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學》讀后感范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學》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近我利用拼拼湊湊的時間,花了二十來天,讀了一本書——《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覺得頗有收獲,讓我明白了愛孩子更要懂孩子,只有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掌握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給他最適合的教育!也再一次明白了做個好媽媽真的不容易,像我這樣的新手媽媽,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家庭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開闊了我的思維,我要努力做一個有智慧、懂教育的好媽媽!書中提到的這幾點對我啟發(fā)很大:
一、給孩子心靈成長的自由,尊重他——“魚缸法則”心理學中有一個魚缸法則:養(yǎng)在魚缸中的熱帶魚,無論怎樣喂養(yǎng),魚都不會長大,一直保持在3寸的長短。可是,如果將這些熱帶魚轉(zhuǎn)移到水池之中,用不了很長時間,原本3寸長的熱帶魚,也許就會長到1尺。因為魚缸的大小有限,魚的成長便也同時受到了限制;而水池終歸要比魚缸大得多,魚可以自由成長的空間自然也就隨之變大了。這個魚缸法則有著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孩子就好比是魚,而我們對他的保護就好比是魚缸,“魚”在有限的“魚缸”中一定長不大,他需要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13歲前的孩子,內(nèi)心正迫切需要成長,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這種渴望。所以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學會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不能只表現(xiàn)在幫他做事之上,更要表現(xiàn)在教他學會做事之上。當孩子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幫忙”,克制住自己想要伸出援手的沖動,要允許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行動;
2、不要過多地要求孩子。過多的要求勢必會給孩子的成長加上枷鎖,他的“手”伸不開,“腳”也要蜷曲著,在極為不舒服的成長“姿勢”之下,他自然要反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認知,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允許他自己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讓他自己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經(jīng)歷。很多時候,我們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聽聽孩子的意見與見解。對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們要弄明白他為什么不愿意做,而不是強迫他必須要去鉆進那個“不合適的魚缸”。
3、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完全束縛他,可完全放手也是不行的。我們需要站在他的身旁,對他的行為進行指導,并為他答疑解惑。
4、給孩子的自由也要有度。給孩子的自由,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太放縱他。我們要幫孩子養(yǎng)成一些基本的習慣,比如良好的道德、基本的動手能力、起碼的自控能力等。我們給孩子的自由,是要建立在這些基本習慣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孩子太過散漫,我們就要對他進行約束與管制。也就是說,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我們也要讓他明白那些正確的道理,并讓他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二、別替孩子選擇,尊重他的選擇——“霍布森選擇效應”關于“霍布森選擇效應”,有這樣一個很有深意的故事:1631年,一位名叫霍布森的英國劍橋商人從事著販賣馬匹的生意。不過,他做生意時卻有一個奇怪的要求,他通常會對顧客說:“你們可以隨便買我的馬、租我的馬,價格都很便宜。只不過,你們挑選馬匹時,只能在門口處的馬匹中挑!被舨忌鸟R圈設計得非常奇怪,馬圈只有一個很小的門,那些高頭大馬是出不去的,只有瘦小的馬可以出去。如此一來,人們在門口挑來挑去,以為自己選擇了一匹最好的馬,可實際上,自己的選擇卻被霍布森的規(guī)定限制住了。后來,人們將這種毫無選擇余地的“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由此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身上,聯(lián)想到孩子的身上。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也給孩子限定了很狹窄的選擇空間?有沒有不顧孩子的發(fā)展,只按照我們的意愿而讓孩子去作決定?
