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唐太宗論弓原文翻譯
李世民于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唐太宗論弓原文翻譯,一起來看一下吧。
唐太宗李世民簡介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廟號太宗。唐太宗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李世民早年隨父李淵征戰(zhàn)天下,為大唐開國立下汗馬功勞!靶溟T政變”奪權(quán)稱帝后,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努力學(xué)習(xí)文治天下,成功轉(zhuǎn)型為杰出的政治家與一代明君。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著名的“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經(jīng)過主動消滅割據(jù)勢力,在國內(nèi)厲行儉約,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終于使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將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推向興盛,為后來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
唐太宗論弓矢原文
上①謂②太子少師③蕭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dāng)?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則脈理皆邪⑩,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奘迹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wù)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⒀,數(shù)延見⒁,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注釋:
1、上:皇上,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謂:對...說,告訴。
3、太子少師:指教皇太子讀書的老師。
4、朕:皇上的自稱,我。
5、好:愛好。
6、矢:箭。
7、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9、直:筆直
10、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邪:不正。
11、向:從前的。
12、務(wù):事務(wù)。
13、更宿中書內(nèi)。狠喠髟谥袝鴥(nèi)省值班休息。更:輪流。中書內(nèi)省,屬朝廷決策的機構(gòu)。
14、數(shù)延見: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數(shù)(shuò),屢次。延,邀請。
15.始:才。
16、直:豎直。
唐太宗論弓矢譯
皇上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說:“我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我就問他原因.他說:‘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我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壞.我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tǒng)一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況且天下事物,豈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邀請(這些官員)覲見,問他們民間的疾苦,政治上的得與失。
唐太宗論弓矢賞析
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樣的君主?他以民為主,聰明,虛心受教,他不高高在上,關(guān)心民間疾苦,關(guān)心人民,善于治理國家,并且明智,能辨別是非,盡職盡責(zé),善于自省,善于納諫,非常開明,是一個能為百姓著想的君主,舉一反三。是一個在生活中能夠?qū)W習(xí)道理并且實踐的`人。
唐太宗認為民是治國之本。他說:“欲為君者,能以德和民。”這段話說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觸類旁通,從自己的不足中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以此來改進自己的執(zhí)政手段,這樣他治天下可以說“雖不中,亦不遠矣”。這也是形成唐代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本文所揭示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現(xiàn)在:
1、善于自。
2、善于納諫;
3、關(guān)心百姓疾苦。
王羲之( 321-379 ),東晉杰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后徒居山陰( 今浙江紹興 ),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故世稱“ 王右軍”。
王羲之楷書師法鐘繇,草書學(xué)張芝,亦學(xué)李斯、蔡邕等,博采眾長。他的書法給人以靜美之感。他所書的《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風(fēng)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將酒觴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jù)記載,當(dāng)時,參與詩歌會的人共作詩37首。
王羲之借助酒興,為所作的詩寫了一篇序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笔廊撕喎Q《蘭亭序》。序中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文章清新自然,雖多用駢句卻并不拘謹呆板。其中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短m亭序》又名《蘭亭集序》,系行書,共28行,324字,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巧奪天工,字體瀟灑流暢,此書法作品是王羲之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
據(jù)說,王羲之后來重寫《蘭亭序》,都不及第一篇書法作品好。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李世民生前對王羲之《蘭亭序》推崇至極,曾命人鉤摹數(shù)本,分賜親貴近臣。其中《蘭亭神龍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xiàn),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李世民生前遺詔要求死后頭枕《蘭亭序》,即所謂“生則同榻死則同穴”。
據(jù)《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風(fēng)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歸葬于生前即營造好了的陵寢——昭陵。昭陵地宮石門被封之日,便是《蘭亭序》永別世間之時。
《蘭亭序》體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fēng)神、襟懷、情愫,在這件書法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