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13 13:45:19 偲穎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ǘ┻^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ㄈ┣楦信c態(tài)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fā)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tǒng)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fā)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yè)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guī)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辟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fā)放貢舶“勘合”憑證,規(guī)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xù)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xù)。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yōu)榱嗽谥袊鴤鹘,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yè)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yè)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tǒng)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的新發(fā)展、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信息加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fā)展主要反映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并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jié)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f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說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采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說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采用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tǒng)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提問: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jié)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可通過復習上一節(jié)內容,引發(fā)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耄┯枚鸥υ姟稇浳簟穭(chuàng)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了解,引導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并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說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tǒng)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后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fā)展,主要反映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yè)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yè)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yè)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布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后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后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后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yǎng)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yè)“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yè)“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yè)“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谔掌餍缕诽迫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苁澜绲谝徊坎枞~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修建水利工程

  元農業(yè)方面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農業(yè)工具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轅犁、筒車

  世盛世經濟的繁榮手工業(yè)方面絲織業(yè)

  陶瓷業(yè)

  商業(yè):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為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tǒng)。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通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yǎng)跟不上,她的頭發(fā)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xiāng),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xiāng),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lián)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fā)。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傊r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qū)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qū)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現在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guī)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qū)別所在:大家一起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qū)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wěn)定……孤立……減少……發(fā)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qū)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qū)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后,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區(qū)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谠颍

  ③開始:

 、芊梢罁

 、葙Y料:

  ⑥實施:

 、呓Y果:

 、鄽v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

  (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通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和君主專制制度的實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和歷史價值

  過程與方法: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的地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根據圖例,觀察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閱讀有關《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fā)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古代東方文明是在適應與改造大河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來的,讓學生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與歷史價值

  教學難點:理解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動態(tài)圖片)這個數學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發(fā)現并使用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一)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huán)境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古代兩河地域地圖”,思考: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兩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怎樣?

  提示:兩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的流經區(qū)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為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兩河流域位于亞非大干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并不十分優(yōu)越。北部丘陵地帶雨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勢低洼,多沼澤,除洪水泛濫季節(jié)外,雨量一般較少,呈干旱狀態(tài)。由于河源地區(qū)高山積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季節(jié)。

  2.問題思考:地理環(huán)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

  3.教師歸納:受制于自然條件,該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在洪水泛濫季節(jié)需要排澇,其他季節(jié)則依賴人工灌溉,因而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楔形文字圖片

  2.教師講述:楔形文字,又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由蘇美爾人發(fā)明,是迄今為止被發(fā)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標導學二: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

  1.教師講述:公元前18世紀興起的強盛而繁榮的古巴比倫王國是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時的社會面貌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欣賞小品《打架》。

  2.學生活動:(學生小品表演)

  國王:“我是古巴比倫城邦的第六任國王,我花了這么多年的時間,終于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成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處理的案件實在太多,我已命人編成了一部法典,這下處理事情就有依據了!眱勺杂擅裾l(fā)生爭執(zhí)并打了起來。

  國王:“你們兩個混蛋在干什么?給我住手!”

  兩自由民發(fā)現是國王,立即停了下來并向國王行禮。

  自由民A:“我尊敬的國王,他兩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傷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賬。”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隸,我才打他的!

  國王:“好了,好了,我來給你們判決,你(自由民B)打傷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讓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傷吧!(說完A做著向B的眼睛打去的樣子)

  3.教師提問:

  (1)小品中的國王是古巴比倫的哪一位國王?

  (2)國王的判決有法律依據嗎?依據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舉例說明之。

  (3)這樣的判決有何原則?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處罰原則?

