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紅巖有感 推薦度:
- 讀童年有感 推薦度:
- 讀《廉政鏡鑒》有感 推薦度:
- 讀《簡愛》有感 推薦度:
- 讀《正面管教》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我們仨》有感15篇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我們仨》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我們仨》有感1
終于把《我們仨》讀完了,之所以說“終于”,是因為之前早就聞過其大名了,其實讀完這本書也沒花多少時間。在我的記憶中,錢鐘書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話說是“天才”,比如讀書過目不忘、精通外語等。以前讀書的時候?qū)W寫議論文,老師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論據(jù)。其中摘抄過的有一條就是關(guān)于錢鐘書“勤奮”的,楊絳整理了錢鐘書的讀書筆記,結(jié)果竟有好幾麻袋之多。當(dāng)時也沒怎么在意,畢竟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而已。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jì)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jì),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
在讀到這段之后,我便想起來了這些。可見,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來,在《我們仨》中讀到了這一段:
“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他畢生戒不掉的嗜好。后來國內(nèi)買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葉了,我們用三種上好的紅茶摻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謂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頓”。在超市隨處可見,只不過如今有點“賤賣”的味道了。
隨便說一下,精裝版的《我們仨》不論是紙張還是裝幀都很不錯。
讀《我們仨》有感2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xì)細(xì)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yīng)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guān)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蹲叩健穼ξ襾碚f比較沉重,當(dāng)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wǎng)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著,每一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后在兩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xì)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jié)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jīng)歷了那么多風(fēng)風(fēng)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愿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wèi)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并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xì)細(xì)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xiàn)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讀《我們仨》有感3
“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們的客棧了!币痪湓挼莱隽艘粋年邁老人都痛失至親的無助,我們仨失散了,家人已不在,家不再是家。只是一個暫居的客棧。
這本書,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思念化成如此強大的力量,在現(xiàn)實到夢幻,深入骨髓,又平靜如夕,超越尋常的堅毅和勇敢面對,大多數(shù)都頹廢了時間,虛偽了人生,離思念越來越遠(yuǎn),在未知的不安和焦慮中遠(yuǎn)目極望,尋找失散的夢魘。
1997年和1998年對于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拔乙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敘述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通讀一遍后我真的無法想象楊先生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完成了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獨特的寫法,以感人的文字記敘了坎坷的歷程和他們仨相依為命的一生。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fēng)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fēng)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鐘書先生逝世后,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文字里行間,領(lǐng)我為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nèi)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想上天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對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在孤燈下,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手拿顫動的筆,它一句,傷心欲絕。仿佛遠(yuǎn)去的人才剛剛遠(yuǎn)去,垮了的往事就在昨夜。在他掛滿淚珠的臉上卻帶著舒心的微笑,她在想些什么呢?
文章第一段是以老人的夢,一個長達(dá)萬年的夢。
從第二部分七記敘了他們仨開始分開的情景,說實話,第一遍,我真的沒讀懂楊先生到底寫了什么。她以一種獨特的手筆——夢境,幻化了一種飄渺的感覺,錢媛那是還在嗎?我揣著這個問題有深讀了一遍,似乎還是不大明白,為什么作者夢境中錢媛已經(jīng)去世,錢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實上錢媛還活著。這是真的夢嗎?為什么天天都做這個夢呢?這真是奇怪!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楊先生的地方。
到了第三部分時,已只剩楊先生一個人了,夫女都接連脫離了這個家,連楊先生自己也說,我現(xiàn)在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容:顧望徘徊,能不能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大概這就是她要繼女兒之后完成《我們仨》的原因吧,一個人閑暇時間難免會胡思亂想的,而將回憶與讀者分享快樂會增添一點,也許痛苦會減一點...
我真的非常羨慕他們這個樸素的家,住著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她們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夠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共同解決困難。然而這個小小的要求命運卻不愿滿足他們,“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活下來的人要比去世的人痛苦千倍?捎衷鯓樱\就是如此捉弄人。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果然就是如此。
現(xiàn)在,楊先生將他們曾經(jīng)共同的歲月重溫了一遍,再享受一下親情存在的感覺;貞浲,那深藏內(nèi)心的痛苦又再一次被掀開,我想她應(yīng)該是含著眼淚完成的吧。特別是寫到錢鐘書先生在小舟上的生活,那冥冥之中無盡的思念,折磨了我們好久好久。而我似乎跟著作者在他們的驛道上走了一回楊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這回“夢境以逐漫漫柴身骨終拼寸寸灰”只以寫照。
書中的錢媛是個乖巧聰慧的孩子,更是個孝順的女兒。她和父親更勝密友,兩人的默契絕對可得100分,“格物致知”更是他們一直贊同的理活。我真的很佩服她對病魔抗戰(zhàn)到底的勇氣,吃苦耐勞的敬業(yè)精神,敢說敢做的干勁以及對父母的孝順。與她相比,我真的還差著遠(yuǎn)呢。就連她去世前不久,還放心不下她媽媽的一日三餐,特地寫信教媽媽做簡單的菜。事實上,當(dāng)時的她自己已經(jīng)進(jìn)食了,可贊他生命垂危之際還想著媽媽。這份深厚的母女情恐怕現(xiàn)在少有。
她盡管忍受著疾病加治療的折磨,還想利用自己身尚在床上無所事事的時間,把過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寫下來留為紀(jì)念。于是,她拖著微弱的身體開始寫《我們仨》。但是不久醫(yī)院報病危,她便放下了筆,而這本書也只到了個內(nèi)容清單,就無法再寫下去了所以最后只好由母親楊先生來完成了。
而楊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有感染力,我隨時能“親身”體驗到他們?nèi)齻的天倫之樂和童心未泯。他們的善良正直以及對生命、家的感情,使我深受啟發(fā),獲益匪淺。所有的悲歡離合,在作者那里是一種自然在讀者那里卻經(jīng)常潸然淚下。書中最后誰:“我清醒地看到我們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罷了,沒有絲毫溫暖可言。這時候僅剩的一人活下來需要多大的勇氣!”
