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燈塔去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到燈塔去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到燈塔去讀后感1
拉姆齊夫人答應(yīng)小兒子第二天到燈塔去,然而因為天氣不佳,這個計劃沒能實現(xiàn)。轉(zhuǎn)眼匆匆十年,拉姆齊夫人逝世,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戰(zhàn)后,拉姆齊先生帶著兒女再次前往燈塔找尋歸宿。
故事情節(jié)非常簡單,但不簡單的是彼岸的燈塔十數(shù)年如一日造謠的拉姆齊一家的燈光——拉姆齊夫人不朽的靈魂之光。十年前,她將性格迥異,本應(yīng)矛盾重重的拉姆齊先生、兒女與一眾賓客聚在一起享用一場賓主盡歡的晚宴,十年后盡管她已去世,家人在看到燈塔的光芒時依然會想起她帶來的光明與美好,究竟是什么使拉姆齊夫人的魅力超越時光與生死,而得以永恒?我想,可以將之總結(jié)為一個字“和”。
什么是"和",它可以是平和,自身發(fā)自內(nèi)心的"平和",拉姆齊夫人每每注視燈塔的光柱,總是覺得“這穩(wěn)定的長長的光柱,就是她的光柱”,燈塔的光芒平靜、安遠能穿透黑夜的暴風(fēng)雨為航船指引方向;而拉姆齊夫人內(nèi)心平和,極致的平和能打造安寧穩(wěn)定的心境,這也許就是夫人的內(nèi)心在與燈塔相應(yīng)合吧。暴雨滂沱不過片刻,春雨綿綿卻可潤澤一個花季;瀑布飛流直下不過十丈,江河緩緩而行卻綿延千里。諸多事實都可證明,"平和”代表了一種穩(wěn)態(tài),自然也就更長久、更接近永恒,心態(tài)平和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便可帶去溫和的甘霖,解了別人郁結(jié)躁動的渴,使那人“飲”后回甘,心里難忘之潤物無聲的雨。
“和"也可以是“調(diào)和",對人際關(guān)系的調(diào)和。拉姆齊夫人無疑是善于交際的,這種游刃有余來自她對不同個性的精準把握,拉姆齊先生冷酷專制,一心追求哲學(xué)的高峰,實際卻渴望他人的仰慕和同情;塔斯萊先生言語刻薄,看似學(xué)問高深,實際卻極度自卑,期盼得到關(guān)愛。還有許多性格迥然不同的人,拉姆齊夫人都準確的了解他們的本質(zhì),巧妙地調(diào)和他們的矛盾,使這些易燃易爆物得以在“洛希極限”外安享一頓晚餐。而十年后沒有了拉姆齊夫人的調(diào)和,詹姆斯時常在心里暗罵拉姆齊先生暴君,莉麗也常對他敢怒不敢言,這時拉姆齊夫人的形象便出現(xiàn)在他們的腦海中勾起無限懷念與遺憾,“調(diào)和"使人與人之間在保持各自特性下的相交諒解成為可能,這在如今追求個性解放同時要求和諧的社會是一種寶貴的能力。
“和"還可以是與生活“和解",拉姆齊夫人清醒的認識到這個世界“沒有理性、秩序、正義;只有痛苦、死亡、貧困",這不難得,拉姆齊先生認識到了,因此他選擇遁入哲學(xué),完成他從Q到R的挺進;莉麗認識到了,因此她選擇提起畫筆,為了她的“真實感”十年躊躇不前。而拉姆齊夫人卻折中選擇了與世界、與生活“和解",她一方面干著一名家庭主婦要做的活,一方面常常去往那些窮人家探訪幫忙,同時她又會在寂靜無人的黑夜,獨自觀照自己獨立的人格與思想。她既不因憤世嫉俗而追求虛無的孤高,也不因生活的平淡而淪于庸俗。她的美很大部分來源于"和解"帶來的特別氣質(zhì):一種出世的平凡,一種入世的淡。,在一眾或求入世或求出世的掙扎中,拉姆齊夫人這樣特別,也因此這樣令人難忘,她讓人不僅想起所謂歷經(jīng)人生苦難后真正的英雄主義,想起孔子的“中庸"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偉大的靈魂似乎總能在與生活的“和解"中找到一致方向,從而更具有啟示意義,更能得到永恒。
