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
2、科學探究目標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3、科學態(tài)度目標愿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較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特征。
2、教學難點: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教學準備】
1、小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紙片、木塊、一次性塑料杯每組一套
2、全班:《發(fā)現物體的`特征》班級記錄表
3、個人:“輕重”兩字打印
【教學過程】
一、聚焦(預設5分鐘)
1、教師隨便拿起粉筆、課本等,告訴學生這就是物體,并板書“物體”。
2、提問:我們周圍還有些什么物體?你會怎樣描述它?(比如鉛筆細長,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學生自由描述,教師隨機板書,記錄學生交流產生的詞匯或短語。
二、探索1:單個物體觀察(預設10分鐘)
1、認識幾種常見的物體過渡:老師今天準備了8種物體,讓我們來看看都是誰?(出示幻燈)根據圖片的順序,學生口答完成名稱連線,認識8種常見的物體。
2、激趣:老師今天把這些物體都帶來了,你們想不想好好觀察一下?
3、說明要求: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觀察。討論:萬一幾個人要觀察同一種物體,那該怎么辦?(引導:可共同觀察,但若能分類觀察更好。)
4、組長領取實驗器材,組員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察。
5、組織交流:怎么觀察,發(fā)現什么特征?(板書揭題:發(fā)現物體的特征)
三、探索2:兩個物體比較觀察(預設18分鐘)
1、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介紹主要觀察方法和能觀察到的對應特征?匆豢矗侯伾、形狀、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見、是否流動等聞一聞:氣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輕重[說明:觀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羅列,只要根據學生認知程度的基礎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動手冊最后一面沒有“輕重”,老師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發(fā)給學生
2、活動手冊指導說明翻開活動手冊第1面,要求學生先寫上日期,再說明“水”和“空氣”這兩列以后再補充,然后指導貼圖,并提示可以更改物體的名稱,把“木塊”改成自己觀察的其他物體。
3、強調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比較觀察。扶:抽2個學生進行對比觀察演示,并指導粘貼或書寫記錄。
4、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和記錄。
四、研討(預設7分鐘)
1、展示學生的活動記錄,填到全班記錄表上,有爭議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
2、機動:你有什么收獲?還想研究什么?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茖W態(tài)度目標發(fā)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愿望?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
2、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
教學難點:用稱量的辦法進行測量并記錄
【教學準備】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簡易天平1臺(含稱量盤)、同樣大小的回形針若干、學生活動手冊每組3條記錄單、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聚焦概念展示上節(jié)課用到的各種物體(乒乓球、木塊、橡皮……)的圖片,提問:“看一看我們觀察過的這些物體,我們怎樣知道它們的輕重呢?”讓學生說說如何知道物體的輕重。設計意圖:調查學生對比較輕重方法的原有認知水平,了解學習前的概念掌握程度,為認識并實踐科學的比較方法奠定基礎,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
二、圍繞概念,實踐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較5個物體的輕重并排序。
1、預測物體的重量。
(1)出示5個物體: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預測輕重之前,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這幾個物體的形狀及大小。(其中,木塊和塑料塊的`大小一樣,兩個橡皮的材質和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塊大)(2)安排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預測排序結果并記錄下來。排序方法采用先提問“我們怎樣記錄排列的順序呢”,引導學生討論記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學生討論的方法統(tǒng)一為一種,比如用數字表示輕重,數字越小,表示越輕,即學生認為最輕的物體,就用1表示,認為第二輕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準備一張記錄單發(fā)給每個小組,填好預測結果后貼在黑板上(這樣便于對比較的結果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說說預測的理由
(3)對每組的排序進行比較,將學生的討論聚焦在“對于兩塊橡皮,你們是如何預測的?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你們又是如何預測的?”這類問題上,以引發(fā)他們的進一步思考。適當時,做簡要的小結,說明預測有可能不準,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輕重,比如,掂量和稱量。設計意圖:借此活動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比如,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現狀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們輕重學生是如何判斷的。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繼續(xù)指導、落實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2、掂量不同物體的輕重。
。1)掂重。學生親自動手掂量5個物體,感受5個物體的輕重,這時需再次將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提醒學生統(tǒng)一用數字來表示輕重)。分發(fā)給學生一條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后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
。2)掂重后,先小組研討,再圍繞數據全班研討。設計意圖:通過數據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準確。
3、稱量物體的重量。
(1)首先要確定標準物。教師通過多媒體屏幕呈現幾個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該選什么樣的物體作為標準物呢?“比較重的物體可以嗎?比如玻璃珠!薄氨容^大的物體可以嗎?比如乒乓球!蓖ㄟ^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在對比中發(fā)現,應該選擇比較輕的、小的、容易放在盤子中的物體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證明,回形針的大小和輕重比較適合作為標準物。
。2)說明稱重方法。將一個物體放在簡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個放入回形針(雖然這里不強調“左物右碼”,但仍建議給學生養(yǎng)成“左物右碼”的習慣),直到天平平衡。數出放入的回形針數量,根據回形針的數量比較物體的輕重,并記錄稱量結果。稱量后,學生要根據回形針的個數來給5個物體的輕重排序并記錄下來。
(3)再發(fā)給學生一張新的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后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
(4)學生用稱量的方法進行比較并記錄。設計意圖:讓小組把稱量的結果呈現在黑板上,為后續(xù)的集體研討做準備。通過自己動手稱量物體重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記錄數據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探究習慣和態(tài)度
三、研討數據,獲得概念
1、班級匯總完成后,要先組織學生分別查看三次排序的結果,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后將小組的數據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可能會發(fā)現,自己小組三次結果可能都不一樣,其他小組三次排序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2、接下來,小組內要先討論三種比較輕重的方法中,“哪種方法的排序結果更準確”,從而轉入對不同測量方法準確程度的探討。預測是猜的,不太準確;不同的人感覺可能不同,掂量也不準;掂量次數多了,容易亂;用簡易天平稱量是比較準確、比較科學的方法。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發(fā)現,不同的人預測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差異會比較大,因此預測是不可靠的。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這種方法需要兩兩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覺,當物體的輕重差不多時,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而且這種方法的操作次數比較多,當有更多的物體時,操作會更麻煩,結果會更不準確。第三種方法是用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為標準物測量,測量后記錄回形針的個數,這樣得出的結果不僅比較精確,而且適合測量更多的物體
四、應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發(fā)現了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輕重是不一樣的。以此為基礎給出問題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屬碗一樣重嗎?學生先相互交流,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聯系之前的實驗結果說出判斷的理由,再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輕重可能不同等。設計意圖:問題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質不同的物體,輕重可能不同”,比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們的輕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結
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在班級記錄單上做記錄。
設計意圖:對一整節(jié)課進行歸納總結,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
1、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發(fā)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
2、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許多物體有固定的形狀,并且從“占據空間”的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學難點:探究多種“平鋪”方式,意識到物體形狀會影響其平鋪的方式。
【教學準備】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塊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內裝一個乒乓球和一塊橡皮)、課件、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導入。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了幾種物體的輕重。還記得是哪幾種物體嗎?(學生回憶:乒乓球、木塊、塑料塊、大橡皮、小橡皮)2、出示小布袋。不打開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裝的是哪兩種物體嗎?是怎樣猜到的?引導學生用“摸”“看”的方法進行猜測,根據“形狀”判斷布袋內的物體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兩種物體——木塊和螺母,讓學生說說這兩種物體是什么形狀。強調形狀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征。
4、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體的形狀》。(課件展示猜測的方法及四種物體的形狀)(板書:認識物體的形狀)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jié)課研究的內容導入本課,體現了課程內容的連續(xù)性。將兩種形狀明顯不同的物體用布袋裝起來,讓學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測是什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直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形狀上的不同。
5、提出問題。這里有四個同樣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裝進里面,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學生交流裝盒子的方式,教師規(guī)定統(tǒng)一用“平鋪一層”的方式進行。(課件演示:“平鋪一層”)
二、探究將物體平鋪在盒內的方式
1、演示平鋪的方法,記錄數據。怎樣平鋪一層乒乓球呢?請一位學生來演示平鋪的方法,并且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課件演示平鋪的方法及如何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指導學生理解平鋪的方法,并學會操作及記錄數據。2、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將四種物體分別平鋪在盒內,并且將數據記錄下來。比一比,哪組最快,哪組裝得最多。
3、分組活動結束后,教師將各小組的數據填寫在班級記錄表單中。設計意圖:用“比一比”的形式開展一個發(fā)散式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擺放方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將四種形狀的物體盡可能多地平鋪到盒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時,數量肯定是不一樣的!盀槭裁磿@樣呢?”這是學生自己在活動后產生的疑問。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會產生影響,這樣知識對于學生是認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
三、研討:“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
1、觀察班級記錄單:有什么發(fā)現嗎?