懷著潸潸的眼淚終于讀完了這本書,無法訴說的愛,無人可說的情。在心里埋藏了很久家的感情絕不會隨時間而漸變沖淡。
讀《我們仨》有感4
今天前桌宸廷同學(xué)因為腿部有傷,就托我去幫助他從后面書架上選兩本書,我欣然同意。于是毫不猶豫的從書架上抽出了楊絳寫的《我們仨》這本我推薦的書。
只是這本以舊黃色為主色調(diào)的“老”書好像并沒引起他的注意,他選了另一本書籍。于是我又重新閱讀了這本書。這本書很好、很深,是需要仔細(xì)研讀才可以讀懂此書的深層意義,本書作者是楊絳,文中的我們“仨”指的是錢鐘書,錢媛和她自己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光。作者在寫此書時已92歲高齡了,她用簡潔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開她的女兒錢緩和丈夫錢鐘書,回憶了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并存的日子。
因為年齡原因,所以作者總夢到自己與親人失散的情景,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是好。文章每一句都很樸素,字里行間都寫出了“我們仨”關(guān)系的密切,又到后來的突然分離,使文章形成了一種對比。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有喜也有悲,但喜大于悲,女兒成了大學(xué)教授,夫妻互相理發(fā),正是因為這樣,生活很自由,很美好,所以才更加害怕分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文章雖短,但卻是我認(rèn)為的此書最精彩的一部分。失去的永遠(yuǎn)也回不來了,只能將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新溫故,雖然在夢中回憶,但是作者則是以樂觀的心情去回憶曾經(jīng)的酸甜苦辣。這種樸實又真質(zhì)的情感中,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自己去創(chuàng)造去想象的夢,是屬于自己的,屬于自己的“我們仨”。
在社會中,擁有屬于自己和家人的空間,不會被別人奢華的的生活吸引,只愿幸福快樂的生活在我們仨的每一天。平靜、美好,足矣~
讀《我們仨》有感5
獨自思念的黯然神傷,即使用樸實的文字仍無法掩飾。正如她面對猝然而逝的愛女淡然地說:“以后就不用牽掛了!薄模瑓s不自覺地留著血淚。
。ㄒ唬├
——輾轉(zhuǎn)難眠
“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胡同,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總也不來。”
“那是老人的夢。”
她焦急地在黑暗中等待,卻始終無法看到期盼的人。那樣的夢潛藏的是一種牽掛;ハ嘁蕾嚨男,讓她輾轉(zhuǎn)難眠。
承認(rèn)自己老了需要多大的勇氣呵!
依稀記得兒時愛唱的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我那親愛的媽媽,你白發(fā)鬢鬢。不明白那時的母親為何會為了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的一根銀絲而用稍帶責(zé)怪的口吻對我說:“都怨你老唱那首歌呀!”
不知何時,母親也開始做那樣冗長的夢,驚醒后,會用帶著后怕的眼神看著父親和我,若有所思的回想一陣,給我們講述她夢中的境遇。
難道唯有皺紋和白發(fā)才能顯示出飽經(jīng)風(fēng)霜嗎?老——有時,只是一種心力憔悴。牽掛得太多,心就比容顏更容易“褪色”。
。ǘ┮
——似夢非夢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她平靜地享受著晚年的時光,卻轉(zhuǎn)眼走上了幽邃的古驛道,“我們仨”就變成了一個人的似夢非夢。
我們的位置開始發(fā)生變化。
挑燈夜戰(zhàn)的我;精心照料的母親;還有在廚房忙碌的父親。
他們不再手把手地為我指示方向,更多的選擇傾聽。母親仍樂于尋些問題來考我,卻留給我更多思忖的時間;疑惑時,我會去請教父親,然而他已不再自信滿滿地回答:“就是這樣的。”而用“也許”、“大概”來代替——即便那些答案往往是正確的。
我在努力尋找著這種微妙變化的原因,只是覺得他們演了一出戲的開頭,而把這個舞臺的主角留給了我。困窘時,他們會為我圓場,使我在這個碩大的舞臺前不至于迷失、彷徨。
(三)守
——如夢初醒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她幸福地回憶著三個人共度的歲月,卻把自己的家當(dāng)作旅途上的客棧,因為那只是一個人的思念。
什么時候才意味著成熟?
成年只是一個標(biāo)志,然而,當(dāng)我覺得自己該擔(dān)負(fù)起守護“我們仨”的責(zé)任時,那種感覺就是一個跨越吧!