  4.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問題(1)時,指出國王漢謨拉比是一位勇猛過人精通謀略的國王,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統(tǒng)一王國的統(tǒng)治和奴隸制社會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開始編制法典。

  學生回答問題(2)時,指導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的組成部分和內容。并檢查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情況。

  學生回答問題(3)時,補充說明古巴比倫有三種人,有權自由民、無權自由民和奴隸。如果將小品中的自由民A換成是奴隸,那國王對自由民B的判決就不同了,只是賠償該奴隸的主人購買這位奴隸的價格一半的錢就可以了。

  5.教師小結:《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tǒng)源遠流長。

  6.問題思考:討論并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

  提示:全面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guī)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

  三、課堂總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在西亞地區(qū)奔騰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養(yǎng)育了人類,在適合人類農業(yè)耕作的自然環(huán)境中催生了燦爛的文明。蘇美爾人創(chuàng)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國王還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成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書設計

  1.自然環(huán)境?

  2.文明歷程:

  3.古巴比倫王國:君主專制制度

  4.《漢謨拉比法典》:嚴格的社會等級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fā)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fā)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么?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tǒng)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這節(jié)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zhàn)以后,北方處于什么狀態(tài)?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tǒng)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并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tǒng)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沖擊。

  2、北魏政權為什么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fā)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guī)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啟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jié)

  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ㄒ唬┍狈降慕y(tǒng)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統(tǒng)一北方;

  3、融合的概況

 。ǘ┻w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

  2、遷都的作用

 。ㄈ┬⑽牡鄹母

  1、歷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地點和歷史意義。巨鹿之戰(zhàn)。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初步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初步比較戰(zhàn)爭性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取學生表演《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方法,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并起到藝術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歷史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發(fā)揮學生潛能,體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學重點:

  秦未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

  教學難點: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教學準備:

  1、查找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相關資料,精心排練,以便在課堂上交流。

  2、組織學生編寫《陳勝、吳廣起義》劇本、服裝的設計和準備、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導排練。

  3、制作CAI課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斷以及知識網絡和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認為他開創(chuàng)的帝業(yè)能夠代代相繼,傳之萬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滅亡了。聲名顯赫的秦朝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樣被推翻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設疑激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自然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模塊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筑長城有關片斷。

  2、組織學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這些工程?(學生回答)

  3、學生計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婦女,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這會帶來什么后果?(學生得出“徭役繁重”這一暴政表現)

  播放影片,增強直觀效果,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動手動腦計算,積極參與探究,認識到徭役的繁重。

  賦稅沉重: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想象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出賦稅沉重,人民生活窘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從而增恨秦始皇。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模塊二

  陳勝吳廣起義:

  1、投影《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2、提問:同學們剛才表演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生在哪一年?誰發(fā)動的?地點在哪里?起義的口號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權?有什么歷史意義?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陳勝、吳廣起義歷史意義中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體現在哪里?

 、俚谝淮未笠(guī)模的農民起義;

 、诮⒘说谝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

 、鄣谝淮翁岢隽硕窢幍目谔枴鹾顚⑾啵瑢幱蟹N乎;

  在這次起義的影響下,第一次推翻了殘暴的統(tǒng)治。

  模塊三

  楚漢之爭:

  1、楚漢之爭為何劉邦能取勝?

  2、簡述項羽失敗經過。

  教學小結:

  1、學生閉目三分鐘,回顧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再利用多媒體逐項展示教學要點,共同復述小結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別姬》。

  設計意圖:

  通過閉目回顧,放電影式再現本課知識,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逐項顯示教學要點,突出“秦”亡“漢”立,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教學反思:

  1、討論陳勝吳廣在去漁陽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會誤期,秦末農民戰(zhàn)爭還會爆發(fā)嗎?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的有關材料,為下節(jié)活動課對秦始皇的評價做準備。

  3、加強活動與探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創(chuàng)新精神。

  課堂小結:

  秦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戰(zhàn)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筑長城,開發(fā)南疆,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終結了秦朝江山永固的夢想。秦二世時期,一場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赝麣v史的天空,遠去的是鼓角錚鳴,暗淡的是刀光劍影。萬丈塵沙的殘壁,已在烽火燃盡的地方消失。興亡與成敗,都將隨著歷史的云煙散去。然而,陳勝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象驚雷般在人們的心中響了兩千年。陳勝、吳廣“身為百姓,心系國家”的精神也將永世流傳!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8

