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師說》教案
上學期間,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師說》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言文《師說》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俟胖畬W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畚釓亩鴰熤。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芪釒煹酪。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诮處煹穆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蹚睦碚撋详U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
受通“授”。
、诨驇熝,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賽u學于師(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動→意動)
、劬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佟皫煹乐粋饕簿靡印痹诮Y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凇皫煹馈敝甘裁?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蹚膸煹娘L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
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诳偨Y:“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僮髡哂媚男┰捗鞔_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jù):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愛其子”與“于其身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公開課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xiàn)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F(xiàn)依據(jù)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于考綱
據(jù)《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倮斫(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诜治鼍C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皟芍亍笔侵钢匾曊b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xiàn)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yǎng)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于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為實驗班,語文基礎較扎實。經(jīng)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僬莆铡⒎e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趨^(qū)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倥囵B(yǎng)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僬b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tài),如節(jié)奏、語調(diào)、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谌c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蔽覐膬煞矫嬷笇В阂皇侵笇褂萌c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厶釂柗
這是打破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yǎng)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冱c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nèi)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俳處熍錁肥痉独收b(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軐W生自由朗讀(4分鐘)
、輦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
、摭R讀(4分鐘)
、呃砬迦乃悸(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
、趯W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蹘熒鷼w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軐W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nèi)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布置作業(yè)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y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寫作緣由
文言文《師說》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 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稁熣f》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 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 把握師道的內(nèi)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姡n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 所以 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
文言文《師說》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一
教學內(nèi)容: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俣ㄎ捏w。說,文體名稱。
、诿鲀(nèi)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圩髡吆喗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二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賹嵲~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谕僮
受
、厶撛~
之 乎 其 所 所以
、芄沤癞惲x
學者 從而
、菰~類活用
師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谕僮
不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芄沤癞惲x
眾人 小學
、菰~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尬难跃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三
教學內(nèi)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谔撛~
于
、酃沤癞惲x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構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槭裁矗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么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么)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ㄔ趺醋觯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jù)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巴敝杏小白儭,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xiàn)在哪里?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yè)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說》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jīng)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边@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皫熣f”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jié)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jīng)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ㄒ唬、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ǘ、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yè)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畚釒煹酪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谄渎劦酪补滔群跷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俟胖畬W者必有師
、谌朔巧
、鄣乐妫瑤熤嬉
、芊蛴怪淠曛群笊谖岷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jīng)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罚忉屜铝懈骶渲屑狱c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福赋鱿铝芯渥痈鲗儆谑裁淳涫。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梗铝懈骶浼狱c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構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ǘ┕沤癞惲x(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ㄈ、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音節(jié)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
2.名詞作動詞
、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ㄈ﹦釉~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ㄒ唬┡袛嗑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ǘ┍粍泳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ㄈ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shù)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說》導學案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y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xiàn)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xiàn)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nèi)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本文在語言、論證結構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及結果。
(1)態(tài)度 結果
。2)態(tài)度 結果
。3)態(tài)度 結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文言文《師說》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三、強調(diào)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四、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五、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yè)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韓愈也說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研讀課文二段,重點掌握紅色字體的字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難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耍瑹o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須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順序籠統(tǒng)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煞譃樗膫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填寫下表:
根據(jù)線索當堂背誦第二段
四、課堂訓練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二段
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一、分析第三、四段:標出第三、四段重點字詞,學生掌握落實
以孔子從師的范例,從正面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煞謨蓪。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第3段,分別從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教學要點: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三、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C、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4、、關于名詞、形容詞活用如動詞后意義的變化:
①恥:以……為恥。 ②師:以……為師;向……請教(學習)。
③羞:以……為羞。 ④小:以……為小。
、萜妫阂浴瓰槠。賓客:以……為賓客(把……當作客人來招待)。
、藜S土:以……為糞土(把……看得一錢不值)。
