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7-09 08:07:05 古籍 我要投稿

原文翻譯及賞析匯編15篇

原文翻譯及賞析1

  蓼莪

  作者:詩經(jīng)

  朝代: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fēng)發(fā)發(fā)。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fēng)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譯文

  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蓱z我的爹與媽,撫養(yǎng)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yǎng)我大太勞累!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壇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喂養(yǎng)我。你們護(hù)我疼愛我,養(yǎng)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愿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yù)測!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fēng)凄厲令人怯。大家沒有不幸事,獨我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fēng)凄厲人哆嗦。大家沒有不幸事,不能終養(yǎng)獨是我!

  注釋

  ⑴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草,即莪蒿。李時珍《本草綱目》:“莪抱根叢生,俗謂之抱娘蒿。”⑵匪:同“非”。伊:是。⑶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⑷蔚(wèi):一種草,即牡蒿。⑸瓶:汲水器具。罄(qìng):盡。⑹罍(lěi):盛水器具。⑺鮮(xiǎn):指寡、孤。民:人。⑻怙(hù):依靠。⑼銜恤:含憂。⑽鞠:養(yǎng)。⑾拊:通“撫”。畜:通“慉”,喜愛。⑿顧:顧念。復(fù):返回,指不忍離去。⒀腹:指懷抱。⒁昊(hào)天:廣大的天。罔:無。極:準(zhǔn)則。⒂烈烈:通“颲颲”,山風(fēng)大的樣子。⒃飄風(fēng):同“飆風(fēng)”。發(fā)發(fā):讀如“撥撥”,風(fēng)聲。⒄谷:善。⒅律律:同“烈烈”。⒆弗弗:同“發(fā)發(fā)”。⒇卒:終,指養(yǎng)老送終。

  賞析:

  《毛詩序》說此詩“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yǎng)爾”,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勞苦”云云,正如歐陽修所說“非詩人本意”(《詩本義》),詩人所抒發(fā)的只是不能終養(yǎng)父母的痛極之情。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yǎng)“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dāng)莪,于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環(huán)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jié)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責(zé)不成材又不能終養(yǎng)盡孝。后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yǎng)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yǎng)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yǎng)父母,沒有盡到應(yīng)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句中設(shè)喻是取瓶罍相資之意,非取大小之義!磅r民”以下六句訴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與感情折磨。漢樂府詩《孤兒行》說“居生不樂,不如早去從地下黃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產(chǎn)生的想法,而此詩悲嘆孤苦伶仃,無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對父母的親情。詩人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于有家好像無家。曹粹中說:“以無怙恃,故謂之鮮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無所告,故銜恤。上堂人室而不見,故靡至也!保ㄞD(zhuǎn)引自戴震《毛詩補傳》)理解頗有參考價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敘述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撫愛,這是把首兩章說的“劬勞”、“勞瘁”具體化。詩人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fù)、腹九個動詞和九個“我”字,語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厭其煩,聲促調(diào)急,確如哭訴一般。如果借現(xiàn)代京劇唱詞“聲聲淚,字字血”來形容,那是最恰切不過了。姚際恒說:“勾人眼淚全在此無數(shù)‘我’字!保ā对娊(jīng)通論》)這章最后兩句,詩人因不得奉養(yǎng)父母,報大恩于萬一,痛極而歸咎于天,責(zé)其變化無常,奪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報不能!后兩章第三層正承此而來,抒寫遭遇不幸。頭兩句詩人以眼見的南山艱危難越,耳聞的飆風(fēng)呼嘯撲來起興,創(chuàng)造了困厄危艱、肅殺悲涼的氣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雙亡的巨痛與凄涼,也是詩人悲愴傷痛心情的外化。四個入聲字重疊:烈烈、發(fā)發(fā)、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讀來如嗚咽一般。后兩句是無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潤說:“以眾襯己,見己之抱恨獨深。”(《詩經(jīng)原始》)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云:“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焙髢烧乱矐(yīng)該說是“先興后賦”。三種表現(xiàn)方法靈活運用,前后呼應(yīng),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復(fù),傳達(dá)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zhuǎn)自如,藝術(shù)感染力強烈!稌x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fù)流涕,門人受業(yè)者并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臺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zhí)書慟泣,學(xué)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子女贍養(yǎng)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yīng)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wù),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xiàn)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xué)作品,對后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对娊(jīng)》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春雨

  周邦彥〔宋代〕

  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

  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譯文

  山林中農(nóng)夫扶著犁低聲說著話,花叢外面不時落下一只白鷗。想要檢驗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漲滿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轉(zhuǎn)一只小船。

  注釋

  耕人:耕農(nóng)。耒(lěi):古代用來耕地翻土的農(nóng)具。《易·系辭下》:“神農(nóng)氏作,木為耜,揉木為未。”耜為鏟,來為柄,稱為未耜。后用為農(nóng)具的總稱。語(yǔ):是談話,是談?wù)摿智穑河肿鳌傲智瘛薄淠九c土丘,泛指山林。鷗:鳥類的一種,頭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長而尖,羽毛多為白色。多生活在海邊,主要捕食魚類。驗:證實。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賞析

  此詩頭兩句寫詩人站在高處,放眼望去,一群耕農(nóng)在小樹林的土堆旁談?wù)撝裁;三四句正面點題,看著眼前的景象,經(jīng)詩人觀察后發(fā)現(xiàn)一處野塘,水已溢出,雖未寫春雨本身,但寫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帶來的“喜”意。全詩樸實無華,不從正面著筆,而是側(cè)面烘托、渲染,以景寫情,畫面鮮明生動。

  此詩寫春雨,但詩人并未著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寫雨后情形。其所選意象亦與一般詠雨之作大異其趣,使人讀后頓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語林丘”寫春雨過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際,互為相談。詩人雖未有半字言及農(nóng)人心情,但一“語”字,則將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無余!对娊(jīng)·大雅·公劉》寫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時言言,于時語語”二句形容之。此處用“語”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農(nóng)事伊始,農(nóng)田待耕,故農(nóng)人“扶耒而語”。

