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春筍》的評課稿
小學語文教學更要體現(xiàn)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缎≌Z課標》在語文教育目標上更是提出了三個維度的理論,即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我校正在開展的“智能課堂”(即讓知識生成智慧,以智慧催升能力)課題研究,突出強調了智慧,而智慧的核心是表現(xiàn)為一個人積極的情感、良好的德性、健全的人格。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說過:人類缺乏科學,這個世界是愚昧的;而人類缺失人文,這個世界是野蠻的。由此可見人文教育、人文關懷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學中我們要更多地關心“人”和“人文”,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富有生機和人性。
下面就我校一位教師《春筍》課堂教學的幾個片斷來談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文本(國標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課):
1、春筍
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它們沖破泥士,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
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中長。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向上,向上,再向上。
片斷一:
師:自由讀讀第一段,想想有幾句話?
生:讀(聲音較低)
師:幾句話。
生:兩句話。
師:誰再來讀讀。
生:讀(聲音仍較低)
師:這里的“喚醒”什么意思。早晨媽媽把你“叫醒”,聲音大不大?
眾生:大。
師:這里的“喚醒”可以換成“叫醒”,讀的時候聲音要怎么樣?
眾生:大。
師:我們來齊讀第一段。
眾生讀第一段。(聲音何止是響亮,近乎是聲嘶力竭)
評析:
教者尊重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結合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喚醒”這一做法是很策略的。但進而生發(fā)“喚醒”即“叫醒”引導學生大聲來朗讀,這一點我以為值得商榷。試想一下,我們的大多數(shù)父母是用大聲的語言叫醒熟睡中的孩子的嗎?孩子是父母呵護的至親。我相信,我們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輕輕的喚醒。即使成人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如會場上)打瞌睡,他們的同事也是輕輕的喚醒或輕輕的推醒,而很少大聲呼喊的。新課程順應人的發(fā)展需要,舉起人文關懷的大旗。因為教育首先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關注生命才是教育的真諦。由此我想起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某市一個大戲院里上公開課,第一堂課結束時,于老師問學生:“課間最要緊的是什么?”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這時于老師大聲而溫柔地說:“同學們,你們說得都有道理,但我認為,課間最要緊得是上廁所!”聽課席上響起掌聲。掌聲停于老師又告訴學生如何上廁所,一路上要注意什么。“課間最要緊得是上廁所”這一句簡單而樸實得話語卻折射出老師對學生生命的關照,折射出教師的人文關懷理念。基于上述,我們建議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滲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片斷二:
師:誰來讀一讀第二段?
一生讀第二段第一句“春筍裹著淺褐……娃娃”。
師:看老師帶來了什么?
教師帶來了實物春筍,引導學生觀察。
師:明白了“淺褐色”是什么顏色嗎?
師:你還有什么不明白?
生:“嫩生生的娃娃”什么意思?
師剝春筍,剝盡了春筍的外皮,只剩下筍芽。
師:胖乎乎,很嫩,用手指一掐都冒出水來了,像個剛出生的嬰兒。
評析: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者用實物來幫助學生理解“淺褐色”“裹著”“嫩生生的娃娃”,應當說教者作了精心的準備,學生也較好地理解這幾個詞語。但我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第一篇課文,文本只有不到八十字,第一段寫春雷喚醒春筍,春筍破土而出;第二段寫春筍的外形、春筍生長旺盛。文本雖短,但非常美,學生新春開學就讀到這么富有生機、生命活力的《春筍》,心情是多么的愉悅,情感是多么的積極,將對新學期的學習充滿了怎樣的希望。然而教者卻通過給一根“死”竹筍剝皮來讓學生理解文本,割裂了文本內蘊的情感,破壞了學生心中、腦中春筍那種不怕困難、破土而出、頑強生長的美好形象。走過嚴冬,旺盛生長的春筍多么富有生機、生命活力的“活物”,卻成了教者手中被剝皮的“死物”,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尅盎钗铩备篮茫尅盎钗铩弊儭八馈蹦?其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否可以通過媒體課件來演示呢?“淺褐色”可以通過觀察來理解!肮笨赏ㄟ^動畫演示,至于“嫩生生的'娃娃”可通過學生觀察課文右下角插圖——胖乎乎、肥嘟嘟的春筍和左上圖的竹子進行想象:春筍是竹子的娃娃!把杂邢,意無窮”“意在言外”,“溝通兩個世界,讀懂文字背后的東西”,這里的“讀懂”
“溝通”不應該是用“剝春筍皮”來完成的;谏鲜,我們建議閱讀教學中要整體把握文本情感,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片斷3:
師:學到這里,你感覺到春筍怎么樣?
生:有力。
生:長得快。
師:春筍不怕困難,頑強生長。
評析:
這是課文小結階段的教學,教者力求讓學生感悟出春筍的精神,學生也盡努力從文本中感悟,終于悟出了春筍有力量、生長快,但教者不滿意,硬要拔高學生的感悟能力。要知道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具有發(fā)展性、差異性、獨特性。要知道學生才只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怎么能感悟出“不怕困難,頑強生長”?要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不能拔苗助長。我以為一年級下學期學生能感悟出春筍“有力量,生長快”這就足夠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fā)展,學生的感悟能力必然會提高。其次,還要承認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就我們成人而言,也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又怎樣能要求學生的感悟一致呢?現(xiàn)代教育倡導人本主義,即“人化”教育,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承認人的發(fā)展性,學生能感悟到什么程度就感悟到什么程度,畢竟“書是學生自己讀懂的,不是教師教懂的”,不能統(tǒng)一尺碼,一個要求。就這一環(huán)節(jié)而言,學生感悟出春筍有力量、生長快,教師就順勢把“雨后春筍”一詞提供給學生結累來得妥當。基于以上認識,我建議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發(fā)展性,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
【一年級語文《春筍》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tǒng)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