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侯世家讀后感 推薦度:
- 留侯世家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留侯世家》讀后感
《留侯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這是一篇關(guān)于張良的傳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留侯世家》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留侯世家》讀后感一
看完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觸便是張良真是一個智者,對于事情的判斷能力與出謀劃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張良僅僅憑借過人的頭腦和三寸不爛之舌就幫助劉邦獲得天下,自己榮升帝王之師,一生堪稱完美。那么,張良的智慧到底表現(xiàn)在哪里,他對事情的處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呢?
首先,張良善于揣摩各類人的心理。在戰(zhàn)亂的當時,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張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心理,想出一些辦法,既能滿足對方的需要,又能滿足自己的利益,達到雙贏的效果。比如說史記中有一段記載劉邦決定放棄函谷關(guān)以東的所有土地,決定把他分封給能與他共圖大事的'人。張良建議把土地送給英布、彭越和韓信三個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與項王之間的矛盾,這兩個人為得到土地共同對抗項羽而高興,同時對于劉邦來說又能借助這三個人的力量來制約項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勢力增強。為了成功,必須借助他人的力量,這就需要采取某種方式,以他人的利益為誘導(dǎo),來使得別人心甘情愿聽從自己的安排。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蘇秦、張儀兩大說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來勸說進行連橫與合縱,達到自己的目的?梢,掌握不同人的心理與需求,對于人的深入研究是張良成功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張良能夠結(jié)合具體情況來處理事情,思維縝密。古往今來的謀士有很多,有的輔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卻因判斷失誤而釀成了千古恨。每個人對于同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個人有個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種判斷才是正確的,就需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與需求來展開思考。酈食其一直是我一個比較敬佩的人,不僅足智多謀,面對油鍋還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個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議卻被張良反駁的一無是處。酈食其看來也是飽讀詩書之人,以商湯武王的做法為鑒,勸諫劉邦分封六國君王的后代。而張良卻敏銳地發(fā)覺了當時戰(zhàn)況與商湯,武王的不同之處,根據(jù)實際情況為劉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劉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結(jié)合實際情況,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只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必然會遭遇失敗。張良對于事情謹慎嚴密的分析與思考,使得劉邦對他放心,從而言聽計從。
第三點,張良深諳為官之道,能夠聰明地處理人際關(guān)系。韓信同樣才華橫溢,用兵的水平在當時無人能及,但韓信后來卻以反叛之名被劉邦殺害,原因就在于韓信不懂得低調(diào)謙遜,從而使劉邦感覺他對自己產(chǎn)生了威脅,便找機會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張良一直對于高祖忠心耿耿,盡心輔佐,使得高祖對他產(chǎn)生了足夠的信任。并在后來的為官生涯中處理好各方面的關(guān)系,從而獲得了善終。呂后后來為廢太子之事找到張良,張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了呂后,使得呂后對他心存感激。當時觸怒呂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呂后垂簾聽政時收到了的迫害,但張良卻能善始善終,可能也得益于他對將來時態(tài)的預(yù)測以及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表現(xiàn)出的智慧。
總而言之,我對于張良只有兩個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多向張良學習,也成為像他那樣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留侯世家》讀后感二
正當秦末天下大亂到了盡頭之時,亦是劉邦建立漢朝之時,劉邦大賞功臣——尤其是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高祖劉邦曾贊賞張良:“運籌策帷賬中,決勝千里外”。讓他“自擇齊三萬戶”,而他卻謙卑地“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弊詈笃蕉ㄌ煜聲r,他又“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边@使他全身而退,帶著榮耀解甲歸隱。
這種結(jié)局是許多詩人把功成、身退視為人生的理想境界。張良又是何人也?張良乃是漢初三杰之首,他是韓國人,祖上是五代之相。曾誓報家仇國恨,狙擊秦王,卻未遂。在秦末農(nóng)民起義中,投奔了劉邦,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士。在高祖的統(tǒng)領(lǐng)下,為最終擊敗秦和西楚霸王關(guān)羽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鴻門宴上用計讓劉邦脫離險境;在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之爭中“長計謀平天下!边@位曾為高祖屢建奇功的重臣,最后卻選擇悄然歸隱。
為何張良正值人生顛峰之時,卻選擇淡出人們的視線呢?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薄凹吹酪皇彻,杜門不出歲余!闭撬麚衿錃w隱,對功名追求適可而止,深諳明哲保身之處世哲學。方有了他在漢初三杰中唯一可善終的人——韓信慘遭殺害,蕭何身陷囹圄。而張良毫發(fā)未損,直至善終。
也許張良悟透了世事,常年在劉邦身邊,識透了劉邦此人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貴!澳拘阌诹,風必摧之”,但凡人只要名聲一大,會招致小人嫉妒或中傷。戰(zhàn)國時期,文種、范蠡兩人均可稱得上奇才,他們?yōu)楣篡`復(fù)興越國之后,文種依舊忠心耿耿輔佐越王勾踐,卻遭小人離間,最后是用屬樓之劍自刎的下場,留下的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鳴絕唱;而范蠡則知其理,華麗轉(zhuǎn)身成為商人,最后成為了“儒商”第一人。文種的放不下,也許何嘗不是對名利的`迷戀,也許是繼續(xù)想輔佐高祖為國效勞;而另者范蠡放下曾經(jīng)的一切,轉(zhuǎn)身又走向了另一個人生巔峰,成為了儒商之祖。
歷史上類似事例不枚勝舉,許多忠臣殫精竭慮為國為主子效勞,雖有絕世軍功及才華,因深陷政治漩渦,如精忠報國的名將岳飛,“留取丹心照漢青”文天祥……他們最后招來殺身之禍,死非其所。
人生好比過山車——有低谷,也有高峰,人生也不可能總在頂峰。張良的明哲保身是睿智,在人生巔峰時選擇歸隱,最后善終。放下,是一種新的開始,也是對曾經(jīng)的作別。順應(yīng)時勢,明哲保身,是智也!
