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范文2000字(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居筆記的讀后感范文2000字(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000字1
先前我并不曾聽聞余秋雨這位在當今文壇中頗有地位的作家,接觸他的文章是一次機緣巧合。一個同學向一向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我推薦了《千年一嘆》。我雖然在文學上的造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絕對是能讓我產生共鳴,書中的一字一句對我都是強烈的震撼。這本書絕對是真實的感受,經過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踐履,他走過了充裕著異域風情的埃及,希臘,土耳其,穿過了戰(zhàn)亂連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爾欣賞著常年冰封的喜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顯出的雄威。感受著一個文明從興盛到衰敗。按理說一個中國人應該從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從而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可是我認為余秋雨他從中國出發(fā),最后又回到中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是對一種文明的認識,更多的是在與本土文化做比較,這樣也使隨后所寫的《山居筆記》就有其一定的客觀性,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較為正確的評價。而不是一再的強調我們擁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國。
畢竟我們的文化也曾經遭遇過“焚書坑儒”、也曾掀起過令人發(fā)指的“文字獄”,不論是以前的文人墨客還是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我想誰都不愿意用八股文來禁錮自己的思想。我們并不希望“獨尊儒術”,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這樣,否則怎會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f。我們希望的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在這世紀交接的時刻,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筆一張一本。作為前車之鑒,給后人留下的又豈止是精神財富,對一種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更適合現(xiàn)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并不能讀懂余秋雨的散文,因為他的`思想內涵還不能讓我這個小孩所理解,但是我就是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是他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他通過他的筆,通過從他筆尖劃過的字,把這種感受真真切切地傳達給了他的讀者。我很感謝他,是他使我這個年幼的“學者”學習到了文明的內在,一種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識朦朧的人創(chuàng)造出的,而它的發(fā)展可能是經過幾個或是幾十個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從遠古文明衍變,推敲,再由幾個在某幾方面有著極其重要貢獻的人將他推上顛峰。而文明的衰敗往往是毀在戰(zhàn)爭中,我們不需要討論為什么而戰(zhàn)爭,但是確實是戰(zhàn)爭加快了文明頹敗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這種文明不在適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總是會有一些人走出來,推翻它。那些保守守舊的人不愿改變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進的人卻試圖改變現(xiàn)狀。于是乎,在激烈的爭論過后,無論贏得勝利的是哪一方,對這種文明的摧毀是必然存在的,有時候往往一條極小的裂縫就會導致一座大廈的坍塌。一種文明也是一樣脆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武將也許可以以武力解決一些爭端,但是這一文明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精神本質和思想。魯迅先生當初棄醫(yī)從文,也是想能從精神上診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虛的人。文人能留下讓人精神振奮的作品,但是許多文人不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后都生活艱難,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這樣一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墒怯钟卸嗌傥娜四軘[脫生活的負擔呢?他們有著足夠的精神食糧,卻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那些只能作為他們豐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余秋雨在他的書中寫到“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這是中國老莊哲學早就闡述過的,然而都市的熱鬧去是人性的匯聚,人性匯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還依然脆弱,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劇”。