自古都有以“和"為貴,而"和"之一字實則包羅萬象。心態(tài)"平和",就能常懷平常心,游走世間而不受約束;善于“調(diào)和”,則能達到與人交,“和而不同”,親君子遠小人;學(xué)會與生活“和解”,則閱盡千帆之后仍懷一顆少年心。偉大的精神、思想因為注入“和"的內(nèi)涵,所以得到永恒。愿如拉姆齊夫人,能有一座燈塔。時刻將“和"照徹心扉。
到燈塔去讀后感2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這部《到燈塔去》同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同樣采取“意識流”的寫作手法。雖然沒有后者因時間的跳躍性讀起來稍有些混亂,但由此反映某人性格特征的大段心理描寫和為渲染某種氣氛而對周圍自然狀況的擬人化描寫確實需要耐心和安靜的空間去閱讀和理解。
故事的情節(jié)很簡單,只字片語便可概述:拉齊姆夫婦和他們的孩子還有因各種原因和他們在一起的人在某海邊渡假。以在某一天其中的一個男孩詹姆斯非常希望轉(zhuǎn)天去燈塔的事情為主線,同時講述了其他人在這一天的生活。但因為天氣原因,第二天去燈塔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
10年后,經(jīng)過一戰(zhàn)后,這里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拉齊姆夫人已去逝,一個女兒因難產(chǎn)而死,一個兒子也在戰(zhàn)爭中陣亡。當曾經(jīng)的一些人再聚會于此時,拉齊姆先生滿足了已成人的詹姆斯10年前的愿望,把他帶到了燈塔。喜愛繪畫的莉莉見此情景后,得到感悟,終于為當年那部未完成的作品畫上最后一筆。
“所有的一切都閃爍著喜悅的色彩:獨輪手推車,刈草機,沙沙作響的白樺林,雨前泛白的樹葉,哇哇亂叫的烏鴉。!磺卸际沁@么五光十色,鮮艷奪目”這是十年前詹姆斯眼中的一切。通過孩子的眼睛,可以感受到在那個夏季的某一天,一群人雖然有著各自的生活,有著各自的煩惱,但都幸福地生活著。
然而十年之后再看這幢曾經(jīng)眾人住過的房屋:夜晚帶來的黑暗在其中四處蔓延,無孔不入,“從風(fēng)的身上分離出來的空氣”,經(jīng)過房間的每處角落,無論作出什么“行為”:打量畫作,觸摸花瓣。。都已經(jīng)沒有鮮活的氣息。只有游離到最后——廚房的一扇門作出應(yīng)答。一副荒涼、蕭條、冷清的景象映射出和當年極大的反差。
拉齊姆夫人無疑是全書的核心人物,并貫穿全書,即使在她逝世之后。十年前,她在世的時候,作為女主人,她在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努力顧及每個人的感受:斯坦利先生,丈夫的崇拜者因總是不合適宜地說出一些話遭到孩子們的嘲笑,拉齊姆夫人為此對孩子們進行了責(zé)備并予以制止;不把生計問題的煩惱帶給丈夫,而是自己努力解決;關(guān)心莉莉的感情生活,一直在撮合她和身邊的人;盡量把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共進晚餐,同時還要活躍餐桌氣氛,不去冷淡可能被忽略的人;即使她在為詹姆斯讀童話故事時,頭腦中還在不斷想著關(guān)心的事情。
在對心存志向的拉齊姆先生的心理描寫中,可以看出作為八個孩子的父親別無選擇的無奈,再加上他是位學(xué)術(shù)研究者造就的嚴謹性格,這一切讓他總是將最客觀最現(xiàn)實的結(jié)論展現(xiàn)給他周圍的人,所以和孩子們不能和諧相處。當詹姆斯提出去燈塔時,他以不容置疑的態(tài)度肯定第二天會是糟糕的天氣,這番言論讓孩子非常恨他,也讓拉齊姆太太很反感。經(jīng)過這一天后,傍晚當拉齊姆夫婦在一起交流時,深諳夫妻相處之道的拉齊姆太太微笑地同意了丈夫的說法。