引導學生發(fā)現:每個小組乒乓球和木塊數量都一樣,而螺母和橡皮的數量就不一樣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擺放”的方式: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物體都是怎么擺放的吧。
。1)各小組將擺放的方式展示出來,并標清數量。
共同體驗: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擺放,真的能夠都擺進盒子嗎?師生共同確認上述問題后,將數據寫在對應的擺放方式旁邊。
。2)乒乓球和木塊只有一種擺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種擺放方式,而且擺放方式不同,裝的數量也不一樣。
設計意圖:將擺放的方式及對應的數據匯總在一起,方便學生觀察、比較。對于螺母的不同擺放方式,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做一遍,親身體驗一下:物體是立體的,是有很多個面的,每個面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以不同的面放進盒子時,它們在盒子中占據空間的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礎。
3、分析研討:為什么會這樣呢?
。1)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狀況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都是一樣的,所以怎么擺都一樣,擺的方式只有一種,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會有變化,螺母“躺”著擺和“立”著擺是不一樣的,用來平鋪的“面”形狀不一樣,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一樣,橡皮“躺”“立”“側”,裝的數量都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大膽表述他們的想法。因為通過活動,學生已經意識到平鋪的面不同,會影響到擺放的數量,但是這只是學生心里的感受,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并能夠與伙伴分享。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
。2)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
思考:為什么乒乓球能擺進盒子的數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塊少這么多?
分析:由于形狀的原因,乒乓球沒有將盒子鋪滿,中間有空隙,所以裝得少。(如果學生認為是因為“乒乓球”比“木塊”大而造成上述結果,教師可以進行演示實驗:與木塊同樣大小的空心塑料塊和乒乓球可以裝同樣多的沙子,說明乒乓球與木塊大小一樣,也可以將兩個相同的燒杯裝同樣多的水,將乒乓球和木塊輕輕按入水中后,看兩個燒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設計意圖:對于“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比較”放在研討的第二個層次,是順應學生認知的需要。先通過展示、匯總數據,顯而易見的是:同樣的物體擺的方式不同,數量就不同。于是,學生很自然就會產生“為什么會這樣?”的疑問。因此,順應學生的思維,緊接著就分析原因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與認知的需要。而對于“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則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從視覺上,乒乓球比木塊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塊數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當學生發(fā)現“乒乓球”與“木塊”差不多大的時候,排除了“大小”這個因素,學生將思維再次定位于“形狀”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體,形狀不同,占據空間的狀況也不相同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了解分類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2、根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認識物體。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根據一個特征對物體進行分類。
2、了解給物體分類時,依據的特征不同,分類的結果會有所不同。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繼續(xù)發(fā)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
2、認同物體可以根據某一特征被歸類?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體會,人們可以利用分類的方法整理身邊的各種信息。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根據一個特征對物體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了解科學準確的分類需要將標準細化。
【教學準備】
乒乓球、大木塊和小木塊、與木塊大小和形狀相同的塑料塊、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塊、玻璃珠、紙片、不干膠貼紙、記號筆、印有圓圈的白紙、學生活動手冊、若干個帶有兩個大圓圈的小組記錄單、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買酸奶,你能幫他找到酸奶嗎?(播放課件,選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在超市怎樣找到酸奶的)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找酸奶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類,體會分類對于人們生活的幫助,分類可以讓人們更便捷的生活。
2、我們也觀察了許多物體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嗎?這些不同物體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嗎?(學生根據前幾節(jié)的活動手冊和班級記錄單描述前幾節(jié)課上觀察的物體特征)
設計意圖:從物體特征入手,聚焦分類標準指向的是物體的特征,并貫穿全課。
3、我們能不能用一種特征作為標準給它們分類,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它們。(板書:給物體分類)設計意圖:聚焦話題,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教師利用任務驅動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二、給物體分類
1、描述物體特征,確定分類標準。
(1)教師分發(fā)活動器材,學生拿出活動手冊。
。2)說說自己計劃以什么特征作為標準進行分類,并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中。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理解分類是以特征作為標準的,而且標準有很多,為開展分類活動明確主線和目的.。
2、初次體驗分類并為物體編號。
。1)引導學生根據制訂的分類標準進行首次分類活動(全班統(tǒng)一確定一種相對簡單的分類標準,如:大。瑢⑽矬w放在小組記錄單的圓圈中。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利用直觀實物進行初次分類,幫助學生明確分類活動的目的和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2)引導學生發(fā)現使用實物擺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時開展不同標準的分類,并且這種方法的分類結果無法懸掛展示,不便于交流。(學生思考,商量改進辦法。)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發(fā)現問題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行給物體做編號的活動做好鋪墊。(
3)指導全班同學按照統(tǒng)一標準為物體進行編號。我們有什么辦法進行編號呢?上學期,我們在比較恐龍大小的時候,有個編號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我們也來給這些物體進行編號吧。(學生按照相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編號)
設計意圖:學生在真實任務的驅動下,先對物體進行分類的初步嘗試,學會分類的基本操作方法,為后邊的活動開展打好基礎;再從中發(fā)現不方便、無法反復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問題而找尋改進措施,從而開展編號活動,為后邊的活動開展以及交流研討活動做好鋪墊
3、開展小組分類活動。
。1)小組總結物體特征。觀察前幾節(jié)的記錄單,你們都發(fā)現了物體哪些方面的特征?(學生發(fā)現有大小、形狀、輕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據物體大小進行分類的活動已經做過,不再重復)
。2)根據特征制訂分類標準,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上。(學生制訂分類標準,明確分類標準,將小組制訂的分類標準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中,一張記錄單填一種標準)
(3)小組合作開展給物體分類的活動。(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開展探究活動,將分類結果以物體編號的形式填寫在小組記錄單不同的圓圈里)
。4)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填寫小組記錄單。
(5)學生懸掛展示小組記錄單,并遮擋住分類標準部分。(學生遮擋住分類標準,并向全班同學展示小組記錄單)
設計意圖:根據特征制訂分類標準,指向分類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物體特征,便于尋找和生活便利。學生通過形狀、輕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為標準對物體多次分類,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體的特征,而且對分類的科學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學習與體會。展示小組記錄單,并遮擋住分類標準是為了給下一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4、解密活動。
。1)全班共同解密各組的分類標準。通過觀察小組記錄單的分類結果,逆向分析分類標準是哪種特征,并說明理由。
。2)相應小組進行展示揭秘,說說自己的分類標準和分類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對于分類標準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觀察、總結物體的特征,方便我們的生活
三、交流研討
