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jié)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jié)日里所引發(fā)的憂傷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shù)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譯文
野徑溫暖鋪著柔厚的`碧草,山氣晴凈雜花更顯得茂繁。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無聲流淌,數(shù)戶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
午間靜憩傳來幾聲雞鳴,訪尋幽境又遇犬吠暮煙。
出游歸來向人談起此事,以為所經本是武陵桃源。
注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寫詩。
徑:小路。積:積聚,堆積,形容草叢茂盛。
憩:休息。雞:一作“鳩”。
荒尋:猶言尋幽。昏:黃昏。
武陵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處世外桃源,中有“雞犬相聞”之語。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賞析:
王安石晚年離開政壇以后,退居江寧,過著平淡的生活,心情也平靜了許多,此時期所作的詩歌多為淡泊的短章,富有韻味。這首詩也是他晚年之作。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3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ji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jié)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痘茨献印ぬ煳摹罚骸按悍趾笫迦眨分敢覟榍迕鳌。上巳:節(jié)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jié),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賞析/鑒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jié),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里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xiàn)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xiàn)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jié)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tài),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jié)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yè)、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4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墻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賣瓜聲過竹邊村。
翻譯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墻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云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注釋
隴:高地。
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禾早:早熟的稻米。
嘗新:指品嘗新稻。
沽酒:買酒。
纖鱗:小魚。
更無:絕無。
霎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詞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紹興(今浙江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六月中旬到任。這是詞人由鉛山赴紹興途中,經過浙江常山時寫的一首農村詞。
賞析
詞的上片通過選取江南農村獨具特色的題材和生活場景,描寫了鄉(xiāng)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達了洋溢在作者心頭的喜悅!氨彪]田高踏水頻”,北面高地上的農民在不停地踏著水車,灌溉農田!邦l”充滿動態(tài)和聲勢,也暗示出農民在農忙時節(jié)的辛苦勤勞!拔飨淘缫褔L新”,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皣L”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隔墻沽酒煮纖鱗”,一天的勞作結束,煮上從河里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寫的是三幅畫面,三幅畫面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生動獨特的農村生活畫卷!氨彪]”“西溪”“隔墻”等詞語不僅突出了鄉(xiāng)村氣息,更暗示出空間的開闊廣袤,讀來讓人思維活躍疏宕,毫無局狹之感。
下片通過夏天風雨不定獨特天氣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tài)。換頭兩句“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就在人擔心要下雨的.時候,抬頭望天,帶雨的云一眨眼又無影無蹤了!表意一波三折,波瀾起伏。這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時,作者的著眼點并不在風雨陰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結句“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有了這一句,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頓然躍升。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見農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眼云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村圖。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5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翻譯
供品僅有一只雞,僅有膠牙糖,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頓,典當衣物度日。
家窮,沒有值錢物品可當,祭供物品不豐,不是故意缺少黃羊作祭。
注釋
送灶:民俗,民間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
即事:見事即興而作。
只雞:一只雞。以及后面的膠糖、瓣香、黃羊等均為送灶供品。餳,糖。
典衣:1896年10月魯迅父親周伯宜長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轉入困頓,要靠“典衣”(典當衣物)來接續(xù)生活。
瓣香:焚香插入爐中,散似瓜瓣。
長物:多余的值錢物品。
黃羊:黃色,無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產。一說祭黃羊可致富。
創(chuàng)作背景
謝邦華 張純武 于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7-10頁這首詩作于1901年2月11日晚上,也就是舊歷1900年庚子臘月二十三——舊俗所謂祭灶日之夜。
賞析
前兩句詩一方面揭穿了軍閥們靠“請吃飯”玩弄陰謀詭計;一方面提出用膠牙糖粘嘴的事來,也是對灶神的無情嘲弄。這里,首句列出兩件祭物,次句卻有著深刻的寓意!暗湟鹿┌晗恪,聯(lián)系上句,瓣香、膠牙糖以及“只雞”,原來俱是“典衣”的結果。它即反映出當時人民的貧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與貧窮之間的尖銳矛盾。解放前所有歷朝歷代的一切統(tǒng)治者,無不借助于“神權”來維護它們的反動統(tǒng)治。即“由閻羅天子、城隍廟王以至土地菩薩的陰間系統(tǒng)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種神圣的神仙系統(tǒng)”正是這些魑魅魍魎結成的精神枷鎖,既使人民在政治上屈從于命運;又使他們在經濟上更趨于貧困。這首詩題為“即事”——就眼前所見記而為詩。但顯然,魯迅不是作客觀的記錄,而對鬼神及封建迷信的厭惡,以及對尚未覺醒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已隱隱透露出來。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边@兩句詩,以極其形象的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農村破產,勞動人民家無隔宿之糧的慘淡情景。祭神,對被“神權”統(tǒng)治尚未覺醒的農民來說。是看成一件禍福攸關大事的;但是,典盡衣物,頂多也只能殺一只雞,備一點膠牙糖,一些香燭,哪里還能買得起更貴重的.黃羊。“豈獨”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無長物”的情況下,辦不起黃羊來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來改變現(xiàn)狀、也不可能改變現(xiàn)狀的意思。