初三那段艱苦的日子保存著“我們仨”美好的記憶。我開始和他們交流那些花了很長時間“啃”下的長篇小說。盡管有時意見不一,但三個人熱烈地討論著同一個話題的氣氛卻令我十分懷念。
盡管我們之間有著時代的差異,他們卻并不反對我聽流行音樂,只是父親總希望我能靜下心來欣賞一些古典音樂。急躁的我缺乏的就是這份閑情逸致。而當(dāng)我感受到:即使只是一種耳濡目染也能從中獲益的喜悅時,便會耐心地在父親的解說下聽上幾曲。努力去體會他們的用意,我想,這也許就是一種守護的方式吧!
往事貯存得久了,便覺得那仿佛只是一場夢境?墒牵l又不想守護美麗的夢呢?
她是如此努力地守護著,失去了,仍覺得肝腸寸斷;如果我們只是袖手旁觀,讓美夢消逝,回首時,又將何等感傷呢?
讀《我們仨》有感6
幾天前,看到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開始翻讀他們夫婦的書,近日開始讀《我們仨》,說實在的,開篇半真半虛空的感覺,會讓人有種隱痛,但又無從說起,讀到第三章,一種淡淡的清香和向往讓我欲罷不能。
這一家三口的脈脈親情和鏈接,是平順、舒服而又如索扣,扣的緊緊的。在女兒小的時候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她們也沒有焦慮,沒有擔(dān)心,可以不去上學(xué),可以"隨心所欲",所有情和理都如細(xì)流般浸入孩子的心靈,只是在錢媛的草稿中有"我犯混,大受批評",可以看到嚴(yán)父的身影,其他全是和樂的、安靜的。
就像是生活在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和美地生活著,楊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真正支撐這個家、這三個人的,也許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默契吧!
可是生活過得如書中的"我們仨",無論是碰到什么都能夠和風(fēng)細(xì)雨,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的那么樂"真的是一種至高境界,這也許是我等追之而不及的吧!沒有書和智慧的潤養(yǎng),沒有百不稱心的磨煉,沒有堅忍和相守的信念和修養(yǎng),在歷經(jīng)歲月和歷史的各種時期,怎能有如此韻致淡雅,身輕如燕、云淡風(fēng)清的潤澤之筆。
我也有個"我們仨",我們正相反,我希望兒子能像爸爸,一個嚴(yán)謹(jǐn)、執(zhí)著、仁愛的小伙兒,一個讓人見了就覺得踏實、安全、幸福的人。我們仨,爸爸和兒子有秘密,媽媽和兒子也有秘密,當(dāng)然媽媽和爸爸的秘密是最多的。有時我們也會偶爾交換一下秘密,交換時卻已不知是過了多久的時間,無論是什么都變成了笑話或是可追憶的往事,無論事情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爸爸有時會領(lǐng)小伙做些冒險的事),都沒有了追究和發(fā)火的必要,倒覺得頑皮的可愛,可愛的頑皮。
"我們仨"一個家的支撐是什么呢?也許是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吧:互相支持和成全,盡其所能地參與彼此的生命。當(dāng)然不能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這是爸爸提出來的"成全一個人不能以犧牲另一個人為代價"。這位"哲人"總能在我的生命中不經(jīng)意地亮幾盞小燈,讓我知道方向和底限。
"我們仨",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有時會把云淡風(fēng)清的日子過得風(fēng)風(fēng)火火,會把不是事的小事當(dāng)成個大事,會把愛和要求一起使用,會經(jīng)常爭論和反思,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過著,鬧著。在這淡淡的書香中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相守、相長、相扶。
讀《我們仨》有感7
“一個普普通通的學(xué)者之家,三葉分分離離的湖上小舟,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這是印在書本封面的一句話,第一次看到時,我還無法理解它背后的深刻含義,只隱隱約約從中感出些黯然神傷,迷蒙渺茫的意境來。楊絳先生的字是最細(xì)最暖的語言,即使只是平實的敘述、質(zhì)樸的文字,先生總能寫出七分平和,三分觸動,令人回味無窮。
書的開始就是一個“綿長萬里的夢”,“我”在夢間的古棧道上游走,寫與逝去的丈夫女兒的相守相助,聚散離合。這個夢是沉重冗長的,卻也是“我”最輕盈的想象。隨夢入境,這里沒有外界的紛擾喧嘩,沒有人群的熙熙攘攘,古棧道像一個隔絕的,只屬于“我們仨”的小世界,只聽得見老人細(xì)細(xì)的低語,仿佛涓涓清泉緩緩流過,流入柔軟的心底。這一片靜謐的美好,即使是死生別離也無法打破。
夢終究是夢,即使綿延不絕,可徹頭徹尾完全是個夢。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人世間沒有那么多像童話般完美的結(jié)局,如夢初醒,丈夫已遠(yuǎn)逝人間,最親愛的女兒也早就離去,”我們仨“,就這么輕易地走散了!拔摇边是老了,眨眼間,也算得上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老病相催,自己的路也快要走到了盡頭。人到晚年,唯一與“我”相伴的只有那些風(fēng)干的“我們仨”的記憶,“我”伴著這些記憶沉沉入夢,終于是不愿蘇醒。“我們仨”散了,只!拔摇币蝗嘶貞洝拔覀冐怼。
挑燈夜讀的阿媛,忙忙碌碌的鐘書,以及四處操心的“我”!拔摇毙腋5爻两凇蔽覀冐怼肮捕鹊臍q月中,完全不知疲憊!拔覀冐怼闭湎降,卻不甘于普通,熬過了“***“,克服了學(xué)問上一道有一道的難關(guān),只要是“我們仨”,就沒有什么是扛不住的。這份溫情,無論放在什么時候,都是最難得的珍寶。
醒也春秋,夢也春秋。楊絳先生,終是沉在那些無法割舍的記憶里,再也醒不來了。“我們仨”已不是“我們仨”,“我們仨”依然是“我們仨”。
人生之路何其漫漫,身邊人來人往,得到的結(jié)果總是失去。只有家人的陪伴從不缺少,無論人生走到何種境地,總有家人的溫情溢滿心頭。愿世人都有“我們仨”,勿執(zhí)己念,無論前方艱難險阻,風(fēng)風(fēng)雨雨,都能有一個家,有一個能歇下腳的地方。
讀《我們仨》有感8
很早就知道楊絳92歲時寫的《我們仨》看到目錄卻沒有勇氣去看,
直到這一次裝修好店,有好多時間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書,
我又拿起了《我們仨》。