5、通假字①受:通“授”。 ②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四、思考: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文言文《師說》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yǎng)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發(fā)現(xiàn)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為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皫熣f”,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nèi)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nèi)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xiàn)象
、潘詀、表原因。譯為“……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借或目的!坝脕怼摹薄啊膽{借”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
、谟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鄞怂詫W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菟郧矊⑹仃P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茙焌、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泛指軍隊。例:齊師伐我!蹲髠鳌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且瞐、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后起意義)
⑷于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向”“到”“從”“對于”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善鋋、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注釋或解釋經(jīng)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chǎn)、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于“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xiàn)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注解和有關背景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后,看注釋,通讀課文,了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復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diào)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于、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nèi)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lián)系。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復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jù)又要有事實論據(jù)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xiàn)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理論論據(jù))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士大夫恥學于師(反面現(xiàn)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chuàng)新,在內(nèi)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yè)”,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xiàn)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問語氣,發(fā)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為例,說服力極強。且為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為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于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于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yè)、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文言文《師說》教案6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借 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 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qū)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xiàn)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yè):背誦當堂所學的內(nèi)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jīng)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nèi)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稁熣f》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xiàn)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文《師說》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認識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的途徑,端正學習態(tài)度。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學 內(nèi)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nèi)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一、檢查作業(yè)。
二、誦讀第3段。
。.齊讀第三自然段。
。玻寣W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
3.教師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問: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保瑧斫鈱嵵溉耍鹤约,善者,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1)“圣人無常師”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的人學習?鬃酉蜻@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yè)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齊誦一遍。
背誦線索提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保笾(guī)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圣人從師,今眾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寫作緣由。
三、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jiān)(官學)任教。當時的社會是怎樣一副樣子呢?門閥制度下,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的很直白: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古語有云:“經(jīng)師易尋,人師難覓!彼哉f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文章正是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讓我們千百年后依然能通過文字發(fā)現(xiàn)“百代宗師”韓愈那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
明確: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任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ǎ保┱渖⒕浣Y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
⊙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tǒng)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二段連用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有如“連珠“。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瓗熤嬉。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著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著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常疚闹v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四.練習鞏固——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保x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常赋鱿铝屑狱c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一寫馬的對聯(lián):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lián)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榜R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nèi)小回環(huán);“籠松”、“籠松”,“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lián)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后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lián):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diào);白馬寺里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lián)調(diào)動了重復、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lián)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僮髅~,有三種情況:
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專門技藝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姓——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學習、效法——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從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
以……為師,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如: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五、總結課文: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diào)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tài)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適當指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作業(yè)布置
⒈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闭埥Y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彩炀毐痴b全文。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教 學 問 題 集 錦 解 決 問 題 措 施 及 實 踐 結 果
問 題 原 因 分 析 劉振偉
《師說》課堂實錄3
師: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說》。哪位同學說說,“師說”這兩個字怎么解釋。
生:關于老師的說法。
生:關于老師的觀點。
師:都不準確。這兩個字,課文下面沒有給出注釋。正確的解釋應當是——論從師。說,是一種論述文體;師,是從師的意思。
請記住,這是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個“師”字。這篇文章中“師”字多次出現(xiàn),講法不盡相同。我們要注意區(qū)別。
師:請一位同學再解釋一下作者。
生:韓愈,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師: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
生:唐代,河南河陽(現(xiàn)在河南省孟縣西)人。
師:老師再補充一下,韓愈,是我們韓家的驕傲(學生笑),他是司馬遷之后的又一個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變化,可說是汪洋恣肆,蘇洵曾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下面請一個同學把“標題”和“作者”均板書到黑板上。今天,老師有點“犯懶”,不想板書,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上,按照老師往常板書的樣子,整理一個像樣的板書?纯茨奈煌瑢W整理得有條有理。
。ㄒ粋同學黑板上板書“師說”、“韓愈”。)
師:下面我試試,給同學們背誦一遍課文,看看能不能背誦過全篇。
。▽W生鼓掌)
。◣煴痴b完課文之后,學生熱烈鼓掌)
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開頭出現(xiàn)了兩個“師”字。這句怎么翻譯?
生:古代學習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兩個師,都是名詞,是老師的意思。
師:是不是這樣更好——老師,是承擔傳播思想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這句是講老師的什么方面?
生:是講老師的作用。
師:“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請自譯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從師,那些成為疑惑的東西,最終得不到解決。
師:這里出現(xiàn)了第四個“師”字,怎么講?
生:名詞,老師的意思。
師:有一個“其”字,大家要留心一下。怎么講?你說一下。
生:其,在這里當“那些”講。
師:是什么詞性?
生:代詞。
師:哪種代詞?