1、不要將我們的意愿當成主導。人往往都是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搭設“馬圈”,在他想要的各式各樣的“馬匹”中選擇出他最中意的一匹。我們要克制住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并將我們的閱歷當成是孩子的參考,我們只提供意見和建議,并不提供決策。這樣,孩子可選擇的空間才會變得寬廣起來,相信孩子也會考慮到我們所說的,并最終作出最合適的選擇。
2、給孩子設定一個選擇的底線。雖然我們不贊同霍布森給選擇設定了那樣狹窄的范圍,可這也并不代表我們就要允許孩子漫無邊際地隨便去選擇。很多情況下,我們在為孩子設定一個廣泛的“選擇域”的前提下,還應該為他設定一個合理的選擇底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在安全、健康、積極的氛圍之中去進行選擇。對于選擇的底線,我們要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保證人身安全,不做違反道德法律的事情”。無論孩子進行怎樣的選擇、選擇怎樣的結(jié)果,他都必須要遵循這個原則。
3、提醒孩子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我們不僅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還要讓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要使他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并將這些道理牢牢地記在心底。
三、適當?shù)亟o孩子一點壓力——“倒U形假說”英國的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林是最早研究工作壓力和工作業(yè)績之間關系的科學家。在早期,他們曾經(jīng)對老鼠進行研究,并得出結(jié)論——工作壓力和業(yè)績之間存在著一種倒U形關系,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說”!暗筓形假說”認為,對于人來說,過大或者過小的壓力都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只有適當?shù)拇碳ちΣ拍茏尮ぷ鳂I(yè)績達到頂峰狀態(tài)。那么,媽媽到底如何做才能激發(fā)孩子的動力,又不至于讓他感到壓力過大呢?
1、要對孩子有個客觀的評價。其實,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性格不同,所以,他們在學習或者其他方面不可能都表現(xiàn)得同樣優(yōu)秀。媽媽要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個恰當?shù)墓烙嫞⒏鶕?jù)孩子的資質(zhì)對他進行教育,引導他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潛力,這樣就足夠了。
2、教育孩子不能“順其自然”。有的媽媽非常寵愛孩子,怕孩子不開心、不快樂,所以不愿意給孩子施加一點兒壓力,認為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就可以了。當孩子沒有任何壓力的時候,他也許會感到有點兒空虛和無聊。雖然每個人都怕壓力,但有壓力并不是一件壞事。適當?shù)貙⒆佑兴,給他一些壓力,當他達到要求后就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因而更愿意去努力。
3、教孩子將壓力轉(zhuǎn)化為動力。有時,孩子的壓力并不完全來自于媽媽,也來自于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孩子也會被學習或者人際交往中的壓力所困擾,此時,媽媽就應該教給孩子如何化解壓力,或者將壓力轉(zhuǎn)化為動力。
四、增強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甘地夫人法則”甘地夫人認為,生活中總會有挫折,教育孩子并不是給予他一切,而是要培養(yǎng)他健全的人格和抵抗挫折的.能力,這就是甘地夫人的教子法則。不可否認,人生猶如一場不斷面臨各種困難的戰(zhàn)役,孩子能否坦然面對困難,是否有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對他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們?nèi)绾巫霾拍軒秃⒆犹岣叽煺鄢惺苣芰δ兀?/p>
1、要讓孩子面對真實的人生。每個媽媽都想把世間最美好的一切都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讓他感到幸福、快樂。但生活中并非只有美好的事物,還有讓人灰心失望的事情。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營造童話般的世界,孩子遲早會走向社會,看到生活的本來面目。如果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生活不像媽媽說的那樣美好,也不像他想象中那么如意,他就會大失所望,覺得生活欺騙了他。其實,生活何曾欺騙孩子,是我們欺騙了他,沒有把生活的真相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才讓他感到很受挫折、很失望。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面對真實的人生,要讓他知道生活中不僅僅有歡樂和幸福,還有淚水和失落,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堅強而善良的心,這樣就不會輕易被困難打敗了。
2、別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經(jīng)不起挫折,而是我們以為他經(jīng)不起挫折,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其實,孩子對挫折是具有一定的承受力的,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脆弱。如果我們經(jīng)常低估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就會在言語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擔心,這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信任他。在受到了媽媽不相信他能承受挫折的暗示后,他也會變得很不自信,其挫折承受能力會因此降低。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不必過于擔心,而是應該適當?shù)毓膭钏幌拢硎鞠嘈潘某惺苣芰Γ谑艿綃寢尩墓膭詈托湃魏,孩子是會鼓起勇氣去面對挫折的?/p>
3、適當給孩子一些挫折。如果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走平坦的路、聽順耳的話、凡事都順心,那么他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感到很不習慣,甚至情緒緊張、束手無策。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給孩子設置一些障礙,或者故意拒絕孩子的要求,讓他經(jīng)受一些小小的挫折,提高他的挫折承受能力。
