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時,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一、“重組”課文,構(gòu)建板快。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學本課時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地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jù)教材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nèi)容,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直接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內(nèi)容,理解吳王聽后“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zhì)疑后討論一個問題:少年跟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是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
二、訓練思維,培育智慧。
我在上《螳螂捕蟬》時,不是簡單地讀、讀、讀,不是機械地記課文語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節(jié)課,我提出了幾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故事的結(jié)尾說吳王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 “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則稱得上是——”只有讀書,沒有問題,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暴露出的一個大問題。矯枉難免過正,凡事過了頭就會走向反面。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早有告誡:“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當然,這節(jié)課,這節(jié)課由于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在討論少年的智勸時,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學機智是一個教師經(jīng)驗和智慧的積累,這以后有等努力。
【螳螂捕蟬的語文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小學語文螳螂捕蟬的教學反思范文06-28
小學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范文05-21
《螳螂捕蟬》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5-21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5-24
《螳螂捕蟬》的教學反思11-28
螳螂捕蟬的教學反思01-25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7-25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