1、大家是根據物體的哪些特征分類的?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分類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種方式分類的標準,都是物體比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據同一特征分類,分類結果有哪些不同?你發(fā)現在哪個相同標準的分類中有不同的結果,為什么?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讓大家統(tǒng)一?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有些相同分類標準的分類結果要想達成一致,還要有相同的細化標準界限。以輕重這一特征為標準的分類,不同于大小的比較。同樣的物體有大有小,可以通過比較得出結論,但是對于輕重這一特征,在制訂標準的同時還要細化輕重標準的界限,也就是說只有將標準制訂得更準確,才能進行更準確科學的分類3、根據發(fā)現細化小組記錄單的分類標準,確定關于輕重的分類界限,再次調整輕重的分類。
設計意圖:學生在上一活動的交流中已經發(fā)現這一問題。本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對于相同標準,分類結果卻不同的現象進行研討交流,進而發(fā)現分類的標準除了特征之外還要有細化的標準,從而掌握科學分類的正確方法。
四、完成個人、小組、班級記錄單內容
1、學生完成個人活動手冊。
2、各小組共同完善小組記錄單。
3、師生完善班級記錄單。設計意圖:教師指導學生填寫并修改完善記錄的過程就是梳理和總結本課知識的過程,從而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4、觀察生活中身邊的分類。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分類給我們帶來幫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類?是如何給我們帶來幫助的?(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課件演示分別說說是哪些方面的分類,又是如何幫助我們便捷生活的)
設計意圖:理解分類的意義不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還能幫助我們便捷生活。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有許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無顏色、無氣味、會流動、透明等。
2、水和洗發(fā)液一樣,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與木塊等物體相比,水沒有固定的形狀。
科學探究目標
1、學習觀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法比較水與洗發(fā)液、木塊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2、能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能用語音簡單描述事物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3、在教師指導下能夠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
4、在教師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茖W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傾聽他人觀點,樂于講述自己觀點。
2、樂于參與小組合作探究,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珍貴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水無顏色、無氣味、透明、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水無固定形狀,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也是固體與液體的主要區(qū)別。
【教學準備】
水、乳白色洗發(fā)液、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木塊、活動手冊、觀察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導入:教師出示一瓶礦泉水,請同學們說一說瓶子里面裝的是什么?關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請同學們一起來觀察。(板書:觀察一瓶水)(學生觀察礦泉水)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對水的認知和激發(fā)新的興趣,了解學生對水的概念掌握情況。
二、觀察比較水與洗發(fā)液
1、觀察方法的研究出示洗發(fā)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標簽),請學生猜一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學生可能會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適當表揚生活中善于觀察的同學,告訴學生是洗發(fā)液)。怎樣比較觀察水和洗發(fā)液?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前幾節(jié)課學習中用了哪些觀察方法學生提議可以用眼睛看、鼻子聞、手摸……(因為洗發(fā)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師要及時提醒不能用“嘗”的方法,強調任何場合都不能用“嘗”的方法)。(學生觀察比較礦泉水與洗發(fā)液并回答老實的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交流觀察方法,教師提示注意事項和安全要求,再次對前四課觀察活動做了鞏固和發(fā)展。
2、學生觀察水和洗發(fā)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教師提問:大家一起來觀察水和洗發(fā)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學生分組觀察并匯報。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它們顏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與無色,透明與不透明,對比觀察)教師記錄學生的匯報。
。2)聞一聞教師提問:水和洗發(fā)液還有什么不同?怎樣才能知道它們的氣味不同呢?學生提議聞一聞。教師示范聞的標準操作方法,并指出這樣做對安全的重要意義。(聞的'標準操作方法:打開瓶蓋,左手持瓶身,右手從瓶口上方將空氣扇向鼻子,聞到氣味即可蓋上瓶蓋。)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教師記錄學生的匯報。
(3)摸一摸教師提示:水和洗發(fā)液除了顏色、氣味不同,它們用手摸起來一樣嗎?怎樣證明洗發(fā)液要比水光滑?再用拇指摸一摸。教師講解手摸對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發(fā)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樣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進行對比。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教師記錄學生的匯報。
3、總結水與洗發(fā)液的異同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活動的過程和觀察的結果,并總結水和洗發(fā)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記錄在班級記錄單上。水:無顏色、無氣味、透明、能流動洗發(fā)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動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交流得到觀察比較的方法。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分步驟完成對水和洗發(fā)液的觀察比較任務,得到觀察比較結果。學生匯報、教師匯總,最后完成班級記錄單的填寫。這里觀察比較是為了更準確地發(fā)現水和洗發(fā)液的自身特點。最后的總結,一是為強調觀察結果,二是為對水和洗發(fā)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過渡: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水和洗發(fā)液有相同之處也有著很多不同。如果把它們和木塊比較又會有什么發(fā)現呢?
三、觀察比較水、洗發(fā)液和木塊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教師把洗發(fā)液和水分別倒入不同形狀的瓶子里讓學生與木塊對比觀察。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1)它們放進容器的方式不同,水與洗發(fā)液能流動,木塊不能流動。
。2)水和洗發(fā)液的形狀隨容器形狀發(fā)生變化,沒有固定形狀,木塊的形狀不隨容器的變化發(fā)生改變。
2、相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水、洗發(fā)液、木塊有沒有相同之處。學生觀察、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再次觀察上面的現象,發(fā)現盡管水和洗發(fā)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狀不同,但它們仍然有形狀,只是形狀不固定。
3、總結水、洗發(fā)液與木塊的不同和相同教師請同學根據板書總結它們的不同和相同。學生發(fā)表觀點:我們發(fā)現盡管水、洗發(fā)液的形狀可以變化,木塊形狀不變,但它們都有形狀。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意圖在于使學生觀察發(fā)現液體沒有固定形狀的特點。因為水與洗發(fā)液都能流動,所以倒入不同形狀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狀。課堂上演示將液體倒入容器的過程,目的就是讓學生觀察液體從原有形狀變成現有形狀的現象,而木塊只能擺放進容器,形狀不發(fā)生改變。這一演示操作會有助于學生理解液體沒有固定形狀,進一步認識到盡管在形狀上不同,但不管固體還是液體都有形狀,如此就指向“形狀是物體重要屬性”這一概念
四、完成班級觀察記錄單和活動手冊
1、教師請一位同學到臺上執(zhí)筆,全班同學一起根據觀察結果共同完成班級記錄單。
2、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班級記錄單,完善自己的活動手冊第1課內容。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用圖表進行信息交流。從課堂環(huán)節(jié)二、三開始教師幫助學生記錄觀察結果,課堂環(huán)節(jié)四有同學將自己的觀察結果整理后形成班級記錄單,再從班級記錄單中抽取相應信息填寫自己第1課的活動手冊,使各節(jié)課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3、拓展延伸回家后完成活動手冊上“看誰流得快”活動。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
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塊狀)、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聚焦問題
1、問題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水,誰還記得水都有哪些特征?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為后續(xù)學習物質放入水中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做好了鋪墊。(2)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水,誰能說一說水有什么用處?
