發(fā)展。從這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可以借鑒出,教育內容應該實事求是,根據(jù)國家,社會,受教育者的特點,科學地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傳授。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受教育者去吸收,應當是使每個受教育者自主學習、自主提升能力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和諧真正的發(fā)展。這不僅僅是受教育者個人發(fā)展,而且關乎于我們社會,民族,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有句古話說得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當今,科學地培養(yǎng)新型人才,為我們未來的國家振興繁榮鋪路。所以,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會有不同的教學成果。而作為一名未來的老師,我們應該充分掌握好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現(xiàn)代教育教師技能,根據(jù)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實施個性化的教育。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展示的過程,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完美配合,這支和諧的曲子會一直演奏下去的。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20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勁,要游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斗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皶郧f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斗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xiàn)。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shù)?態(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照正直為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yè),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愛他們呢?
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21
作者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理論是基于其在巴西長期的掃盲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實踐為經驗基礎的。對于長期受壓迫無人權的被壓迫者來說,能接受教育并認清現(xiàn)實是多么榮耀的事情啊。我父親和母親都是文盲,我爸爸一生最為驕傲的就是五年的志愿兵生涯,并在此期間參加了一個多月的強化識字訓練,學會了基本的閱讀。而我媽媽在經過廣告標語牌的時候,經常會向我指認她所認識的文字。她所識文字極少,但總為認得這幾個字而驕傲自豪,說她年輕的時候曾經上過夜校(掃盲識字教育)?梢,受教育權,對于他們來說是何其值得珍視啊。但遺憾的是,我爸爸媽媽所接受的教育僅限于此,與作者被壓迫者教育學理念中的對話、反思、人性化,似乎還相差甚遠?赡芨嗟刂粷M足了他們對有文化人的向往而已,終究沒有擺脫被壓迫者的思維局限。
基于成人教育實踐經驗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理論,對于我們未成年人教育實踐有何指導意義呢?把教師和學生對標于壓迫者與被壓迫者,肯定是錯誤的。但不當?shù)膸熒^和教學觀,肯定也會置師生于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之中,如視學生為無知的容器而一味灌輸式的教育。重視師生間的.相互主體地位,倡導平等對話交流和教學相長,應該是任何形式教育的真理。
看著字面之詞,經常讓人想起“被壓迫者”的自嘲。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能如懷才不遇的感慨、可能如人情傾軋的悲涼、可能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無奈…都可能讓人心生出“我就是被壓迫者”的悲哀。時勢變遷,如當初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固化階層,肯定是不復存在的了。但在現(xiàn)實的人情交往中,思想的殘余肯定還是有的,而且隨著所處情境的變化,壓迫與被壓迫的角色也就在切換之中,此時的被壓迫者(如沒有人文關懷之下的被領導)也可能是彼時的壓迫者(如苛求別人或向人灌輸自己的思想)。所以,被壓迫者教育學追求人性的解放,其倡導的平等對話,對于我們現(xiàn)實也是有借鑒意義的,這可能是極高的情商。
21天的挑戰(zhàn)又告一段落。關于此書,模糊朦朧仍還是最主要的體驗;蛟S,除了閱讀,還需要實踐去增進理解。正如本書的觀點:教育、解放都不是目標,而是過程,閱讀也該如此,永遠在路上。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 篇22
《教育學苦旅》這本書,幾天讀下來,掩卷沉思,感慨萬千,本書的作者是陳桂生先生,他是中國建國以來首屈一指的教育學家之一,多年來主要從事教育基本原理方向的研究,以擅長精密的邏輯思維和對教育細致的審視著稱,著述頗豐,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學派的教育科學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著作還有《教育原理》、《普通教育學綱要》、《學校實話》等等,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拜讀的大作。
而這本《教育學苦旅》則更是匯集了陳桂生教授歷年重要著作的序跋、感悟和講座記錄,關于“遭遇教育學”,“做了過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的教育學專業(yè)生涯,回顧了他在教育原理、教育研究領域探索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教育現(xiàn)實的透視和剖析。
其中有關教育敘事的觀點更是讓我倍加關注,陳桂生先生曾這樣說過“教育敘事研究自律:……每一個有教育經歷的人都有別人代替不了的特殊經歷和實際體會。通過敘事可以使個人的精神財富,供社會分享。至于某種教育敘事的價值,既同對所敘之事真實程度及完備程度有關,更取決于為什么敘事——是為了如實地反映以往教育的本來面貌,還是出于其他什么目的! 這使我更加明確了研究教育敘事的目的和初衷。并且更加堅定了“敘事研究”是教師成長非常重要的途徑,是中國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種研究取向。
教育敘事研究不是簡單的“鏡像”紀錄生活,而是觀察與思考生活,是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思獲得的經驗,是創(chuàng)意和靈感的碰撞,是善于思考的人從身邊的平常事中也會發(fā)現(xiàn)的.真理。
總之,教育敘事是發(fā)掘或揭示內藏于具體事件和自己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fā)現(xiàn)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和價值意義。它的最大意義就在于能使教師真正成為研究的主體,使教師人人都可以參與教育研究。此時,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許多當年在做一線教師時所經歷的教育教學故事,可惜沒能一一記錄、反思、感悟,而現(xiàn)在身為校長的我,是不是也可以同我的老師們共同開始記錄自己關于教育教學的點滴故事呢?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教育學著作心得體會06-06
教育學著作的讀后感范文通用精品06-19
張愛玲簡介及著作03-28
朱自清的著作概論01-08
艾青經典名言及著作09-24
我與名著作文04-06
關于執(zhí)著作文09-11
文學著作讀后感11-04
歷史著作讀后感09-23
教育著作讀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