我們老了:楊絳總是做夢鐘書丟下她走了,鐘書先生說“那是老人夢,我也常做”“鐘書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dá)萬里的夢”
而這上夢卻是錢鐘書生病在床,楊絳照顧他的日日夜夜,以及女兒生病后的電話內(nèi)容。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越看下去我的心跟著楊絳先生的字一起疼痛,一起悲傷,我還是忍不住哭了,眼見著自己最愛的人最親的人被病魔折磨一天天走向終點的那種疼,那種無能為力,那種不舍,那種悲傷…..
“娘,你曾經(jīng)有一個女兒,現(xiàn)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她溫軟親熱的“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沒有了!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了淚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白色掙裂了。只聽見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
看到這我早已泣不成聲不,晚年失去愛女的痛有多痛,有多痛啊……。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我想只有當(dāng)過母親的人才能感同深受吧,讀著這充滿悲情的文字,我的心跟著一陣陣的疼,我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泣不成聲,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楊絳先生失去愛女后,內(nèi)臟受傷,四肢也乏力,但還是強忍的傷痛去照顧老伴錢鐘書。
楊絳說“我做了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xiàn)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yuǎn),愈怕從此不見了!
有一天病中早已無力說話的錢鐘書對楊絳說“絳,好好里(好好過)。”就這樣就這樣永別了。
失去愛好和老伴的楊絳先生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是啊,失去了家人,房子還是那房子,卻不再是家了,只是一個人的客棧。
看完這一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多少感想感念在心頭。我擦干淚水,讓自己的心情慢慢平復(fù)。拿起電話打給在婆婆家的老公,“老公,我想你了!薄安乓幌伦庸Ψ,客人在呢?有事么?”“沒事只是想你了”
夫妻是多大的緣分,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相伴的時光又是多么值得我們?nèi)フ湎А?/p>
好好珍惜我們仨相伴的時光,感恩生命中的緣份!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關(guān)看這幾個字,都讓我心酸,一個人思念仨:楊絳先生回憶了和錢鐘書先生的生活
留學(xué)期間想出各種花樣做出中國味的菜,各樣逗趣的事,看到這些我又忍不住笑了
錢鐘書先生想要個女兒,終于如愿,文中寫道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鐘書一個人過日子,?嘀樥f“我做壞事了!彼蚍四,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先生說“不要緊,我會洗!薄澳剑 薄澳材芟。”他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楊絳先生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楊絳先生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チ。
看到這我忍俊不禁,腦子里出現(xiàn)慢慢的聲音“老婆,馬桶堵了!薄皩氊悾医裉煲娭匾蛻,幫我配套衣服”…….。一聲聲在耳朵里響起。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女兒會走路了,會說話啦,會識字啦!楊絳平緩的筆觸,娓娓道來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子,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老公、女兒的思念。
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鐘書和我一起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
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幾十年的風(fēng)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我不禁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他們經(jīng)歷了多少苦,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們相伴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huán)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yuǎn)都是幸福的。
20xx年5月25日凌晨,105歲的楊絳去世,他們一生沒有留下什么物質(zhì)遺產(chǎn),但是卻給我們留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留給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最好的精神財富。
這本書讓我更懂的相伴的可貴,更懂的生活重要的是什么,以及健康的重要性!
家的定義我一直都懂!從這本書中我更家堅定自己對于家的定義,對于生命過程的珍惜!
看書間很有感觸的想起前幾日快下班時頭有點暈,打個電話給老公說人有點不舒服,老公說“等我哈,我來接你”。沒多久他匆匆而來,關(guān)切的問:“怎么啦?哪不舒服?”我說頭有點暈,他說商場空氣不好,以后周一到周五可以不用來,老婆的健康比錢重要。然后我半掛在他背上,我們邊走邊聊。我想夫妻間的溫情就是這樣的吧,一個電話一聲等我,一句關(guān)心的話,一個溫暖的后背…..。夫妻間的真心真情是千金萬金也抵不了的吧!