  林丘之景敘畢,詩人又將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經(jīng)春雨滋潤一過,春花泛彩流紅。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見春水,但時見沙鷗飛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詩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于茫茫天地,一線長河之間,陡出一沙鷗飄飄,其蒼茫之勢自是工部氣象。而此詩則以一“落”字出,其較野老而言,又甚有輕巧靈動的興味。

  末二句切入正題,問雨來多少。詩人自問已畢,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無人打理,想必水淺難泊,而此番春雨一過,水勢大漲,竟可回舟其間,其雨勢之大可以想見。都云“春雨貴如油”,亦無怪乎耕人扶耒相語,欣欣而喜了。

  全詩借春雨之事,寫耕人,寫沙鷗,寫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農(nóng)耕桑麻不必說,沙鷗自飄然有逸氣,野塘回舟亦安然獨立于塵世之外。故此詩于清新中隱隱透出一股逸氣。而作者其詞“奈愁極頓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大酺·越調(diào)春雨》)雖同寫春雨,其所抒之情則迥然有別了。

  周邦彥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xué)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兆跁r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jǐn)嚴(yán)。語言典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

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不知一作:不曾)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裝扮之后興高采烈登上翠樓。

  忽見野外楊柳青青春意濃,真后悔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初春來臨細(xì)心裝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然見到路邊楊柳新綠,心中一陣憂愁,悔不該叫夫君去從軍建功封爵。

  注釋: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凝妝:盛妝。

  陌頭:路邊。

  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悔教:后悔讓

  賞析:

  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yuǎn)征,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詩中的“閨中少婦”和她的丈夫?qū)@一道路也同樣充滿了幻想。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xiàn)這位閨中少婦從“未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yuǎn)征,離別經(jīng)年,照說應(yīng)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dāng)青春年少,還沒有經(jīng)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yōu)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fēng)氣。在當(dāng)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fēng)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dāng)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dāng)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guān)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xí)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相似。故少婦見到春風(fēng)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lián)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lián)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guān),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xiāng)一樣楊柳青青呢?在這一瞬間的聯(lián)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fā)而不可收!盎诮谭蛐鲆挿夂睢北愠蔀樽匀涣魈食龅'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fā)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jié)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fā)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xì)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xiàn),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fā)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yuǎn)征,立功邊塞,成為當(dāng)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肮γ幌蝰R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dāng)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齡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jìn)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風(fēng)悲畫角,聽單于、三弄落譙門。

  投宿駸駸征騎,飛雪滿孤村。

  酒市漸閑燈火,正敲窗、亂葉舞紛紛。

  送數(shù)聲驚雁,下離煙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朧溪月,到如今、無處不銷魂。

  故國梅花歸夢,愁損綠羅裙。

  為問暗香閑艷,也相思、萬點付啼痕。

  算翠屏應(yīng)是,兩眉馀恨倚黃昏。

  譯文

  畫角在寒風(fēng)中悲鳴,《單于》曲調(diào)一聲聲落在譙門,我們的馬車匆匆趕路投宿,來到這彌漫著飛雪的小孤村。酒市里的燈火漸漸稀少,只有枯葉亂紛紛,敲打著窗門?罩袀鱽眢@雁的哀鳴,從那凄戾的叫聲中,可以想象它們剛剛離開迷蒙的水面,正在迅疾地穿過寒云。

  依舊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這一切景物卻令我落魄傷魂。夢想著返回故園,那里的梅花該多少艷明。那位穿著綠羅裙的佳人,恐怕早已為我容顏瘦損。試問那一樹樹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萬點紅花是否都變作了淚痕。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緊鎖雙眉,滿腔幽怨悲恨,獨倚畫屏苦挨著黃昏。

  注釋

  南浦:詞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名。用《楚辭·九歌》“送美人兮南浦”的句意。宋詞借舊曲另制新調(diào)。此調(diào)有北、仄兩體。雙調(diào),上片八句,押四仄韻,五十二字;下片九句,押四仄韻,五十三字,共一百O五字,也可押平聲韻,但甚少人用。用“中呂調(diào)”。

  風(fēng)悲畫角:寒風(fēng)中傳來號角悲涼的聲音。

  《單(chán)于》、三弄落譙(qiáo)門:城樓上反復(fù)吹奏著《單于》曲。譙門,建有瞭望樓的城門。

  骎骎(qīn):馬飛跑的樣子。

  嘹唳(lì):高空鳥鳴聲。

  故國《梅花》歸夢:《梅花》曲引起思?xì)w的夢想。

  愁損綠羅裙:想起家里的愛人便愁壞了。綠羅裙,指穿綠羅裙的人。

  暗香:指梅花。

  啼痕:淚痕。

  賞析:

  【評解】

  這首詞抒寫作者的思鄉(xiāng)情懷。上片寫眼前的.所見所聞。滿村飛雪,數(shù)聲驚雁,無不撩人鄉(xiāng)思。下片抒懷念故鄉(xiāng)、想念親人之情。結(jié)語“兩眉余恨倚黃昏”,寫到家人盼歸,更表現(xiàn)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全詞感情深摯,婉麗含蓄,耐人尋味。

  【集評】

  黃昇《花庵詞選》:詞意婉麗,似萬俟雅言。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上是旅思凄涼之景況,下是故鄉(xiāng)懷望之神情。

  黃蓼園《蓼園詞選》:細(xì)玩詞意,似亦經(jīng)靖康亂后作也。第詞旨含蓄,耐人尋味。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此詞遣詞琢句,工絕警絕,最令人愛。

