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湖州二中
摘要:本文根據(jù)閱讀過程從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方面入手,處理被選編入高中英語新課標的文學作品。讀前分為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和作品體裁特點三方面;讀中主要是理清人物關系和故事脈絡;讀后可體會語言魅力;分析人物性格品質和討論思想主題等。
關鍵詞:文學作品 閱讀前 閱讀中 閱讀后
現(xiàn)行的高中英語新課標教材中選編了多篇文學作品,其中有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的The Necklace《項鏈》,Shakespeare(莎士比亞)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Charles Dickens(查爾斯狄更斯)的A Christmas Carol《圣誕頌歌》和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后者被編入Workbook部分),O Henry(歐亨利)的The Gift of The Magi《麥琪的禮物》(教材中采用的標題是A Sacrifice for Love《為愛做出犧牲》)和英國小說家Wilkie Collins(威爾基柯林斯)的The Moonstone《月亮寶石》等。
一、 高中英語新課標選編文學作品的三個原因
1、 新課標教學目標的需要
新課標的教學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促進心智、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發(fā)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整體提高人文素養(yǎng)。由此可見,新課標把人的全面發(fā)展,即認知與情感的統(tǒng)一設置為它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姜忠平,2005)
2、 文學作品的特殊價值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促進學生吸收文化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因此,文學作品對于學生情感與認知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學語言對于語言學習的作用
文學作品使用的是文學語言,文學語言是語言的精品,其特點是既達意,又傳神,既有哲理,又有幽默,既有情節(jié)的吸引,又有節(jié)奏的魅力。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習語言,學到的語言記憶深刻持久,因為語言與文學創(chuàng)作所提供的典型化的生活情景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康明,2005)這一優(yōu)勢也是文學作品所獨有的。
二、 處理文學作品從三方面入手
由于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認識,審美,教育的價值,在處理時要區(qū)別于一般的文章,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的過程從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方面入手來指導學生閱讀。
1、 閱讀前(Pre-reading)
1) 介紹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和作品
作者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對于他們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作品風格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在閱讀文學作品前,介紹作者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是相當重要,也是相當必要的。對于非常有名的,或者學生已經(jīng)在語文課上接觸到的作家,例如Shakespeare,Maupassant, Dickens等,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利用多種途徑查找出與他們相關的信息。查找信息的過程能鍛煉學生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上課時,教師再采用“頭腦風暴法”的形式迅速集中地獲得作家的信息。但有些作家的相關信息比較難找,教師最好進行簡單介紹,例如Wilkie Collins。此外,有些作家的其他作品也非常適合高中生閱讀,可以作為課外閱讀,布置學生假期完成,例如短篇小說家O Henry的The Last Leaf《最后一片藤葉》,The Cop and the Anthem《警察和贊美詩》,Shakespeare的戲劇Hemlet《哈姆雷特》和Dickens的Oliver Twister《奧列弗特威斯特》等。
2) 介紹作品完成的背景及故事發(fā)生的時代
在選編了A Sacrifice for Love的新課標高三英語第10單元的Language study中,第3題選詞填空就是介紹作者O Henry如何在窮困潦倒的狀態(tài)中寫出這篇小說的。正因為作者經(jīng)歷過這種窮困,他才能把一貧如洗的年輕夫婦為愛情做出犧牲的這則小故事寫得感人至深,令讀者看后含淚微笑。所以,教師最好把這個練習安排在閱讀課文之前,便于學生體會作者的深意。