。3)水還有一個本領,可以加很多東西進去,比如媽媽做湯時會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湯更加鮮美。類似的情況你們還見過哪些?在哪里見過?(在這里,學生可能會根據一些生活經驗,提到“溶解”這個詞)
。4)所有的東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嗎?(課件展示一些生動的溶解現象)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引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科學存在。)
2、聚焦問題。
如果我們把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fā)生變化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食鹽、紅糖或小石子會發(fā)生變化嗎設計意圖:教師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探查,同時,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回答引出本節(jié)課的探究主題,即“它們去哪里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課,探究發(fā)現
1、描述并記錄現象。
。1)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三種被觀察的物質)
。2)小組成員分頭觀察,交流匯報。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觀察物體原始特征,為稍后對放入水中前后的對比觀察做好準備。在觀察的過程中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地科學態(tài)度。同時,在交流過程中,繼續(xù)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3)師: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是什么樣子的,你們打算怎么做?
。4)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
指導要點:
、偈箤W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的情況,并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
、谔嵝褜W生不能晃動水杯;
、墼谖镔|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與水充分混合;
、軘嚢柰V购,再次觀察、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同時,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將觀察結果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梢杂梦淖直磉_,也可以通過圖畫來表示。要特別強調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果都要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分組商量實驗方法。但學生畢竟年齡小,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完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為下一步準確地進行操作打下基礎。同時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需繼續(xù)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5)學生小組實驗觀察并做好記錄。
。6)教師巡視和指導。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質充分混合。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進行實驗,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否做到仔細觀察,是否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及時記錄等
2、研討交流,達成共識。
。1)把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引導學生分別描述3種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詢問學生哪些發(fā)生了變化、哪些沒有發(fā)生變化,并對比3種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加以說明,食鹽和紅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播放課件)
。2)鹽、紅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嗎?引導學生在說出自己判斷結果的同時,說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實驗現象來說明)。鹽放入水中后,鹽水是咸的,說明鹽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紅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顏色的、甜的,說明糖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課堂上不允許學生品嘗,學生歸納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經驗)。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鹽、紅糖在水中的共同現象與小石子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明確“鹽和紅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從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溶解現象。同時,鼓勵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指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fā)他們研究的欲望,發(fā)展他們的為自己觀點尋找證據的能力。在學生交流環(huán)節(jié),繼續(xù)強調落實說和聽的習慣養(yǎng)成。不同的學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觀點和理由,不必急于糾正他們的想法?梢怨膭钏麄兝^續(xù)學習、研究,尋找能夠被人信服的證據。三、課堂小結、擴展延伸
1、通過我們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誰愿意來談一談?
2、課堂伊始,大家說倆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質,現在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里?哪些不會溶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學到的方法試一試,下一堂課跟大家分享。(播放課件)
設計意圖:教學首尾呼應,擴展延伸,鞏固所學。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與木塊、水相比,空氣有許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1、進一步運用感官,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空氣的特征。
2、空氣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描述的。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發(fā)展學生對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2、意識到可以利用所學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空氣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與其他物體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學難點:通過本課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雖然空氣是看不見的,但是課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器材準備】
學生準備: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燒杯或塑料杯、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用于單元知識總結)。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導入:回想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總結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進行對比觀察的方法。
2、提問:回憶一下,在本單元中我們學過哪些描述物體特征的科學詞匯?(教師出示前面幾節(jié)課的班級記錄單)
設計意圖:用曾經在本單元中學過的描述物體特征的科學詞匯,如顏色、氣味、輕重、形狀、是否透明、是否流動等來研究今天的主題——空氣。
二、探索
。ㄒ唬┲笇W生收集一袋空氣,并進行觀察。(教師出示一個空燒杯或一個空玻璃杯,讓學生觀察)
1、提問:老師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沒有嗎?再想一想。
設計意圖:用身邊的事物對學生的前概念進行探查,同時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2、教師引導:你們真聰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邊盛滿了空氣。(板書:空氣)
設計意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空氣雖然是看不見、總被我們忽略的,但我們的周圍充滿空氣,我們離不開空氣
3、教師提問:你認為空氣是什么樣的?今天我們就用本單元學過的方法認識它吧!(引導學生說出“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很輕”……)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步步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4、提問。
(1)要想研究空氣,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設計意圖:首先使學生意識到研究需要有明確的方法(但這個問題比較籠統(tǒng),只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用提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2)空氣在空中我們怎么研究呢?
設計意圖:將問題縮小,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3)我們想一想用什么辦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設計意圖:問題更加具體!通過交流,使學生的思維更有指向性,便于實現學習目標。
(4)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塑料袋兒,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辦法了嗎?
設計意圖:問題指向到一個具體的方法。使學生的`研究落實。
。5)我們“逮”到了空氣,你將怎樣用學過的方法去觀察空氣的特征?
設計意圖:研究材料的問題已經解決,下邊的問題指向我們研究的目標——觀察空氣的特征。
。ǘ┲笇W生將空氣與水和木塊進行比較;
1、提問、
。1)可以用什么感官來觀察空氣?學生可能會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顏色”“形狀”“是否透明”用鼻子“聞”等。(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貼:眼睛、鼻子、手,同時進行聞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導:本單元我們曾經研究過什么物體呀?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回憶之前研究過的專項——“水”。也暗暗地提示學生回憶研究水時用的研究方法
(3)大家還記得,水有哪些特征嗎?
設計意圖:問題具有直接指向性,讓學生思考“水專題”的研究方法。
。4)我們從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們研究水的時候,是將水與哪些物品進行比較研究的?
。6)現在,你能把空氣與水和木塊,再進行比較研究嗎?看一看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交流觀察到的信息,教師板書記錄學生的發(fā)現。
設計意圖:通過空氣與水和木塊的比較研究,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空氣的流動性、沒有固定的形狀。教師要用關鍵詞,將補充的方法呈現在班級記錄單上。
2、描述并記錄空氣的特征、
。1)提問:還記得在第一課和第五課的時候,我們使用過的記錄單嗎?設計意圖:記錄單的再現,使學生對本單元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回顧。經歷從木塊到水,再到空氣的科學觀察歷程,初步感受科學觀察的方法。繼續(xù)加強培養(yǎng)說和聽的習慣
。2)小組內討論,怎樣描述空氣的特征。
。3)說一說:你是通過什么方法觀察到這些特征的?學生:“用眼睛觀察空氣是透明的、無色的、跟水是一樣的”“跟水對比,水是流動的,打開袋子,空氣就跑了,說明空氣也是流動的”等。
。4)班級集體論證:“空氣有什么特征”“我們是怎么知道的”學生:“我看見這袋空氣是透明的,跟水一樣”“我聞不到空氣的氣味”“我摸不著空氣”等。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節(jié)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的總結。
(5)提問:“在本單元中,我們從哪些方面認識了物體”“可以用哪些詞匯描述它們的特征”
設計意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類描述。在組織學生討論的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補充班級記錄單。這節(jié)課也是本單元的小結課,學生將回顧他們在本單元的研究活動,總結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征。在本單元,學生主要是通過對物體進行觀察和比較,學會從不同的方面、多個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描述
三、小結
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棒,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方法。希望同學們今后能用今天所學到的方法去觀察其他的物體
設計意圖:提醒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整理,持續(xù)培養(yǎng)科學學習習慣。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8
第一課我們知道的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
2、能說出動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說出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一種動物,用語言和圖示描述其特征。
3、通過動物與玩具熊的比較觀察,學習用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學態(tài)度目標
通過對動物的觀察,產生研究動物的濃厚興趣?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培養(yǎng)親近動物、研究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一種動物,初步用語言和圖示描述其特征。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比較,能說出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動物的理由。
【教學準備】
學生:動物卡片或動物標本、玩具熊、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倉鼠(活體)、教學課件、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回顧已經認識的動物
1、同學們,在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你都見過哪些動物呢?
