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的教案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nèi)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xù),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nèi)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感想嗎?
。c評:設計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后借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ㄔO計自學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chuàng)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chuàng)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c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ㄒ唬⿲W習《登飛來峰》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后說說詩意。
2、從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zhì)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么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zhuǎn)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抒發(fā)自己的壯志情懷?梢粚の,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ù颂庴w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要求統(tǒng)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里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岳》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ㄟ@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也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ǘ⿲W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風景,再觀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游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么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tài)。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么?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c評:設計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說說我們?nèi)绻鯓涌创磉叺娜耍浚ㄒ娴目创粋人。)
。ㄟM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ㄔO計此環(huán)節(jié),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xù)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ㄍㄟ^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tǒng)詩歌發(fā)展到宋朝,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轉(zhuǎn)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zhuǎn)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fā)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了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nèi)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c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yè)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后感。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二首》的教案】相關文章:
古詩二首贈汪倫教案10-28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01-20
十二首李賀古詩10-07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景陽岡》12-30
五年級語文下冊《提燈女神》教案12-30
三年級下冊《古詩二首:春日》說課稿12-17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猴王出世》01-13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刷子李》01-13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孔明借箭》01-13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刷子李》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