這首詩雖簡短,但卻透視出當時中國農村破產、農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側影。通過庚子送灶這件看似極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現(xiàn)出封建迷信對勞動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對這一事物的鮮明態(tài)度。
全詩四句語言淺顯通俗,一二句只雞、膠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不僅使這十個字結聯(lián)成體,具備了一個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詩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對上句是進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腦,篇終見意,從思想和藝術兩方面看,這句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耐人尋索,韻味無窮。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6
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翻譯/譯文
注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稱「即事詩」。
角:即軍中畫角。
縞素:孝服。作此詩時,詩人之父母抗清失敗殉國。
戈船:指抗清義軍的水師。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順治三年(1646)參加抗清義軍后所作。這里選了其中一首。當時南明都城南京已為清軍所破,魯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親也兵敗殉國,他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寫成此詩的。
賞析
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zhàn)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國,生死決戰(zhàn)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凄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凄涼。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7
鐘山即事 宋朝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鐘山即事》譯文
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著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著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
《鐘山即事》注釋
鐘山:紫金山,今江蘇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有感于當前事物。
澗水:山澗流水。
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tài)的意思。
茅檐:茅屋檐。相對,對著山。
幽:幽靜,幽閑。
《鐘山即事》鑒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后,詩歌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回。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著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此泼撊ナ拦,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huán)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蓖醢彩^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著多說,所以王安石這么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里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說,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群鳥樂也”。這樣寫,寓靜于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采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tài),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蘊來說,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說,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yǎng)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鐘山即事》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有感而作。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譯文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風吹動,一直漂進釣魚灣。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有客人來,急忙跑去打開柴門。
注釋
溪居:溪邊村舍。即事:對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觸而創(chuàng)作。
系(xì):栓,捆綁。
疑:懷疑,以為。
柴門:木制的門,詩中泛指家門。去卻:卻是助詞,去卻意思為去掉;關:這里指關閉柴門的栓卡、鉤環(huán)之類。
賞析:
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卻于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于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罢l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按猴L”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蕩蕩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于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著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xiāng)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里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后嬉戲之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fā)現(xiàn)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開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tài),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素淡的`水鄉(xiāng)風景
畫: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寧靜、優(yōu)美的景色,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9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翻譯
浮云在萬里澄碧的晴空上來往飄蕩,似乎在把天氣的陰晴醞釀。
微雨輕敲著荷葉,發(fā)出細碎急促的聲響,不一會也灑濕了衣裳;從水面浮萍間飄來的和風吹拂著衣袖,帶來一陣清涼。
忽而雨過天晴,喜鵲喳喳喧鬧,迎接朝陽;鷗鳥也在風平浪靜的水面盡情游翔。
經過風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凈秀麗,它雖然不言不語,卻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氣爽。
注釋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隱詩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風: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
喧:聲音大而嘈雜。是說喜鵲對日出的喜悅。
