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仨讀后感1
放假好幾天了,一直忙著什么,今天閑下來捧起了久違的書?赡苁瞧匠T趯W校形成的習慣,現(xiàn)在每每拿起書讀是就想寫點什么。
今天天氣微風,不過陽光還是很好的,于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靜靜地讀了這部分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講了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圓之間的事情。事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鐘書的一次“開會,引起了妻子女兒的擔心,從而踏上了找夫之路。這條路主要是古驛道上。所有的感動也發(fā)生在踏上古驛道,走在古驛道上的相聚,相失。觸動我最深的就是在古驛道上相聚與相失。在他們一家人相聚時楊絳就流露了欣喜。由于所住之處的規(guī)矩,他們每次相聚的時間很短,可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們的交流與彼此間的關(guān)心。因為女兒的工作有時僅剩楊絳自己每天去看望丈夫。每日的奔波每日的言談直到晚上好像也不能因為距離而中斷。楊絳整日因為思念女兒丈夫而編造夢,在她的每一個夢里都好像因為放心不下丈夫,靈魂出竅了一樣,奔波到丈夫所在之處,時刻留意丈夫的一舉一動,到了第二天作為他們交流的話題,為此女兒多次安慰母親,丈夫每次都是忠實的聆聽著,從不發(fā)表什么言論,好像彼此能心神領(lǐng)會一樣。就這樣在他們古驛道上的相聚時,我總是因為楊絳的.奔波與講述的夢境而感動,深深地沉浸在他們那種親情中。
一開始在讀古驛道上的相失時我以為是丈夫的又一次失去消息,直到后來才知道相失是指的女兒因為病痛失去生命這件事。這件事的起因是女兒因為心疼母親說:”自己舊疾,需要住院”而失去消息。母親因為擔憂所以每每都在做著與女兒有關(guān)的夢。一開始是在夢里找尋女兒的下落,當找下落后,楊絳就在夢里“走到”女兒身旁照顧女兒,在夢里她心疼女兒,夢醒后就把自己的夢傳遞給丈夫,也許是為了獲取一絲絲的安慰吧,可是鐘書每次都是聆聽。盡管這樣楊絳始終奔波在夢與現(xiàn)實中,讓我真的沒辦法分清夢與現(xiàn)實。直到錢圓的逝去時婆家送信,那是我猜體會到一位母親因為擔心女兒所做夢的真實性。我真的被那份親情感動的走不出故事。讀完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終于知道了"仨"是誰,也多次想象著穩(wěn)重并沒有寫出來的他們之間的親情故事,暢想著他們?nèi)粘5纳,總之我對楊絳一家充滿了敬佩。。。。。
我們仨讀后感2
每個人對《我們仨》都有不同的定義,有的是一個人的家庭,有的是三個人的友誼,也有的是三個合作伙伴。而這一本書正正就描寫了作者楊絳的家:鍾書、楊絳、錢緩。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我們兩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以及?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而我透過這本書,深深感受到楊絳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
作者以短短兩頁作開首,卻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與鍾書分離的恐懼。夢里鐘書總是失蹤,而自己則很努力地尋找。雖然作者于這個部分寫的是夢,卻能反映出自己和鍾書年資老邁,隨時陰陽相隔的不安。
而第二部則講述的.也是夢,不同的就是錢緩也在內(nèi)。夢里中書在古驛道的船上,船總是漂泊無定。其實夢,總是反映出現(xiàn)實中的情況。那船代表著鍾書躺著的病床,而船的漂泊則是因為數(shù)之不盡的檢查,需要不斷移動。錢緩的情況也不好,常常于醫(yī)院進出。后來,錢緩與鍾書相繼去世。就此,他們就「失散」了。
以上兩個部分作者都寫得比較含糊,朦朦朧朧地帶出丈夫和女兒末年的日子。夢都是來自自己的感受,這些夢則正正完全代表了作者的情感,比真實更親切的感受。相反,第三部分則很寫實,清晰地憶述作者一家三口過的快活日子。作者這般虛實交替的寫法,令這個故事更感人,而我也感受到作者不想記起與家人失散的痛楚以及那些作者仍歷歷在目的美好回憶。
于第三個部分,作者以與鍾書一起離家到牛津留學開始,直到后來錢緩也長大了。作者于最后只冷冷的道出丈夫與女兒去世了,于幾年幾月幾日,誰誰去世了。簡短的兩句,帶出他們仨已失散了的事實,同時那冷冰冰的態(tài)度令我隔著書本也受到作者的傷心渲染,就像作者再也不想談他們?nèi)ナ赖氖聦崱?/p>
作者的我們仨就此失散了,逝去的追不回,我要趁著我們仨還未失散,好好珍惜這一段難求可貴的親情。
我們仨讀后感3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著,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_,正因為有_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著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后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么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_也說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于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fā)現(xiàn)什么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jié)經(jīng)驗的載體,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很發(fā)達,甚至有“內(nèi)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無數(shù)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shù)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jīng)驗,然后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著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后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zhì)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tài)上完成的,當然我和_會做好榜樣!
