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諫論的出嫁原文閱讀
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于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系,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關于諫論的出嫁原文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欲臣必諫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是也。猶懼其選耎①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稌吩弧俺枷虏徽,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北擞抡邜u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與千金,不然則否!北擞虑影胝弑祭,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qū)之耳。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諫焉;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后諫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諫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后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guī)失。此三代所以興也。末世不然,遷其賞于不諫,遷其刑于諫。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亂亡隨之也!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此無他,墨刑之廢耳 。三代之后,如霍光誅昌邑不諫之臣者,不亦鮮哉!
今之諫賞,時或有之;不諫之刑,缺然無矣。茍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諛者直,佞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讜言②而不獲,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懼怕。②讜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圣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勸:勉勵
B.《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這樣
C.誰欲以言博死者/博:搏斗
D.誠如是,欲聞讜言而不獲/誠:果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其尊,神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B.①故立賞以勸之②問征夫以前路
C.①人君又安得忠義者而任之②之二蟲又何知
D.①欲聞讜言而不獲②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三段運用三個人跨越深淵的例子,形象地表明了刑罰、賞賜對臣下進諫的積極作用,運用的是喻證法。
B.作者認為,如果不設置明確的獎賞與刑罰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絕不會冒著觸犯君王的'危險而去進諫的。
C.文章一開頭就提出論點“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強調(diào)納諫之君要使臣子必諫。下文由此生發(fā),展開論述。
D.文章從君王的角度立論,具體而生動地探討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踴躍進諫的問題。
4.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偃粍t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qū)之耳。
②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亂亡隨之也!
、厶蛹百e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參考答案:
1.C
2.D
3.B
4.①既然這樣,那么人難道有勇敢和怯懦的差別嗎?關鍵在于用形勢驅(qū)使他們罷了。
②臣子閉口不言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國政混亂、國家衰亡也就緊隨其后了。
、厶雍湍切┲榈馁e客,都穿著白衣白帽來為他送別。到了易水上,祭過路神之后,就上路了。
【文言文參考譯文】
臣子能進諫,卻不能使國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諫言,算不上真正能進諫的大臣。君主能納諫,卻不能使大臣一定進諫,就不是真正能納諫的國君。要想使君主定能納?我先前的論述已經(jīng)很完備;要想使臣子定能進諫?我現(xiàn)在還是來談一談吧。
國君地位高如天,尊貴如神,威勢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觸怒神靈、忤逆雷霆,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況如此,因此立下賞賜來勉勵他們。史書上說“興盛時代的君王賞賜進諫的臣子”,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仍然擔憂臣子軟弱怯懦,奉承諂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因此還要制定刑罰來威懾他們!渡袝飞险f“臣子不能糾正君主的過失,就對他們處以墨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之常情,只要不是喪心病狂,失掉理智,沒有哪個會避開賞賜而去受刑的,何苦而不去進諫呢?如果沒有設立獎賞與刑罰,那么,按人之常情,人們又何苦去抵抗上天、觸怒神靈、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誠節(jié)義、不求獎賞、不怕刑罰的人,誰想用言語來換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誠有節(jié)義的人來任用他們呢?
現(xiàn)在有三個人:一個人勇敢,一個人半勇半怯,一個人怯懦。有個人和他們一起面對深淵,告訴他們說:“能躍過深淵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蹦莻勇敢的人以怯懦為恥,一定會躍過深淵,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這個人又說:“躍過深淵的人獎勵千兩黃金,不這樣的話,就沒有!蹦莻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會躍過深淵,那個怯懦的人還是做不到。一會兒,那個怯懦的人回頭看到一頭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個怯懦的人不等別人跟他說什么,就趕緊躍過深淵,如同走過平坦的大路一樣。既然這樣,那么人難道有勇敢、怯懦的區(qū)別嗎?關鍵在于利用形勢驅(qū)使他們罷了。國君威嚴難以冒犯,如同深淵難以跳躍。本性忠誠有節(jié)義、不追求獎賞、不畏懼刑罰的人就如同那個勇敢的人,所以沒有什么不進諫。追求獎賞的人,如同那個半勇半怯的人,所以聽到有獎賞就會進諫。畏懼刑罰的人,如同那個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罰然后才會進諫。
從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經(jīng)常獲得,所以把獎賞用作(鼓勵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罰用作(激勵怯懦者的)猛虎,讓大臣對前者(獎賞)有所追求,對后者(刑罰)有所躲避,在這種形勢下大臣們不能不盡力諫言規(guī)勸國君的過失,這就是夏、商、周三代興盛的原因啊。在沒落的時代就不是這樣,情況完全顛倒過來了,把獎賞給了不進諫者,卻把刑罰給了進諫者,大臣們閉口不言也就應當?shù)牧,國政混亂、國家衰亡也就緊隨其后了。偶爾有賢明的國君想聽聽自己的過失,也不過是獎賞進諫者罷了。唉!如果沒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躍過深淵嗎?這沒有其他原因,只因廢除了墨刑而已。三代之后,像霍光殺昌邑王的那些沒有進諫(規(guī)勸昌邑王過失)的大臣的情況,不也太少了吧!
現(xiàn)在獎賞進諫者的情況,偶爾還有,可是懲罰不進諫者的刑罰,已經(jīng)完全廢止了。如果增加現(xiàn)在已有的(對進諫者的)獎賞,設立現(xiàn)在所沒有的(對不進諫者的)懲罰,那么阿諛奉承的人就會變得正直,奸佞的人會變得忠誠,更何況本來就忠誠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這樣,說國君想聽到正直的諫言卻聽不到,我是不相信的。
【諫論的出嫁原文閱讀】相關文章:
《諫論》閱讀答案03-10
《諫論下》原文及與翻譯06-07
《諫論上》的原文與譯文04-21
菊英的出嫁原文閱讀07-26
文言文閱讀:《諫論上》05-11
蘇洵《諫論》原文以及譯文解析04-23
《七諫·謬諫》原文02-27
《豫讓論》閱讀原文06-05
蘇洵《諫論(下)》閱讀答案及譯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