我喜歡余秋雨對文明的闡述,也喜歡他的散文,喜歡他寫散文的形式,個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文章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聚,而從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詩”和“藝”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態(tài)”。有些批評者也許會輕巧地說:只要隨手翻翻哪本書,就可避免這種常識錯誤。其實在散文中即便說自己不太喜歡楊萬里的詩、王羲之的字、歐陽修的文章也是允許的,這正是散文寫作的自由之處。如果每個細節(jié)都寫得準確無誤,“那就只能寫論文了”。我有時覺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處,不是如此嚴肅。也許他在寫這些時,有的只是無奈,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對那些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體會散文真正內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說那些人是無知的,但他們卻過于苛刻,他們不是在欣賞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識性問題,那是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是可笑之處。他們放棄了文章的精髓,甚至可以說放棄了心靈中人類共有的東西。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我現(xiàn)在還不能說自己已經讀懂了余秋雨,但是我確實是感受到了從他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觀的、是真正寫出了人們的內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寫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卻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贊同。我喜歡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發(fā)上,一邊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邊喝著咖啡,和他的文章一起歡笑、一起悲哀、一起憂慮。然后就去寫一篇充滿同感的讀后感…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000字2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容以文化為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筑等多個方面,并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了獨特的觀點。
對于現(xiàn)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tài)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跡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山居筆記》的正文部分從“一個王朝的背影”到“歷史的暗角”結束,共計十一章。以地域為分割,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
第一章,“一個王朝的背影”以承德避暑山莊為點,歷史背景以清朝為主而發(fā)散,文化內容以民族關系以及西學東傳為主。文如其題,從大清王朝的背影,到中華王朝的背影,最后,以王國維大師作結,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中華文化的背影。
第二章,“流放者的土地”,以東北為點,由歷史上的刑罰開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講述了一段苦難文化的獨特風采和魅力。
第三章“脆弱的都城”。作者由古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展開思索。引申到古今中外的城市文化。一方面,有感于古代絢爛的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作者試探性地對城市文明的興衰榮沒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做了思考。
第四章“蘇東坡突圍”。該章開篇以一段對話引起回憶。先講赤壁,再到文章,再到文章作者——蘇東坡。作者有感于這位偉大文豪的跌宕生命旅程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他的藝術才情和造詣。通讀全章,給人一種作者和先賢跨越千年成知己的奇妙感受。
第五章“千年庭院”。這章的點是古今文明的岳麓書院。作者以一個尋幽探秘的姿態(tài),由自然風光入筆,有層次的展示給我們一個岳麓書院人才濟濟的歷史畫像。正如朱熹詩云:
憶昔秋風里,
尋朋湘水旁。
勝游朝挽袂,
妙語夜連床。
濃郁的文化氛圍使人們仿佛可以嗅到鼻翼兩側靜靜的書香、墨香。
第六章,“抱愧山西”,觀題可知,這章主講山西。開頭第一句,作者就說:“我在山西境內旅行的'時候,一直抱著一種慚愧的心情!睉M愧的原因就是:原來一直把山西看成一個特別貧困的地方。全文以此切題,由民歌《走西口》開始,講述晉商的創(chuàng)業(yè)史,講述晉商的衰敗史,講述晉商的輝煌,講述晉商的沒落。作者總結晉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良好的素質:第一,坦然從商;第二,目光遠大;第三,講究信義;第四,嚴于管理。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學習。
第七章,“鄉(xiāng)關何處”,標題取自崔顥詩《黃鶴樓》中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作者由詩入境,由人及己,談到自己的故鄉(xiāng)余姚。以自述夾雜歷史人物,由日常生活看到文化內涵。以自己的視角觀察余姚,以自己的方式解讀懷鄉(xiāng)文化。