10年之后,拉齊姆太太已不在人世,但是我們?nèi)钥梢栽谶@幢房子里看到她的無處不在。傭人在清掃這幢房屋等待這些人再次回歸時,看到拉齊姆太太的遺物時,會想起當年她的一言一行,永遠是溫和地對待她們;而此時的莉莉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想起她,感謝她,也為她脫離煩惱而高興。
這一切,在她卒后的這一切,正如書中拉姆齊夫人在世時的想法:無論他們存在多久,都會回到這海風(fēng),回到這幢房子——回到她身邊。她將被他們牽掛著,她仍會看到這里發(fā)生的一切,這些物品屬于誰已經(jīng)不重要,即使她不在人世,她的家人也會繼續(xù)生活下去。
到燈塔去讀后感3
說中,燈塔看上去是去旅行的目的地,其實它是拉姆齊夫婦的整體代表,這一象征不僅意味著他們在人物中的中心位置,而且燈、塔分別是夸張溫情的拉姆齊夫人和客觀嚴苛的拉姆齊先生的象征。拉姆齊夫人被喻為燈塔的閃光,她不僅“具有火炬般光彩的美”,而且,她樂善好施,總以關(guān)愛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就像燈光一樣將“所有的貧窮和苦難都化為光芒”,給人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拉姆齊先生是作為其妻子的'對立面來塑造的,通過孩子的視角,我們看到拉姆齊先生自私虛榮,喜怒無常,總是要求別人的同情,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從其他人物的視角,看到他的優(yōu)點——重視勇氣、真實和毅力,事業(y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傊,拉姆齊先生就像燈塔一樣堅實、忠實于生活。所以,拉姆齊夫婦并不只是對比、相互映襯的關(guān)系,兩者還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正如兩人美滿的婚姻關(guān)系。拉姆齊先生理智、忠于現(xiàn)實卻不能替別人設(shè)身處地地著想;拉姆齊夫人情感豐富,關(guān)心他人,“思想崇高”卻“行動無效”。兩人統(tǒng)一的是理智與情感、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而燈塔即是建立在理想基礎(chǔ)之上的理想之光
在昔日海洋大國——英國的文學(xué)作品中,燈塔常常是一個重要的素材,隨附《第一證書英語教程》中《“鬼”誘茶客》一課課文的中譯文如下,以餐讀者。
“五十個便士看一次海灣的景色,”那個拿著望遠鏡的老者喊道!懊髅那缋实脑绯浚纯茨枪爬系臒羲1935年那艘失事大船的殘骸吧!
看一次五十個便士,這純屬掠奪,不過,那景色的確很是壯觀。懸崖峭壁綿延不絕,海風(fēng)激起金光燦爛的波濤,猶如脫韁之馬撲向海灘,數(shù)只游艇,揚起乳白色的風(fēng)帆,千姿百態(tài)地在海面上左躲右閃,成一曲線前進。往下看,成群的海鷗一面在水面上盤旋滑翔,一面尖聲鳴叫,互相呼應(yīng)。在一英里外的海面上,那座古老的燈塔矗立在一些巖礁上的一個石砌臺基上,海浪貪婪地吞噬著這些巖礁;ㄥX我是毫不吝嗇的。就在我把望遠鏡對準那座燈塔的時候,我身邊的那位老者輕輕地拍了拍我的手腕。
“你聽說過發(fā)生在那座燈塔上的一樁駭人聽聞的大悲劇嗎?”他悄悄地問道。
“我想可能有很多傳奇故事與這樣一塊引人注目的地方聯(lián)系在一起,”我提示說。
“根本不是傳奇,”老人肯定地說,“我父親就認識那兩位卷入這場悲劇的人。一切都發(fā)生在五十年前的今天。你聽我給你說吧!”
