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怎樣檢查練習本》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怎樣檢查練習本》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學校內,教師每天重復著這樣的工作——檢查學生練習本,那一疊一疊待檢查的練習本看上一眼就讓人覺得心寒,因為學生的練習本里存在著大量的錯誤,而更讓人煩惱的是這種勞動是那么的單調乏味,沒有創(chuàng)造性。可以說,絕大部分的教師討厭這樣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又不得不做。學生作業(yè)本是學校檢查教師工作的一項內容,是否按時、按質的完成是教師工作成敗評價的一個方面。
許多的教師都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的作業(yè)量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迫于升學率的壓力,教師又不得不布置大量的作業(yè),這就更加加大了學生的作業(yè)量與教師自己批改的難度。但是,毫無結果,學生的作業(yè)中還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要想完全采用某種方法就能改變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工作中如能遵循某幾個條件,哪怕只改變一點點也是可以的。
看了全文后,我覺得重要的是如何協調好學生能力與知識的關系是學生是否很好作業(yè)的關鍵。下面就這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膚淺的認識。
第一、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在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對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學生在作文時,沒有一定的詞匯,沒有形成表達的方式的某中技巧,他是不可能有很大的能力的。在巴甫雷什中學有一種“語言的素養(yǎng)”,有一種對詞的“高度的敏感的氣氛”;“一個說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他的不協調。”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知識儲備在不斷地加大,每個人都使用著所學的詞匯,學校成了班級以外的大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運用,他們的能力在不斷的提高。
第二、能力促使知識的協調發(fā)展。
當知識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需要發(fā)展成能力,而形成能力后,能力又能促使知識的協調發(fā)展。
在教學中,我們有這樣的印象,學生已經學會了很深的知識,但是卻無法進行實際的應用,在生活中不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而有些學生則表現的非常的精明,如某個學生家里是開小店的,家長們經常讓他們參與做生意,在實際鍛煉中,學生學會了知識的運用,他們到了課堂上,如果有關于這個方面的問題他們就能很快解答出來。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覺得這還是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又反過來促進知識的發(fā)展的結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把知識與實際聯系,讓學生“講故事,發(fā)表議論,匯報他親手做過的事情,講述他所觀察的事物”等這些都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第三、能力與知識的協調發(fā)展能夠減輕教師大量的工作。
能力與知識協調發(fā)展了,自然在練習中就會少出現錯誤,而少出現錯誤就是教師所希望的結果,這樣,才能真正減輕教師的壓力,還教師一個良好的心情。
一個學生作業(yè)中存在著許多的錯誤的根本原因是能力與知識的失調,在絕大部分的學科中,當學生的能力“軟弱無力”時,必然導致他不能為知識服務,這時的知識就變成了一種沉重的、不能勝任的負擔。
如何減輕作業(yè)的批改量,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的最后說:“第一,在每一節(jié)語法課上,都分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把那些容易犯的語法錯誤的詞抄寫下來,并加以識記。第二,讓學生對于完成的家庭作業(yè)先做好仔細、周密的準備,以預防錯誤。第三,可以說,凡是有經驗的語言、文學、數學、物理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是收幾個敘述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作業(yè)才需要全部檢查。”
【讀《怎樣檢查練習本》有感】相關文章:
怎樣讀《易經》04-18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6-14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9-07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2-04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精選]08-08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經典)08-21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精選】10-14
【經典】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