再如,在節(jié)選的莎翁的名著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放高利貸的商人Shylock的冷酷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際上,他堅持那樣一條令人發(fā)指、也招來后人恥笑的條款,是出于被壓迫者強烈的報復心理!霸谏虉錾夏銜r常的辱罵我貪財好利,我總是聳聳肩忍受下去,因為忍耐是我們民族的標記。你罵我是宗教叛徒,兇殘的走狗,在我的猶太袍上唾痰,因為我會善用我的財產(chǎn)。”(第一幕第三場)這是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控訴。教師有必要介紹在故事發(fā)生的年代里,猶太人處處受到排擠與歧視的情況,或者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前,課外閱讀此劇節(jié)選前一部分的內容,否則,學生就無法對Shylock這個人物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價。
3) 介紹作品的體裁與特點
從選編的文學作品來看,小說與戲劇占據(jù)了重要位置。有些文章在兩者之間進行了轉換,如課文The Necklace就是將小說改編成了戲劇。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一些小說和戲劇的特點。如小說有五個要素:Time, Place, Characters, Event和End。戲劇則具有三個特點: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具有強烈尖銳的矛盾沖突和人物語言動作化和性格化等。這些知識有助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
2、閱讀中(Reading)
1)理清人物關系
a、運用圖表或板書
The Mystery of The Moonstone是根據(jù)長篇小說The Moonstone改寫的,關系復雜,人物眾多。所以教師根據(jù)人物間的關系,畫出以上這張人物關系圖,清楚地呈現(xiàn)小說人物之間的關系及人物之間的糾葛,幫助學生進一步閱讀和理解文章。其他的文學作品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來理順人物關系。
b、找出人物的相關信息
快速閱讀文章,找出人物的相關信息,也是理清人物關系的一種方法。在閱讀The Mystery of The Moonstone這篇小說時,教師還可以依據(jù)人物出場的時間先后列出以下人物,然后要求學生閱讀文章,找出與這些人物相關的信息:
An Englishman and his sister
Rachel Verinder
Franklin
Godfrey
Dr Candy
Some strange Indians
Rosanna
Sergeant Cuff
列出人物信息,要求學生閱讀后填空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A Tale of Two Cities的練習:
Dr Mannette He was the _______ of ________. As a young doctor he witnessed how a peasant ______ and ______ were killed by___________. To keep this secret he was put in prison for ______ years.
Lucie Mannette She was the _______ of _________.When her father eas put in prison, she was brought to________ where she grew up. She was loved by _________ and _______,but in the end married ___________.
Mr Degarge He was married to Mme Defarge and was the former servant of Dr Mannette. With his wife he lived in _______ where they ran a _________. Mr Defarge and his wife were two of many _______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Madame Defarge Her husband was called_________. She hated the______ and wanted to kill __________ and all members of his family in revenge for the murder of the present boy who was her_______ and the peasant girl who was her________.
Marquis St Evremonde He and his _______, who was the father of ________, badly treated and killed the sister and brother of _________. To keep this secret he had_________ put in prison.
Charles Darnay He was the _______ of the cruel _________.He had left_______ and moved to________ because he hated the cruelty of the French rules and the way they treated poor peasants. He married _________.
Sydney Carton A single man. He looked very much like________. He fell in love with__________, but could not marry her. In the end he gave his own life to save ________ from the guillotine.
2) 理清故事的脈絡
a、以地點為線索
以地點為線索最為典型的可以說是A Tale of Two Cities, Two Cities指的是London和Paris,所以,只要學生找出分別發(fā)生在倫敦和巴黎這兩個城市的事情,整個故事的脈絡就一目了然了。
b、以時間為線索
這是理清故事脈絡最常用最快捷的方法,尤其是在閱讀長篇小說時。在A Tale of Two Cities的練習中就有一道題:Draw a timeline for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story.閱讀文章后學生找出以下一些重要事件:
1757 Dr Mannette was thrown in prison.
1767 Dr Mannette wrote an account about the bad bahaviour of Darney’s uncle.
1776 Lucie Mannette married Charles Darney.
1789 The French Revolution started.
1792 Charles Darney was sentenced to death and Sydney Carton took his place to be taken to the guillotine.
根據(jù)這些重要事件畫出時間軸,小說的結構就清楚了。
3、閱讀后(Post-reading)
1)體會語言的獨特魅力
長篇小說常常氣勢恢弘,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而短篇小說則以短小精悍,語言凝練見長。A Sacrifice for Love這篇短篇小說就體現(xiàn)了凝練生動的語言。如小說一開始是女主人公Della在數(shù)她節(jié)衣縮食攢下的錢,由于錢少得可憐,完全不夠給丈夫買圣誕禮物,她感到非常傷心。She stood by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at a grey cat walking along a grey fence in a grey backyard. 這一個句子中,作者用了三個grey“灰色”,使人讀來既更具節(jié)奏感,又暗示了Della心情極度郁悶,沮喪與無奈。此外,從一個側面說明這對年輕夫婦的居住環(huán)境比較糟糕。又如She hesitated for a minute and stood still while a tear or two fell on the worn red carpet.一句中,作者用hesitate, stand still, tear..fall等詞,將Della對于剪去自己頭發(fā)的千般不舍萬般無奈的矛盾心理生動地體現(xiàn)了出來。類似的句子在小說中還有很多,所以,在完成全篇閱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揣摩作者用詞的深意,并且要求學生背誦優(yōu)美的語句,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
此外,聽錄音也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筆者曾經(jīng)請學生完整地聽了一遍A Sacrifice for Love的錄音,朗讀者富有感情的朗讀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筆者發(fā)現(xiàn),當錄音結束時,學生們抬起頭來,一臉陶醉和感動的表情。難怪有同仁認為,英語學習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容易進入欣賞的角色,而一旦進入欣賞的角色,也就自然進入了學習的角色。英語就會隨著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內容和藝術形式直接印在學習者的腦海里,讓人想忘都忘不掉。(康明,2005)這也是許多教師盼望著在學生身上出現(xiàn)的最佳境界。
2) 分析人物的性格命運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不同于一般生活中的人物,他們大多個性鮮明,具有典型性。所以值得教師花時間與學生共同來分析人物的性格或命運。如對于The Necklace這篇小說的女主人公Mathilde,有的學生同情她被現(xiàn)實殘酷的生活所摧殘,有的學生批判她愛慕虛榮,才會有此下場。但很少有人認為她是一個誠實的,勇于承擔責任的人。如Mathilde在知道項鏈丟了之后,并沒有買一條假項鏈來欺騙朋友,也沒有一走了之,以逃避生活的變故。許多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女主人公Mathilde的命運告訴我們,她身上的確有些品質值得我們欽佩和贊美。通過仔細分析,學生對于這個悲劇性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討論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A Christmas Carol并不是Charles Dickens最著名的小說,但它的象征意義十分深遠。它與Dickens的另兩部圣誕小說《鐘聲》(The Chimes ) 和《爐邊的窸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一起奠定了現(xiàn)代圣誕節(jié)的寓意內涵。閱讀完這部戲劇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Why did writer write this novel?或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這既能加深學生對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分組討論或全班討論,學生體會到狄更斯寫作此小說的真正意圖是要告誡人們,自私的人應去掉自私,正直的人要慷慨,本性善良的人要廣泛播撒愛心。它同時也告誡人們,要擁有一顆善良、仁慈、憐憫、容忍之心。因為只有善良和仁慈、樂善與好施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無窮無盡的幸福。(孔麗霞 ,2005)
盡管入選高中英語教材的文學作品只是少數(shù),但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一定會吸引學生更多更廣泛地閱讀。因此,筆者希望,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做法與想法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fā)教師的靈感,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
參考書目: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姜忠平《新課改下挖掘英語課程資源的情感因素之探索》,《當代教育論壇》 2005年第7期第143-144頁.
[3]康明《高中英語文學欣賞課的探索與實踐》.http://www.51share.net/display.asp?id=52022
[4]孔麗霞《一首真善美的頌歌--評查爾斯狄更斯的〈圣誕頌歌〉》.http://www.linguist.org.cn/doc/uc200403/uc2004031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