  “好在”二語真好筆仗。“為問”二語淋漓痛快,筆仗亦佳。

  薛礪若《宋詞通論》:尤以《南浦》一詞為最婉約蘊藉,與少游《滿庭芳》諸作尤神似,即置在《淮海集》中,亦為最上乘之作,余子更不足與并論了。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旅思。上片景,下片情,琢句極警峭。起寫風(fēng)送角聲,次寫雪滿孤村,所聞所見,無非凄涼景象!熬剖小币韵,更寫晚間燈火與云中雁聲,境尤可悲。下片由景入情,鄉(xiāng)思最切!昂迷凇眱删,言見月銷魂!肮蕠眱删,憶梅憶人。“為問”兩句,承憶梅!按淦痢眱删,承憶人。以己之深愁難釋,故思及對方之人,亦應(yīng)是余恨難消也。

  本首詞寫的是在旅途中思鄉(xiāng)的感情。

  上片通過聽覺和視覺構(gòu)成各具特色的四幅畫面,即“畫角譙門”、“飛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驚雁”。首句“風(fēng)悲”兩字刻畫風(fēng)聲風(fēng)勢。風(fēng)中伴隨著陣陣角聲,那是譙門上有人在吹《小單于》樂曲吧。

  畫角是涂有彩繪的軍中樂器,其聲凄厲;畫角飛聲,散入風(fēng)中,又觸動無數(shù)旅人的愁思,“風(fēng)悲”兩字極為靈活傳神。秦觀《滿庭芳》中對角聲之哀也曾有描寫:“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掉,聊共引離尊!币弧奥洹弊挚坍嫵鲎S樓之高,風(fēng)力之勁,并且還表達(dá)出旅人心頭的沉重的心情。此角當(dāng)是暮角。柳永《迷神引》云:“孤城暮角,引胡笳怨!绷~接楚江晚泊而言,此詞表述投宿前的心情,引出后文夜景。

  “投宿”兩句寫途中飄雪!绑V骎”形容飛馬奔馳,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找個地方投宿的心情躍然紙上;下啟“飛雪”,點出急于投宿是因為風(fēng)雪交加行進(jìn)太難!帮w”字形容雪花漫天飛,而“滿”字又著力畫出孤村之小!熬剖小比涫侨氪逡院罂吹降木跋。燈火闌珊,人跡稀少,可見雪下得大,積得深,也襯托出夜間旅舍獨處之凄清,所聞?wù)呶ㄓ新淙~撲窗之聲!拔杓娂姟,寫葉多和風(fēng)急“骎”、“飛”、“滿”、“舞”都是動字;“骎骎”在句中不僅狀所見之物而且還能傳所感之情;由此可見字斟句酌。《白雨齋詞話》極為欣賞這點:“此詞遣詞琢句,工絕警絕,最令人愛”。

  “送數(shù)聲”三句是夜坐客舍所聞。雪夜風(fēng)疾,忽聞雁聲。群雁夜間歇宿于沙渚蘆叢。遭遇外物侵襲,由守衛(wèi)的雁兒報警,直撲長空。“乍離”句即是寫這種情況。“嘹唳”句說的是雁群受警后橫空直上青云間,鳴聲高亢曼長。雁兒多在高空飛行,白天仰望可見,夜間鳴聲得知。杜牧《早雁》詩有云:“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痹仆,言其飛得高也。

  而盧綸《塞下曲》寫的是雁兒夜驚:“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眴斡诤谝固友,途中驚動了群雁,雁兒驚飛,鳴聲使追逐者得知單于的去向。本詞所寫的是南歸的雁兒,在夜間受驚高鳴,叩動著旅人的心弦,無限鄉(xiāng)思,油然而生,詞意至此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

  下片另拓詩詞境,由雪夜聞雁鳴轉(zhuǎn)為月夜思家鄉(xiāng),委婉地表達(dá)了相思情致!昂迷凇本涫钦f風(fēng)雪雖止,云霧猶濃,朦朧中露現(xiàn)淡月半痕!昂迷凇敝冈律琅f。“無處不消魂”,描繪客居他鄉(xiāng),月色依稀,望月生情,不禁黯然消魂!肮蕠眱删,訴說故園之梅以及穿著綠羅裙之人,使他眷戀難忘,因此頻頻入夢之境!肮蕠,即“故園”,周邦彥《蘭陵王》中就有“登臨望故國”之句!俺顡p”兩字,可憐夢中伊人亦為相思所苦,語意曲折。

  “為問”兩句承接“故國”句,用設(shè)問形式將梅擬人化,把枝上蓓蕾比喻為淚珠。試問那飄動著暗香的花枝,可否也為了相思而淚痕斑斑?末兩句又上承“愁損”句,設(shè)想對方,由己推人。自己在作客歸夢梅花,滿腹愁緒,想伊人在故園賞梅,淚滴枝頭,有如牛嶠《菩薩蠻》中所云:“愁勻紅粉淚,眉剪春山翠。何處是遼陽,錦屏春晝長!比漳簳r分,她斜倚屏風(fēng)思想遠(yuǎn)方旅人;他遙憶故園,亦是余恨綿綿,難以消除吧!

原文翻譯及賞析5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fēng)的吹動下便飛快的變綠了。

  只懂得用它的飛絮蒙住日月,卻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注釋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飛花:柳絮。

  賞析

  《詠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鞏。曾鞏少即見長于文章,他的文風(fēng),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曲盡事理。他的一些詠物詩寓意很深,如這首《詠柳》,就把春天的柳樹比擬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諷刺邪惡勢力。

  詩的前兩句是說:當(dāng)春天剛到來的時候,零亂的柳條還沒來得及轉(zhuǎn)變?yōu)闇\淡的青黃色,它就倚仗著東風(fēng)吹拂而飄忽搖擺,氣勢更加猖狂。詩剛開頭即語帶嘲諷、蔑視,它描寫“亂條”如何倚仗權(quán)勢,張牙舞爪,逞性妄為,實際上是在為全詩主旨作準(zhǔn)備,亦即古人所謂“蓄勢”。

