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書》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閩書》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閩書》的福州城山水篇,描述了四百多年前城內(nèi)外山水的景觀與傳奇故事。最近福州營造了許多景點,時下未能現(xiàn)場目睹,先看古人說辭,尋機再走馬觀賞。
福州城眾山環(huán)抱、襟江臨海、河道縱橫的田園讓民眾生活無憂,堪稱風水寶地。宋知府曾鞏這樣概述當時的福州:山坡樹高林密,能工巧匠眾多,人們以住房高大華美矜夸,即使平民居所也講究寬敞,民眾生活安逸。而對于當?shù)胤、道之盛,宮、廟之多,曾鞏亦感詭異困惑。
福州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生活。但是疾病、旱災、臺風造成的危害與恐懼,在醫(yī)療條件有限的時代,人們會禱求神靈保佑。醫(yī)病、求子、求財、祈福、祈壽、科舉、升遷,到宮廟求神拜佛遂成風氣。若得所愿,以為受到神靈保佑,出資還愿。若不如愿,只能認命。于是宮廟香火鼎盛。民眾日子過得平安,也期望提升,因而有余力可以集資建造大小不等的宮廟。
閩王王審知在福州崇佛尊道,建寺、蓋廟、塑(鑄)佛像,興致頗濃,追隨者眾。名人學士熱衷游山題詞賦詩,對福州的佛道興盛有著重要影響。
干旱是災,但是福州久旱也會有雷雨或臺風回南雨救陣。因此官府、民間的祈雨活動,總會“有求必應”,以為神靈顯應。官方崇尚求神拜佛,助長了佛道盛行。引得謝泌(950-1012)有“城里三山千簇寺,道路逢人半是僧”之嘆。
葛洪《抱樸子》:“為道之士莫不飄渺絕跡幽隱山林!比畏旁陲w來峰“昇舉”,山名為此改稱昇山。如果實地踏看“任放昇仙處”,所在的地方當時是虎豹出沒的地方。任放在那兒靜坐修煉,如何“升天”?留給后人遐想不已。
佛、道崇尚“慈悲為本”。他們做了好事,得到人們的敬仰膜拜。頭陀王法助在臺江促成“官府出頭,大富出錢,小夫出力”(這是《閩書》說法)。完成了載入古建筑史冊的“萬壽橋”宏大工程,解除了人們過江的風險。為此,民眾在橋頭建廟祀之。怡山的沖虛宮塑有董奉像。董奉是福州本地人,成仙后應邀去廬山行醫(yī),贏得了“杏林”佳話。
“仙”,造字的`原意是人爬到高處取鳥巢!夺屆罚骸跋,遷也。遷入山也。”
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备V莩堑纳剿o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開發(fā)旅游項目中,得到保護利用,讓我們在旅游是山是水的時候,增添了對一石一洞,一樹一亭背后故事的興致,對一聯(lián)一匾的內(nèi)涵也會有所領悟。同時,對古人的創(chuàng)造也能夠?qū)W會鑒別,取精識辨,古為今用。
葉向高(1559-1627)在《閩書》序中說:“閩故無志,黃公仲昭(1435-1508)始創(chuàng)為之,久而莫,故弗傳也。閩在上世,不列於職方,至無諸佐漢,肇啟王封,爰賽圖版,是閩之一初也。然而草味新開,經(jīng)綸未具,龍臺、歐冶若有若無。未幾而復徙其民於江淮,遂墟其地,此一厄也。”
公元前334年,戰(zhàn)國晚期的越國滅亡,勾踐六世孫無疆次子蹄率眾流亡,“航海入閩,徙居越遷山”。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無諸在惠澤山(今大廟山)筑臺受封。這是史書記載的。此外,還需要歷史工作者為我們揭開諸多謎題,比如:越國王子蹄“航海入閩,徙居越遷山”,越遷山在哪兒?什么時候才到了今日的古城村所在地定居?什么時候有了國號“閩越國”?現(xiàn)在古城與冶山都有“漢城”遺址文物,它們分別筑城于哪一年?
讀學選編,頗感吃力,錯漏難免。度日玩樂,時光易逝,讀后謹記。
說明:何喬遠稱明朝為“皇朝”,有時稱元朝“偽”。
【《閩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福州市閩安初級中學怎么樣03-04
答謝中書書》讀后感11-26
《答謝中書書》讀后感11-06
答謝中書書讀后感10-27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_辛棄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22
書的讀后感04-18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讀后感10-22
答謝中書書的讀后感匯編11-08
《雷雨》課外書讀后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