他的聲音好像變得更深沉更富有戲劇色彩了。
到燈塔去讀后感4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個愿望,就是到海中巖礁上的燈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于氣候不佳,他的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故事就從這兒拉開了帷幕。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就著重寫了女主人公拉姆齊夫人。以“窗”為標題的第一部,就寫了溝通的一扇窗,象征著拉姆齊夫人的心靈之窗。她用她敏銳的洞察力,看出了人們的思維情緒,又憑她的菩薩心,為親友排憂解紛,訪貧問苦,助人為樂。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雙眼睛”來觀察,但也難以窺其全貌。她對于人生缺陷總想全力補救。在她的人生中,能夠解決別人的痛苦,糾紛,讓身邊的人都能和諧地,穩(wěn)定地生活就是她的愿望。通過努力,她在那種混亂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煥發(fā)著心靈之美的孤島,使親友們感到至少暫時處于一個受到庇護的穩(wěn)定的世界。她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齊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諸東流。但是,在結(jié)尾部分,拉姆齊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邊的人們中浮現(xiàn),莉麗完成了她的畫,拉姆齊先生也抵達了燈塔。
拉姆齊夫人及身邊的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個追求的目標,在混亂的世界里她與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畢竟會有失敗甚至破滅,但是,雖然能力有限,心卻是無限的,只要在自己的范圍內(nèi)真誠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終都能實現(xiàn),即使未實現(xiàn),也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畢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過,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老實說,自己的過去的確擁有一個愿望,就是想在NBA里打球,如今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打消了這個念頭。如今漫無目的的我過著每一天,感覺自己的生活很空虛,或許末日到了,我也就這樣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吧。應(yīng)該給自己一個目標了,我可不想在如今并不混亂的世界里給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混亂的世界。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并真心地追求它,在這條路上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為有了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實,生活才有意義,到頭來才會知道我是傳奇。
擁有一個目標,一個愿望,真誠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讓我知道,我是傳奇。
到燈塔去讀后感5
《到燈塔去》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小說中的經(jīng)典。作者通過莉麗·布里斯科對女性氣質(zhì)從拋卻到認可再到超越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女藝術(shù)家在男性占主導(dǎo)的社會中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所經(jīng)歷的艱難和困惑,以及女性主義的真諦。指出只有培養(yǎng)雙性頭腦才是婦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伍爾夫是個人物。誰都能說上兩句對生活的感受,但像伍爾夫這樣如此細膩地大篇幅綿延不絕地、不斷感發(fā),完全沒有任何重復(fù)感,這是比較少見的。伍爾夫把現(xiàn)實、思維、情感混揉成了一杯交纏不清的白開水。窗和到燈塔去之間的過渡段落,能以正常閱讀速度追得上作者敘述節(jié)奏,沒有任何含混和思維飄忽的,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天才級的讀者。可讀和寫,還差著一個數(shù)量級吧?就像對程序員來說,要是能讀得進伍爾夫,看得懂的算法,我覺得就沒有你讀不通的代碼了。
伍爾夫沒有固定的或者性格單視角的人物塑造,在她的作品里,所有人物因為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多側(cè)面多角度復(fù)沓或者矛盾的感受和評價,顯得真實可信。伍爾夫可能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敘述的可能性。這是天才中的天才。托爾斯泰晚期作品中,陌生人物的出場顯得特別突兀,毛刺感。但在伍爾夫這里同樣的處理就很自然。一維時間的概念消解了,敘事也就不再必須有邏輯關(guān)聯(lián),文字拓展到了一個自由而豐饒的境地,這種創(chuàng)造稱得上偉大。
伍爾夫的《到燈塔去》中提到了男人對女人的需要,一種獲取贊賞的需要。類似情節(jié)至少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章拉姆齊向夫人討要贊賞和鼓勵;第三章拉姆齊向莉莉討要同情。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F(xiàn)在回想起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恐怕也沒少向人討要這種鼓勵,至少飽含這種期待。這似乎是一種非常不理性,轉(zhuǎn)移自己對現(xiàn)實注意力的惡習(xí)。類似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感受,大量存在,把人們思維的盲區(qū)展示了出來。