第八章,“天涯故事”,作者由海南古跡聯(lián)系海南名士。海南屬我國南隅邊陲,因地處偏遠而自古多為貶謫放逐之地。所以有“天涯海角”之稱。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海南多名士。中原文化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滋養(yǎng)繁衍。本章最后,筆風由濃轉淡,一句“嫣然一笑,海南便成了家鄉(xiāng)!庇质沟萌挠辛艘环N詩意般的優(yōu)美。
第九章“十萬進士”。這章主要講在我國延續(xù)千年的科舉制度。作者用一個個逸聞趣事,表達自己對科舉這一制度利弊得失的觀點。同時,通過對歷史的反思,進一步對人類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做出探究。
第十章“遙遠的絕響”,這個絕響就是名傳千古的“廣陵散”。而這章中主要講的人物就是“廣陵散”的傳世之人——嵇康。世人皆知魏晉多名士,我觀之,嵇康可算得上是名士中的名士。作者通過描述嵇康與封建世俗禮教的對抗,表達出對文人氣節(jié)的思考,和對自由藝術和自我價值的向往。
第十一章“歷史的暗角”是一篇對文化現(xiàn)象,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的描寫。也是一篇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之文。
《山居筆記》被作者自己定位為文化散文,實際上卻以博學通識和豁達胸懷超越了散文形式,呈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它像散文,因為他表達出作者的一種文人情懷。它不像散文,因為他有如雜文般對文化的深刻見解。不止如此,山居筆記更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的壯麗畫卷化為清風拂面的優(yōu)美文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合,重新激蕩出煥然神采!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000字3
我在沒有讀《山居筆記》之前,只知道它是一本散文集,但是,寫的什么內容,書名又為什么叫《山居筆記》,則一概不知。
待到現(xiàn)在手握這本21萬字的《山居筆記》,只用目光掃視一眼目錄中的一篇篇富有文采的題目,諸如《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遙遠的絕響》等,就覺得手捧著的是如珠玉一般彌足珍貴的好書了。
至于為何起名《山居筆記》,作者在“小引”中說,這本書是1992年深秋,居住在香港沙田的一個山坡上,用了兩年的時間寫就的,這,應該是本書得名的由來。
開篇《一個王朝的背影》,寫的是走向沒落的大清王朝。文章的開頭就一下子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而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這是清代的尾聲。年邁的老師一哭,孩子們也跟著哭,清代的歷史,是小學中唯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
一個王朝的背影,就是在這種充滿細膩感情的文字中開始出現(xiàn)的。作者在這一篇文章里,重點寫了承德的避暑山莊。在山莊里出現(xiàn)的第一個皇帝是康熙。山莊正宮午門上懸掛著的“避暑山莊”四個字就是康熙寫的。我沒有去過承德避暑山莊,不能親眼目睹康熙親筆書寫的這幾個字,但書里配有一張這幾個字的照片,正如余秋雨所言,“避暑山莊”四個字寫的極好,撇捺間透露出一個勝利者的從容和安詳,我不懂書法,但聽余秋雨這么一說,細細品味,覺得還真是那么回事。
接著出現(xiàn)的是雍正、乾隆、道光、咸豐,還有慈禧,這些人的背影如迷魅魍魎,充滿著一種陰氣。
《流放者的土地》一文,讓我了解到中國古代列朝對犯人的懲罰,真是殘忍,讓人看了都會覺得膽寒。其中的“流放”,是一種長時間的可怖的折磨,作者說,死了倒也罷了,問題是人還活著,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去一點點消受,有時不僅全家流放,而且禍及九族,所有遠近親戚,甚至包括鄰里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幾十人、百余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路上死了的會超過大半,到了東北流放地以后,就變成了奴隸,分配給主人。主人見貌美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丈夫礙手礙腳,就先給殺了。真是恐怖至極。
在《蘇東坡突圍》一文里,作者認為,“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的驕傲”,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痹诋斈辏瑯嬒萏K東坡的人特別多,甚至連《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也不例外。作者在這篇文章里有很多深沉的.感慨,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我覺得作者說的太精辟了: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綁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沉重的歷史的一頁已經翻了過去,但是,直至今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周圍,這樣的小人其實還活著,而且是很神氣地活著,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以為。
接下來,作者在《千年庭院》中寫了位于湘江西岸存在于世已有一千多年的岳麓書院;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作者曾經認為,山西是特別貧困之地,而事實上,歷史上的山西曾經是商賈云集之地,號稱海內最富;在《鄉(xiāng)關何處》一文中,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家鄉(xiāng)浙江余姚,這里有著名的河姆渡遺址;《天涯故事》寫了海南島的洗夫人以及黃道婆等女性歷史人物。