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_的經(jīng)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后還是要超過自己!
愿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4
第一次看到我們仨是被它的封面給吸引的,富有紋理的封面,略微泛黃的紙張,上面印著Mom、Pop、圓圓。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整本書仿佛是個夢境,語言虛幻飄渺,寫了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二部分通過夢來寫,抹上了一層思念愁苦的感情色彩,錢鐘書與錢瑗身患重病,楊絳一人思念與愧疚之情流露出來。在煙霧迷蒙的古驛道上,通過大量描寫落葉,昏暗,柳樹,寒風,以虛寫死,讓人震撼。
最讓我感興趣的部分仍然是第三部分對于家中三人的思念,楊絳與錢鐘書先生在英法留學,生下錢瑗(圓圓)。留學期間,夫婦二人喜歡“探險”,外出散步,或者自己學著做一些菜肴,錢鐘書先生照顧著楊絳,常說著“不要緊”,生活雖然清苦但是卻頗有趣味。同時,牛津大街的寧靜,法國對嬰兒與母親的關(guān)懷,以及對友人的描寫都讓這本書讀起來富有人情味。
全文楊絳先生的語言低調(diào)又平和,一邊自嘲一邊又以幽默的語氣寫著錢鐘書和圓圓打鬧玩耍。我很喜歡其中的三張照片,仨人各自工作,各不相擾,感受到的是他們一家人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書中雖然沒有用夸贊的語氣,但是對于女兒圓圓也可以看出滿滿的自豪和喜愛之情,從小時候展現(xiàn)出過人的記憶力和乖巧的性格,到之后在學校在工作中表現(xiàn)的優(yōu)異成績。有一個片段我記得很清楚,在文革時期,錢鐘書和楊絳先生成了“牛鬼蛇神”,而女兒作為革命群眾又無法替父母說話,她在大院內(nèi)貼上大字報,思想上劃清界線。然后依偎在母親旁邊為她縫制睡衣,帶來爸爸喜歡吃的'夾心糖,剝好后放進瓶子里,將糖紙藏進書包,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這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錢瑗做事具有條理,不慌不亂,同時還能看得出她對父母的愛!在她身患重病,即將離去之際仍然想著父母,不愿讓父母擔心,她安排著父親外出的事宜,她想著寫父母如何教她的事,算是不浪費光陰的一點努力,她還寫如何制作簡單飯菜,教媽媽做飯,誰能想到這是一位將去之人所做的呢!她對父母的愛或許不算偉大,但是深沉,她時時刻刻想著父母,這也是值得我所學習的。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后感5
自多年前偶然讀到楊絳先生的《洗澡》,對楊絳的文風甚是喜歡。這本《我們仨》是楊絳92歲高齡,回憶她與錢鐘書、女兒圓圓一起走過的風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最后只剩下她一個人來思念著我們仨了。
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們老了,時常做夢,夢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個夢為主題,寫到她在古棧道上與鐘書、圓圓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腳步或深或淺地走著,可是走著走著還是失散了。剛開始我并沒有很深刻地理解這個夢,只當是先生隱喻自己與丈夫、女兒的失散?勺x到第三部分的時候,簡直潸然淚下。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鐘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鐘書的相繼去世。看錢鐘書和楊絳,這么兩個亂世學人,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quán)貴,不理世事,袖手書齋,大隱隱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讀書寫字做學問。先生與丈夫一起風風雨雨地走過了63年,她對錢鐘書的評價是極高的。例如 “阿圓的手腳輪廓,都長的象鐘書”“阿圓溫厚,不與人爭,象鐘書”“阿圓好靜,象鐘書”“阿圓膽子大,象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象鐘書”。楊絳先生是以錢鐘書為驕傲的,她一再強調(diào),鐘書溫柔敦厚,不事權(quán)貴,嗜書如命。
看了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有同感,也有異議。個人覺得這本書是本充滿溫情的書,書中到處都是平淡的溫馨,錢鐘書的`口劍腹蜜,圓圓的聰穎孝順,楊絳的隨意自由。都讓我覺得一個幸福家庭也不過如此罷了。其實看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夫婦兩人的嗜書如命的狀態(tài),不論在何種環(huán)境下,他們都堅持看書,書便是生活的絕不大部分。任何時候只要有書,生活就有樂趣。或許這才是文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就如楊絳所說,“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了”。這輩子誰也無法陪誰到最后,總有一個人要先走,先走的那個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后走的那個人注定要學會堅強,學會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晚年。夫婦之間,相濡以沫的日子,終究會過去,我并非悲觀,只是覺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么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起來,不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心若靜,風也奈何不了。
我們仨讀后感6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jié),也算是一種回顧。
牋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牋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牋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nèi)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jié)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牋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牋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我們仨讀后感7