生:指示代詞。
師:這兩句講的什么?
生:應當是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出生在我前邊的人,他們懂得道理本來先于我,我跟從他學習,拜他為師。出生在吾后邊,他懂得道理如果也先于我,我也跟從學習并拜他為師。
師: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個“師”字,各怎么講?
生:都當“拜師”講。
師:你聯(lián)系“師之”這兩個字解釋一下。
生:之,當“他”講。拜他為師的意思。
師:即,以之為師的意思。具體說說,這是什么語法現(xiàn)象?
生:是意動用法。
師: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到此,你們總結一下“師”字共有幾種用法了?
生:三種:動詞,當“從師”講;名詞,當“教師”講;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師:其,有幾種用法了?
生:兩種:指示代詞,那些;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好!接著翻譯。
師:我從師的原則是,哪里去了解他的出生年月先于我,還是后于我呢?因此,無論他身份高貴,還是身份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生:吾師道也——一句翻譯的不對。應該是,我學習的是道理。師,是動詞,學習的意思。
師:誰的翻譯準確?
生:后面的翻譯準確。
師:這是“師”的第幾個用法?
生:第四個用法。
師:對,活用為一般動詞,當“學習”講。
師:“道”的內(nèi)容在當時具體指什么?
生:儒道吧?
師:具體說應當是儒家的“六藝經(jīng)傳”,是《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幾句講的是什么?
生:從師的標準。
生:從師的原則。
師:從師的原則。哪句話凝煉地表達了從師的原則?
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也就是說,無論地位貴賤,無論年齡大小,誰懂得道理,誰懂得的道理多,就拜誰為師。
師:注意,又出現(xiàn)了一個“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這個“其”怎么講?
生:他的。
師:回頭總結一下,這段的思路是什么?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生:由教師的作用說起,再講從師的必要性,最后講從師的原則。
師:好,把這個思路在紙上設計成板書。
。▽W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教師的作用
從師的必要
從師的原則
師:把“師”字和“其”字的用法在紙上歸納一下。
。▽W生大都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師:1)動詞,從師
2)名詞,教師
3)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師
4)動詞,學習
其:1)指示代詞,那些
2)人稱代詞,他們
師:很漂亮!下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大家把第一段背誦下來。
。ㄍ瑢W們開始瑯瑯背誦。五分鐘后,教師讓全班齊背誦)
。ń處熖崾緦W生,背誦出語勢,要把韓愈文章的汪洋恣肆之氣背誦出來。)
接下來,請一位同學把第二段快速口譯一遍。
生:(開始口譯。有不少譯錯的地方)
師:他譯錯了哪些地方?請給他糾正。
生:“師道之不傳”的“師道”應該譯作“從師的風尚”。
師:也就是說,“道”——在這里怎么講?
生:當“風尚”講。
師:這是“道”的第二種用法,上文的“道”作“道理”、“知識”講,要注意。
師:對了!注意,還有一個“恥”——“而恥師焉”怎么講?
生:以從師為恥。
師:都是意動用法。
我們再注意幾個“其”的用法。譬如,“其皆出于此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其可怪也歟”。
生:“其皆出于此乎”,“其”是“大概”的意思。這句翻譯錯,大概原因就出在這里吧。
師:我補充一點,這里是表示“揣測”的語氣副詞。
生:“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中,第一個“其”當“其中”講,第二個“其”當“那些”講,第三個也是當“那些”講。
師:這里的第一個是特指代詞,“其中”的意思。
生:“其可怪也歟”中的“其”,當“難道”講。
師:也是語氣副詞,表示什么語氣?表示反問。也就是說,其,在這里又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用法。自己再總結一下:
。▽W生歸納成下面的樣子)
其:3)語氣副詞,表示揣測或表示反問。
4)特指代詞,其中。
師:“彼與彼年相似也,道相似也”,這里的“道”怎么講?
生:道理。
師:當“道理”講,講得過去,但是勉強。從語氣上推斷一下,是“他們所懂得的道理”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也就是“道德學問”的意思。注意,這是“道”的第三種講法。
生: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書”怎么講?
師:哪位同學知道?
生:是讀書嗎?
師:是“文字”的意思。
師:字詞與翻譯就到這里。下面我們看一看,這段講了幾組對比。
生:一組對比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師:怎么對比的?