 。▽W習目標)

  1、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史實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會講述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探究,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曹操、諸葛亮等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

  (學習重點)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W習難點)

  分析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爭雙方勝敗的原因

 。▽W方法)

  ①情境法: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有利于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谔骄糠ǎ航Y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問題。

  ③其他方法:指導法、講解法、練習法等。

  (學習方式)

  學案導學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質疑點撥 → 總結歸納

  (設疑預習) (靜心獨學) (交流互動) (板書、口述、或表演)(適當點撥) (知識梳理)

  (學法指導)

  本課知識點涉及較多,可以利用要點提煉法,將本課內容概括為:一種局面、兩大戰(zhàn)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來記憶。

 、僖环N局面:三國鼎立; ②兩大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廴龂αⅲ喝龂Q和都城; ④四個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

 、菸鍌時間:200年、2008年、220年、221年、222年。

 。▽W習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后,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那么,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系呢?(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歷史,激發(fā)興趣)

  學案導學(我學習。我思考,我展示,我快樂!)(仿微軟雅黑字部分是學生供學生使用的學案)

  要求: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動,并把重點內容在課本上做好標記,獨立完成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和你的同伴攜手解決!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9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滿江紅.怒發(fā)沖冠》這首詞,師生共同充滿激情地朗誦后,提問該詞的作者及該詞表達了作者一種的怎樣的心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這首詞體現了作岳飛當年不愿虛度年華的激昂心情以及決心抗金的雄心壯志。然后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你想知道《滿江紅.怒發(fā)沖冠》中“靖康之恥”是怎么回事嗎?岳飛為“收拾舊山河”作出了怎樣的斗爭?從而導入新課。

 。ぐl(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集中注意力,帶著問題積極思考。)

  (二)講授新課

  (提問)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建立的少數民族分別是怎樣的?金與遼的關系怎樣?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過渡)金滅遼后,又發(fā)動了對北宋的戰(zhàn)爭。面對遼的大舉進攻,北宋軍民是怎樣做的呢?北宋統(tǒng)治者又是怎樣做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過渡)由于北宋統(tǒng)治者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軍民取得的東京保衛(wèi)戰(zhàn)并沒有改變北宋的命運,北宋最終還是滅亡了。那么,北宋又是怎樣滅亡的?

  (生1:由于發(fā)生了靖康之變。生2:北宋統(tǒng)治者的妥協(xié)投降和腐敗。)教師及時作出肯定及表揚。

  北宋滅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發(fā)動了對南宋的大舉進攻。面對金的大舉進攻。以岳飛為代表的抗戰(zhàn)派堅決抵抗。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想扣的問題情境:

  課件一:《七嘴八舌岳飛》,你知道有關岳飛的哪些故事?

  (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查資料,學生補充了大量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岳飛抗金將領的'偉大形象躍于紙上。)

  課件二:你知道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取得輝煌戰(zhàn)果的原因有哪些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抗金斗爭是正義的,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這是抗金斗爭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等。)

  課件三: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宋高宗為何急令岳飛班師回朝?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又展開了依次積極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教師及時總結和表揚,指出岳飛班師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檜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

  課件四:你如何評價岳飛?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參與、討論、調查、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通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fā)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教師及時作出表揚性的評價。

  有的學生認為岳飛是南宋杰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抗金將領。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領導宋軍還取得堰城大捷的勝利,打敗金軍大將兀術領導的最精銳的部隊“鐵浮圖”和“拐子馬”。岳飛等人領導的抗金斗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統(tǒng)治者發(fā)動的掠奪性戰(zhàn)爭,保護了中原地區(qū)較高經濟文化的正常發(fā)展,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南方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學生補充道,岳飛還是一個優(yōu)秀的詞作家和書法家,因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滿懷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這首詞;寫了充滿愛國情感、氣吞山河的“還我河山”這四個大字?傊,岳飛雖死猶生,流芳百世,永遠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飛那樣,做一個對班級、學校、社會有貢獻的人。