《留侯世家》讀后感三
相信閱讀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劉邦評價張良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蹦茏屢粋帝王如此稱贊,他張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師”張良,這個稱號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隨沛公一路過關(guān)斬將,打了無數(shù)場大仗,“下韓十余城,攻下宛,入武關(guān)!弊罹实囊粦(zhàn)就是峣山之戰(zhàn)。當時,沛公劉邦想派遣兩萬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軍,而張良卻勸道說“秦兵尚強,未可輕”,他聽說對面的將領(lǐng)是屠戶的兒子,易用金錢收買,“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再命令酈食其帶著許多貴重的財寶去誘惑秦軍將領(lǐng)。不出所料,秦將反叛了!之后,便希望與沛公聯(lián)合起來襲擊咸陽。沛公本想答應(yīng),可這是張良又勸阻“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边@次,沛公他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他大敗了秦軍,以至于之后到了咸陽,秦王子嬰也只能乖乖投降于沛公。
我為什么會說它精彩呢?因為這實在是大快人心!這好像是張良已經(jīng)籌劃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財寶收買秦軍將領(lǐng),后又料到秦兵不會乖乖投降。趁著秦軍沒有防備之際,襲擊秦軍,大敗秦軍。追殺敗兵至藍田,后又一次大敗秦軍。以至于在沛公一行人來到咸陽的時候。秦王子嬰也“手舉白旗”了。一切都是這樣順利,一切都是這樣完美無瑕。
“人不輕狂枉少年”在張良年少之時,也做過一件魯莽的事——行刺秦王。歷史上關(guān)于“刺秦”這個話題的,最著名的硬是荊軻刺秦了。在司馬遷的手下,這個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張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記》中觸及這個的也只是短短幾句。但當我在閱讀《留侯世家》時,總是忘不了這幾句話的內(nèi)容,因為我沒想到在我眼中“文弱書生”形象的張良會有這個勇氣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么給了他勇氣去行刺秦王?是因為他的愛國之心!韓國被秦所滅,張良的故鄉(xiāng)已被秦占領(lǐng)。為刺秦,為替韓國報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甚至從此過上了逃亡的生活,這讓我對張良的形象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用“忠義之人”這四個字來形容張良是再好不過了!以他對劉邦的“忠”與“義”使沛公不得不這樣信任張良。在沛公入關(guān)中后,項羽來到鴻門下,準備攻打沛公,于是之前與張良所有往來的項伯連夜進入沛公軍營,私見張良,想與張良一起離開。張良卻說:“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焙笥至⒓窗亚闆r告訴沛公。這才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上有所準備,不至于喪命黃泉。要說劉邦這次的死里逃生,少不了張良的功勞。明知沛公這邊是弱勢,但還是效忠于他。他是一個真正做到“忠義”的人。
他不忘國恥,散盡家當只為報那滅國之仇;他忠誠不二,用實際行動證實自己的忠義;他足智多謀,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博得劉邦信任。張良——當之無愧的帝王師。
【《留侯世家》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留侯世家原文及翻譯08-16
讀史記留侯世家的感想06-21
留侯世家文言文翻譯11-16
史記高祖本紀留侯世家閱讀答案和翻譯03-24
留侯世家讀后感06-13
留侯世家讀后感通用06-13
留侯論原文及賞析07-03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原文及翻譯01-20
留侯論原文、翻譯、賞析07-21
《史記·留侯張良者》原文及翻譯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