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分享。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1
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chǎn)生共鳴。在前段時間,有幸獲得名師工作室贈予的書籍《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書很厚,捧在手里如獲珍寶。說是珍寶,一點不為過。從畢業(yè)到現(xiàn)在從教四年,自認為在教學中算勤奮,不斷專研教材,總想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學會知識,培養(yǎng)能力,并能學以致用。通過拜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后,我更明確了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也從眾多的教學實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
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廣大語文教師對這以觀點在理論上是完全的認同的。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是“載體”,就如葉老先生說的只是“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例子”來教學生學語文。
一、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現(xiàn)在語文課強調“理解”和“運用”并重,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主要包含著語文知識能力與文學人文素養(yǎng)兩大方面。其次是教學論層面的微觀思考。在針對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依據(jù)它屬于的范疇,有針對性地選擇,要適當?shù)嘏c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實際接軌?傊诮虒W時我們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
二、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著一節(jié)課的方向。所以教學目標不要過于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其發(fā)揮例子應有的功能。確定目標后要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抓住了這一點,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三、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教課文”主要圍繞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而“教語文”需要圍繞語文目標的落實來設計教學過程,需要圍繞每一條目標的落實細化指導過程,必須刪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實質上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冗余環(huán)節(jié)。
四、基于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要把握好年齡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明確;習作教學要明確指導的重點,要重視習作方法的教學;習作教學中,評價、修改與指導同樣重要,引導學生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方法規(guī)律。
語文課應該教什么,怎樣教?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把語文課上得更像“語文課”。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2
所謂語言訓練點,是指被用來進行較為充分的語言訓練的部分課文內容,也就是供學生訓練用的句子。字、詞、句、節(jié)均可成為訓練點。選擇語言訓練點除了應根據(jù)年段特點有所側重外,還應注意哪些哪些問題?
一、訓練點的選擇應有利于整體理解課文每個語言訓練環(huán)節(jié)都應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必須為學生最終理解課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這勢必要求從整體感知課文來著眼選擇語言訓練點,否則就有可能會不恰當?shù)膶⒉糠謨热莸挠柧毠δ芊糯,從而將訓練與理解課文內容割裂開進行。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為著中心而存在,而且每個部分都有適當?shù)亩ㄎ涣写味鴺嫵梢黄獔A滿文字。課文各部分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也應在文章中統(tǒng)攝下結合部分課文內容在中心下的位列來確定的。例如《李時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于是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組織學生研究性學習:
1、“完善”一詞,為什么換成完整行不行?
2、為什么說舊的藥物書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點?
3、你從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綱目》是部完善的藥物書?(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每種都有圖。)
4、李時珍為什么能編出這樣一部完善的藥物書?
這個訓練點設計由“完善”一次入手,擴展到句、到節(jié),再輻射到全篇課文,由點到面,緊扣編寫《本草綱目》這一中心,把課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內在聯(lián)系融為一體。
二、語言訓練點的選擇應有利于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語言知識來源于對大量語言現(xiàn)象的規(guī)律性總結。
由于語言知識與語言密不可分,所以語言訓練必然涉及到語言知識。而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語言知識無疑會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有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語言訓練點時應考慮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通過訓練使學生對蘊藏于課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語言知識有些感性認識,經(jīng)過遷移內化,能模仿運用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例如蘇教版第七冊《九色鹿》中調達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后來看到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后卻把九色鹿的蹤跡向國王告密,這樣的行為課文里哪個詞語可以概括?(“見利忘義”、“背信棄義”)這樣的行為和課文里哪個成語意義相反?(“知恩圖報”)這樣安排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更容易與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表示此類行為的詞語的總結、概括、積累與運用。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3
開學以來認真地閱讀了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中收益頗豐,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書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一線優(yōu)秀教師在長期語文從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書中把這些問題大致分成了四類:
1、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2、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3、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4、基于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語文課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边@個理論對于教師來還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而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么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chuàng)新!币蛢热莘治鍪降拈喿x教學說“再見!”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xiàn),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為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為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為語文能力是學生發(fā)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為語文人文是學生發(fā)展之本。語文人文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tài)度、品質和情感。為什么說語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訓練呢?因為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教課文逐步過渡到教語文應該注意要依據(jù)課文合理選擇課程內容,明確這篇課文究竟要教什么。語文課程目標的選擇,要瞄準語言知識、語文方法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體現(xiàn)語文課程特點。要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流程,這就要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學流程,按照“領會知識(方法)—實踐運用”的步驟組織教學。這才是“學語文”的教學流程。還要合理設計表達練習,提高語言積累的質量。理解課文語言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會運用,學生積累的只是消極語言;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將消極語言轉化為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質量就能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只有那些心無旁騖,始終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堅強,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獲成功的快樂。語文教學這座高山,登上高處才會風光無限,語文教學這方深潭,潛到深處才會別有洞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4
有幸與君相識于“韋慧鴿語文名師工作室”,我倍感慶幸。是您讓我感覺到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純屬虛度光陰,是您給我指點迷津。相信此刻的我,迷途知返,為時不晚。
從教以來我一直思考的是“我怎么教?”的問題。曾幾何時,我備課時總是煞費苦心的把一篇課文里所能提煉出的與內容有關的問題串成一串進行教學,自認為“串糖葫蘆”式的教學方法,完整無缺的內容分析,再加上“別出心裁”的過渡語,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jīng)“盡善盡美”。但此刻,愛不釋手的捧著你,我卻慚愧不已,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在盲目施教,誤人子弟。
慶幸在這本書中遇到了一群善于思考和研究的名師團隊,更慶幸在他們的遇到困惑時有一群資深教授不吝賜教,及時點撥。每一次的品讀過后都是良久的思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現(xiàn)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念轉變上,而應該進行實踐轉變。目前我應先思考“我教什么?”的問題,給自己的課堂確定航向,而這航向應該“精準、簡潔”,這樣有了明確的方向后,才能用好“課文”這一例子,教好語文。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日徐家良教授的一番點撥,又使我豁然開朗,原來課文僅僅是語文的“縮影”,我們要用好語文課文,才能達到教好語文的實質目的。
每一次品讀,都是心靈的碰撞,引發(fā)我久久難以停息的思考,盡管膚淺,但我相信,持之以恒的堅持,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愿與君為友,以期助我成長!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5
這本書自放假前剛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每讀一9章都會有一次教學理念的觸碰,每讀一節(jié)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每讀一個教學課例都會有一次親臨課堂的感覺。
我們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重難點進行,教學重點確定以后,就是研究如何去教,語文課是使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路徑,而課文通過豐富的規(guī)范的語言輸入來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通過情境化的語言輸出來促進課文語言的同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要走兩個回合,第一回合是通過課文語言來理解思想內容,第二個回合是認識課文思想內容的表達方式,學會運用。從“理解”到“運用”,中間橫亙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需要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跨越這道障礙。
例如書中舉的一個課例,執(zhí)教教師講的是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香港,璀璨的明珠》。第一版設計是以“理解課文從幾個方面來介紹香港”、“能用簡單的話概括段意”、“認識總分段落”、“能圍繞一句話寫段”等教學內容展開,內容和表達方式的講解可謂面面俱到。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詞、句以及靈活運用的技能和相應的學習策略,大致相當于平時所說的語感,其特點是技能內在的規(guī)則和程序比較簡單,能通過圖式教學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并通過一定的變式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語文高級技能,主要是表達方式和篇章學習中的分段、布局、選材、詳略等讀寫策略,大致相當于文感,其特點是內在程序和規(guī)則比較復雜,不能在短時間內學會,需要通過各種不同樣式的例文使學生逐漸形成相應的心理圖式。中段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分層不明顯,但是上升到高段以后,理解和表達能力并不一定會均衡發(fā)展。三年級學生正處于語言增長關鍵期,這篇課文中的12個四字詞語是這篇課文的個性化特色,如果讓學生按照總分的段落結構去練筆,對于剛上升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高了一些,但將目標改為掌握運用其中的部分詞語來描寫,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這節(jié)課中得到發(fā)展,如果還能再細分哪些是寫美食的,哪些是寫旅游的,哪些是寫燈光的,學生就會對運用的語言環(huán)境進一步明晰。