還有,我覺得造就一個好作家的,是看他有沒有敘述的沖動——是否有對現(xiàn)實和情感的困惑。是否有值得分享的原創(chuàng)性想法。再一個,是否在這件事上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伍爾夫的文字寫到如此繁富的程度,她一定經(jīng)歷了大量的練習(xí)和揣摩。我家里有一本伍爾夫讀書筆記,很感興趣她對傳統(tǒng)作家是如何評價的。此外,伍爾夫的寫法明顯病態(tài)。我不知道能否出現(xiàn)一種完全理性,清晰,又同樣繁復(fù)的寫法。
在我看來,伍爾夫是一個思維稍顯混亂的大膽的探路者、先行者。
到燈塔去讀后感6
弗吉尼亞·伍爾芙,或者還是順口稱作“伍爾芙夫人”吧,是我意識流小說閱讀計劃的一部分。我先前聽說過一個閱讀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睞的作者,列出名單去讀這些作者的作品。沿這條脈絡(luò)讀下去,不僅能加深認識,還能感受到作者間的相互聯(lián)系,我覺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讀馬爾克斯,對意識流十分感興趣,于是就挖掘出伍爾芙、?思{、喬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決定系統(tǒng)的閱讀一下。
《到燈塔去》的故事其實不復(fù)雜,但由于意識流寫作手法,使得閱讀時必須把各個角色的視角拼湊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說主線。這樣就間接提升了本書的閱讀門檻。這本小說的時間線,主要分成兩部分(中間有一個交待時間流逝的過渡章節(jié)):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拉姆齊一家和朋友們在海邊度假別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戰(zhàn)之后,十年光陰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別墅的境況。
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兩個部分所描繪的都是一天時間內(nèi)的故事。也就是說伍爾芙用復(fù)雜的意識流手法,把兩天內(nèi)的生活寫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說,在有限時間內(nèi),加入大量的回憶和倒敘,把故事塑造得極有厚度。
小說定名為《到燈塔去》,但其實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燈塔。在故事中,小兒子詹姆斯很想去海邊的燈塔看一看,卻因為天氣原因沒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這座燈塔時,他已從小孩子成長為青年,身邊的多個至親也在十年歲月里,因疾病、戰(zhàn)爭相繼去世。除令人感喟歲月無情之外,這里的“燈塔”也多了一層哲學(xué)意味,代表著人對理想的追尋(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因為追尋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類反叛世界虛無本質(zhì)時,對最優(yōu)道路的選擇。
故事中的人物,其實就展現(xiàn)了理想面對現(xiàn)實時的不同形態(tài)。比如:拉齊姆先生在小說中是位哲學(xué)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個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本輩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書育人,而提不出什么開創(chuàng)性思想。他的選擇是:接受現(xiàn)實,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兒子安德魯,他是個數(shù)字天分極高的年輕人,理想是到劍橋大學(xué)求學(xué),成為數(shù)學(xué)家。但他卻因為戰(zhàn)爭被應(yīng)征入伍,最終殞命于槍彈下。
著重要講的是暫住在拉齊姆別墅的莉麗。她是個蹩腳畫家,同樣也是個堅定的“獨身主義者”。在當今的中國,我們尚且用“大齡剩女”這樣有負面色彩的詞給這類女性貼標簽,足可以猜測到一百年前世俗社會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tài)度。伍爾芙夫人,對這一角色的刻畫,無疑帶有一絲女權(quán)主義色彩。許多當時的先進觀念,在這個角色身上得到具體展現(xiàn)。她對繪畫理想的堅持,對大男子主義的反感,以及面對婚姻徘徊不定的態(tài)度。使這個角色讀起來很有趣,富有立體感。
伍爾芙夫人的這本《到燈塔去》風(fēng)格很獨特,意識流寫法使小說從不同人物視角展開,相互疊加后,又繼續(xù)延伸。人物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事物,補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進而把整個故事拼湊完整。小說人物就像真實的人一樣,在頭腦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頭。而讀者的任務(wù),就是從中撿取“有價值的信息”把故事拼湊完整。這種華麗且不失文學(xué)性的寫法,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
如果你對意識流小說感興趣,喜歡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歡有女權(quán)色彩的文學(xué)作品。那么我想,伍爾芙的這本小說,你不應(yīng)該錯過。
【到燈塔去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相關(guān)文章:
1.到太空去說課稿
5.理想的燈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