在整本書中,《十萬進士》所占篇幅最多,作者詳細剖析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利弊得失,可謂入木三分。
《遙遠的絕響》一文,寫了魏晉時期的嵇康從容赴死前,面對請求朝廷赦免他的三千名太學生,端坐琴前,彈奏一曲《廣陵散》,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成了天地間的絕響。
本書最后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歷史的暗角》,作者對于小人的嘴臉進行了詳細的刻畫,作者認為,小人一般具備以下幾個行為特征:
其一,小人見不得美好;
其二,小人見不得權力;
其三,小人不怕麻煩;
其四,小人辦事效率高(他們能像游蛇般靈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
其五,小人不會放過被害者(如果你被小人傷害一次,第二第三次更大的傷害在等著你,因為小人不這樣做,他會缺少安全感);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其七,小人必須用謠言制造氣氛;
其八,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讀作者這些縝密梳理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在讀《山居筆記》之前,我已經拜讀過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借我一生》《行者無疆》,總的感覺是,余秋雨的文字是我讀過的作家的書籍中,最耐讀,最有文采,最有思想深度的,今天讀完《山居筆記》,我的這種印象又加深了一層。余秋雨先生堪稱大家,他的著作頗豐,我決定,他的其它我還沒有拜讀過的書籍,只要能借到,我一定會一一拜讀!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000字4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寫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1995年8月在臺灣出版,于1998年9月交由文匯出版社出版了大陸版的《山居筆記》。主要描寫了余秋雨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創(chuàng)作成的,共11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將寫作與考察聯(lián)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fā)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xù)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于政治功業(yè)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對于商業(yè)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于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于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于劃分。隨后,余秋雨便創(chuàng)作了這本《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并沒有比《文化苦旅》有所進步,它的核心概念在前一本書中已經全部出現(xiàn)了:對文明盛衰的感慨,對尊崇文化的呼吁,對健全人格的向往。它的寫作模式也沒有什么變化:先由一件什么事起頭,在巧合和偶遇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根什么線索,然后“目光遙遙地投向歷史的深處”,一篇文化散文誕生了。
《山居筆記》發(fā)揚的,是《文化苦旅》中的根本性缺失:在文化單一前提下的文化決定論。這是余秋雨的一貫思路。在《文化苦旅》中,借助山水的記敘,還不那么顯眼,到了《山居筆記》,這層依傍沒有了,這點便愈發(fā)見得分明!短煅墓适隆,作者隨便拈出幾個歷史人物,就敢斷言海南文明是“女性文明”,從此便洋洋灑灑議論開去。要在幾千年的海南歷史中找出驍勇善戰(zhàn)、剽悍迅捷的例證,決非難事。所以還可以比余秋雨更全面地說海南島是“兩性文明”。《遙遠的絕響》,劈頭一句話就判定了魏晉名士多被殺是因為他們有能力輔佐各個“統(tǒng)治集團”;“文人成批被殺”;這個問題不解決,后面的文字就成了為議論而議論,為抒情而抒情。然而不管,徑自寫開去。試參看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才能知道什么叫做史家眼光。
再來看作者頗為自得的《十萬進士》,如果科舉史實敘述還大致不差的話,最后的一句問話充分顯現(xiàn)了余秋雨的思維方式:“燦爛的中國文明,繁密的華夏人才,究竟中了什么邪,要一頭鉆進這種鬼火、呻吟和惡臭里邊?”在余秋雨眼里,科舉制度就成了中國文明的代表,考舉者也就囊括了華夏人才。經過余秋雨一解剖,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文明史就是如此簡單,簡單到一篇散文就可以總結出一個文化命題!
要批評的,不是余秋雨史料的錯誤,不是《山居筆記》煽情的寫法,甚至不是余秋雨喜歡標舉的文化高調,而是它們背后的思考進路。史料到了余秋雨手中,往往成了隨意拿捏的泥團;抒情議論對于文化散文,通通是朱紅青紫的顏料,一篇文字旁征博引,花團錦簇,還有“文化”的光環(huán),可是作者的結論靠這些東西是推不出的。一次兩次不覺得,讀多了就能感覺到。
這里我要引用一位父執(zhí)信中的話:“他(余秋雨)寫到的別的地方,如道士塔,沒有去過,不好評說。但如都江堰,太熟了,就不免覺得他有點‘灑狗血’……”“灑狗血”是京劇術語,意指造作、不真實的作派!栋酝鮿e姬》里程蝶衣罵從花滿樓赤腳逃出來的段小樓的相好,就是:“那就別在這兒灑狗血了!蓖粼髟凇短┥狡防锓Q揚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說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就有點灑狗血。