  蓄足了氣勢,則必然有力地得出顛撲不破的結(jié)論,于是后兩句水到渠成,警語立出:那些柳條只會使柳絮飛上半天,企圖遮蔽日月的光輝,卻不知秋季來臨,天地間還將有一場又一場的嚴(yán)寒霜凍,到那時它就要枯萎凋零了!安恢斓赜星逅币痪錇槿姷漠孆堻c睛之筆,它對那些得志一時的小人提出了嚴(yán)正的警告,振聾發(fā)聵,促人警醒。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jìn)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xié)、曾敦)之一。在學(xué)術(shù)思想和文學(xué)事業(yè)上貢獻(xiàn)卓越。

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yīng)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譯文

  不要把阿膠向黃河里道倒,這里上天的意思難以明了。

  黃河能聽聽彎彎上通銀河,剛從昆侖發(fā)源便不再清澈。

  政祖平定天下時宣誓好聽,嚴(yán)君平占卜張騫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黃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著急報告好消息。

  注釋

  莫把阿膠向此道:語出庾信《哀江南賦》。阿膠,藥名,據(jù)說將其投入濁水,可使?jié)崴兦濉?/p>

  解(jiě):能。

  通銀漢:古人說黃河的上游叫通天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連。銀漢,銀河。

  應(yīng)須聽:雙關(guān)語,既是說黃河的聽聽彎彎上通天河,也是說人們只有逢迎拍馬不走正道,才能混進(jìn)朝廷,謀取政位。漢代民謠有“直如弦,死道邊;聽如鉤,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侖:先秦人以為黃河發(fā)源于昆侖山,至張騫上考河源才知不是。這里仍是姑妄言之。

  政祖誓功衣帶。旱涑觥妒酚洝ふ婀Τ己钫吣瓯硇颉,漢政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時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币馑际菬o論今后出現(xiàn)什么事情,你們的領(lǐng)地也將世世代代傳下去。與漢樂府中的所謂“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權(quán)貴把持朝政。占斗,指嚴(yán)君平觀測星象。

  客槎(chá):指張騫乘槎上天。槎,木筏。

  三千年:舊說黃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現(xiàn)、天下太平的征兆。

  賞析:

  這首《黃河》,不是真要賦詠黃河,而是借事寓意,抨擊和譏嘲唐代的科舉制度。

  一開頭,作者就用黃河無法澄清作比喻,暗示當(dāng)時的科舉考試的虛偽性,揭露官場正和黃河一樣污濁,即使把用來澄清濁水的阿膠都傾進(jìn)去,也無濟于事。接著又用“天意難明”四字,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

  下面兩句,作者進(jìn)一步描畫科舉場中的黑暗。李白詩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句。黃河古來又有九曲之稱,如劉禹錫《浪淘沙》詞:“九曲黃河萬里沙”。詩人巧妙地把這兩層意思聯(lián)系起來,馳聘想象,寫道:“解通銀漢應(yīng)須曲”。表面上是說黃河所以能夠通到天上去,是因為它河道曲折。可是“銀漢”在古人詩詞又常用來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這句的真實意思是說,能夠通到皇帝身邊去的(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高官顯位),必是運用“曲”的手段,即不正當(dāng)?shù)氖侄巍L拼婆e考試,特別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學(xué)問,而是看士子有沒有投奔巴結(jié)當(dāng)權(quán)人物的本領(lǐng),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敗的。

  古人誤以為黃河發(fā)源于昆侖山,所以作者說它“才出昆侖便不清”。這也是有寓意的!袄觥蓖般y漢”一樣,是指朝廷豪門貴族甚至當(dāng)朝皇帝。因為那些被提拔薦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與貴族、大臣私下里勾結(jié),一出手就不干不凈,正如黃河在發(fā)源地就已經(jīng)污濁了一樣。

  五、六兩句,包含了兩個典故。第五句是指漢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的誓詞,誓詞里說:“使河如帶,泰山若礪!狈g出來就是:要到黃河象衣帶那么狹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樣平坦,你們的爵位才會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說的是漢代張騫奉命探尋黃河源頭。據(jù)說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覺到了一個地方,看見有個女子正在織布,旁邊又有個放牛的男子。張騫后來回到西蜀,拿這事請教善于占卜的嚴(yán)君平。君平說,你已經(jīng)到了天上牛郎織女兩座星宿的所在地。

  作者借用這兩個典故,同樣也有寓意。上句是說,自從漢高祖大封功臣以來(恰巧,唐代開國皇帝也叫“高祖”),貴族們就世代簪纓,富貴不絕,霸占著朝廷爵祿,好像真要等到黃河細(xì)小得象衣帶時才肯放手。

  下句又說,封建貴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學(xué)屬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極的周圍。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們既然占據(jù)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試求官的人),只要經(jīng)他們的援引,自然飄飄直上,不須費力了。

  由此可見,詩人雖然句句明寫黃河,卻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罵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貼切。這和羅隱十次參加科舉考試失敗的痛苦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傳說“黃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為大瑞”(見王嘉《拾遺記·高辛》),所以詩人說,三千年(應(yīng)是一千年)黃河才澄清一次,誰還能夠等得著呢?于是筆鋒一轉(zhuǎn),不無揶揄地說:既然如此,就不勞駕您預(yù)告這種好消息了!換句話說,黃河很難澄清,朝廷上的烏煙瘴氣同樣也是改變不了的。這是對唐王朝表示絕望的話。此后,羅隱返回家鄉(xiāng)杭州,在錢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長安考試了。

  這首詩藝術(shù)上值得稱道的有兩點:第一,詩人拿黃河來諷喻科舉制度,構(gòu)思巧妙;其次,句句緊扣黃河,而又句句別有他指,手法也頗為高明。詩人對唐王朝科舉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詩中語氣激烈,曾有人說它是“失之大怒,其詞躁”(見劉鐵冷《作詩百法》),即不夠“溫柔敦厚”。