  課件五:我們說岳飛是抗金名將,能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在學生互相爭辯的基礎上,教師指出:一般把為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國侵略者斗爭的人物稱為民族英雄。學生舉出了象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屬于民族英雄。

  課件六:岳飛的事跡能夠流傳至今,你認為是為什么?你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優(yōu)秀品質?

  學生暢所欲言,一致認為應學習岳飛愛國愛民的高尚品質。從而達到了古為今用、在體驗中感悟歷史的目的。

  岳飛被害后,宋金加緊了投降議和活動,并于1141年,簽定了宋金和議。學生回答宋金和議的內容和影響。然后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課件展示)你如何正確認識我國歷史上的三次議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三次議和的內容,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考慮三次議和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宋金和議后,為適應對劫掠來的高度發(fā)展的農耕地區(qū)的管理,(課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統(tǒng)治者,你將采取哪些措施改變女真舊俗,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學生根據課本,各抒己見,獻計獻策。)

  (三)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宋金南北對峙,(課件展示)心靈探險:學習了這一課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問?(主動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歷史和人民永遠是公正的,愛國愛民者永遠受到尊敬;禍國殃民者遭到唾棄,遺臭萬年。教師讓學生對照板書設計復述宋金南北對峙形成的過程。(課件展示)

  (四)布置課后探究活動

  以“走進少數民族”為題,調查了解周圍生活區(qū)的一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及其歷史,辦一期歷史小報。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我國古代絲路的線路、交流的內容,及其在古代經濟、文化發(fā)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對照古代絲路,了解當代亞歐大陸橋在各國交流中的優(yōu)勢。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圖,能夠分析出圖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將書本中的信息轉化到圖上;通過對古代絲路和現代亞歐大陸橋的學習,逐步具備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絲路的美麗風光,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課過程

  導入

  今天上課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粯雍脰|西,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下。OK。ㄎ饔斡浺曨l展示)。剛才的鏡頭大家都很熟悉,對,是《西游記》。會唱的同學一起唱,不會唱的同學一起把拍子打起來!唐僧“西天取經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絲綢之路)。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題──絲綢之路,那么今天的絲綢之路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先來領略一番絲路的風光。在欣賞的同時,想想絲路風光留給你什么樣的感受?(美,西域風情,荒漠……)

  是!到處是沙漠,戈壁,但昔日這兒卻延伸著一條繁華的絲綢之路。這么具有西域風情、沙漠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來開辟的呢?

  絲綢之路的開辟

  【問題】如此具有西域風情的絲綢之路是由誰開辟的呢?(漢,張騫)

  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幻燈)。他告別漢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F在就讓駝鈴聲帶領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吧。ㄤ浵瘢┱怯袕堯q這樣的先行者,才開通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還經過哪些地區(qū)呢?同學們請看地圖。

  (二)絲綢之路的線路

 。ɑ脽簦,這是一張絲綢之路的線路圖,請找到絲路的起點。

  【問題一】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什么地方?(長安)

  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當時漢朝的都城。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后,組成商隊,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之后分南北兩路,北路從玉門關出發(fā),(春風不度玉門關),經過西域、中亞,到達西亞和歐洲;南路從陽關出發(fā),(西出陽關無故人),同樣經過西域、中亞,到達羅馬和阿拉伯國家,再到歐洲;南路的另一路則是到達印度。《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走的就是南道中的這條道路。

  【問題二】設想你從長安出發(fā),沿絲綢之路西行,你會經過今天哪些國家和地區(qū)?南道會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qū)?北道又會經過哪些國家和地區(qū)?四人小組合作,小組作好記錄。(幻燈片:世界政區(qū)圖)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qū)等。

  北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

  可見路途非常的遙遠。

  【問題三】觀察線路圖,你認為在當時我國境內的絲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區(qū)呢?(長安、樓蘭、敦煌等)(幻燈)

  我們從這張圖片中發(fā)現現在的敦煌非常的凄涼,而當時的敦煌卻是非常的繁華。敦煌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F在,請同學們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用集體的智慧來再現一下當時的繁榮景象。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燈)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選擇好你的`貨物。

  3.準備和對方商人交換什么貨物?