讀《我們仨》有感9
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幸福的學(xué)者家庭是不少人夢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書柜里看到楊絳寫的《我們仨》,便隨意的翻閱起來。
書是楊先生在女兒、先生相繼去世后寫的,并不厚實的一本書,平平淡淡的字句,卻承載著為人妻、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實我并不喜歡這種味道的書,看了總覺得一股驅(qū)之不散的陰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離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無奈莫過于死別生離,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愁斷人腸!
書從一個萬里長夢講起,看似無邊無際,其實都是現(xiàn)實生活在夢境離的真切反應(yīng)。尤其是錢老一句:那是屬于老人的夢。不禁令我心寒,一個同樣的情景的夢莫非亦將橫亙在我的暮年?!
兩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飄洋過海求學(xué)的艱辛,戰(zhàn)爭中輾轉(zhuǎn)相聚的艱難,以及***運動中的困難也在兩人間的生活瑣細(xì)中化作了輕描淡寫。也許人生亦不過如此,無論彼時如何輝煌或困窘,到時候也不過塵歸塵、土歸土。管你是王侯將相身后仍是一抷黃土罷了!于是佩服楊先生的生活觀:不與世求,不與人爭,安安靜靜過日子。
女兒圓圓是父母的乖寶貝。既聰慧又孝順且貼心,我想養(yǎng)女莫過如此。有了女兒做三,家就完整了,不僅僅是恩愛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樂融融。過往從小到大的家庭歡欣細(xì)事躍于紙端,成為楊先生反復(fù)回味的幸福時光。
感人至深處是附錄里圓圓和父母的通信,那時候正是三人最艱難的時光,三人三地,聚少離多,圓圓和父親都大概知道時日無多,彼此的牽掛不舍可謂字字催淚,就不再細(xì)說樂。
匆匆閱畢,無異看了一場人生離合。幾許無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楊先生身體安好。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讀楊絳《我們仨》有感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寫《我們仨》,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讀來,更驚覺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態(tài)。
隨夢入境,而先生的夢并非虛幻。三人走散了,溫馨的家永遠(yuǎn)沒了。年頭和年尾,老先生相繼失去兩位親人,這份傷疼是以如何的強勁摧殘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我從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fēng),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由熱熱鬧鬧、相扶相持的三個人變成孑然一身,孤單落寞的日子更顯往日的歡樂。先生無窮無盡地追憶丈夫和女兒,相思之苦,肝腸寸斷!拔业肝夷茏兂梢粔K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fēng)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fēng)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一片黃葉,守望生命終極。生命有限,情海無邊。先生的堅貞和守護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銘心,與日劇增,但先生在頑強繼續(xù)。她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用她的話說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堅強與豁達(dá)讓我想到胡楊林,千年風(fēng)范,堅韌不拔。
先生博學(xué)強識,知識淵博,聲望極高,然讓人感嘆的是她為了愛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愛精心營造著家編織著生活!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先生回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天和自信是彌足珍貴!安灰o”是先生給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承擔(dān)家庭重?fù)?dān),免除后顧之憂,乃錢老先生的福氣。更讓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務(wù)事并沒有捆住先生的手腳,影響她的事業(yè),書中寫到,讀書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愛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蘊深厚、通靈炫目,神秘瑰麗,女人能將人生演繹如此精彩的莫過于先生。
不管世風(fēng)如何,也不管身份改變,先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diào)平實之風(fēng),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寫到,“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老夫婦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卻不要辦公室,不用秘書,有車也不坐,除非到醫(yī)院看病。誠實的品格同樣躍于紙上:“我們?nèi)缫优埽皇菬o路可走?墒且粋人在緊要關(guān)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xué),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語言,需要氣質(zhì)和定力來支撐。說實話、干實事,做人起碼的要求,卻總是難以實現(xiàn),而先生風(fēng)雨百年,仍能如此,這便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了。
感謝楊絳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反復(fù)品味,我亦進(jìn)入太虛幻境:夕陽正好,浩瀚無邊的水面如鏡,遠(yuǎn)遠(yuǎn)望去,一朵曠世蓮花圣潔奪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放、爛漫,任憑風(fēng)吹雨打,她自巋然不動,唯有清香飄來,沁人肺腑.....
讀《我們仨》有感10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陌上花開情,君可緩緩行。
初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驚嘆先生樸實無華的文字間涌動出的感人心懷的深情摯意。
這番深情寄托在她對往事的無限眷戀之中,寄托在她對女兒及丈夫的殷殷關(guān)切之中,寄托在她對人生的深刻領(lǐng)悟之中。因為深情,所以真摯;因為真摯,所以動人。
老人淡然敘述"我們仨"看似平常的生命旅程,然而語淡卻情濃。若非情濃,親人相處間的一言一行又如何能在她的腦海中留下如此清晰的烙印?如何能在她的心海上泛起一圈圈永不消逝的漣漪?如何能在一次次苦難中綻放生命絕美的花環(huán)?