頗疑心余秋雨的走紅,是因為他的文化姿態(tài)而不是散文成就。是啊,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一篇《抱愧山西》,山西人時常稱引;一篇《千年庭院》,湖南人自然大悅;《鄉(xiāng)關何處》更是算得造福桑梓。更重要的是,他給了讀者一個可以輕易感知、簡單把握的“文化”。本世紀談中國文化者,往往陷入非褒即貶的怪圈,但余秋雨不。余秋雨頌揚文化,是以反思的姿態(tài)頌揚;余秋雨批評傳統(tǒng),是以繼承者的身份批評。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那么的容易為國人接受,在海外流行。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000字5
渾厚的文字背后,堅實的文化背景支撐。這種文化背景猶如排山倒海,到了筆尖成了文字就成了涓涓細流流入心間。每每我捧著余秋雨的書沐浴著溫和的月光和徐徐海風品味的時候,總是對“黃金屋”“顏如玉”體會深刻。
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山居筆記》了,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在公司論壇上,電子版的。電子版的文字雖然與印制版相同,但畢竟直接給予的只是文字。而在明亮的辦公室,電話,傳真機及傳真機的聲音,也很難讓人去品味。只能說,這個時候,無數(shù)個盒飯端到我面前,我要挑出非快餐的午餐,慢慢體會。
感謝公司論壇,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只要你去求書,基本上可以滿足。雖然不直接接觸前線營銷,但在競爭激烈的行業(yè)及商海中,還有那么多同事與我這種沒有什么文化甚至有些淺薄的人志同道合,我也滿足了。
人生真是有很多遺憾,我喜歡語言而且自認在語言方面小有天賦,因此高考的時候也一心填報語言類的學校,但最終因為非成績類的因素學了財務。雖然財務專業(yè)在我高考的時候炙手可熱,但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學它。
因此大學四年渾渾噩噩的混著,專業(yè)課沒有好好學。在其他同學拼命考注冊會計師的時候,我卻大聲宣揚,我不會做財務的。
人生無奈,畢業(yè)后我還做了財務而且做到現(xiàn)在。不敢說有大建樹,但憑此混口飯吃,應該是沒有問題了吧。
在老公和自己的努力工作下,我過上小富的生活———這個小富,當然指的僅僅是有了夠住的房子,有了夠花的銀子,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和可能隨時開會家的車子。
或許在這種時候,我才能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有人研究過,中國真正能做學問的,都是家庭背景相當殷實的。有些人,雖然也登上科學的高峰,但他的確不是熱愛科學,而是想通過科學這條路擺脫他的困境。
我,在生活的二十九年中,從來沒有想過,我該以何種生活方式和精神境態(tài)來生活的問題。而至于余秋雨提到的人格傳承,雖然偶有思考,但總會被湮沒在報表與奔波中。
記得高中歷史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明朝有個皇帝,是一個不愛政治愛木工的人。他潛心研究木工藝術,把朝政給了一個大臣。這個皇帝無可厚非的被歷史評定為昏君。但我亦深深感到“昏君”的無奈。投胎到了皇室貴族并被推當了皇帝,又能如何呢?假如歷史有假設,這個皇帝如果不當皇帝,說不定會是一個能與魯班齊名的木工藝術大師呢!
最近在上MBA備考課,原以為我的邏輯會非常差勁。沒想到做了邏輯題,卻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不差。60分的邏輯題,在老師沒有教任何套路招式的情況下,我憑自己的招式亂碰亂撞,能在50分以上。而數(shù)學仍舊是我最頭疼的科目,雖然只是初等數(shù)學。但現(xiàn)在學數(shù)學與十年前學數(shù)學卻有不同的感觸。以前學的.時候背公式,壓根不會想用來干什么。而現(xiàn)在學數(shù)學,學的卻是其嚴謹,其運用,其考慮思維方式的多方位。
但無論如何,我都不喜歡這些課程。因為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考Mba—當然,如果我去面試,我不會愚蠢到說這種話———人在生存的時候不得不虛偽。這是老公給我安排的路,我就這樣走。這樣走著,我就不會落后。而一旦老公說的事情我不去做,我就會自食其果。所以,我相信,于我的未來———工作的未來以及生存,這樣走下去是不會有錯的。雖然我不喜歡。
有些時候,很想改行。幻想著如果能學中文或者外語,去體會文學的精深,以書為伍而不是以商為對,這個人生也就完滿了吧。
可我,仍舊要在這工作空閑時候鬼鬼祟祟的敲著這些文字。還好,比較懶惰的我有一個會寫程序的老公,每每遇到大問題的時候,只要我有需要,他總能給我編寫一個小程序讓我能在幾分鐘之內解決其他同事需要幾天甚至一個星期的工作量。工作,如果以量來計算其價值的話,足以說明我不在狀態(tài)。真正有激情的時候,不是以量來衡量,而是以創(chuàng)造的看的見的價值來衡量的—又來行話了。當然,會計核算創(chuàng)造的價值不是以貨幣最終體現(xiàn)的,而是以一種報告的形式告知來創(chuàng)造價值的,這種告知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或許我該這么去理解我的工作,會更有意義更有動力一些。
說些啥呢,這是山居筆記的讀后感嗎?我不會對其文章去做評價的,因為就我的筆力和智慧,還達不到評價余大師的程度。但讀完之后給我的感覺就是,就社會現(xiàn)象而言,文化,商業(yè),權勢的積沉,或許是商業(yè)第一,文化第二,權勢第三。而就個體而言,是溫飽第一,思想第二,行動第三。
社會和個體,有些相似,同樣也有些無奈。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2000字】相關文章: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11-15
山居歲月讀書筆記01-29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通用31篇)05-23
初二山居筆記讀書筆記范文最新06-13
山居筆記讀后感05-23
《山居筆記》讀后感05-22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06-09
山居筆記讀后感06-19
《山居筆記》讀后感06-19
山居歲月讀書筆記(通用26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