  這是沒有理解羅隱當(dāng)時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論”。

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

  岸上楊柳青,江中風(fēng)浪平,忽然江上舟中傳來男子的唱歌聲。

  就像東方出太陽,西邊落雨。你說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注釋

  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為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根據(jù)民歌創(chuàng)作新詞,多寫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fēng)情,流傳甚廣。后代詩人多以《竹枝詞》為題寫愛情和鄉(xiāng)土風(fēng)俗。其形式為七言絕句。

  晴:與“情”諧音!度圃姟罚阂矊懽鳌扒椤薄

  賞析: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diào)宛轉(zhuǎn)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diào)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tài)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dān)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fù)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dá)。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huán)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huán)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伙h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jié)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jù)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xiàn)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xí)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guān)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lián)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xí)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dá)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guān)語來表達(dá)戀情。如《子夜歌》云:“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xiāng)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保g是當(dāng)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guān)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guān)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guān)。)

  這類用諧聲雙關(guān)語來表情達(dá)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yuǎn)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ㄉ蜃鏃保

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yuǎn)路應(yīng)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dá),萬里云羅一雁飛。

  譯文

  新春時節(jié),我身披白衫悵然地臥在床上;幽會的白門冷落了,令我萬分感傷。

  隔著蒙蒙細(xì)雨凝視紅樓更覺凄涼,只好頂著珠簾般的細(xì)雨,在依稀閃爍的燈光中黯然歸來。

  凄楚的暮春,遙遠(yuǎn)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傷感?只有在殘宵夢中才能與你相見。

  耳環(huán)情書已備好,怎么才能送達(dá)?只有寄希望于萬里長空中,那一只剛剛飛來的鴻雁。

  注釋

  白袷衣:即白夾衣,唐人以白衫為閑居便服。

  白門:金陵的別稱,即現(xiàn)南京。南朝樂府民歌《楊叛兒》說:“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講的是男女歡會。后人常用“白門”指代男女幽會之地。

  紅樓:華美的樓房,多指女子的住處。

  珠箔:珠簾,此處比喻春雨細(xì)密。

  晼晚:夕陽西下的光景,此處還蘊涵年復(fù)一年、人老珠黃之意。

  依稀,形容夢境的憂傷迷離。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墜,古代常用環(huán)佩、玉珰一類的飾物作為男女定情的信物。緘札:指書信。

  云羅:像螺紋般的云片,陰云密布如羅網(wǎng),比喻路途艱難。

  賞析:

  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詩中的男主人公穿著白布夾衫,和衣悵臥。他的心中究竟隱藏著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詩在點明悵臥之后,用一句話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門寥落意多違!睋(jù)南朝民歌《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白門當(dāng)指男女歡會之所。過去的歡會處,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見對方的蹤影。與所愛者分離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結(jié)地悵臥的原因。悵臥中,他的思緒浮動,回味著最后一次訪見對方的情景:“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比匀皇菍Ψ阶∵^的那座熟悉的紅樓,但是他沒有勇氣走進(jìn)去,甚至沒有勇氣再靠近它一點,只是隔著雨凝視著。往日在他的感覺里,是那樣親切溫存的紅樓,如今是那樣地凄寒。在這紅樓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許連自己都不清楚。他發(fā)現(xiàn)周圍的街巷燈火已經(jīng)亮了,雨從亮著燈光的'窗口前飄過,恍如一道道珠簾。在這珠簾的閃爍中,他才迷蒙地沿著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獨自走回來。

  他是這樣地茫然若失,所愛者的形影,始終在他的腦際縈回!斑h(yuǎn)路應(yīng)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他想象著,在遠(yuǎn)方的那人也應(yīng)為春之將暮而傷感吧?如今蓬山遠(yuǎn)隔,只有在殘宵的短夢中依稀可以相會了。強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書札,侑以玉珰一雙,作為寄書的信物。這是奉獻(xiàn)給對方的一顆痛苦的心,但路途遙遠(yuǎn),障礙重重,縱有信使,又如何傳遞呢?“玉珰緘札何由達(dá),萬里云羅一雁飛。”且看窗外的天空,陰云萬里,縱有一雁傳書,又能穿過這羅網(wǎng)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這首詩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處境、活動、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讀者所難于知道這種戀愛的具體對象和性質(zhì)。據(jù)作品本身看,所愛的對方大約是由于某種不得已的原因,遠(yuǎn)離而去了。李商隱在他的組詩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陽有一個女子屬意于他,但不幸被“東諸候取去”,而鑄成了遺憾事!洞河辍吩娭型葡雽Ψ健斑h(yuǎn)路應(yīng)悲春晼晚”,又感到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如“萬里云羅”,可見這種戀愛或許也是與受到“東諸侯”之類權(quán)勢者的阻離有關(guān)。不過,這終究只能是一種推測。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賦予愛情以優(yōu)美動人的形象。詩借助于飄灑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云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gòu)成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凹t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一聯(lián),前一句色彩(紅)和感覺(冷)互相比照。紅的色彩本來是溫暖的,但隔雨悵望反覺其冷;后一句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之于燈影前對雨簾的幻覺,極細(xì)微地寫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狀態(tài)。末聯(lián)“玉珰緘札何由達(dá),萬里云羅一雁飛”,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別有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錦書難托”的預(yù)感形象化了,并把憂郁悵惘的情緒與廣闊的云天,融為一體。凡此,都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的生活、處境和感情,情景、色調(diào)和氣氛都令人久久難忘。這種真摯動人的感情和優(yōu)美生動的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種藝術(shù)魅力,在它面前,人們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羊

  李嶠〔唐代〕

  絕飲懲澆俗,行驅(qū)夢逸材。

  仙人擁石去,童子馭車來。

  夜玉含星動,晨氈映雪開。

  莫言鴻漸力,長牧上林隈。

  譯文:

  我戒掉酒肉以改變那不良的世風(fēng),夢中驅(qū)趕著健碩的群羊。那位點石成羊的仙人已抱石而去,街頭騎羊的童子似又驅(qū)車而來。潔白的羊群好似星夜下閃動的明珠,雪白的.素氈映襯著飛雪。不要再說什么仕途升遷了,志向在那皇家園林的角落做個牧羊人。

  注釋:

  絕飲:不食人間的東西。仙人擁石去:指《神仙傳》黃初平牧羊成仙事。參見《黃初平牧羊奇遇》。澆。焊”〉纳鐣L(fēng)俗。逸材:原指獸畜健壯有力。這里是指才智出眾的人,指黃初平!耙褂瘛彼木洌褐冈娙嗽缸鱾牧羊人,不愿作高官,永在皇帝身邊。夜玉:夜明珠,比喻白羊。氈,羊毛。鴻漸:謂鴻鵠飛翔從低到高,循序漸進(jìn)。比喻仕宦的升遷。上林:皇家的林苑。隈:角落。

  作者介紹:

  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shù)烙惺帲R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shù)烙惺,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譯文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緩步獨行。魯國大道寬闊,文姜冠此嫁人。既然嫁給魯君,為何思念難禁?

  葛布麻鞋成對,冠帽結(jié)帶成雙。魯邦國道寬廣,公主經(jīng)此嫁郎。既然貴為國母,何必眷戀故鄉(xiāng)?

  種麻該當(dāng)怎樣?縱橫耕耘田畝。娶妻該當(dāng)如何?或要先告父母。既已稟告宗廟,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應(yīng)當(dāng)如何?沒有利斧不行。娶妻應(yīng)當(dāng)怎樣,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緣已結(jié),為何冠她恣縱?

  注釋

  南山:齊國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勢高峻狀。

  綏綏(suí):緩緩行走的樣子,或曰求匹之貌。

  有蕩:即蕩蕩,平坦?fàn)睢?/p>

  齊子:齊國的女兒(古代不論對男女美稱均可稱子),此處指齊襄公的同父異母妹文姜。冠歸:從這兒去出嫁。

  止:語氣詞,無義。

  曷(hé):怎么,為什么;懷:懷念。一說來。

  屨(jù):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五兩:五,通“伍”,并列;兩,“緉”的借省,鞋一雙。

  緌(ruí):帽帶下垂的部分。帽帶為絲繩所制,左右各一從耳邊垂下,必要時可系在下巴上。

  庸:用,指文姜嫁與魯桓公。

  從:相從。

  蓺(yì):即“藝”,種植。

  衡從:橫縱之異體,東西曰橫,南北曰縱。畝,田垅。

  取:通“娶”。

  告:一說告于祖廟。

  鞫(jú):窮,放任無束。

  析薪:砍柴。

  匪:通“非”?耍耗、成功。

  極:至,來到。一說恣極,放縱無束。

  賞析:

  作者開篇描寫雄狐對伴侶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齊襄公對文姜的覬覦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興,展示出一種高遠(yuǎn)深邃的畫面:山高樹茂,急切的雄狐四處穿梭,叫聲連連。不僅把詩的背景拉得極其宏大,讓人感到詩作肯定包含豐富的`所指,又將齊襄公渴切的思想狀態(tài)描摹殆盡,讓其丑惡嘴臉暴露無遺。章末,又用反問進(jìn)行了諷刺:“既然已經(jīng)出嫁了,為什么還對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問文姜,也是在問齊襄公,一箭雙雕,意味深長。

  第二章還是訴說前事,但在表達(dá)上更進(jìn)一步。作者影射齊襄公和文姜xx的無恥行為時,從尋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借以說明世人都各有明確的配偶,所指明確而又表達(dá)隱晦,既達(dá)到諷刺對象的效果,又顯得不露端倪一后半部分與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強。

  第三、四章轉(zhuǎn)換角度,發(fā)表對魯桓公的議論:作者成功運用“興”的手法,以種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準(zhǔn)備刀斧這些日常勞動中的必然性,來說明娶妻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進(jìn)一層針砭實際,說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無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擱淺、踐踏,顯得庸弱無能,文姜的無視禮法、胡作非為也躍然于紙上。

  這首詩的風(fēng)格同《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中的絕大部分作品一樣,是一首群眾創(chuàng)作的民歌,其特點也是每一章節(jié)除少數(shù)詞語略作更換外,基本的語詞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別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語氣完全一樣,只有一二個字的變化,其含義也相似或相近。這正是便于反覆詠唱,易于記憶吟誦,寓意比較單純的民歌式作品。此外,從這首詩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須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封建禮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

原文翻譯及賞析11

  短笠團(tuán)團(tuán)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譯文

  頭戴斗笠要注意避讓雜樹枝,初秋時節(jié)天氣涼爽非常適宜在野外行走。

  溪澗上空的云霧彌漫整個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瀝瀝地飄落下來。

  騎在馬上衣巾全被雨淋濕,村邊的瓜豆枝葉在風(fēng)雨中紛亂傾倒。

  雨過天晴群山又凸顯出來,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齊飛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注釋

  短笠團(tuán)團(tuán):頭上戴的圓圓的斗笠。

  避樹枝:山路上雜樹叢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讓。

  初涼天氣:初秋季節(jié)。

  野行宜:適宜野外活動。

  溪云:溪澗上空的云。

  “山雨”句:我本以為雨還未到,突然就淅淅瀝瀝地飄落下來。

  馬上:主人公騎在馬上。

  離披:紛亂傾倒。

  “新晴”二句:雨后初晴,本來雨霧籠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顯出來,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齊飛流,呈現(xiàn)出一種奇妙的景象。

  賞析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為貴州鄉(xiāng)試主考官,此詩即赴任途中遇到山雨所作。