再讀《我們仨》,我驚嘆于楊絳與錢鐘書兩位先生及他們女兒錢媛淡泊名利,潛心為學(xué)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無論是出國深造還是歸國致學(xué),他們對學(xué)問的探究總是懷有極大的好奇與一絲不茍的精神。沉浸于快樂的求知之旅,他們無視空間的狹。粺o視環(huán)境的險惡;無視社會的動蕩;靜心為學(xué),留下《管錐編》、《圍城》、《唐吉訶德》翻譯本等等閃爍智慧之花的鴻篇巨著。
學(xué)問涵養(yǎng)身心,他們即使在輾轉(zhuǎn)流離的歲月中依然保持著對生命本真最執(zhí)著的探索。文中我最喜歡的一處表達(dá)是,楊絳先生視戶外散步為"探險",無論是在異國他鄉(xiāng)還是在熟悉的家鄉(xiāng)園林,先生總稱她與錢先生的午后散步為"生活探險"?煞裾J(rèn)為,正因為有此等對待生活的赤子之心,兩位先生才會于平淡無奇的生命中覓得幾分詩意與甜蜜;他們對待生活中的逆境才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緬懷大師,致敬大師,不僅僅因為學(xué)問,更因為他們崇高的境界與超脫的心性!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大師的《我們仨》業(yè)已落幕,千千萬萬"我們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就讓我們一起深情體味人間煙火氣的溫暖,滿懷好奇地探尋生命下一站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11
第一次拜讀楊絡(luò)先生的《我們仨》,還是在大學(xué)時代。
那是在圖書館不起眼角落里的一本小書,泛黃牛皮紙質(zhì)感的書皮上印著于寫的"我們仨"3個字,并跟著這樣一句平實而溫暖的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讀罷,我不禁感動流淚,似乎有股暖流在內(nèi)心蔓延,讓人久久不能釋懷。此后,每每拾起這本小書偶然讀一小段,都為她樸實的親情和淡泊超然的境界而回味深思。
《我們仨》是先生寫的家庭回憶錄,敘述她和錢鐘書以及獨女錢援溫馨、簡單而富有情趣的家庭生活。雖然記錄下的只是生活中零碎瑣事,卻一點不顯冗長乏味。在經(jīng)歷"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一個單純平凡的學(xué)者家庭近一個世紀(jì)的成長跋涉,在先生哀而不傷、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中娓娓道來。試想年已86歲的老人在最艱難痛苦又長達(dá)萬里的時光里,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惶恐地走在人生驛道上,先是送走骨血親女,再又送走伴她一生的丈夫,是怎樣一種孤獨的痛呢?然而書中卻無悲痛欲絕的語句,在看似輕描淡寫的文字背后是種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哀傷。正如她在女兒離世后寫到:
自從生阿段,永遠(yuǎn)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我是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
讀后不覺心酸,也被先生身上那種堅強的力量所感動,又怎會不清然淚下呢?
錢鐘書、楊絡(luò)先生一輩子相需以沫、相敬如賓,有著低調(diào)樸實的做人品格,女兒錢援亦是北師大英語教學(xué)的"尖兵",兢兢業(yè)業(yè),不辭辛苦。書中這樣寫到:
鐘書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xué)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這一家人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也收獲著難得的恬淡與幸福。正如楊絡(luò)先生所說的那樣: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羊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甘潤。
一家人縱然已是天人相隔,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把"我們仨"永遠(yuǎn)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生命和家的意義在先生的書中得到盡情詮釋。反觀如今,物質(zhì)極大充足之下浮躁的社會氛圍讓很多人在追逐金錢名利中漸漸迷失本心,精神的空虛和內(nèi)心的麻木似乎讓幸福和快樂遙不可及;蛟S我們欠缺的正是先生一家人"出世不離世人塵不染塵"的人生態(tài)度。倘若每個人都踏實做好分內(nèi)之事,閑暇之時做些類似讀書、捐贈的"無用之事",而不盲從在以炫耀奢侈品為榮、帶著面具戰(zhàn)戰(zhàn)兢兢活著亦或空談虛偽的人群中,在得與失之間有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胸懷,便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境界吧。
生命和家的意義是緊密相聯(lián)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萬家燈火中才可能會有溫情的人生。當(dāng)下,我們倡導(dǎo)傳承良好家風(fēng),而良好家風(fēng)的形成也有賴于家庭成員的個人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這樣,自然會有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也會從父母的"不言之教"中深深受益,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良好的家風(fēng)也會淵源流傳。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樂樂的一起生活。""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
這是《我們仨》結(jié)尾的.一段話。其中發(fā)生的也似乎是身邊的故事,主角是你,是我,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人生一世,不過匆匆,在這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中,我們終會相聚相失。在滾滾紅塵與紛紛擾擾之中,我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堅強、低調(diào)、樸實的做人品格,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珍惜當(dāng)下的每一天,也終會擁有溫情的人生和"永恒之家".