  學生表演(繁榮背景,如何交易,籌備干糧,水等)

  表演得很棒!從同學們的表演中,我們知道在當時的敦煌存在著物資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資非常的廣,有西方的毛皮、珠寶玉石、藥材等,還有中原的絲綢、瓷器、陶器、鐵器等。事實上,在當時的敦煌,不僅存在著物資上的交流,還存在著文化的交流,F在保留下來的敦煌的藝術寶庫莫高窟就可以印證這一點。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個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幻燈:建筑,繪畫,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著最完好的佛教藝術,曾經有位著名的敦煌學者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學者的論說充分說明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這種重要性則是絲綢之路帶給它的。

  (三)絲綢之路的交流作用

  【問題】敦煌的藝術來自于東西方的交流,來自于東西方使者們的間接創(chuàng)造。正是由于這些使者們的往來,使得絲綢之路非常的活躍,非常的繁榮。那么,絲綢之路的開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義呢?請同學們自學課文,找出一句話來概括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實來印證這句話。

  找到了嗎?一起大聲告訴我,好嗎?(絲綢之路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同學們能不能結合書本和你已有的知識,舉出實例來印證這句話呢?(可作適當補充)(幻燈)總結:

  絲綢之路的開辟豐富了東西方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增強了東西方人民的友誼。所以說,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道,也是一條友誼之道。

 。ㄋ模┙z綢之路的補充

  事實上,“絲綢之路”并不是只有這一條,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是指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tǒng)稱。除了張騫開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綠洲絲綢之路”外,你們還知道其他的絲綢之路嗎?(學生回答)

 。ɑ脽簦┛偨Y:中國的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分為海陸兩路了,此外,還有長城以北充滿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因為這條絲綢之路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各個民族、部落紛紛想爭奪控制權,因此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和風平浪靜的“海上絲綢之路”由于主要以絲綢和香料貿易為主,又稱“海上香絲之路”。

  千余年過去了,由于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喜歡上了更為方便的海上運輸,于是曾經輝煌的絲綢之路漸漸被人們舍棄,敦煌也同樣衰弱了,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隨著全球化發(fā)展的需要,一條新興的絲綢之路重新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那就是亞歐大陸橋。(幻燈,亞歐大陸橋的簡介,線路圖)

  亞歐大陸橋的簡介: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云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憽=y(tǒng)一運輸的洲際鐵路,經過了30多個國家。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代替了昔日緩緩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駱駝隊,被稱為當代的新絲綢之路。

  【問題】那么,亞歐大陸橋與昔日的絲綢之路相比較有什么優(yōu)勢呢?在今天有著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組活動)

  1.經過的國家更多,到的地方更遠;

  2.交通工具:駱駝,馬──洲際鐵路,火車

  3.節(jié)省時間,節(jié)省運費。(大陸橋橫穿大陸,比繞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傳統(tǒng)的海運路線縮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陸橋運距較近,且能使用鐵路集裝箱專用直達到車,中間環(huán)節(jié)少,運行速度快,從而節(jié)省了大量的途中運輸時間。)

  4.東西方溝通:間接──直接。(新亞歐大陸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一方面,對于日本和西歐等發(fā)達國家來說,這一區(qū)域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巨大市場,是它們輸出資金、技術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對中國、中亞和東歐國家來說,通過沿橋開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國際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經濟振興。另一方面,亞太地區(qū)經濟的迅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開拓歐洲市場,而歐盟為謀求發(fā)展也需要到亞太地區(qū)尋求貿易伙伴,選擇投資對象,亞太與歐洲的雙向輻射越來越明顯。)

  所以,大陸橋運輸越來越受到國際的廣泛重視。

  總結:亞歐大陸橋雖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橋,但卻是起著橋梁的溝通作用。許多專家學者斷言,新亞歐大陸橋的誕生,預示著世界經濟在江河經濟、海岸經濟的基礎上,將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陸橋經濟時代。

  課后探究:談談你今天的最大收獲?