生: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的人很遠,還尚且從師;現(xiàn)在的眾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
師:這是一組對比!肮攀ト藦膸煛迸c“今眾人恥師”對比。
誰還能找出一組對比?
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師:“一般人相師”和“士大夫恥師”。
是否還有對比?
生:“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愛其子擇師”和“于其身恥師”。一共是幾組對比?
生:3組。
師:下面我們再系統(tǒng)地總結一下。請大家自己歸納成板書的樣子。
。▽W生都組合成下面的樣子)
古圣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愛其子擇師 與自身恥師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師:大家再看看3組對比,各是什么類型?
生:第一組是縱比。第三組是橫比。
師:第二組呢?
生:自身矛盾,自身比。
師:我提一個問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這里的“君子”怎么解釋?聯(lián)系我們剛學過的《勸學》中的“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比較一下。
生:差不多。
生:都是有地位的尊貴的人。
師:注意,這兩篇文章出自不同朝代的作者,年代遙遙相隔,理解應當完全不一樣。我給大家解釋一下,西周、春秋時期,君子指的是“達官貴族”,春秋末年時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而韓愈本篇中“君子”,仍然大體沿用了最早的意義,即“世祿之家”、“達官貴族”。
師:回頭把前面兩段放在一起,總起來看,分別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論證核心觀點的?
生:第一段應該是理論闡述,第二段應當是結合現(xiàn)實進行闡述。
生:第一段主要著眼于古代,第二段著眼于作者所處的當代。
師:對,首段從古說起,重點是理論闡述,著眼于正面倡導從師風氣;次段著眼于作者所處的當今,結合現(xiàn)實,反面指責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拿出幾分鐘來,看看誰背誦得快。
(學生瑯瑯背書,之后齊聲背誦,之后又檢查個別學生單獨背誦。)
師:進入到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并不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口譯一遍。(一生譯)
師:第三段又出現(xiàn)了一個“師”字,應當怎么講?剛才這位同學已經(jīng)翻譯得非常準確了!皫煛笔鞘裁从梅兀恳鈩佑梅。
剛才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不恥相師”當中的“恥”,怎么翻譯的?“以拜師為恥”、“不以相互學習為恥”,本段中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的“師”也是“孔子把后面的三人認做老師”。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并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再舉例,譬如“稍稍賓客其父”、“登齊魯而小天下”,其中哪些詞屬于意動用法?
生:賓客其父,把他的父親看成賓客;小天下,覺得或者認為天下變小了。
師:好的。本段又提出了一個論點。
生:“圣人無常師”。
師:論據(jù)呢?
生:兩個,一個是“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一個是“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p>
師:一個行,一個言。最后得出結論,也就是最后一句。從全文看,本段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讓人們學習孔子的榜樣。
生:從正面闡述哪些人可以為師。
師:從正面舉出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從師的范例,讓大家思考,學習他。我們再用兩分鐘左右時間背誦本段。
。ㄓ谑琼懫鸨痴b聲音,然后是齊聲背誦。之后個別檢查。)
師:最后一段,與課文無關緊要,我覺得可以刪掉,大家同意嗎?剛才講到孔子的范例之后,且又得出一個結論,正好回應首段,非常圓滿。
生:不同意。最后是又交待一個現(xiàn)實的從師的范例。因為剛才上文已經(jīng)批評了現(xiàn)在人們不從師的風氣,而現(xiàn)在卻還有逆風而行的人。
生:另外也是交待寫作緣由。
師:而且這個李蟠才17歲,就“能行古道”,讓讀者感嘆。
回看全文,論點是層層推論,論證過程是正反對比論證,有條有理,非常嚴整。
快速整理一下手中的板書設計,立即背誦最后兩段。
師:下節(jié)課,我們要重點檢查單個的同學背誦。
學生整理的板書:
從師的作用
理應從師 從師的必要 正面提論點
從師的原則
古圣人從師 今眾人恥師
今不從師 愛其子擇師 于自身恥師
反面論證(對比)
一般人相師 士大夫恥師
孔子從師
從師范例 古之楷模
孔子之言
正面論證(兩部分)
寫作緣由 李蟠行古道 今之榜樣
論點:層層推論;論證:正反論證
【文言文《師說》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