《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用心記錄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楊絳,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他所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她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剛開始,是以一種淡然的感情讀《我們仨》——一本回憶自己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點點滴滴的回憶錄。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家三口,總是讓我感覺到溫馨。懷念往日的生活,她的筆觸總是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平靜而柔和。平緩、敘述、回憶,這三個詞足以概括整本書的基調(diào),可是越讀越能體會到楊絳先生筆下的力量。
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深處夢中卻不愿意相信這是夢。是啊,在夢中與家人離合聚散,道一聲再見,但又能在下一個古棧道相遇,又怎舍得一覺醒來夢里的人卻不在身邊,這是楊絳先生筆下一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錢鐘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幾十年來,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wěn)卻富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guān),回國后遇上戰(zhàn)亂文革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么困難,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只求在自己的方圓里求得一份自由閑適。
無奈,美好的生活總是容易消逝,九七年春錢媛去世了、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去世了,曾經(jīng)的永遠,成為了漸行漸遠!凹以谀睦,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她難過、她懷念,可她卻將自己波濤洶涌、噴薄欲出的情感埋藏在了這平緩的字里行間。這是她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平凡生活的流連忘返,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我們仨讀后感8
最近讀完了楊絳的《我們仨》。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自己的老伴在船上生活的場景。我想了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無意間聽到一首老歌,游鴻明的《孟婆湯》,似乎明白了,這艘船可能是即將開往黃泉的人生之舟,可能說的就是病床吧。
今生緣分,來世報,如果君有意,生生世世都能牽手慢慢渡。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淺薄,越能理解人生的況味就是平淡如水,緩流如水,雖看似無為,卻最有力量。
——相叔
其實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獲除了夫妻之間的良好關(guān)系的`重要性,就是還有和孩子相處的關(guān)系,楊絳先生寫的很寫實,也很細膩,不敢隨意評價,只有在其中慢慢體會和學習,感覺還要在反復讀幾遍。
——大君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對生活的片段,對人的思念,然而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磨練,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
人的一生需要擁有多種素質(zhì),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情緒穩(wěn)定。心不靜,氣必不和;氣不和,生活就會一團糟。過生活,過的是一股心氣兒,心情不好,做任何事都無法安心。要時時調(diào)整你的心態(tài),沉淀你的情緒,讓心寧靜,讓心情平和。
——花生有米
喜歡楊絳先生的處世態(tài)度,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這一家三口的感情讓人著實羨慕,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愛是理解和包容,書中寫到的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也值得學習。以簡單無爭的心過生活真好。
——zakka
看完《我們仨》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經(jīng)常在生活中尋找小石子并且互相分享,雖然是點滴小樂趣,卻能讓人感覺到幸福,即使書中提到苦難的歲月,但作為讀者卻并未感受到苦難和病痛把他們打到,他們一家人總能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面對生活,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互相扶持,堅強的過好自己生活,一切似乎都很平淡,但又那么難得。
——Mandy
如果你想擁有一段健康的關(guān)系,總有一天要認識到,你的愛情甚至婚姻沒什么特別的,沒那么多蕩氣回腸、撕心裂肺,也不會比誰的更好。本質(zhì)上,任何人、任何時候,愛的語言是真誠地關(guān)愛對方。很土氣,卻不容易。聽起來挺俗的,但接近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9
終于讀完了本月的第二本書《我們仨》,這本書可能并不是在我固定的書單里面,只是有一天逛知乎看到有個書單推薦,索性就九塊九買來讀讀。讀完第一章,真心感嘆,大師手筆,果然不凡。自己也多多少少看過一些散文,但是像這樣平鋪直述,卻又絲絲入扣,這樣的風格,真的少見。
