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說原文及譯文 推薦度:
- 馬說原文及譯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馬說原文及譯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原文及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馬說》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F(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guān)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時。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食:同"飼",喂養(yǎng)。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
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全發(fā)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策之:鞭打馬。
之:指千里馬,代詞。
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辦法。
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養(yǎng)它。
之:無意義。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其真無馬邪(yé)?"):恐怕,表推測
邪:同"耶",表示疑問。
雖:故雖(即使)有名馬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異義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今義:判斷詞。安古義: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等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蚬帕x: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tài)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作者簡介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zhàn)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
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譽,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賞析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xiàn)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馬說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馬說原文及譯文08-27
馬說原文及譯文12-23
(通用)馬說原文及譯文02-06
韓愈馬說原文與譯文06-11
文言文《馬說》的譯文原文01-31
馬說的譯文09-24
馬說原文09-24
孔子馬逸原文及譯文12-02
《打馬賦》原文及譯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