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元史·張昉傳》的原文與翻譯
原文:
張昉,字顯卿,東平汶上人。父汝明,金大安元年經(jīng)義進士,官至治書侍御史。
昉性縝密,遇事敢言,確然有守,以任子試補吏部令史。金亡,還鄉(xiāng)里。嚴實行臺東平,辟為掾。鄉(xiāng)人有執(zhí)左道惑眾謀不軌者,事覺逮捕,詿誤甚眾,諸僚佐莫敢言。昉獨別白出數(shù)百人,實才之,進幕職。時兵后,吏曹雜進,不習文法,東平轄郡邑五十四,民眾事繁,簿書填委,漫無統(tǒng)紀。昉坐曹,躬閱案牘,左酬右答,咸得其當,事無留滯。初,有將校死事,以弟襲其職者,至是革去。昉辨明,復(fù)之,持金夜饋昉,昉卻之,慚謝而去。同里張氏以絲五萬兩寄昉家而他適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駭走避貲用悉焚惟力完所寄絲付張氏
乙卯,權(quán)知東平府事,以疾辭,家居養(yǎng)母。中統(tǒng)四年,參知中書省事。商挺鎮(zhèn)巴蜀,表為四川等處行樞密院參議。至元元年,入為中書省左右司郎中,甄別能否,公其黜陟,人無怨言。三年,遷制國用使司郎中。制司專職財賦,時宰領(lǐng)之,倚任集事,尤號煩重,昉竭誠贊畫,出納惟謹,賦不加斂,而國用以饒。
四年,丁內(nèi)憂,哀毀逾制。尋詔起復(fù),錄囚東平,多所平反。七年,轉(zhuǎn)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九年,改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昉有識慮,損益古今,裁定典憲,時皆宜之,名為稱職。十一年,拜兵刑部尚書,上疏乞骸骨,致其事,卒。贈中奉大夫、參知政事,追封東平郡公,謚莊憲。
子克遹,平陰縣尹。孫振,秘書著作郎;揆,中書省左司都事;拱,常德路蒙古學教授。
譯文:
張昉,字顯卿,東平汶上人。父親張汝明。金朝大安元年經(jīng)義進士,官至治書侍御史。
張昉生性謹慎周密,遇事敢說話,堅定有操守?扛甘a試任吏部令史。金朝滅亡,返回鄉(xiāng)里。嚴實在東平設(shè)臨時性政務(wù)機構(gòu),征召張昉為掾吏。有用歪門邪道蠱惑人心圖謀不軌的`鄉(xiāng)里人,事情敗露后被捕,牽連的人很多,各位幕僚沒有人敢說話。張昉一人分辯放出幾百人,嚴實認為他有才能,升任幕府官員。當時處于戰(zhàn)亂之后,小吏雜亂,不熟悉條文法令,東平管轄54個郡縣,人多事多,賬簿文書充斥,沒有頭緒。張訪坐鎮(zhèn)官署,親自閱覽案宗,左右應(yīng)答,都很得當,事情沒有耽擱受阻的。當初,有個將校死于國事,讓他弟弟繼任他的職位,這時被革職了。張昉辨明原委,恢復(fù)死者弟弟的官職,那個人拿著錢夜里來送給張昉,張昉拒絕了他,他慚愧地告辭離去。同鄉(xiāng)張氏。把五萬兩絲寄放在張訪家到別處去了,不久張昉家失火,家里人驚慌逃避,家產(chǎn)器物全都燒了,只是努力保護人家寄放的絲,還給張氏。
乙卯年,代理東平府知事,因病重辭官,在家奉養(yǎng)母親。中統(tǒng)四年,參知中書省事。商挺鎮(zhèn)守巴蜀,上表推薦他任四川等處行樞密院參議。至元元年,入朝任中書省左右司郎中,他分別有才和無能的,公平的廢黜和提拔官員,大家沒有怨言。三年,升制國用使司郎中。制國用使司郎中管理錢財賦稅,當時由宰相兼管,配合制司郎中辦事,最為繁重,張昉盡心幫助謀劃,錢財出入謹慎,不增加賦斂,但國家資財卻多了,
至元四年,遇母親喪事,悲痛超過禮制。不久受詔復(fù)官,到東平審查案犯罪狀,很多被平反。七年,轉(zhuǎn)任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九年,改任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張昉有見識,增減古今,裁定典章法令,當時都覺得很合適,稱他很稱職。十一年,拜兵刑部尚書,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離任,去世。贈中奉大夫、參知政事,追封東平郡公,謚號莊憲。
兒子張克遹,任平陰縣尹。孫子張振,任秘書著作郎;張揆,任中書省左司都事;張拱,任常德路蒙古學教授。
【《元史·張昉傳》的原文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元史·張昉傳》原文與翻譯10-27
《元史·張昉傳》原文及翻譯07-19
《元史張雄飛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13
元史太平傳原文及翻譯02-23
《元史·張雄飛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7-21
《元史許衡傳》原文及翻譯03-22
元史拜住傳原文及翻譯02-20
元史拜住傳原文翻譯03-14
《元史星吉傳》原文及翻譯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