2、(課件出示幾種常見動物的圖片)這里還有些動物,你能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嗎?
二、觀察并描述一種動物
1、學生共同觀察,用語言描述一種動物。
。1)(出示一只小倉鼠活體)看老師還給大家?guī)砹耸裁矗磕銈冎浪瓉砩钤谀睦飭幔?/p>
。2)今天這只倉鼠寶寶來給我們當模特,老師想請同學們看看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3)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會跑、會吃東西、有頭、有嘴巴、有尾巴、有腳等)
。4)同學們真厲害,把倉鼠寶寶的特點都找出來了。(教師出示課件,總結倉鼠的特點)
2、學生分組觀察,并用語言描述一種動物。
。1)教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種動物標本。你能像觀察倉鼠寶寶那樣,觀察這些標本嗎?找找你們小組的這種動物有什么特點?
(2)學生分組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運動方式等方面。讓我們來開一個“動物介紹大會”吧!哪個小組能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觀察的動物?請小組成員帶上你們的動物標本,到前面來介紹一下它吧(小組介紹,其他同學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補充)
3、畫一畫我們觀察的動物。
每個小組觀察的動物各具特色,我們用筆把它畫下來吧。怎么畫呢?
(1)教師示范,邊觀察標本邊畫,先畫身體中間的部分,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畫上腳、頭、翅膀等,最后可以畫一畫頭上的眼睛、嘴。(教師可提示學生觀察學生活動手冊上畫動物的步驟,學生可以參照學習,同時教師提出畫的要求:真實,看到什么畫什么,盡量畫得像)
(2)學生在活動手冊上開始畫圖。教師巡視指導。
、僮プ≈饕攸c畫動物?纯磳W生有無把憑空想象的成分畫上去的情況。
、谥笇W生按順序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各個部分,仔細觀察每個部分的特點。③圖畫上適當加文字(或拼音)標注。
。3)交流反饋。利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的活動手冊。
①請同學們先猜一猜,畫上是哪種動物?(指向畫得像不像)
②你覺得畫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沒有突出動物的特征)
、勰阌X得畫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問題在哪里嗎?(指向真實記錄)
、茏寣W生簡單修正一下自己的畫。
三、概括動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課件)這張圖片里有些是動物,有些不是動物,你能分辨出來嗎?
2、匯報交流。
3、玩具熊為什么不是動物呢?誰能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4、教師匯總學生的發(fā)言:原來玩具熊是沒有生命的,它不會動,不需要吃食物,不會長大,所以它不是動物。那么動物都有什么特點呢?
5、剛才我們說的,也就是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你能再來說一說嗎?(教師整理學生的發(fā)言,形成班級記錄單,參考課件內容)
四、總結和拓展
1、說說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這節(jié)課學習了用畫圖的方法記錄動物,現在老師用橡皮泥制作了剛才觀察的倉鼠寶寶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觀察的或者喜歡的動物制作出來嗎?
3、請學生參照學生活動手冊制作一個動物模型。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校園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動物是多種多樣的。
2、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實地觀察,認識校園中常見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利用簡單的工具來觀察動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運動情況。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圖畫來記錄動物的外形特征。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實地觀察動物,產生研究動物的濃厚興趣。
2、愿意傾聽和分享同伴發(fā)現的有關校園動物的信息。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感受到校園動物的多樣性,形成珍愛生命,保護身邊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地觀察,認識校園中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教學難點:在實地觀察中,能用圖畫來記錄動物的外形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放大鏡(每小組1個)、棉簽、筆、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課件、確定尋訪區(qū)域、布置尋訪動物的環(huán)境、觀察地點的平面圖、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許多動物,你能猜出老師描述的是哪種動物嗎?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猜謎語。
二、尋找校園里的動物
1、剛才我們猜的魚、蜘蛛都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動物,我們周圍還生活著什么動物?你在哪里見過它?(如果學生說到校園里,可直接追問:你在校園里見過什么動物?)
2、你在校園里見過哪些動物,可以用“我在校園的……見過……”的句式來說一說。
3、這些生活在校園里的動物,你認識它們嗎?如果認識請大聲叫出它們的名字。(課件出示動物,學生認一認。)對于不認識的動物,可以請認識的學生介紹一下,教師也可以介紹一下,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校園動物。
4、(教師在教室里張貼觀察區(qū)域圖)這是我們學校里的一個花壇,你猜猜這里可能生活著哪些動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們?
5、小組領取區(qū)域圖和動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貼到區(qū)域圖上。
6、交流匯報。每個小組帶自己的區(qū)域圖,到教師的大區(qū)域圖上貼動物,并進行講解。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調整。
三、尋找動物的準備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到這個花壇里去尋找動物,看看你們標記的地方能不能找到這種動物。
2、我們可以去哪里找動物?邊指圖邊說(大樹上、草叢里、枯葉堆里、泥土里等)
3、我們應該怎樣找動物?找到后觀察什么,怎么記錄?
(1)怎么找?(輕輕地、不打擾動物等)在教室里進行模擬尋訪(教師講解或示范,學生表演),在模擬時解決以下問題:
、俚綀龅睾笙茸鍪裁丛僮鍪裁。
②對于一些難于接近的小動物如何來觀察,如蝴蝶、蜈蚣等。
、廴绾问褂霉ぞ邘椭覀冇^察。(放大鏡、棉簽)
小結:先集體觀察空中的動物,再小組分散活動。(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用棉簽撥一撥等)
(2)找到后觀察什么?
、儆^察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
、趧游锏纳眢w特點、活動情況。
、蹟狄粩涤卸嗌賱游。
。3)怎么記錄?
、儆涗浀囊螅赫鎸,把觀察到的動物記下來,不要把想象中的記下來,記錄動物的活動地點,不要忘記統(tǒng)計數量。
②記錄的地方:學生活動手冊。
。4)需要注意什么?
觀察時不驚動、不傷害、不破壞它們的“家”。
四、尋找并觀察校園里的動物
1、現在,請同學們拿上工具,整齊地排好隊列,我們出發(fā)啦!
2、現場演示如何有序尋訪動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靜地看,觀察、記錄周圍環(huán)境中有什么動物。
。2)教師演示如何觀察并記錄樹叢、草叢、枯葉堆中的動物。
3、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自主觀察、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觀察后排好隊回教室。
五、交流研討
1、小組內部整理尋訪到的動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動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完成后的活動手冊,邊介紹邊評價)
。1)小組式匯報。指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匯報:
、傥艺业健N動物,有……
、谖易钕矚g的是……它在……
。2)互動式匯報。猜一猜,我們觀察到的是哪種動物?如果其他同學猜不出來,匯報者對其進行介紹。教師:同學們?yōu)槭裁床虏坏侥?你覺得問題在哪里?可以怎么改?(教師把學生的匯報情況填寫在班級記錄單中)
3、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了哪些有趣的現象,跟同學們來分享一下吧。
六、小結
1、生活在校園里的動物可真多,關于它們你還想知道什么?
