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活板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活板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木格貯之。有奇字素?zé)o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徊蝗綮芡,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這么做。五代時才(用雕版)印刷五經(jīng),以后的經(jīng)典文獻(xiàn)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fā)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shè)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于是在鐵框內(nèi)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zhǔn)備同一版內(nèi)有重復(fù)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biāo)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個韻部做一個標(biāo)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zhǔn)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
注釋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盛為之:大規(guī)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五經(jīng):儒學(xué)的經(jīng)典,指《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漢后合稱《五經(jīng)》。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xiàn))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這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錢唇:銅錢的邊緣。
。河∧!⒆钟。
令堅:使……堅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蓋。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僅僅。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shù)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zhǔn)備好。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以:用來。
以紙?zhí)╰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biāo)記。帖,用標(biāo)簽標(biāo)出。
每韻為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biāo)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biāo)簽,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guī)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后來又合并為106韻。
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zhì)地。文通“紋”,花紋。
兼:又。
不可。耗貌幌聛。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訖(qì):終了,完畢。
拂(fú):擦拭,撣去。
殊不:一點也不。
予:我。
群從(zòng):堂兄弟及侄子輩。
賞析:
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史料,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像畢昇這樣平民出身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在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本文作者獨具眼力,為我們保存了這一寶貴史料。一些劃時代的科學(xué)發(fā)明,往往是從小人物開始做起的,這種進(jìn)步和發(fā)明,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向前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加速器,我們應(yīng)該對畢昇這類民間革新家、發(fā)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本文抓住特點,說明工藝程序,有條不紊,給人以明晰、完整、系統(tǒng)的形象。寫活字版印刷,緊扣“活”字,在說明時又主要按照工藝順序進(jìn)行說明,并且通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xiàn)活版的優(yōu)越性。寫制版是按照制字、設(shè)版、排字、煬版、平字的順序加以說明的。寫印刷廠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寫拆板是附帶說明,但是膠泥字模的優(yōu)越性,也在與木頭刻字的對比中,其靈活方便得以充分顯示。
全文著重說明活板的制作,印刷整個過程,包括最后拆板的過程,一整套工藝,全無修飾性詞語,用詞準(zhǔn)確,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將印刷書籍的歷史,活字版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yōu)點解釋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運用了代詞“之”,如“為之”、“煬之”,“貼之”“貯之”、“刻之”它們分別指代相應(yīng)的事物,這就減少了行文的重復(fù),有助于行文的簡潔。用詞準(zhǔn)確也是本文的優(yōu)點,“燒”、“煬”、“镕”、“燔”,按照加熱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別使用,用得都準(zhǔn)確貼切。
活板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板印書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為之(2)。五代(3)時始印五經(jīng)(4),已后(5)典籍(6)皆為板本(7)。
慶歷(8)中有布衣(9)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⑩,每字為一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shè)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huò)(13)紙灰之類冒(14)之。欲印,則以一鐵范(15)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shù)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數(shù)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不用,則以紙?zhí)?27),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28)。有奇字(29)素?zé)o備者,旋(30)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3)與藥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訖(36)再火令藥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
(改編由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改編人王浩銘)
(選自《夢溪筆談》)
《活板》注釋
(1)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有雕版印刷。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尚:還
盛為之:大規(guī)模地做這種事,盛,這里是大規(guī)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書籍!
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朝代。
(4)五經(jīng):儒學(xué)的經(jīng)典,指《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漢后合稱《五經(jīng)》。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獻(xiàn)書籍。
(7)板本:版印的本子。
(8)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這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10)錢唇:銅錢的邊緣。
(11)。河∧!