讀《我們仨》有感12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所著,楊絳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jīng)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生下錢瑗,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若干年前中學(xué)老師就介紹過楊絳先生,向我們推薦她的《我們仨》,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拜讀,直到前些天發(fā)現(xiàn)舍友也有這本書,又激起我對于楊絳先生的欽慕,將其讀完。
透過此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形容楊絳先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在英國與錢鐘書留學(xué)期間,為了不影響丈夫?qū)W習(xí)和營造個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自己到外面租了一間新房并主動承擔(dān)多出的房租;在生下錢瑗后,躺在產(chǎn)房的她為了安慰鐘書,說房東家的桌布她回去洗,砸壞了的臺燈、壞了的門軸她回去修……在留學(xué)困難時期,從不抱怨生活的窘迫,積極主動的配合鐘書嘗試食物新的做法滿足口福。她的才華更是不必多言,有著良好的家教,一生酷愛讀書。整本書的構(gòu)思布局精巧,插入夢境讓敘述不再單調(diào),字里行間都深深抓住讀者的心弦讓人不肯罷手,仿佛在與先生進(jìn)行心靈上的對話。
殊不知,全天下有多少家庭能有先生家一般和睦幸福,只要他們?nèi)齻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有無盡的歡樂和打鬧。"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想這就是一個家庭的最高境界了吧,短短的三個字是那么的倉促有勁,只要仨人相伴相幫,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的滋潤。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人從此書看出先生一家的恩愛和樸素,但我更多的還是傷感和憂愁。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愁。那簡單的一句"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感動了多少讀者我不知道,最起碼我的心理堡壘已經(jīng)被攻破,這個堅強而善良的女人,把深沉的愛留給丈夫和女兒,然后把無盡的思念留給自己。這一份思念使心都在滴血,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場景在她身上發(fā)生,本該和她一起分擔(dān)的丈夫也突然倒下,所有的痛苦不得不讓她一人來扛,這樣的折磨對于一個身體也不是很好的且要90歲的老人來說太過殘忍。
前年的5月25日,楊絳先生也離我們所去,現(xiàn)在天上的三個人已經(jīng)團聚,既無生離也無死別。賢妻才女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永存在我們心中,仍然值得我們?nèi)セ匚。最后,愿我們每個人在尋尋覓覓、平平淡淡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13
“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在蒼蒼茫茫中,突然鍾書不見了!币粓龌艁y的開篇,就這樣再現(xiàn)了楊絳的一段歲月。
我仿佛望見了她——這樣一個滿腹才情的女子,在自己生命的黃昏,握著筆,在案前回憶著應(yīng)該屬于三個人的時光。不知不覺圓圓走了,鍾書也離開她了。就剩她一個人,在一場夢的結(jié)尾,回味著他們的故事。這夢,便是人生。
在《我們仨》這本回憶錄里,楊絳寫驛道,寫小船,如夢如幻的敘述,其實就是楊絳的回憶。這一輩子,關(guān)于鍾書、圓圓和她的刻骨銘心。楊絳在自己筆下的古驛道里,不斷地分分離離,不斷地尋找探尋。她不僅送了圓圓一程又一程,又送了鍾書一程又一程。但最后的結(jié)局卻是她看著圓圓離開,又看著鍾書搭著小船走遠(yuǎn)了。就只剩她一個,茫然地站在這驛道上,看落葉與梧桐,看秋花和殘紅。我似乎望見楊絳久久地佇立,“守望那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最后“變成一片樹葉”。最后的最后,她也如枯葉一般渺小無依了。
三年前的我,經(jīng)歷了一段讓我痛得撕心裂肺的時光。我眼睜睜地看著一直強健的爺爺,突然一病不起,最后又化成一堆灰燼長眠于地下。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體會到生與死的殘酷。
原來,世界上最無情、最令人無能為力的事,就是死別。那些日子里,我吃不下飯,躺下時枕頭也會濕一大片。我后悔沒和爺爺再多說幾句話,沒有多陪陪他,讓我錯過了與他的最后一面。他可是我最依戀的人呀!
在被悲傷浸染的日子里,我寢食不安,學(xué)業(yè)也近乎荒廢。幸好,這本書讓我幡然醒悟。我們要成長,就要學(xué)會面對生離死別,悲傷過后繼續(xù)向前。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場你無法預(yù)料的夢,我們不斷地在人生的路上,也就是楊絳說的古驛道上走著,所經(jīng)歷的一切最終都會變成過眼云煙。但你必須盡量讓自己不留遺憾,走好眼前的路,因為逝去的那些愛你的人,一定希望你在世上好好生活。
我想,面對摯愛的相繼離開,楊絳一定曾痛徹心扉?墒牵蚁嘈,她在寫《我們仨》時,一定是微笑的,因為她的文字是溫暖的。她早已釋懷。
楊絳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場夢。對我來說,既然生離死別是一定的,那就別留遺憾,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一場無憾的夢。
讀《我們仨》有感14
初聞"楊絳"這個名字,是16年月下旬,那會兒正處于高考沖刺的最后一個階段。連上了幾堂的我們略顯疲憊,語老師為活躍堂,便給我們放了一段喜馬拉雅F,是關(guān)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那時候我才知道楊絳先生是錢鐘書的妻子,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叫做錢媛。在她的回憶里,家是她的"萬里長夢",是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家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那么我的又是什么樣呢?