2、校園里的動物都生活在它喜歡的環(huán)境中,那你來猜猜整個校園里會生活著多少種動物呢?整個長沙市呢?整個中國呢?整個地球呢?
3、在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動物。它們是我們的好朋友,希望同學們珍惜它們、保護它們。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觸角(兩對)、眼睛、口等。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體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方式等信息進行觀察和記錄。
2、能嘗試用科學詞匯和圖示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2、培養(yǎng)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學會保護小動物。
【教學準備】
學生:蝸牛(活體)、放大鏡、棉簽、活動手冊、菜葉、玻璃片、線、樹枝。教師:課件、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提前一周布置,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尋訪蝸牛并帶回家開始嘗試飼養(yǎng)。2、布置過程。
。1)老師帶來了一位動物朋友,你見過嗎?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師怎么喂養(yǎng)蝸牛嗎?先回去尋找并觀察蝸牛,找到蝸牛的同學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一張蝸牛的飼養(yǎng)秘籍。
。3)讓學生用一周時間觀察并飼養(yǎng)蝸牛。
二、引入
1、謎語導入。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里頭。你們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蝸牛?
2、畫一只看到過的蝸牛。從尋訪蝸牛到上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的同學已經開始喂養(yǎng)蝸牛,關于蝸牛你有哪些發(fā)現?請你說一說。畫一畫看到過的蝸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細觀察蝸牛教師強調觀察要求。每一個小組把蝸!罢垺背鰜,大家靜靜地仔細觀察,可以輕聲地交流。教師提供一些工具,學生在觀察時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用。把觀察到的蝸牛的樣子仔細地畫在活動手冊的方框中。
四、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教師重在巡視指導)
1、教師幫助沒有準備蝸牛的小組。
2、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蝸牛各個部分,給各小組發(fā)棉簽,并指導棉簽的使用方法。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
4、在不打擾蝸牛的情況下,還觀察到蝸牛的哪些行為或特點?
五、交流匯報
學生匯報,教師記錄班級記錄單。(以畫圖的形式記錄:殼、觸角、眼睛、口等)六、觀察蝸牛的運動
1、情境創(chuàng)設:同學們真是太厲害了,發(fā)現了這么多特點。今天我們觀察的蝸牛,它也和同學們一樣厲害!接下來我們請蝸牛為我們表演表演,但我們可要做文明觀眾,觀察時要保持安靜
2、講解要求:老師這里有四種材料,分別是菜葉、玻璃片、線、樹枝。我們要請小蝸牛在這四種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細看看它是怎樣爬行的。
3、每個小組先發(fā)菜葉進行爬行觀察。教師根據各小組觀察進程不定時下發(fā)其余材料。
4、觀察結束,學生研討匯報(可以鼓勵學生用肢體模仿蝸牛的爬行動作),教師記錄班級記錄單。(記錄腹足、黏液等信息)
七、課外延伸
1、今天同學們仔細觀察了蝸牛,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和蝸牛相似的小動物呢?2、請同學們認一認圖片上的小動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這些小動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觀察嗎?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蝸牛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
2、蝸牛喜歡吃菜葉等食物,靠齒舌吃食物。
科學探究目標
1、嘗試用集體的智慧不斷修正方案給蝸牛建一個“家”。
2、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特別是它是如何進食的。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2、體會計劃的重要性和集體智慧的力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環(huán)境對小動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準備】
學生:幾只饑餓的蝸牛、菜葉、透明盒子、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蝸牛、微視頻、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鳥窩、蜂巢、狗窩等圖片。
2、蝸牛的家是什么樣的呢?教師收集學生飼養(yǎng)蝸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3、投影展示同學們飼養(yǎng)蝸牛的圖片、文字情況。說一說:在給蝸牛建“家”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蝸牛對環(huán)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應該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蝸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處理,如何防止蝸牛爬出去等。
4、問題研討。
(1)你們的蝸牛飼養(yǎng)在哪里?你們給蝸牛喂了哪些食物?你們還為蝸牛做了什么?學生回答問題。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回答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3)想一想,要讓蝸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蝸牛的“家”應該是什么樣的?
5、教師將學生們的回答匯總成班級記錄單。
。1)能讓蝸牛四處爬行的空間。
。2)有它們愛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濕。
(4)能讓蝸牛生活又不讓它爬出去。
6、讓學生把蝸牛的“家”畫下來。
二、探索
1、觀察蝸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葉等食物,觀察蝸牛是怎樣進食的。2、提醒學生需要安靜細致地觀察,如果蝸牛距離菜葉有一段距離,還要提醒學生把蝸牛輕輕地放在菜葉上。
3、給學生一段時間,他們會有新的、有趣的發(fā)現,例如蝸牛吃食物時嘴巴和觸角的動作,菜葉上留下了爬過的痕跡、吃過的痕跡等等。
4、小組活動,把蝸牛進食的情況用圖示記錄下來。
三、研討
1、蝸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們還有哪些有趣的發(fā)現?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了解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鰓、鰭、鱗片等身體結構,具有呼吸、運動等生命體基本特征。
2、知道魚用鰭運動,用鰓呼吸。
科學探究目標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小動物的探究過程。
2、能用圖畫、文字(或拼音)、語言等方式記錄、描述魚的主要特點?茖W態(tài)度目標發(fā)展學生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觀察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觀察結束后把小動物放歸大自然,學會保護小動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魚的身體特征,用畫簡圖的方式記錄下來。
教學難點:觀察魚的運動和呼吸。
【教學準備】
學生:魚、魚缸、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備用魚養(yǎng)在魚缸里、教學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新課
1、課件出示謎語:沒胳膊沒腿,從來不離水。走路不用腳,搖頭又擺尾。(謎底:魚)
2、課件分別出示魚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圖片,邊出示邊講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著魚
3、教師:大家發(fā)現了沒有,能看到魚的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點——水。魚的生活離不開水,它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魚,探索魚身上的秘密。(板書:觀察魚)
二、觀察描述鯽魚
。ㄒ唬┯^察與畫魚
1、教師導入:鯽魚是我們常見的魚類,今天老師帶來了鯽魚跟我們一起來學習科學,你了解鯽魚嗎?知道它的身體特征嗎?觀察你們小組的鯽魚,并將觀察的鯽魚畫在活動手冊上,看誰畫得像。教師示范,邊觀察邊畫:先畫出軀干(呈梭形,兩頭較尖),再畫出頭、眼睛和鰭等,最后畫鱗。請你也將你們小組的魚畫在活動手冊上。
教師提示
(1)從側面觀察魚,邊觀察邊畫,畫得越像越好。
。2)不打擾小魚,觀察過程中保持安靜,不可用手及其他物體觸碰水和魚。
2、學生觀察并記錄下魚的外形特征,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展示交流。學生邊展示邊介紹自己觀察到的魚的身體特征,教師適當追問并補充。
預設:
(1)我觀察到魚有頭,頭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鰓等。追問:它們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學生介紹:魚的眼睛沒有眼瞼,頭上有兩個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張一合,鰓長在鰓蓋里,鰓蓋會一開一合
(2)魚的身體上有很多鰭。追問:魚有幾個鰭?分別長在什么地方?(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教師介紹:魚長有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
(3)魚的身上有鱗片,鱗片呈半圓形,有光澤。
4、交流之后學生再觀察,完善自己畫的魚。
5、通過比較魚和蝸牛身體的軟硬不同,引出魚長有骨骼的知識。魚的骨骼堅硬,課件出示魚化石的圖片,再一次突出魚有骨骼且堅硬的特征。
。ǘ┯^察魚是怎樣呼吸的。
1、教師:魚嘴和鰓蓋不停地一開一合,這是在干什么?