(12)令堅:使堅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蓋。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17)藥:指上文所說的松脂、蠟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
(19)止:同"只"。
(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1)數(shù)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2)自:另外。
(23)具:準(zhǔn)備好。
(24)更(gēng)互:交替,輪流。
(25)就:完成。
(26)。鹤钟
(27) 以紙?zhí)河眉垪l給它做標(biāo)記。帖,用標(biāo)簽標(biāo)出。
(28)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biāo)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guī)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后來又合并為106韻。木格,用木格,名做狀。
(29)奇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隨即,立刻。
(31)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紋理,質(zhì)地。
(33)兼:又。
(34)不可。耗貌幌聛。
(35)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36)訖(qì):終了,完畢。
(37)拂:擦拭,撣去。
(38)殊不:一點也不。
(39)為予群從(zòng):被我的弟侄輩。群,眾,諸。從,次于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單說“從”,指比自己小的。為,被。
(40)其印自落:代詞,那些
《活板》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地這么做。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jīng),以后經(jīng)典文獻(xiàn)都是版印的本子了。
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又發(fā)明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印模,(印模上的字)薄得像銅錢邊緣,每個字刻一個印,(刻好以后)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shè)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一類的東西蓋上。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框內(nèi)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三兩本,還不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zhǔn)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zhǔn)備同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biāo)志,(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biāo)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zhǔn)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功。不用木頭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松脂,蠟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藥物融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藏著。
后世影響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fā)現(xiàn)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zhǔn)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時間;钭职嬗⊥旰,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fù)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yōu)越性就表現(xiàn)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xué)家認(rèn)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fā)明,未能廣泛應(yīng)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關(guān)于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于宋代著名科學(xué)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zhì)。排版時先預(yù)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nèi)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jié)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jìn)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數(shù)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nèi)有重復(fù)時使用。沒有準(zhǔn)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nèi),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biāo)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fā)現(xiàn)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脹變形,與粘藥固結(jié)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fā)明并未受到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后,活字印刷術(shù)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chuàng)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fā)明的活字印刷技術(shù),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經(jīng)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shù)的最早歷史見證。
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板印書籍 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副詞。
、次睦碛惺杳 文:通“紋”,紋理,質(zhì)地。
詞類活用
、卑逵骸鞍濉,名詞作動語,表示工具!坝玫癜妗薄
、裁~作動詞: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印”印刷
3.火燒令堅:“火”,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用火”。
再火令藥溶:“火”用火烤,名詞用作動詞
4.木格貯之:“木格”,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異義
、逼渖弦运芍、蠟和紙灰之冒之(冒:涂蓋,敷上。今常用義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惨话逡炎圆甲(自:另外。今常用義為:自己,從等)
、澄睦碛惺杳(文理:木材的紋理質(zhì)地。今指文章內(nèi)容、詞句等方面的條理)
、此幧匀(藥:古義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臘等物;今義指病的藥品)
⒌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衣服的一種)
一詞多義
、卑
(1)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用雕板(名詞作狀語)
(2)已后典籍,皆為板本。雕板(名詞)
、灿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動詞。下文“板印書籍”、“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欲印”、“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此印者才畢”中“印”同此)
(2)每字為一印。(字印,印章,名詞。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節(jié)有數(shù)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為群從所得”中“印”同此)
、郴
1)持就火煬之。用火(動詞)
(2)火燒令堅。用火(名詞作狀語)
(3)再火令藥熔。用火燒(名詞用作動詞)
、纯
(1)瞬息可就?梢(能愿動詞)
(2)高可二黍許。大約(副詞)
⒌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連詞)
(2)不若燔土。像(動詞)
⒍帖
(1)則以紙?zhí)。通貼,用標(biāo)簽標(biāo)出(動詞)tiě
(2)每韻為一帖。類、標(biāo)簽(名詞)tiě
、肪
(1)持就火煬之?拷(動詞)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動詞)
、敢
(1)以備一板內(nèi)有重復(fù)者。連詞,連接兩個分句,表目的,翻譯為“用來”。
(2)以紙?zhí)?以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 介詞,用
(3)以松脂、蠟和紙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以紙貼之 介詞,用,拿
(4)以一鐵范置鐵板上 介詞,把
⒐為
(1)唐人尚未盛為之/每韻為一貼(做,動詞。)
(2)皆為板本。是(動詞)
(3)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被(介詞)
(4)未為簡易/極為神速 算是(動詞)
(5)又為活板(動詞,發(fā)明)
(6)每字為一印(動詞,刻)
(7)不以木為之者(動詞,刻制)
(8)滿鐵范為一板(動詞,成為)
、浩
(1)其法 代詞,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代詞,指鐵板的
(3)則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詞,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詞,那些
(5)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代詞,他的
、恢
(1)唐人尚未盛為之 代指“板印書籍”
(2)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 代詞“這”
(3)冒之/持就火煬之/更互用之 代指“鐵板”
(4)以紙?zhí)?木格貯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 代指“奇字”
(6)不以木為之者 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⒓已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通“以”,介詞)
一板已自布印(已經(jīng),副詞。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阶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詞)
其印自落(自己,代詞)
【活板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活板原文翻譯05-22
《活板》原文及翻譯06-13
活板的原文及翻譯06-18
活板原文和翻譯05-24
活板的原文和翻譯06-06
活板原文及譯文09-26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詩經(jīng)《大雅·板》原文賞析04-01
《活板》文言文翻譯05-24
清明原文與翻譯及賞析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