第二個課例是蘇教版三年級的課文《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從這個課例中,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學生語用水平有了更深的思考。三年級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低潮期”,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加以關注。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就要根據(jù)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搭建不同的支架,層層遞進。支架一:歸類學習詞語,這種方式有利于遷移學習,也能讓孩子在表達式迅速分類提取信息。如課例中將表示沙漠的一類詞放在一起出示,讓孩子們對于沙漠的印象記憶與這些詞語相連接,變成詞語的“集裝箱”。支架二:重組文本語言,奠定表達基礎。如在學生說小駱駝的腳掌時,老師和學生通過共同評價得出“要說出沙漠的環(huán)境、小駱駝的本領,并與小紅馬比較”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清楚語言充足的表達方法,就能舉一反三進行駝峰和睫毛的表達了。支架三: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拓展創(chuàng)造表達的時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小駱駝又碰上小紅馬,這會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教師通過再現(xiàn)畫面情境和人物,讓學生在交際中轉換文本信息,并將自己內化的語言和原有的語言進行有機結合,促進語言的發(fā)展。
兩個課例都告訴我們解決如何根據(jù)文本確定表達與運用的目標,進而引導學生突破表達的門檻。語言表達的訓練要凸顯學生的表達實踐,從扶到放,分層練習,分層落實。理解與表達并重,真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去落實。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6
臨近期末,諸事繁多,但還是抽了一點時間靜心閱讀了下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并留下了自己的一點所思。
閱讀教學要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美麗轉身,即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應注重表達,變“閱讀核心”為“讀寫并重”;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并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實踐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
感悟:有人說成長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需要經(jīng)歷蛻變的煎熬;我要說,成長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喜歡聽到自己成長拔節(jié)的聲音。今天看了這本書第一章課例的研究過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理念上的沖擊,更多的是對自己原有語文教學觀念的打破。教課文與教語文雖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卻是語文教學的方向選擇問題。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線老師,更應該盡早完成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教什么,作為新教師思考這些問題也總抓不到實處,現(xiàn)成的教參、現(xiàn)成的教材,老師們所要做的只是去備好教材、備好學生落實就好。面對語文教學投入多,收效少,學生語文素養(yǎng)缺失的情況,我們更多的是困惑。在這幾句話中,就簡潔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閱讀教學的方向,“理解”和“運用”要并重,正是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想想這也挺重要,那也挺重要,解讀文本時發(fā)現(xiàn)的課文中字、詞、句、段、篇,還有教材的人文教育,等等,一個都舍不得丟棄。于是,教學設計時往往安排許多訓練點,一會兒是語言訓練,一會兒是人文教育,弄得課堂臃腫,教學難有實效。
感悟:我們的課文教學究竟如何確定教學目標,才能既減輕語文教師負擔,又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如何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這是語文老師常遇的困惑,甚至所有學科老師常遇的,本章就是以《青蛙看!返恼n文教學為例,向我們呈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改變。讀后感·像第一次確立的教學目標多達5個,而且各自分離。第二次在團隊協(xié)作下,教學目標縮為4個,并將詞語識記和語言訓練明確。第3次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教學目標減至3個,而且將語言訓練作為達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方法,不單獨分離,且將亮點在目標中明確具體地體現(xiàn)。這樣層層褪去不必要的目標,是團隊協(xié)作亦是反思的結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偶爾的團隊協(xié)作能實現(xiàn),但更多的需要我們自身的實踐反思,并在教學設計上做出調整,這樣才有收獲。當然,在公開課的設計中,我們應該重視“集體的力量”,不單干、不羞澀,大方地向指導師甚至認識的名師討教。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7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為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jīng)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并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fā)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并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后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扼要
在我一邊贊嘆一邊翻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钡仍~語的意思。
、诹私庑畔⒏咚俾飞衿嬷,激發(fā)學生了解網(wǎng)絡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wǎng)并為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內容要簡單精致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為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致地呈現(xiàn)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松。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為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致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獲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梁,引渡著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xiàn)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闭Z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8
讀完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不禁讓我對自己之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說好的備好、上好每一節(jié)課是不是太過于敷衍、牽強了呢?檢查字詞,理清脈絡,分析句子,體會情感,揣摩寫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們平時的日記或習作,不得不質疑: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提高了嗎?可見,如何做到“理解”與“運用”并重,至關重要!