2、引導學生說出魚在呼吸。
3、設問:你知道我們人是靠什么來呼吸的?魚又是靠什么來呼吸的?
4、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自己的'呼吸和魚的呼吸的不同之處,討論魚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鰓呼吸的。
5、教師課件展示魚鰓的圖片,并播放魚的呼吸的微視頻,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魚的呼吸過程。
(三)觀察魚是怎樣運動的。
1、教師:魚沒有腳,在水中是靠什么來運動的?請你仔細觀察,然后把你的發(fā)現告訴同學們。
2、學生觀察,教師巡視指導。教師提示:如果魚在此過程中比較安靜,可用棉簽輕輕觸碰魚的身體,再觀察其運動。
3、學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然后用手模仿魚鰭的運動。
4、小結:魚是靠身體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運動的。
三、研討小結
1、今天我們觀察了鯽魚,說說你對鯽魚有哪些新的認識。
2、說說魚在水中是靠什么運動、靠什么呼吸的。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大自然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動物,動物具有多樣性。
2、動物之間有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知道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分類結果。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根據一定的標準給動物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體會動物的異同,感受動物的多樣性。
2、能與同學討論并形成多種分類標準。
3、通過分類活動,不斷完善自己對動物的認識。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傾聽并分享他人的分類依據和結果。
2、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分類觀點?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動物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征,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動物分類的標準,把動物分成兩類。
教學難點:按不同的標準給動物進行分類,感受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每組1套教科書中10種動物的彩色卡片、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1套教科書中10種動物的彩色大卡片、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新課
1、課件出示一些常見動物的圖片,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學生說出動物的名字。
2、教師小結:大自然中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為了便于研究,科學家對動物進行了分類。(板書:給動物分類)
二、給動物分類
。ㄒ唬┙o動物卡片編號
1、依次出示動物卡片,提問:這些動物你認識嗎?請學生說說動物的名字,并簡要說說該動物有什么特點。
2、給這些動物卡片編號。教師:為了便于分類和交流,我們統(tǒng)一給動物卡片編上號。
教師示范:在狗卡片上標上①號,蝴蝶卡片上標上②號,雞卡片上標上③號,蛞蝓卡片上標上④號,螞蟻卡片上標上⑤號,金魚卡片上標上⑥號,蝸?ㄆ蠘松息咛枺匣⒖ㄆ蠘松息嗵,喜鵲卡片上標上⑨號,蛤卡片上標上⑩號(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給學生分發(fā)卡片,學生參照屏幕統(tǒng)一給動物編號。
(二)給動物分類
1、分類活動。
教師提問:你能給這些動物分類嗎?怎么進行分類呢?引導學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給動物分類,首先要確定分類標準,并且每次分類只有一個標準。教師舉例:有的動物有腳,有的動物沒有腳,因此,我能確定一個分類標準:有沒有腳。將有腳的狗、蝴蝶、雞、蛞蝓、螞蟻、蝸牛、老虎、喜鵲、蛤歸為一類(邊說邊將這些動物卡片擺放到一起),將沒有腳的金魚歸為另一類(將金魚卡片放到另一邊)。(教師適當解釋:蛞蝓和蝸牛的“腹足”是腳,蛤的“斧足”也是腳。)
2、活動手冊填寫指導。
將我們的分類方法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為了方便記錄,我們用編號來代替動物名稱。我的分類標準是:有沒有腳。
3、小組進行動物分類活動。
先商定分類標準,再進行分類。分好后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上,然后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方法。鼓勵小組內記錄兩種或多種分類方法。
三、交流研討
1、投影下展示匯報。
先說一說你的分類標準,然后告訴大家你的分類結果。同一分類標準的同學表達意見及建議,教師適當修正補充,并將學生的匯報結果填寫在班級記錄單上。
2、小結。
教師將學生的分類方法匯總到黑板上,小結:“我們有哪些分類的方法?”
3、討論。
每種分類的結果一樣嗎?從多種分類標準中感受動物的多樣性。
四、歸納整理
1、學生回憶動物的共同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會長大、會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氣、需要水……
2、哪些特點植物也有?歸納動植物的共同特點。
3、小結:可以從這些方面來說明動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學內容:
在小朋友們的心目中,科學家的大腦中裝滿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一定什么都知道。一位科學家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引起小朋友們的紛紛議論,他們毫不懷疑科學家問題的正確性,通過自己的想象來證明科學家的話是正確的。瑪麗亞對科學家的問題心有質疑,在媽媽的啟發(fā)下,她親自動手,終于從實踐中獲得了正確的答案。
教學目標:
1、學會“位、朋、友、魚、這、亞、對、買”8個生字,會認“科、杯、別、議、論、理、些、得”8個生字。認識“寸”字旁。
2、了解課文的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課文的學習,領悟科學家說的話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讓學生懂得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教學準備:布置學生查找科學家居里夫人的事跡,課文朗讀磁帶,教師制作相關內容的課件;準備一條金魚,一個玻璃水杯。
教學時間:2課時
設計理念:
1、在興趣中主動探究。
在教學中,我通過課件將科學家----這個深為學生崇敬、距離現實生活非常
遙遠的權威人物請進課堂,借助直觀、生動的教學手段,自然地將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轉化為學生與科學家的直接交流,讓學生與小瑪麗亞一起,歷經疑惑、生氣、驚訝、高興的情感變化,懂得“不懂就問,勤于動手才能得到成功”的道理,并在親手實踐中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識字教學加強生生合作學習,識字記字方法多樣化。
2、重視多層次的朗讀感悟。
閱讀教學以讀為主。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注意分層次地指導朗讀:初讀整體感知----精讀有所感悟----讀時培養(yǎng)語感----讀中受到熏陶。在讀中活化語言,內化感情,強化瑪麗亞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瑪麗亞不懂就問和敢于實踐的精神,并從中受到啟迪。
3、勇于質疑與實踐。
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領悟到就連知識淵博的科學家說的話都不一定是正確的,要自己親手做做看。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奇怪”一詞,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在自己的閱讀中探求問題的真諦;在學生動手實踐時,成功帶來的不僅是快樂,而是在本課問題的探究中獲得發(fā)現更多問題的興趣、自信與勇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師生談話,揭示課題: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科學家”三個字,問: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科學家
是什么樣的人呢?