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jīng)去世了,那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是小村子里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早我出生的大伯二伯家都是男孩,這也成為人們的聊點。男孩子生注定是要延續(xù)香火和養(yǎng)老的;而女孩子會嫁人,養(yǎng)也是白養(yǎng)。因此家人對我的態(tài)度不是很好我,直到弟弟的出生才有所轉(zhuǎn)變:農(nóng)忙時會拜托我看好弟弟,有好吃的會分我一份、怕我趁他們不在對弟弟下毒手……我一直覺得家人對我不公,直到初一那年,家里發(fā)生火災(zāi),所有財物化為灰燼;而母親和父親發(fā)生分歧,最后離開了家,至此再也沒有回過,我才知道了家人的重要性!無論我在哪,弟弟和爸爸就在我身邊。
三毛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泉!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而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曾經(jīng)是個老實、健壯而堅忍,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后變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在人吃人的社會里,他對于家是向往也是背棄!段覀冐怼分袟罱{先生說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關(guān)于我的家,我也有一個萬里長夢。
春天,蕨菜筍子泛濫,清晨會約上幾個小伙伴一起上采摘。破土而出的筍子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筍子嫩肥、短壯的芽鞭或是蕨菜的幼葉嫩芽加上熏制的臘肉煸炒,配上白米飯就開始了我的午飯。一個人吃飯習(xí)慣了,以至于四年級被父母接到城里讀書時,上桌滿滿不適應(yīng)。他們說女孩子吃飯要矜持,細(xì)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而我喜歡無拘無束。夏天,最喜歡的事情不是去河邊游泳摸魚,而是成群結(jié)隊的組團上偷果子,路過菜地時,也會順手牽羊摘幾個黃瓜解渴。桃子樹、李子樹都結(jié)果了,放眼望去,茂密的綠葉包裹著毛茸茸的桃子和青澀的李子,幾束陽光隱約透過葉縫投射到地上,是一幅絢麗的畫。我們的戰(zhàn)略是一個人放風(fēng),三個人爬樹,剩下的兩個人負(fù)責(zé)搖樹或者撿掉下的果子。滿載而歸后不及去河邊清洗,直接用衣角擦擦就往嘴里送。爽口的果肉,樸實的笑容,這就是我對夏天的記憶。當(dāng)然,吃酸湯、吃涼拌的烤茄子烤西紅柿也是一大美味。
秋天,金燦燦的麥田帶的是收獲的喜悅,大人們割麥子,小孩子則堆麥草垛,我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滴入毛巾或是泥土里,到飯點了大家伙便停下歇息,飯都是從家里帶的,簡簡單單卻透露著幸福。草垛下,大人在閑聊、小孩在打鬧……
冬天,我會從家里帶上生炭火的小盆子去教書上,因為教室條不好,沒有取暖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解決。而家遠(yuǎn)的同學(xué)會帶上裝有米飯的鐵飯盒,學(xué)校負(fù)責(zé)生火蒸飯,那時候的營養(yǎng)午餐是每天中午一個雞蛋。對我而言最快樂得屬過年的時候,親戚聚在一起吃殺豬飯。新年了,所有的辛酸和努力都有了一份新的期待。打年粑、做臘腸、熏臘肉……這是我在城里生活多年再也沒有經(jīng)歷的事,因而對于家多了一份念想。
四季的暢想是萬里長夢,當(dāng)然還有其他的夢。
線下支付廣泛使用的年代,以物換物的生產(chǎn)交換方式依然存在。(fsir)每個周五,大爺都會從鄰鎮(zhèn)拉幾箱自家做的米粉,我們只要用一定數(shù)量的玉米或大米就可以兌換。冰涼的米粉切條,放上自家做的酸湯,涼拌豆芽海帶,香菜,自制油辣椒和醬油鹽等,嗦上一口,大呼爽!然而因為沒有冰箱,所以一次兌換的數(shù)量不多,那段時間里,我對于大爺?shù)南乱淮蔚牡胶苁瞧诖E紶柲硞周六,大叔依舊會從鎮(zhèn)上開著小貨車到村門口擺攤。"打火機一塊五兩個,肥皂五塊錢兩坨,耗子藥五塊錢一包",倒背如流的口號成了一種刻在腦子里的記憶,以至于在城里生活多年,偶爾上街突然聽到它時,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同樣的周日依然很多人去趕集,阿婆家老母雞下的雞蛋裝滿了一籮筐,微微顫顫地帶著小板凳加入了擺攤的行列;大爺用竹條編制的草鞋、籮筐、簸箕、蒸籠等也整整齊齊地站好隊伍,等待中意它的買主……
白駒過隙,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我已然從當(dāng)初的懵懂無知變得成熟穩(wěn)重。在這交織著利益關(guān)系的社會里,到處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音,有些人他根深蒂固于人的第一印象,對于你往后的各種改變持以鄙夷,有些人喜歡表現(xiàn)自我,希望出人頭地,而我喜歡順其自然,如今的我少了農(nóng)村人對的那份淳樸與恬靜,多的是坦然和豁達(dá)。
自16年秋天上了大學(xué)以后,從此我的故鄉(xiāng)只有冬夏,再無春秋。學(xué)校離家只有三個小時的火車,我知道我的家就在那里,可是我已經(jīng)回不去了……
讀《我們仨》有感15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后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舍,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茍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zé)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zé)任,家是產(chǎn)生責(zé)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托,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dāng)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dāng)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dāng)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里面的人離得再遠(yuǎn)。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yuǎn)也無法預(yù)料,我們只有守住現(xiàn)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xiàn)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yīng)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后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歷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信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15篇】相關(guān)文章:
一夢許多年——讀《我們仨》有感01-21
讀楊絳《我們仨》有感-讀后感01-22
讀《草》有感01-21
讀《馬纓花》有感01-20
讀《金鎖記》有感01-20
讀《貓王》有感01-20
讀《犧牲》有感01-20
讀《落差》有感01-20
讀《登山》有感01-20
《燈光》讀有感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