狎:親熱、玩樂的意思。是說水鷗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盡情地玩樂。
酲:酒醒后的困憊狀態(tài)。這里指山色的可愛,能夠使人神清氣爽,困意全消。
賞析
首聯(lián)寫天氣,統(tǒng)攝全局,極精采。兩句詩應連起來讀、連起來講:飄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來我往,忙于“議”,“議”什么?“議”究竟是“陰”好,還是“晴”好。“議”的結果怎么樣,沒有說,接著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和感受:“荷雨酒衣濕”,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太陽又出來了。浮云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往往用擬人化手法寫天氣,姜夔《點絳唇》中的“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尤有名。但比較而言,王質以浮云“議陰晴”涵蓋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聯(lián)承“陰”。先說“荷雨”,后說“酒衣濕”,見得先聽見雨打荷葉聲而后才意識到下雨,才感覺到“衣濕”。這雨當然比“沽衣欲濕杏花雨”大一點,但大得也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jié)衣服被雨酒濕,反而涼爽些!疤O風”是從浮萍之間吹來的風,說它“吹袖清”,見得那風也并不狂。雨已濕衣,再加風吹,其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
“鵲聲”一聯(lián)承“晴”。喜鵲喜干厭濕,所以叫“干鵲”。雨過天晴,喜鵲“喧”叫,這表現(xiàn)了鵲的喜悅,也傳達了人的喜悅。試想:荷雨濕衣,雖然暫時帶來爽意,但如果繼續(xù)下,沒完沒了,“山行”者就不會很愉快;所以詩人寫鵲“喧”,也正是為了傳達自己的心聲!靶焙蠼印叭粘觥,造句生新:“喜鵲喧叫:‘太陽出來了!’多么傳神!“鵲聲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鵲”及“日”;“鷗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鷗”及“波”。鷗,生性愛水,但如果風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霽風和,“波平”如鏡,鷗自然盡情玩樂!搬颉弊忠蚕瘛靶弊忠粯佑玫煤芫,“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這里都適用。
像首聯(lián)一樣,尾聯(lián)也用擬人化手法,其區(qū)別在于前者正用,后者反用。有正才有反,從反面說,“山色不言語”,從正面說,自然是“山色能言語”。惟其能言語,所以下句用了個“喚”字。剛經過雨洗的“山色”忽受陽光照耀,明凈秀麗,“不言語”已能“喚醒三日醒”;對于并未喝酒爛醉的人來說,自然更加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以“山行”為題,結尾才點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見“行”字,但從浮云往來到荷雨濕衣、蘋風吹袖、鵲聲喧日、鷗性狎波,都是“山行”過程中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合起來,就是所謂“山行即事”。全詩寫得興會淋漓,景美情濃,藝術構思也相當精巧。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燕居即事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翻譯
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蕭疏,蘭花也頻頻遭遇風雨摧折。
樹林中的鳥兒幽幽啼叫,無人來訪,地上已經長滿青苔。
這樣閑居的生活已經過了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結果。
櫥架上堆滿了書籍,我經常過來坐在北窗邊翻看。
注釋
燕居:閑居。
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寫詩文。
日已永:日已長。
結:植物結果實。
北窗:常指隱居之人的屋窗。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當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夏天,這是作者閑居于滁州西澗。
賞析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笔窃娙嗣鑼懙淖约河木迎h(huán)境。竹、蘭都是士人喜愛的植物,士人們從它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節(jié),因而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從詩中“蕭條”、“風雨”、“折”等字眼或許也是作者寄情于內,表明自己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不得志。從韋應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閑居都是因為受排擠、罷官,都是無奈而為之的。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只聽得樹林里的鳥兒啼叫,因為沒有人來拜訪,地上都已經長滿了青苔。寫出作者居住環(huán)境的`清幽和人跡罕至,少有人來。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遍e居的日子已經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結果。這一句是寫時間流逝,說明詩人在此居住的時間之久。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毖嗑又厝僳E罕至,但是詩人并沒有感到寂寞、沮喪。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享受閱讀的樂趣。尾聯(lián)這兩句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由此返觀前六句所述,雖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處亦顯得蕭條寂寞,但詩人卻能無往而不適。此詩思想感情與《幽居》等詩一脈相承,每句都是客觀直白的描寫。然而,詩人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轉換,由“蕭條”、“風雨”悄然過渡到自適、愜意。所謂“妙在淡然不著痕跡”,正是韋應物詩的勝境。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1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古詩簡介
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學者葉采的詩作,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xiàn)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jié)。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翻譯
屋頂上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注釋
、偻呷福涸谖萃呱匣顒拥镍B雀。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邳c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落在硯池里。
、壑芤祝喝寮医浀渲鳌
賞析
這首《暮春即事》,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jié),春風嬌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沒人,幾只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tài)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的。這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xiàn)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任自然,詩人未曾留意,何嘗動心。進一步表現(xiàn)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比欢,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理學的理論基礎,詩人通過這一細節(jié),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世界中的時候,內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xiàn)的是他的理學涵養(yǎng)功夫。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臨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凄風寒雨是骎骎。