。ㄗ寣W生自由回答,在學生的心中,科學家懂得許多知識,幾乎沒有不知道的問題。)
師:是啊,科學家有著非常淵博的知識。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老師
在“科學家”后面加上“的問題”三字。)學生齊讀課題:16、科學家的問題
師:讀完課題,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質疑。對有價值的質疑進行肯定與鼓勵。
。ㄟ^渡語:我們一定會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聽范讀后自主合作,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1、聽錄音機里的范讀,用鉛筆圈出生字。
2、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讀準字音。并幫助同桌糾正錯誤的發(fā)音。
4、小組合作學習,由小組長抽讀生詞卡片,包括要求學會的字和要求會認的字。
5、開火車認讀生字,識記生字,及時正音。
6、學生再讀課文,將課文讀通順,并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
7、指名朗讀課文,反饋讀書情況,引導學生評價并正音。
三、在書寫指導中寫對、寫美。
1、復習本課要求學會的生字:位、朋、友、魚、這、亞、對、買。
2、小組討論識記方法。
3、交流識記方法,并口頭組詞。
4、重點指導書寫:這、亞。老師邊范寫,邊指導重點。
這:“文”字的捺變成了點,“之”注意一波三折。
亞:上面一橫短,下面一橫長,中間部分注意對稱。
對:認識“寸”字旁。
5、學生練寫生字。老師巡視,提示寫字姿勢。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創(chuàng)設情境:我與科學家面對面。體會科學家問題的奇怪之處。
1、師:同學們,今天科學家爺爺也來到了我們一(1)班,(老師播放課件:一位和藹、慈祥的白胡子老爺爺出現在屏幕上,非常嚴肅、認真地說:“一(1)班的小朋友,你們好!”)科學家爺爺還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禮物,你們猜猜是什么?
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暢所欲言,盡量說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老師對學生的想象和向往表示理解。
2、師: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家爺爺給我們帶來什么禮物吧?(播放課件,科學家爺爺說:“小朋友們,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就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隨著科學家的提問,屏幕上顯示出問題。)
3、師:你能像科學家爺爺一樣把問題說清楚嗎?
自由讀后指名讀,讀時體會科學家提問題時的認真語氣。
4、師:這個出人意料之外的禮物可真奇怪呀!奇怪在那里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文,聯系全文用筆畫出你認為問題奇怪之處?
5、學生自由朗讀,勾畫。
6、學生討論交流,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表意見。根據學生回答,老師可以從以下方面相機引導:
A、學生聯系課文后面的內容,知道科學家
提的是一個錯誤的問題,科學家那么了不起的人怎么會提出錯誤的問題呢?
B、問題本身很奇怪,金魚放進水中,水不會漫出來,這是為什么?瑪麗婭的同學毫不懷疑科學家的話有什么不對。
C、實際上通過第一課時對課文的初步感知,學生都知道金魚放進去后水是會漫出來的。科學家其實知道提出的問題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提出來?
7、老師在適當時機引導學生懂得科學家提出這個奇怪的問題目的是要小朋友們遇到問題時不要憑空猜測,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二、學習2----6自然段,體會瑪麗亞動手實踐的可貴之處。
。ㄒ唬⿴煟簭恼n文中,我們都知道科學家提出的這個奇怪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但是,當時的小朋友們可并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呢?請齊讀課文第2自然段。
1、讀后指名回答。
2、指名讀小朋友的對話。
3、理解“議論紛紛”。
。ǘ⿴煟嚎磥,遇到問題時,大多數人都是憑著自己的想象猜測,并未深入思考,只有一個人例外,她就是瑪麗婭。指名讀第3自然段,思考后說說:瑪麗亞聽了大家的議論后是怎么想的?
1、學生自由回答時,引導學生抓住“瑪麗亞覺得他們都沒有說對,但是自己又說不出是什么道理!毕胍幌胱约浩綍r遇到問題時有過這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嗎?可以聯系著簡單說說。
2、瑪麗亞遇到問題,尋求媽媽的幫助,媽媽是怎么樣回答瑪麗亞的,指名讀媽媽的話。
(三)自由讀讀第4自然段,瑪麗亞聽了媽媽的話,又是怎么做的?
1、引導學生在回答時體會瑪麗亞看到水漫出來的驚訝之情,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驚訝的語氣。
2、咱們都是瑪麗亞,我們動手實踐,看一看。
指名一學生將一條金魚放進一個裝滿水的玻璃杯中。
3、(師)哎呀----(生)水真的漫出來了!!
4、師:結合后文我們都知道實驗一定會出現這種結果,但是瑪麗亞并不知道呀,如果你是瑪麗亞,面對這種結果,你會怎么想呢?
學生回答:傷心、生氣、難過、氣憤,感覺自己和同學都被科學家欺騙了。
5、師:讓我們和小瑪麗亞一塊兒,帶著氣憤、傷心、生氣與被騙的感覺,一起去問問科學家。
指導學生讀好“您怎么可以提錯誤的問題來騙我們呢?”,采取多種形式讀,自由讀----對讀----指名讀----齊讀。體會小瑪麗亞的生氣的感情。
6、師:面對瑪麗亞的責問,科學家并沒有生氣,他是什么反應呢?從第5自然段中你會找到。
學生回答:哈哈大笑。自己試一試,用動作來理解“哈哈大笑”。從哈哈大笑中體會科學家對瑪麗婭能動手實驗感到非常高興。
7、自由讀,讀懂科學家的話,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8、重點指導“有些問題”、“自己動手試一試”、“正確的答案”。(板書:自己動手試一試)
9、瑪麗亞終于明白了這個道理,她高興地笑了。齊讀,體會高興的感情。
10、你想對瑪麗婭說些什么嗎?
學生自由說出真情實感。
三、學習第7自然段。
1、師:瑪麗亞與她的同學的不同之處面對一個問題時,其他孩子靠憑空想象,理所當然地認定了自己的答案,只有瑪麗亞能從答案中發(fā)現問題,正是因為養(yǎng)成了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好習慣,這個小女孩長大后也成了科學家,(用課件出示居里夫人的畫像。)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理解“著名”。
2、學生簡介自己收集的居里夫人的事跡。
3、朗讀第7自然段。
四、師: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瑪麗亞遇到的這種情況,當你不太相信別人的說法時,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自己發(fā)表意見,老師給予肯定與鼓勵。
五、總結:這就是科學家送給我們的最好禮物:生活與學習中,遇到問題要做到不懂就問,勤于動腦,用信心與恒心去實踐才能取得成功。
六、拓展延伸:推薦閱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與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書:16、科學家的問題
奇怪的問題自己動手試一試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5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廚房的用途和廚房中的主要物品,研究廚房中的水池;
2、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及畫布局簡圖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認識生活和學會生活的能力。
二、學習準備
1、課件
2、作業(yè)本
三、學習過程
1、教師:廚房是干什么用的?你覺得廚房應該是什么樣的?
2、學生回答。
3、出示廚房圖片:你觀察過你們家的廚房嗎?你知道廚房里都有些什么物品?
4、學生討論、匯報。
5、廚房里管線多,電器多,風、水、火、電樣樣俱全。管線有水管、燃氣管、排氣管、暖氣管等;五金電器少不了燃氣灶臺、抽油煙機、水池龍頭三大樣,F在又添了微波爐、干燥消毒碗柜、洗碗機、粉碎機、各種炊具等新品種。當然還少不了米面油鹽。
6、教師根據圖片畫出廚房的布局簡圖,學生觀察。
7、學生活動:畫出自己家廚房的布局簡圖。
8、評價活動。
9、出示水池圖片。
10、教師:廚房中水池的作用非常大,如果處理不好水池,會給家庭生活帶來很多不方便。
11、介紹水池的結構。
12、作業(yè):觀察家中的水池并向家長提出自己的問題、意見和建議。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7-17
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案人教版的教學計劃06-10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3-08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3-03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2
小學4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8-26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必備]01-23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3-30
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