今天看完這本書,去看了大家對這本書的書評,有一則說“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是呀,書很薄,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令人驚嘆的修辭,就是“我們仨”的往事。讀起來很平淡,讀完卻覺得很厚重。
關(guān)于別后重逢,書中說“我們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關(guān)于孩子,書中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可我對于“像我”并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鐘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象”;關(guān)于做學問,書中說“我們無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關(guān)于生離死別,書中說“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了才有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看完這些文字,看完這些煙塵往事,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千年以來大家講的“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吧。一家人沒有爭吵,沒有困頓,相互照顧著,相互憐惜著,而后安安靜靜的做著各自喜歡的事業(yè)。若如此,夫復何求。就書中的“我們仨”來說,突然有一天這樣的美好生活再也不在的時候,那該怎么辦呢,就連書中都說“.......現(xiàn)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10
放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也仿佛從自己的夢中走出來。書的邏輯再簡單不過:“我們倆老了”,所以“我們失散了”,失散了后,“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生活的經(jīng)歷可不簡單,可謂閱盡人間滄桑,遍歷生活百味。一家仨,走上人生“驛道”,歡笑與溫馨,在生活的“客!毕嗑,短暫卻又再一次地在驛道上失散,從此天各一方,如同一只離群的白鶴,聲聲凄凄。家也不復是家,只不過是客棧罷了。
人世的分分合合,卻如同一個同心圓,總轉(zhuǎn)不出家、愛人、女兒這個圓心。這個圓也許是個橢圓,因為生命的軌跡,不會是如此的有序。圓圈內(nèi)各式人物,襯托了這個圓圈的厚實與凝重。
人生入夢,還是夢入人生,如同夢蝶,確實顯透了幾分生的無奈,活的艱難。“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這樣的文字,多少讓人覺得要這一切真要是夢又該多好。夢意味著生命還沒有到這樣的'際遇,還有希望在醒來后。
可詩人藍德說,“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風雨伉儷的錢先生走了,自己至親的女兒也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回憶舊日的時光時,這不是生命的煎熬又是什么?一個人孤零零,一個人做著“老人的夢”,醒來后是無邊的黑夜,冷清的“客棧”,這時,害怕的是“萬里長夢”會有朝一日醒來。
生活的沉寂和孤苦,突然怎樣地增添了生命的重量,對過去種種往昔的無限追憶與留戀。沒有誰再陪伴在你的周圍,一切的喧囂似乎都隨著親人的離去而變得那么的寂靜。沒有了老伴的常年的“呼嘯”,沒有了女兒的“做壞事”,一切又歸于清靜。
也許人的一生就像一塊石頭激起水中的波瀾,一個一個的圓就慢慢地散開,久而久之,波瀾就歸于平靜。但“過去的事,像海市蜃樓般都結(jié)在云霧間,還未消散。現(xiàn)在的事,并不停留,銜接著過去,也在冉冉上騰”。
我們仨讀后感11
這部散文更像是是楊絳先生撰寫的回憶錄,記錄了三位知名人士,卻很平凡的一生。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部分很短只有短短一頁紙,講的是楊絳先生常做的一個夢,她經(jīng)常會夢到她丈夫(錢鐘書)跟她走散了,苦苦尋覓卻不得法。這樣的夢我也做過一兩次,夢見我找不到至親的人,見到了許多不認識或不熟識的人向我走來卻唯獨沒有我要找的那一個,夢里我漫無目的尋找找遍了所有角落就是找不見,好不容易掙扎著醒來會發(fā)現(xiàn)枕頭打濕一片,半天緩不過來?赐甑诙糠郑虐l(fā)現(xiàn)楊絳講的是一個真實的夢境,講述三個人變?yōu)樗蝗说倪^程。但是那種悲痛的.體驗又是活生生的。讀到第二部分我一度不能進行下去,楊絳先生描述的那種失去親人心痛不已卻又不愿相信事實的感受壓的我上不來氣。今年我又翻出這本書,從斷開的部分繼續(xù),楊絳在送走了女兒阿圓時內(nèi)臟受了傷,之后又送走了丈夫錢鐘書,她的整個心都不在了。
她悲痛欲絕,祈求變成一顆石頭,一顆“旺夫石”,哀莫大于心死。在兩年之內(nèi)失去了唯一的女兒、相濡以沫的丈夫,鎮(zhèn)定的文字下是記錄了多少分的絕望、多少度悲痛,也許我沒有完全感受,但是也已經(jīng)很疼了。第三部分我讀的很快,里面大多是一家三口溫馨場面,從二人出國留學變?yōu)槿谥,從星海小姐出生到工作嫁作人婦。
一家人狀況不斷,卻都能以最平和的方式解決,其樂融融。而錢老先生面對夫人就像一個笨手笨腳的孩子在外面犯了錯來找自己的母親尋求幫助,時不時打翻墨水、砸壞臺燈、弄壞門軸,甚至顴骨上長的疔,都堅信夫人“不要緊,她會修(治),兩人達成默契,生活瑣碎迎刃而解,讀來很有意思。
讀完之后,我體會到找到對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顆樂觀堅定面對生活的心更加重要,學會在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有所堅持,同時珍惜親人朋友的每次相聚,認真過好我的小日子。
我們仨讀后感12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jīng)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讀后感1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薄段覀冐怼,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guān)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guān)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當他們各自開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我們仨》上,無論是他們的照片、詩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摯和感動,細細地翻過一頁頁,心中似乎已被填滿了。