結合所讀內容,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離不開文章本身,關鍵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個“基于團隊協(xié)作的教學設計及研討”中,于鳳致老師為了避免教學無重點現(xiàn)象,對教學目標做了大的刪改,重點突出詞語教學,訓練學生運用詞語說一段話,但在實際指導和操作中,卻脫離了文本語境,造成了學生“說一段話”的難度。由此可見,由分析課文走向“理解與表達”真的'不容易!
總之,閱讀教學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身,讓教師的教學目標上升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高度,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探究和實踐!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9
今年在暑假閑暇時我閱讀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站在三尺講臺,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chǎn)生共鳴。這本書我似乎找到了許多共鳴之處!稄摹敖陶n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采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jù)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著語文課如何實現(xiàn)“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匯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④基于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哪“教課文”和“教語文”到底存在哪些差異?在我看來,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不離不開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對文章進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兩者的程度不同。“教課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文本內容,這也使得學生的收獲僅僅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層次;“教語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則會上升到掌握語文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語文”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更能讓學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的第三節(jié)“科學設置教育目標,發(fā)揮例子應用功能”以教學目標的科學選擇作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突破口。課文是人教版第六單元《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這單元課文共四篇,主題是“他們讓我們感動”。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wěn),果決指揮,高風亮節(jié)。這座橋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永恒追求。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把握教學目標,并要落實到自己的教學中去,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節(jié)課我明白了語文課應該學語文而不是學課文,應變“閱讀中心”為“讀寫并重”。要把教學目標的確定作為重點來思考。其實整本書讓我明白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一“美麗的轉身”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多個方面進行改變。我覺得要實現(xiàn)這一轉變,教師必須時時刻刻裝著一種“轉變”的思想,把它落實到教學的每一步。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的確認:在“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這一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從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仔細看完我有一些感觸。應該更注重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遷移,學以致用。從長遠來看,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很大益處。當然一篇課文只是載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設計語言訓練點。一篇課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目標,只要一課一得即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自己的課堂上比較注重這一點了。看了他們的研討,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后的課堂不能再花過多的時間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了,而應以課文為例,多讓學生去運用,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語文真正扎扎實實,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教參的依賴性太大了,沒有了教參,我好像失去了教學的拐杖,無法獨立教學?磥,在今后的教學中,自己獨立備課,嘗試著從每篇課文中尋找適合對學生進行訓練的語用點,并依此設計相應的教學,會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扎實有效。
崔巒老師說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松松,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敝挥袑崿F(xiàn)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才能更好達到這一境界,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方面達到更全面、更深遠的發(fā)展。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xiàn)美麗的轉身。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10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chuàng)新!闭Z文課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崔老師強調的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xiàn),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谶@樣的思考,閱讀工作室的共讀書目《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吳忠豪),收獲很大。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采用專題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jù)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著語文課如何實現(xiàn)“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結合小學各年級的具體課例,匯集而成了12個研究課例。全書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個研究主題。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只是教語文的載體”。話雖這么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中,不少教師仍然行走在“教課文”的路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拿到一篇課文,針對里面的內容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師們的常態(tài)教學。和“繁瑣的內容分析說‘再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讀后感·怎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呢?讀了這本書,我厘清了以下幾個問題:
(1)語文課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處理好語文思想內容和語文本體性任務落實的關系。
(2)要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這里強調了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按照兒童認識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來確定。
(3)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從教課文轉向教語文,教學設計上就要大膽取舍,刪繁就簡。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11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后,先由執(zhí)教老師基于個人經(jīng)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guī)ьI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團隊協(xié)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著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zhí)教教師經(jīng)過修改,最終出臺基于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jié)——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于夏老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獲。
首先,我明確了什么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jīng)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chǎn)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jīng)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jié)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jié)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情感,點染環(huán)境氣氛,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么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么體會或者進步,那么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于文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內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為語文課了。
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么叫文學作品的細節(jié)描寫,什么叫煉詞煉句等等。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相關文章:
語文課文《沁園春·雪》教后記11-12
課文烏鴉喝水教后記范文12-17
課文《水》教后記12-17
語文課文《白鵝》教后感和反思12-18
語文課文《識字1》的教后記范例12-17
語文課文《“番茄太陽”》的教后記范例12-16
課文《雪兒》教后反思12-18
課文北京教后反思12-18
課文《爬天都峰》教后記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