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讀后感范文
張愛玲的文章,大多描寫的是她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平常的事。雖然是平常的事,但她卻以自己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和對微小細節(jié)的細致觀察力向人們展露一個多元化世界。
《封鎖》大概是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公共列車封鎖期間發(fā)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已婚的會計師,名叫呂宗楨。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年輕的在大學教書的女教員,名叫翠遠。這兩個看似如兩條平行線般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卻因為封鎖產(chǎn)生了愛情,隨著封鎖的結束,這段短暫且飄渺虛無的感情也如煙花般轉瞬即逝。
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文字都有其存在的意義。電車的玲玲聲切斷了時間與空間兀自成一體,為故事的`發(fā)生創(chuàng)立了條件。本是無心的談話,但雙方越聊越投機,兩個萍水相逢的人彼此傾訴著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產(chǎn)生共鳴,以至于擦出火花。我不禁猜想,如果沒有封鎖呢?如果封鎖永遠的繼續(xù)下去呢?他們的愛情還會延續(xù)嗎?
我想起了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小學的時候,某個無聊的下午,我坐在學校的凳子上恰巧另一個同班同學也很無聊于是我們便聊了起來。我平時和她幾乎沒有說過話,但那天下午我們聊了很久,我告訴了她一些甚至于平時玩得要好的朋友都不知道的心事。在這之后我們并沒有成為朋友,只是恰巧碰到對方時會心的笑一笑,打招呼而已。有時自己會產(chǎn)生疑問,我為什么要把這件事告訴一個和我沒有多大聯(lián)系的人?也許我們只是單純的渴望一個可以宣泄自己不滿或表達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想法的窗口,而相對獨立的時間和空間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一旦這種封閉的狀態(tài)被打破,我們又會回到機械的,像火車一般永無止境的前行的生活當中。所以我猜他們的愛情只是暫時的,虛幻的,如泡露一般。
好的小說不只是故事值得推敲,它的背景和看似不大重要的的小人物也很值得玩味。“他在這里看報,全車的人都學了樣。有報的看報,沒有報的看發(fā)票,看章程,看名片……他們不得不填滿這空虛……思想是痛苦的!睘槭裁此枷胧峭纯嗟?也許他們是害怕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正過著機械,重復的生活而產(chǎn)生恐慌吧。這種現(xiàn)象在當今被物化、碎片化的社會中也很普遍。一些“宅男”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嗎。每天就是吃飯,睡覺,玩電腦游戲害怕社交,不斷地重復著。他們害怕思考生活的意義,即便知道這種生活方式很沒有意義但卻固執(zhí)的繼續(xù)下去不愿改變,因為要改變于他們而言實在太麻煩太痛苦了。
張愛玲在文中探討的關于當時社會生活的反復,虛無和不愿思考,種種在今天這個工業(yè)化的時代仍然存在。我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手段、方式繼續(xù)進行著。也許我們不能從她的作品當中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我們卻多了一種思考問題的維度。有時思考問題本身比獲得答案更為重要吧。
【《封鎖》讀后感】相關文章:
封鎖讀后感01-11
關于封鎖的讀后感09-08
封鎖張愛玲讀后感11-20
張愛玲封鎖讀后感01-06
張愛玲《封鎖》讀后感11-04
《封鎖》讀后感(精選6篇)07-13
《封鎖》張愛玲讀后感范文11-20
《封鎖》讀后感(通用5篇)04-19
封鎖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