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奔胰艘央x去,親情,過往的點點滴滴卻是被真切地記錄下來,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14
近日,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jié),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聚散離合。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家庭這個普通到極點的詞語在楊絳這里,代表著一種生活狀態(tài)。有家庭的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個比喻,一個家就像一個三角形,三個成員就像三條邊,有這三邊圍住,就是一個封閉的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里,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尋覓久之而不得的溫馨和安定。可是遺憾的是,錢瑗和錢鐘書先后離楊絳先生而去,這個三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條孤零零的邊。什么都圍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擔了。然而驛道上風沙滿天,楊先生卻依然堅強地走著。因為有愛。
書中最撼動我的一個細節(jié)是在附錄I中,楊絳描述錢鐘書的“癡氣”,說他為了對女兒阿圓用情專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個孩子。我讀到這兒心里不禁微微一動,暖意上涌,覺得他們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學問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里這份家的恩情,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都牽著那一條穿過心底的細線,手握在一起,目光纏在一處,腳步回響著同樣的節(jié)奏。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總之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還有什么比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我們仨讀后感15
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yōu)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而楊絳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她說:“阿圓溫厚,不與人爭,像鐘書”,“阿圓好靜,像鐘書”,“阿圓膽子大,像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yōu)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讀后感16
這些日子,讀了《我們仨》這本書,雖未感觸深刻,卻也深受感動。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女士敘述了她和錢鐘書先生以及獨女錢璦(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爭以及濃濃的親情。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深情,在敘述著他們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兩位一輩子鉆研文學,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學,后參加工作,任由別人安排,二老卻毫無怨言,默默無聞。他們不求名分,不求富貴,他們只想擁有最溫馨的家庭。萬般苦難的生活也不會壓垮他們,他們有的只是學術(shù)上的追求和鉆研。就這樣,他們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guān)心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guān)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
書中有兩句說得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煩惱和憂慮。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相關(guān)。楊絳女士經(jīng)歷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對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璦相繼離她而去,讓她感受到悲歡離合,這一生也不就如此。
從書中讓我明白了,不管怎么樣,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被別人誤解,會被別人嘲笑,那又如何,過好自己的日子,照樣生活最美,陽光最燦爛。
我們仨讀后感17
前不久,自己參加東營市的優(yōu)質(zhì)課,講授的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再的被楊絳的平淡而雋永的文字所感動,講完課后,又重讀了她的文章《我們仨》,感慨頗多。
1997年和1998年對于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拔乙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鐘書先生逝世后,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里行間,令我為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nèi)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著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著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有愛就有家,盡管現(xiàn)在楊絳先生自己一人獨處,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兒的愛,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溫馨的家園。
今年是楊絳先生100歲的壽辰了,在此也祝愿老人家安好!