4、幫孩子平復受挫后的心情。孩子受到挫折后往往會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會因為遭受挫折而變得不自信。所以,當他遭受挫折后,媽媽應該對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并幫助他恢復自信。
五、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與控制能力——“延遲滿足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助手們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成長跟蹤實驗”。他在某幼兒園選擇了十幾個4歲的孩子,并發(fā)給每個人一顆很好吃的糖。然后,他對這些孩子說,如果馬上吃掉這顆糖,就只能吃到手里這一顆糖;如果能夠等20分鐘再吃,就能吃到兩顆糖。講完這一規(guī)則后,米切爾就走開了。美味的糖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誘惑,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經(jīng)受得住考驗。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將糖吃掉了;有的孩子設法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抵制誘惑,最終,他們熬過了20分鐘,并得到了另一顆糖。
但實驗并沒有結(jié)束,米切爾和他的助手們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追蹤調(diào)查。后來發(fā)現(xiàn),在4歲時就能控制自己抵制住誘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憑著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而那些在4歲時沒有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的孩子,后來也表現(xiàn)出固執(zhí)、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在學習和其它方面的表現(xiàn)不是很出色。米切爾將這一效應稱作是“延遲滿足效應”。在人生中,很多事不是“心想事成”的,而是需要孩子不斷付出努力,并且耐心等待。那些不懂得等待的人,往往會因為急于求成而莽撞行事,甚至由于盲目和沖動而導致功虧一簣。
因此,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茉鰪姾⒆拥淖晕壹s束力呢?
1、不輕易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每次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因為將來他走向社會后,別人不會處處以他的意愿為主,所以他必須學會等待,學會克制自己。
2、讓孩子學會等一等。當孩子面對誘惑的時候,正是鍛煉他的耐心和自我約束力的好時機。不過,讓孩子習慣于平靜地接受延遲滿足,對于他來說其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需要媽媽的表揚和獎勵來給他鼓勵。所以,當他能夠耐心等待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對他表示贊賞。
六、讓孩子承擔過錯,增強責任感——“自然懲罰法則”18世紀的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后果!边@就是他的“自然懲罰法則”。這個法則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當孩子犯了錯誤時,我們不要對其進行過多的指責,而是應該讓他自己去承擔錯誤所直接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說給他以心理上的懲罰,這樣孩子就會在承擔后果的同時也感受到這種后果所帶來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情,通過這樣的感受來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并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通俗地說,就是讓孩子“自作自受”,以此來強化他的痛苦體驗,使之吸取教訓、改正錯誤。那么,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懲罰就要堅持到底。我們?nèi)绻\用了這種“自然懲罰法則”,那就一定要運用到底,不能半途替孩子承擔了責任,也不能在半途對孩子進行過多的訓斥。因為我們講求的是“自然”,所以從頭到尾整個責任都要孩子自己去承擔。
2、對孩子加以指導,加深他的責任感。我們是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不過與此同時,我們還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具體的指導,畢竟13歲前的孩子對問題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差,所以我們要讓他知道自己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他應該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事道理,并要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將“自然懲罰法則”孤立使用,必要時候我們還是要加入批評與指導,以提高孩子的思想認識。
說實話,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視、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大事。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為好媽媽。我們不僅要去關注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和身體的成長,更要去關注孩子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了解他的心理,知道他在想什么,這樣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找到好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指導孩子,陪伴孩子一路快樂地成長!
【《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哪些心理學》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40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勵志02-19
銀川排名前三的小學有哪些03-11
青島排名前五的高中有哪些03-10
上海排名前十的高中有哪些07-10
最懂我的那個人作文600字媽媽03-09
心理學專業(yè)有哪些大學03-19
石家莊排名前10的小學有哪些05-17
長沙排名前十的高中有哪些03-01
優(yōu)等生一定要知道的100個唐詩名句讀后感范文09-04
紅樓夢前三十回的讀后感范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