  創(chuàng)作背景

  全詩緊緊圍繞“山雨”的題意,首聯(lián)描寫山中未雨之景,頷聯(lián)寫遇雨之景,頸聯(lián)寫雨中之景,尾聯(lián)寫雨后之景。全詩用筆細(xì)膩,景象逼真,表達(dá)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作者寫途中遇雨,共分四層敘。雨前天氣很好,一點也沒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雖只戴短笠,還是被茂密的樹枝掛纏和阻撓,他一路觀山望景,興致很好,只覺天氣涼爽宜人,沒有想到下雨。這一層說明,“山雨”之來,確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來,溪上云霧四起,漸漸連成一片,行人只覺山光物態(tài)的迷人,而沒有意識到這就是雨來的信號。要在別處,“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雨前的征兆十分顯著,貴州山區(qū)卻全然不同,云霧恰起,陣雨就來了!跋频教幾韵嗑,山雨忽來人不知”二句寫出雨來迅疾,使人回不過神來。好奇之感,通過“忽來”、“不知”等詞語,自然流露出來。

  正因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沒有準(zhǔn)備雨具,只有一領(lǐng)遮頭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濕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吹接曛写暹吂隙孤偕y紛披,作狼狽狀,使他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觀望雨中景色,渾忘沾濕之苦。“馬上衣襟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币粋“也”字,從物我同情中得到幾分慰藉,而一個“任”字則表現(xiàn)出雨中人的從容與泰然。

  突然,雨腳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這時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麗:云霧全失,峰巒盡出,斜陽相迎,虹霓隨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雖然住了,但雨水化成無數(shù)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澗,又作“萬瀑齊飛”的壯麗景觀!靶虑绫M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笔沁@首寫景詩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緒也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離披是一奇;而雨后的萬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處”——山雨之兆,“萬瀑齊飛”——山雨所成,來龍去脈,皆扣題面。重心所在是寫“山雨”,而非寫雨霽!吧接辍狈谴ㄔ鐭熤辍笳呤墙^不可見“萬瀑齊飛”之奇觀的。本篇境界層出不窮,恰似張镃贊“誠齋體”所謂:“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及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攜得秘監(jiān)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何紹基這首詩亦得誠齋體之精髓。

  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jìn)士。咸豐初簡四川學(xué)政,曾典福建等鄉(xiāng)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jīng)史,精小學(xué)金石碑版。據(jù)《大戴記》考證《禮經(jīng)》。書法初學(xué)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有《惜道味齋經(jīng)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

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微陰翳陽景,清風(fēng)飄我衣。

  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yán)霜結(jié),今來白露晞。

  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凄愴內(nèi)傷悲。

  譯文:

  滿天的烏云遮蔽了太陽,陣陣清風(fēng)吹起我的衣襟。

  游魚潛沉在碧綠的水面之下,翔鳥凌越于天際而飛起。

  那些在外奔波、孤苦無依的人,苦于徭役而未卜歸期;

  啟程的時候嚴(yán)霜凍結(jié),如今歸來,白露已晞。

  游子憂嘆于《黍離》的詩篇,隱者歌唱著《式微》的哀吟;

  面對嘉賓,豈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傷懷,把我的悲愴隱忍于心。

  賞析:

  本篇在《玉臺新詠》中題為《雜詩》,今從《文選》。詩人因景感懷,發(fā)為浩嘆。在微陰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風(fēng)的季節(jié)轉(zhuǎn)換中,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所,魚鳥安然游翔之景,引發(fā)出役夫久戍他鄉(xiāng),有家難歸的聯(lián)想。曹植生活在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對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體察。詩中“游者”、“處者”兩句,運用典故,映照出時代的動蕩,男女之怨曠。游者,指役夫。《黍離》,指《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篇,是一首哀傷宗周覆滅詩。這里取其感傷亂離、行役不已的`意思。處者,指役夫家中的親人!妒轿ⅰ罚浮对娊(jīng).邶風(fēng).式微》篇。舊說是黎國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衛(wèi)國

  ,臣子勸歸之作。這里取其勸歸之意。通過典故的運用,將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壓下痛苦不安的悲劇間蘊,正如唐人王昌嶺《從軍行》嘆當(dāng)時邊關(guān)征戍不斷時所詠:“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庇汕貪h聯(lián)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處深沉的歷史感油然而生。詩人悲天憫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這首詩造語自然精妙,音節(jié)流美鏗鏘,意象生動傳神,觸目所感,情與景會。詩中“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兩句,色彩鮮明,境界開闊,用詞精警,意象飛動,是歷代讀者激賞的名句。魚、鳥形象的捕捉,淥水藍(lán)天的空間幅度,魚“潛”鳥“薄”靜動映襯,在詩意的提煉上都達(dá)到了自然湊泊、了無痕跡的境界。魚兒安然地潛游于淥水之中,鳥兒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無驚、自由暢朗的圖景,不但反襯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運,同時也是作者處在動輒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備受壓抑中對自由、解放的熱切憧憬!皾摗薄ⅰ氨 倍郑钜娮髡邿捵、煉意的用心!皾摗弊謱倨铰曢]口韻,聲音輕細(xì),切合表現(xiàn)游魚安然不驚的神態(tài);“薄”字屬入聲,聲音短促而有力,狀翔鳥高飛藍(lán)天的快意,神采頓見,其“飛飛摩蒼天”的氣勢,如在眼前。這兩個動詞的妙用,充分顯示出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及其精湛準(zhǔn)確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堪稱“詩眼”。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與爾后“始出嚴(yán)霜結(jié),今來白露晞”兩句,平仄聲律和諧妥貼,文字對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詩粘對、對仗的規(guī)則,不但見出這位才思敏銳,才華富贍的詩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對提高詩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貢獻(xiàn),同時也透露出中國古典詩歌由古體向新體、近體詩演進(jìn)的訊息。

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譯文:

  竹子在微風(fēng)中將清雅的影子籠罩在幽靜的窗戶上,成雙成對的鳥兒正在夕陽下盡情地喧噪鳴叫。

  在這海棠花凋謝、柳絮飛盡的初夏,只覺炎熱的天氣使人感到乏困,白晝也開始變得漫長。

  譯文二:

