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_周邦彥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
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
宋代 周邦彥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譯文
柳眉是那樣的秀美,只有嫵媚的春山能與之比美,可惜它卻皺得緊緊的。別讓淚水打濕了花枝,使花兒也像人一樣消瘦。
因?yàn)橹綦y覓,她那清亮圓潤的玉簫聲已經(jīng)很久聽不到了。如果想知道她為什么每天倚著欄干發(fā)愁?那就問一問長亭前的柳樹吧!
注釋
一落索:按:《六一詞》有《洛陽春》詞,即此調(diào),又名《玉聯(lián)環(huán)》,皆北宋之舊名。《詞統(tǒng)》作《一絡(luò)索》。雙調(diào)46字。上、下闋各23字4句3仄韻。 共:介詞,同、跟。春山:古詩中一般將美人的秀眉比喻為春山。春山:春天里的山野。
可憐:可惜。長皺:指經(jīng)常愁眉不展。
濕:沾濕,打濕。
清潤:形容她吹蕭時樂聲清亮幽潤。玉簫:玉制的簫,此處為簫的美稱。閑久:閑置巳久,久未吹簫。
知音:喻知心人。
但:只。。褐~,表動態(tài)。亭:古代設(shè)于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舍。
創(chuàng)作背景
清人沈雄《古今詞話》引宋人陳鵠《耆舊續(xù)聞》記載,這首詞是周邦彥寫給汴京名妓李師師的,但此說未必可信!肚逭嬖~》編此詞人“春景”類,無題,考其內(nèi)容,顯然是描寫“閨情之作”。
賞析
清·劉熙載《藝概》指斥周邦彥詞“周旨蕩”,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報(bào)紙雜志亦不乏貶斥之詞。其實(shí),《清真集》編入“春景”類,描寫閨情之作的詞,情感真摯、內(nèi)容豐富,委婉含蓄、別開生面,這首小令就是其中一首。
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首先描寫女子的外貌。以“春山”喻眉毛,以個別代整體,寫人之美,五代馮延巳即有“低語前吹頻轉(zhuǎn)面,雙眉?xì)J恨春山遠(yuǎn)”。美成用“爭秀”二字,有意同“春山”比秀,比“春山”更秀。“爭”字意味深長,以動寫靜,更見生動。因?yàn)樵~人善于點(diǎn)化,化腐舊為新鮮,遠(yuǎn)比“淡淡春山”、“淡掃蛾眉”、“春山八字”、“眉蹙春山”具有新意。
“可憐長皺”充滿詞人的主觀情感。“春山”喻眉頗具清俊之氣。上句寫外貌,下句表現(xiàn)內(nèi)心愁怨。只描摹秀眉之美,讓人想象其容貌之俊。層層翻出新意。
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承上,以花喻人的容貌,寫哀怨情況!扒鍦I滴花枝”形容女子因傷心而落淚,呈現(xiàn)出一個美的畫面,雖非首創(chuàng),確也奇異。唐·白樂天《長恨歌》用“玉容寂莫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楊妃傷心掉淚;馮延巳《歸自謠》用“愁眉斂,淚珠滴破胭脂臉”,亦系客觀描寫,而周詞運(yùn)用翻進(jìn)一層的手法。用花瘦比人瘦,古人詩詞也用過,宋·黃庭堅(jiān)《驀山溪》‘‘春風(fēng)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寫伎女陳湘,也是客觀描寫,沒有寫出詩人內(nèi)心之感受。而周詞活用前人詞句,不重復(fù)前人意思,另辟新境:似乎少女嬌嫩的臉上,連幾滴眼淚都禁受不得,會“滴破胭脂臉”。著眼于花,花人合一,用筆深婉。同宋-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詞人無限的憐惜之情,滲透著詞人無盡的關(guān)切之感。推陳出新,別出心裁,曲折頓挫,搖曳生姿。將那委婉的.情致、深厚的意韻,有層次地有深意地不斷傳出,故有“詞家神品”(王又華《古今詞論》)之贊譽(yù)。
上片主要寫外貌,下片著力寫內(nèi)心。
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清潤”句承上,從側(cè)面烘托女子的低沉情緒、滿腹愁思。寫其愁恨,先寫“玉簫”,是象征,作陪襯。人物的風(fēng)姿、孤寂從“知音稀有”中顯露無遺!爸粝∮小笔侨~之主旨,也是愁恨的原因。既說明其才藝出眾,又點(diǎn)出其歌伎身份。昭君出塞,尚有琵琶以寄幽怨,詞中女子連托玉簫以寄相思的心情都沒有了,深化了“知音稀有”的程度。
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欲知”、“但問”與上片“可憐”、“莫將”前后照應(yīng),連屬成句,巧設(shè)問答,運(yùn)用相同的筆法,既像是女子自我內(nèi)心的剖白,“顧影自憐”,又像是詞人對女子的深切憐憫與體貼人微。“日日倚欄”、“亭前柳”,會使人不禁想起唐·王昌齡的《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惫糯姓哿蛣e的習(xí)俗,所以見柳就會引發(fā)離愁,觸動閨情。詞中女子日日倚欄凝望,離愁別恨,日積月累,積久彌多,足見閨怨之深。楊柳是愁怨的見證,“愁”而但問“亭前柳”。最后輕點(diǎn)一筆,一切都得到解釋,全詞也一氣貫通了。據(jù)清·葉申薌《本事詞》卷上(天籟軒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調(diào),教坊競相傳唱,游汴嘗主李師師家,為賦《洛陽春》云……李嘗欲委身而未能也!薄坝,虛詞的使用,顯示出一種跌宕生姿的態(tài)勢,回蕩著愁恨的旋律。點(diǎn)出“日日愁”,同上片“可憐長皺”上下呼應(yīng),又“問取亭前柳”同“莫將清淚滴花枝”前后照應(yīng),進(jìn)一步渲染。向亭前柳“問取”,暗示因離別而傷感而愁怨,含蘊(yùn)深沉。
一曲小令,化用前人諸多詩詞名句,自成佳制,別創(chuàng)新意。誠如《樂府指迷》所云:“下字運(yùn)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jīng)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鄙蛄x父所說值得仔細(xì)體味。宋·張耒《秋蕊香》‘‘別離滋味濃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東墻柳,春色年年依舊”,可以作為這首詞的注腳。
“閨情”這個題目,是宋詞中常見的。但周邦彥詞寫得新穎別致,不同凡響。閨情詞自必以描寫閨中女子為主,此篇不同凡響,就在于在同類題材中,篇幅短小而內(nèi)容豐富,無稱艷的辭藻,無刻意的雕飾,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含蓄委婉的筆致、清淡雅致的風(fēng)格,給人以輕松率意之感。
這首詞以“知音稀有”為主題。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知音之嘆是傳統(tǒng)的題材。從上古“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樓》),到中古“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嶧》),“知音諳呂”,“知音識曲”。自先秦、漢魏,乃至唐宋,“知音”一詞時見出現(xiàn)。就是周邦彥《清真集》中,也時有知音之嘆,如《意難忘》‘‘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至于(玉樓春》所謂“玉琴虛下傷心淚,只有文君知曲意”,乃是詞人感傷官場難逢知己而向青樓混跡之悲;《風(fēng)流子·新綠小池塘》、《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女子,以及這首詞中的女子,都是寫歌伎知音之嘆,同時也寄寓了詞人個人的知音之感。
【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_周邦彥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古詩詞鑒賞06-28
《惜春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04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yuǎn)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蝶戀花·早行_周邦彥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憶王孫·春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1-29
春詞_白居易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天凈沙·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8-19
《天凈沙 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3
天凈沙·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