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翻譯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云重春日陰沉沉,室內宴席座上的人已經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云。凄風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休務:停止公務,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骎骎: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賞析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說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云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并非閑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心的沉悶。而后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边@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tài),一個寫動態(tài)(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里,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說宴會并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無味,郁郁寡歡。也可以說,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云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凄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么這樣寫,結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說得比較婉轉含蓄,實際意思是說,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向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后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迸c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lián)系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于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敘寫與議論的主要內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盧橘花開楓葉衰,出門何處望京師。
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翻譯
眼前正是盧橘花開、楓葉衰敗的深秋季節(jié),出得門來遙望遠方,京師不知道在遠處的哪個地方。
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東方,為什么就不能為我這個愁情滿懷的人駐留片刻聽一聽我內心的苦衷呢?
注釋
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稱。戰(zhàn)國楚詩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長期流浪沅湘間。
。和#,歇下。
賞析
作者通過盧橘開花、楓葉衰敗這兩個意象,點明時令正是深秋,秋天往往是詩人傷情悲懷的'季節(jié),詩中用一個“衰”字,將詩人面對肅殺秋景時的一懷愁緒袒露無遺
創(chuàng)作背景
當時他身在湘南,但他內心卻時刻想念著京師(希望能到那里做一番事業(yè)),最后他通過埋怨東流水不能夠理解他的心意,把自己很想報效國家但又報國無門的悲怨心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4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即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jié),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xiàn)在已經白發(fā)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注釋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qū)。
端午即事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jié)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風流子·秋郊即事
清代:納蘭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重陽節(jié)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發(fā)。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fā),在夕陽下?lián)]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sāo)騷。記玉勒(lè)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diāo)。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zào)雕(diāo)飛處,天慘(cǎn)云高。
騷騷:秋日風吹草木聲。玉勒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拾翠:拾取翠鳥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煙如織:清寒濃郁的煙霧彌漫在四處。皂雕: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天慘: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bìn)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chǎn)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東君:司春之神。刬地:只是、依舊、照舊。短衣射虎:短衣,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在詩詞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上片布景,展現(xiàn)行獵的場景。謂平原革枯,黃葉騷騷。這是重陽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時節(jié),郊外平原,行獵的時間、地點,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現(xiàn)場,卻引起對于另一場景的思憶。接著,“今來是”,現(xiàn)場的場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殘”、“慘”,顯示今日郊原的蕭瑟情狀,并以記憶中的“玉勒青絲”加以映襯,令今日郊原,更顯蕭瑟,為布景。
下片說情,謂人生在世,應當及時行樂。此生若能夠穿著短衣,在原野打獵,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著黃昏,靠著馬背,在夕陽影里,任意揮毫。下片就眼前事敘說觀感,即就“短衣射虎”,表達詞人的人生觀感。
全詞情調悲壯,意境沉雄,藝術上似已達化境。詞人使用了黃、青、翠、碧、紅、皂、慘、白等多種反差比較大的顏色,使詞境絢麗,色感豐富。于秋景、獵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謂神來之筆,猶如東坡筆下有小喬,稼軒詞中有紅襟翠袖,而又比這二者更富活力與詩意美,故她又是一種象征,以下闋中的`“東君”稱之,并不為過。這樣寫,使全詞剛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詞的一格。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慷慨激烈的壯懷和傷春悲秋、憶昔懷舊的情緒,并抒發(fā)了歲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嘆。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1
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19
《上京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1-02
《鐘山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初夏即事》原文翻譯與賞析02-21
端午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1-13
端午即事原文、翻譯、賞析03-19
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6-10
上京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3-28
暮春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