  竹子在微風(fēng)中擺動著,清雅的影子籠罩著幽靜的窗戶,成雙成對的候鳥在夕陽中翻飛,聒噪個不停。

  海棠花已經(jīng)凋謝了,柳絮也已飄落盡了。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經(jīng)來臨,白天也漸漸長起來了。

  注釋即景:眼前的景物。此處以眼前景物為題材作的詩。

  罩幽窗:竹影籠罩而使窗前幽暗。

  兩兩:成雙作對的。

  時禽:燕子之類的候鳥。泛指應(yīng)時的雀鳥。

  噪:聒噪、吵擾。

  謝卻:凋謝、謝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氣:指初夏使人慵懶的氣候。

  日初長:白晝開始變長了。

  《朱淑真集》題作《清晝》!端卧娂o(jì)事》《宋詩鈔補》均作[初夏]。

 。ā端卧娋A》《清晝》,此詩題據(jù)張璋黃畬校注《朱淑真集》。《宋詩紀(jì)事》《宋詩抄補》均作《初夏》。謝枋得《千家詩》作《即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時也借景抒發(fā)了人郁郁寡歡的心情。前兩句有靜有動,表態(tài)中的“清影”和“幽窗”動態(tài)中的“竹搖”和“鳥噪”,真是繪聲繪色。后兩句將前句中的煩躁情緒進(jìn)一步深化,初夏時分海棠花寫了,柳絮也飛盡了,白天越來越長了,實在給人一種“困人”的感覺。全詩寄情緒于景物,淡淡幾筆,卻極具感染力。

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賞析:

  蟬棲身在高樹上餐風(fēng)飲露,所以難以果腹;盡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鳴也罷,這些都是徒勞的,終究不能擺脫生活的清貧,難飽的困境。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xí)r,已經(jīng)稀疏得幾近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依然是那樣的蒼翠,并不為蟬的哀鳴而悲傷蕭疏,顯得是那樣的冷酷,沒有一點一滴地同情。詩人在各地當(dāng)幕僚,是一個官職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更何況家鄉(xiāng)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jīng)連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沒有地方落腳了。蟬的操守高潔正與我的廉正清貧相應(yīng)。煩勞你蟬君最能讓我警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也當(dāng)堅持操守,玉潔冰清,這讓我不免有了歸鄉(xiāng)的念頭。

  譯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蟬本來就因棲息于高枝,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無窮啊!耙浴,因。古人誤以為蟬餐風(fēng)飲露,所以說“高難飽”!百M聲”,指鳴聲頻頻。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并非是因身在高處,不肯飛下來乞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么恨意,這完全是詩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案摺,語義雙關(guān),喻指人的品格高潔。

  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jié)果只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他曾向令狐绹等當(dāng)權(quán)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場“徒勞”嗎?在這里,蟬已經(jīng)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dá)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jì)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徹夜悲鳴,叫到五更天,已是聲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斷絕了?墒悄切淠,依舊碧綠青翠,任憑蟬叫得如何凄苦動人,也是無動于衷,真是無情。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干的,詩人卻責(zé)怪樹木的冷酷無情。顯然,這同樣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受人冷落。曾經(jīng)有過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可是,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這兩句轉(zhuǎn)向詩人自敘:我職卑祿薄,到處漂泊,早已丟下的家鄉(xiāng)田園,已是一片荒蕪。

  《戰(zhàn)國策·齊策》里有一則故事,桃偶譏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發(fā)洪水的時候,你就完了。”泥人說:“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來了,盡管我會沒了人形,但我還可以被沖回西岸家鄉(xiāng)去。而你呢,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來,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來就用“梗泛”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肮!,樹木枝條。“泛”,漂流。李商隱長年輾轉(zhuǎn)于各地為他人做幕僚,職位卑微,俸祿微薄,故稱“薄宦”。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xiāng)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xiāng)呢?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jīng)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jìn)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君”,指蟬!熬保,這里有觸動的意思。蟬在告誡什么呢?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么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有人則認(rèn)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

  此聯(lián)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后一句“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jié)合起來,呼應(yīng)開頭,首尾圓合。

  評解

  李商隱是唐代詠物詩的大家,他的詠物詩大多托物寓慨。這首詩表面寫蟬,實際上是寫自己。紀(jì)昀說:“前四句寫蟬即自寓,后四句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比妼訉由钊,闡發(fā)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拔甯栌麛,一樹碧無情”被譽為“追魂之筆”,語出憤激卻運思高妙、耐人尋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見其感情的強烈。最后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錢鐘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fā),‘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xì)膩!

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譯文

  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可見范雎的世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現(xiàn)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只把他當(dāng)成凡夫俗子看待。

  注釋

  尚有:尚且還有。綈(tì)袍:用粗絲綢做成的長袍。

  憐: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戰(zhàn)國杰期的范雎。由于須賈告狀,他被毒打得幾乎死去,后來逃到秦國當(dāng)了宰相。須賈來秦,他特意以世窮的.面貌去相見,須賈送綈袍給他御寒,他感到須賈還有故人之情,就寬恕須賈。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猶作:還當(dāng)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賞析:

  《詠史》是詩人高適創(chuàng)作于盛唐。這首詩是寫于未入仕途之時,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因他自以為是“天下士”,卻只得到個“封丘尉”,于是通過寫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比喻現(xiàn)在,表達(dá)了對有才華的貧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視的悲憤情緒。此篇雖題為“詠史”,實則是詩人借詠史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懣。

【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湖上》原文及翻譯賞析10-27

《鹿柴》原文及翻譯賞析10-27

《古意》原文及翻譯賞析10-29

《寒夜》原文及翻譯賞析10-29

《小池》原文、翻譯及賞析11-02

《登高》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8-04

菊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25

《牧童》原文及翻譯賞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