  總結:張騫出使西域后開通的絲綢之路可以講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詞,促進了東西方各國的發(fā)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融入到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國的未來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課后反思

  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鋪墊,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在絲綢之路的線路教學中,不光要求學生了解大致的線路,經過哪些區(qū)域,而且要求學生通過古今對照,了解經過現在的哪些國家和地區(qū)?紤]到這個問題可能有些難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組的合作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其實離我們很近。另外,在絲路上的交易活動,應該說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對中原和西方之間進行交易的貨物作了一一的辨別。這種教學方式比以前單一的記憶要強很多,三位學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每一位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繁榮景象。此外,也有助于他們理解絲綢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學習更加貼近歷史。貼近歷史,感受歷史正是我的期望,在這節(jié)課上,我和我的學生們都做到了。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1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生產的進步、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yè)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fā))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贊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tǒng)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伴_元盛世”為什么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tǒng)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jié)儉(反對奢侈——燒毀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于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fā)展,出現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fā)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yè):

 、倥d修水利工程;

 、谵r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

 、坜r具改進:唐朝時發(fā)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

 、芸咕芴鞛牡哪芰υ鰪姟

 、剖止I(yè):

  ①絲織業(yè)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谔沾蓸I(yè):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yè):

 、偬瞥纳虡I(yè)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于政事。)后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發(fā)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么?(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

 、偃斡妹

 、谡D地方吏治;

 、鄢缟泄(jié)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呸r業(yè):

 、剖止I(yè):

 、巧虡I(yè):

  三、唐朝的衰亡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霉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zhàn)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zhàn)”狀態(tài)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zhàn)”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zhàn)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采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fā)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xxxx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后,戰(zhàn)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xxxx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么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后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zhàn)

  1.冷戰(zhàn)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zhàn)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zhàn)的過程:冷戰(zhàn)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zhàn)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zhàn)的瓦解(蘇聯(lián)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3.冷戰(zhàn)的表現

  利用多媒體演示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冷戰(zhàn)的表現,并以表格的形式總結。

  設計意圖: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chuàng)造了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4.冷戰(zhàn)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以小記者采訪的形式突破本課難點:把學生分成五組人,分別扮演民主德國人、朝鮮人、古巴人、中國人、和越南人,一名學生扮演小記者,分別采訪五國人,讓他們分別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發(fā)表言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冷戰(zhàn)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是:全面冷戰(zhàn)和局部熱戰(zhàn)。

  設計意圖: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四、兩極格局的影響

  辯論:正方: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兩極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設計意圖: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礎課程。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此處及時升華了本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兩極格局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但由于美蘇雙方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正確認識,落實了本課對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最后——分層訓練、鞏固提高: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分組討論學案上的高考真題和課時訓練題,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小組間互相講解,教師適時對易錯題或難題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設計意圖:高考真題訓練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層訓練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小組間共同探討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愉悅,更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表達能力。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3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ú灰栏,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

  B、禹傳子家天下

  C、舜傳位給禹

  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

  B、牧野之戰(zhàn)

  C、盤庚遷都

  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

  C、商湯

  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C、實行分封制

  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

  B、商紂

  C、周文王

  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

  A、財產

  B、武力

  C、德才

  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

  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

  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

  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

  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懴履阍谶@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4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chuàng)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對此后我國兩千多年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jié)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tǒng)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tǒng)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tǒng)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huán)節(jié)約8~10分鐘)本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初中已學過,避免占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fā)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lián)系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對于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與環(huán)節(jié)二簡單重復。