我們仨讀后感18
今天我跟大家談一談,楊絳先生寫的著名散文《我們仨》這本好書,這本書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樸素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楊絳先生面對女兒丈夫離世的痛苦回憶。在我品讀之時,楊絳先生心中那綻出的一個個血泡,也同樣刺著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節(jié)不能不扣人心弦。
《我們仨》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個處處快活溫馨的家庭。這個三人之家中有著愛工作成家了也與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園,有知識淵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鞓返剡^日子。剛有了定居地的他們,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卻不期而遇,現(xiàn)實并不是美麗的童話,不會有他們永遠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結(jié)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鬧,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里只剩楊絳先生一人!
花謝了,還會再開;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人老了卻不能重來,作為生命只有幾十個春秋的人類,怎能不感嘆光陰似箭,這箭射去,你還能追得回來嗎?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場夢,小時,不知天高地厚,長大了,到處荊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穩(wěn)了,卻已入晚年,而《我們仨》一本書就是一個充滿離情的萬里長夢,楊絳一家失散了,永遠的失散了,楊絳先生想回去也回不來了,世界上有許多的“我們仨”每天都有無數(shù)人經(jīng)歷生老病死,有些人你還沒來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暫是改變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光,珍惜與家人同在的歲月,我們要孝敬父母,珍惜親情,一家人開心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其實少對父母發(fā)脾氣,讓他們高興,也屬于對時光的珍惜!耙淮绻怅幰淮缃,寸金難買寸光陰”,過去了,就一去不復返了,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珍惜讀書學習的大好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長儲蓄知識,這樣以后才不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們仨》這本書好,好在語言生動,更好在它的內(nèi)涵,它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珍惜美好的當下,我們都有自己的“我們仨”、“我們四”等等,我們都要愛護我的“我們仨”。楊絳先生在書中這樣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彼晕覀兏鼞獝巯r光,愛惜美好,我覺得《我們仨》一書為何好,就是因為他珍藏著楊絳先生美好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19
那里煙霧迷蒙,空氣郁塞,雜樹叢生,就是在這個古驛道上,我們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書作者楊絳用心記錄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jīng)歷的無數(shù)風雨,編成了一本《我們仨》。
正如楊絳所說,這是一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熱來溫暖整個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棧、漁船、三里河的家之間,那些魂牽夢縈的最終時光。
所幸,楊絳的人生還是幸福的,即使他們仨已在天地間失散,她仍然能夠擁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溫暖,她依然能夠獨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兒。
《我們仨》,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楊絳說:“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的確是這樣,在錢瑗的眼中,爸爸錢鐘書只配當她的弟弟,有時卻又搖身一變,變成教師,她和媽媽都是好學生。但在穿衣吃飯方面卻又需要被人照顧,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__期間,楊絳和錢鐘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而錢瑗必須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一年之后,他們依然是最可欺負的,而他們仨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享受舒坦和溫暖。
“我們對坐吃晚飯,其樂也融融,因為我們有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關(guān)懷,說不盡的感激,心上簡便而愉快!弊x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動容一家三口無時無刻的相守相助,讓這些苦難在風雨中遠去,只留下舒坦和溫暖,簡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們?nèi)菢,無論經(jīng)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感受到家人纏纏綿綿的'愛,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無奈,完美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錢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在人世間失散了。以往的永遠,成了漸行漸遠。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zhuǎn)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相守,相聚,相失!凹以谀睦,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20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真地審慎自己的所作所為,面對未來重新認識地球。如果說這場地震屬于自然現(xiàn)象的話,那么從去年年底到現(xiàn)在,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干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從局長“雙軌”引發(fā)的地震,以及隨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統(tǒng)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說句實話,我很心痛,現(xiàn)在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會,后年就是全運會了,這么折騰下去還有什么事業(yè)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F(xiàn)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時收看這個節(jié)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jīng)極少看紙質(zhì)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nèi)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zhì)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么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著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為之濕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fā)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為對什么事都看的很開,對于此次的干部調(diào)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為我現(xiàn)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wěn)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回事,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yún)s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diào)整的范圍,因為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該是不二人選,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說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為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問,問我為什么調(diào)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么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jié)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么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松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xù)修煉,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摘抄精選06-12
我們仨的散文06-21
我們仨經(jīng)典散文06-27
我們仨經(jīng)典段落12-01
我們仨作文07-21
我們仨散文11-17
我們仨小學作文07-23
我們仨人的美文04-15
我們仨人美文02-05
《我們仨》閱讀感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