  探究(二):秦朝為什么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后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于有一個統(tǒng)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tǒng)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進步。

  (2)對后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并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于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tǒng)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tǒng)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鑒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fā)展到頂峰,并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jié)不僅僅要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后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huán)節(jié)設置突出對本節(jié)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jié)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布置作業(yè)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鑒是中國傳統(tǒng),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歷二世而亡,成為后世重要的史鑒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于課后"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并檢查評分,選出優(yōu)秀小論文下節(jié)課課堂表揚,做到有布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5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堂展示“歷史”的活動與探究課,設計者認為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利用課下的空余時間,指導學生收集各種資料,課上只作為展示的時間,可最大限度節(jié)約教學時間。

  本教學設計的獨到之處在于將課堂搬到禮堂中進行,并邀請校領導和學生家長作為嘉賓,共同完成這堂展示“歷史”課。這一做法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教學設計共分三大部分:展示——總結——評選,環(huán)環(huán)相扣,很好的完成了一堂活動與探究課的教學目標。

  本教學設計只是為教師們提供了一種開展活動的思路,教師們可以以其為參考充分開拓思路,嘗試各種教學形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收集改革開放前后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增強對社會生活和歷史變化的實際體驗,并初步了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學會查閱和積累資料,提高對歷史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不同時代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資料的比較研究,了解歷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家庭衣、食、住、行變化的展示,體會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生機,它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掌握查閱、積累和處理資料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了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小組分工法,探究式教學法等。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二)素材準備

  改革開放前后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班長作為主持人:首先歡迎各位老師和家長們的到來,今天我們共同聚在這個禮堂里,觀看我們的展示“歷史”課,懇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我們的知識,很多都是通過所見所聞在觀察中獲取的。如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它們可以直觀地使同學們了解歷史的變化,增長見識,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認識。第四單元,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了,今天,這堂活動與探究課,將作為對前一段學習的總結。通過展示活動,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了解人們在生活方面的變化,可以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板書)第18課展示“歷史”

  (講授新課)

  班長主持人:第一部分活動是展示“歷史”。

  (板書)一、展示“歷史”

  班長主持人:課下,同學們已經按照小組分別展開了準備,收集了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包括改革開放前城市和鄉(xiāng)村中普遍使用的各種票證,如各地發(fā)放的糧票、布票、油票、工業(yè)券、購貨證、購煤證等;反映人們衣食住行變化的各種照片、報刊資料、回憶文章、衣物用品等,甚至有心的同學還把家中一些無法攜帶的家用物品拍攝了照片。之后,同學們又將收集到的各種歷史資料按類別或時期加以整理,在每一種票證、照片或報刊資料旁,用單獨準備的稿紙寫明其來源、時間、用途等情況介紹。

  經過一周的準備工作,每個小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今天我們就要把這些成果展現出來。首先有請第一小組同學們的展示——“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板書)第一組: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以下是第一組解說同學的部分講解稿,與小組同學配合,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一些圖片、視頻等。)

  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今天上午,一個名為“讓昨天告訴今天”的北京商品票證回顧展作為首都紀念改革開放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市檔案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主辦者希望告訴人們,商品票證是短缺經濟的產物,它誕生于百廢待興、乍暖還寒的共和國初創(chuàng)時期,消逝于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它像一面鏡子,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再現了一部艱苦奮斗、除舊布新的歷史。

  ……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發(fā)行面粉購買證,上面寫著“遺失不補、過期無效”的字樣,這枚票證被收藏者俗稱為“開門票”,它標志著后來整整實行了40年的商品票證制度的開始。

  ……

  到1962年4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對55類290種日用工業(yè)品實行憑購貨券供應。購貨券發(fā)放標準:每名職工按月工資收入,每20元發(fā)給購貨券一張。

  按照規(guī)定,買一雙尼龍襪子除付款外還需購貨券2.4張。以月收入38元左右的普通職工為例,其每月的兩張購貨券尚不足買一雙尼龍襪,這也就難怪,當時誰要是穿一雙尼龍襪就顯得相當“時髦”了。

  由于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縫紉機被視為家庭“老三件”(還有手表和自行車)中最實用的一件。而買一架縫紉機需購貨券97張,這就需要東挪西借、經年累月地積攢了。

  即使有了縫紉機,要做衣服還得買布。據記載,當時購買毛料每米需31張購貨券。所以孩子在過年時得到一件新衣服的喜悅,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1978年,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此后,北京市逐步對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等實施一系列改革,經濟加速發(fā)展,市場日趨繁榮。到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證終于在北京退出了歷史舞臺。

  ——摘自《北京青年報》1998年12月10日

  接著,按順序分別進行其它小組的解說。板書隨之更新。

  班長主持人:謝謝同學們,小組展示部分到此為止,下面請各位老師、家長和同學們暢談觀感和意見。

  (板書)二、總結

  班長主持人:謝謝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們的寶貴意見,下面有請我們的歷史老師做總結。

  (教師根據課下同學們的表現和展示課上的表現進行總結,并點明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班長主持人:謝謝歷史老師,F在,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填寫您手中的評選表,根據各小組的展覽設計和情況介紹等評選出本堂課的最佳內容設計獎、最佳圖片獎、最佳解說獎和最佳團隊獎等。

  (板書)三、評選

  (評選結果出來后,當堂宣布獲獎名單并由老師頒發(fā)獎狀和獎品。)

  (課堂總結)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配合團隊協(xié)作,完成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和展示活動,很好的配合了書本知識,使同學們在獲得趣味性的同時,加深了對前邊所學知識的鞏固,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 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 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教學工具

  多媒體師生互動教學,PPT演示。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引導] (出示圖片以及相關網頁)2007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參加了一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而與他同時參加的,共有4萬人之多。而近來又有一份報紙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尋根祭祖活動盛行,甚至上升到國家級別的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為什么祭拜黃帝陵那么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里呢?通過今天的學 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活動著許多部落。傳說中有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那就是黃帝和炎帝。在東方有強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還有苗蠻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圖)相傳蚩尤部落勇猛異常,還曾經與黃帝部落發(fā)生了一場大戰(zhàn)。這場大戰(zhàn)在哪里發(fā)生?

  [學生回答] 涿鹿。

  [教師講述](出示形勢圖)相傳蚩尤部落“銅頭鐵額”,驍勇非常,在涿鹿之戰(zhàn)中,黃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風,后來與炎帝部落結成聯(lián)盟,甚至要找來天女相助,還發(fā)明了指南車,才最終打敗了蚩尤部落。

  [板書]一、炎黃戰(zhàn)蚩尤:

  著名戰(zhàn)役:涿鹿之戰(zhàn)。

  [教師提問]你怎么看涿鹿之戰(zhàn)?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涿鹿之戰(zhàn)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教師講述](出示線索)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并且結成部落聯(lián)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杰出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在長期的發(fā)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教師過渡]而其中,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么呢?

  [板書]二、黃帝——“人文初祖”

  [教師提問]黃帝和他身邊的人有哪些發(fā)明?

  [學生回答]……

  [板書]黃帝宮室、衣裳、挖井、舟車

  嫘祖:養(yǎng)蠶繅絲

  倉頡:文字

  伶?zhèn)悾簶纷V

  [教師提問]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么后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說他發(fā)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fā)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yǎng)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初一《歷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一歷史輝煌隋唐文化教學設計10-19

初一歷史《輝煌的隋唐文化》教學設計10-21

歷史教學設計09-28

歷史教學設計12-12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05-10

初一歷史教學總結05-25

初一歷史的教學總結08-31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10-29

初一歷史教學反思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