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
1、新課的引入趣味性強。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讓數(shù)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是《新課標》的準則。新課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藍貓三百問》引入,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chǎn)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
2、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改變。
本節(jié)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我能充分發(fā)揚民主,在課堂上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運用透明的格子紙、擺方塊和直尺量等方法,觀察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的關系。找出這幾種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過數(shù)方格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又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學習方法的積累,思維方法、科學探究方法的獲取,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3、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三步曲,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fā)現(xiàn),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借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shù)正好是長邊所含厘米數(shù),小正方形的排數(shù)正好是寬邊所含厘米數(shù),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2
由于時間的關系,早上匆忙地只準備了一份作為演示的材料,也預料到課堂上在“討論選擇哪種圖形來比較不同形狀的大小”會出現(xiàn)磕碰,實際也果然如此,孩子們沒有親自動手實現(xiàn)理性地選擇自己認為合理的圖形,所以在討論時,部分學生顯得來不了勁,而且也出現(xiàn)了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選擇上出現(xiàn)不肯定,有批學生認為長方形更好,但是考慮到這堂課的知識量大,我把學生的這種懷疑先放到了一邊(其實這是不對的,不負責的表現(xiàn))。
但是這堂課的學習動力還是不錯的,孩子們多次在“怎么用這種就不行,那個行這個也行嘛…”的“挑逗”語言中進行激烈地理性地爭辯,在對單位面積的認識也是非常到位的。
但是還是有很多疑問:這堂課要不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個1平方厘米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四人小組每人拿到一種圖形來試圖比較不同形狀圖形面積大小會不會效果更好,使用正方形來測量更有舒服力!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3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區(qū)實驗學校執(zhí)教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收獲了不少。興奮過后,反思《面積和面積單位》整個教學過程,課中的成功與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處:
1、這節(jié)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引入,并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shù)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等出發(fā),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幾位小朋友等?使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2從面積的概念到面積單位,教學設計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很自然的展開教學的。例如:比較不出來哪個的面積大時就要來測量,一步一步是引出來的,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教師是順著學生的思維,隨著學生的想法把新的內容加進去的,和學生的思維同步。
3、“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圖形面積,驗證1平方米可以站幾人等。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教具、課件發(fā)揮了作用,較適合。
二、不足之處
1、對重難點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詳無略。
2、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課堂中小組活動欠缺組織和章法,沒有達到小組討論、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shù)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小組討論后教師在處理上缺少分寸,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里多積累。小組討論后教師對好的方法要加以評價或介紹,對學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時要有選擇的按照順序進行。
在今后的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4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一節(jié)典型的概念型課題,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本節(jié)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掌握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觀念。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不足的遺憾:
1、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激趣。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創(chuàng)造的機會!庇捎诿娣e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一概念,課一開始,我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互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為模擬的兩塊大小差異較大的校園草坪涂色,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矛盾沖突,這樣就自然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很順利地引入“面積”的教學。在進行面積單位的教學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猜一猜”游戲,把兩張畫有不同數(shù)目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格紙藏起來,告訴他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為格子一樣大的,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這樣,引發(fā)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會主動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動手操作,強化感知。《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采用實踐活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面積”的感知比較弱,不像對時間、長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認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為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shù)學書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發(fā),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為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畫一畫、涂一涂、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還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從而,得出面積的完整結論: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對于“面積單位”的認識,我也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本節(jié)課,通過一系列活動,從生活中的面積——實物中的面積——圖形中的面積——圖示中的面積——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積,來引導學生實現(xiàn)“面積”的知識建構,實現(xiàn)從形象到抽象的認識過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積”的空間觀念。
反思整節(jié)課,還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課標要求不僅在計算教學中,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在長度和面積的教學中同樣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這是以往老教材中沒有過的。我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卻忽略了這一點。當學生在做課后作業(yè)時,讓學生估計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面積的大小,結果有半數(shù)同學出現(xiàn)錯誤。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滲透和訓練面積的估算的知識,就不會出現(xiàn)此類的錯誤。
2、教學過后,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層次,還不能很好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平方米,部分學生的回答很不靠邊。如果新課后能夠增加一些相應的練習,就會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3、教學過程中某些細節(jié)的設計還是不夠嚴謹、規(guī)范。對課堂中學生生成性資源的關注把握還不夠到位。比如學生在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有些學生的比較并不規(guī)范,但我沒有及時關注指導。另外還有的學生在本節(jié)課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都沒有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評價,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5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一、激發(fā)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
在復習了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后,為學生設疑:我們新學習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時有學生說是10,還有學生說是20,也有學生說是100。誰想的是對的呢?學生陷入了沉思,產(chǎn)生了探究新知的動機。
二、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
學生對自己猜想的理由都進行了闡述后,學生又進入了下一輪思考。這時我啟發(fā)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了拼擺(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擺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學生就擺出了結果:橫著能擺10個,豎著也能擺10個,所以,可以擺10*10=100個,也說是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導學生思考,不停留在簡單的直觀表象上。
學生雖然通過拼擺得出了結論,我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上對操作結果進行論證。因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從理論上論證了操作結果,也旨在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初步了解數(shù)學單位的計算。
四、加強審題能力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我不僅設計單名數(shù)與單名數(shù)的改寫題目,更在知識的難度上進行了延伸,設計了單名數(shù)與復名數(shù)的改寫和復名數(shù)與單名數(shù)的改寫,讓學生利用新的知識解決不同類型的題目。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6
《面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單位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點。
一、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面積的概念在本單元是一個重要起始概念,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看圖片的大小,人身高的大。幻幻、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的大小,數(shù)學書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面的大小,黑板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小比較等方法,最后形成概念。使學生通過觀察和重疊多種比較活動,獲得感性的認識,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二、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在前面的基礎上,通過實際的操作來認識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出示各種形狀的玩具和兩張卡片,讓學生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從而引出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匯報討論,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并養(yǎng)成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
在本節(jié)課中由于學生實際操作占用的時間較多,所以在面積單位的確立中過的不夠扎實,需后面加強指導。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7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jīng)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fā)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經(jīng)歷數(shù)學、體驗數(shù)學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佳方式。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xiàn)這樣一些特點:
1、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無論是導入課題還是感知面積或者是體驗面積單位都力求從情境中來到情境中去。在導入時我用學生熟悉的鋪地磚引入新課,感知面積時又以數(shù)學課本、練習本和課桌的面為例,體驗面積單位時又讓學生自己去列舉生活中的實例。
2、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數(shù)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說面積大小,體驗到?jīng)]有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不便于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在面積單位教學過程中通過類推、冥想、比較、測量,使學生建立了各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正確的感性認識,獲得了教學的最大效益。
3、在人人參與的操作活動中體會面積概念,體驗數(shù)學化的過程。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8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可以算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這部分教學中面積計算和周長計算在學習的初期,許多學生比較容易混淆,面積單位的合適選擇,或是什么時候用面積單位什么時候用長度單位,使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其實出現(xiàn)這種錯誤,主要還是學生在學習時自主探究的不足夠。可以說學生對于面積單位的大小沒有一個明確的大小概念,對于面積的計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課,由學生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更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一課,內容比較簡單,也比較適合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所以在這一課的例題教學中,我先請學生計算準備的正方形的面積(和書本上正方形一樣大),在計算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2種情況,有的認為是“1平方分米”,有的認為是“100平方厘米”,這就為新課的學習產(chǎn)生了一個認知的沖突,為什么出現(xiàn)2種答案,到底哪種對?接著先請學生比一比,排除計算的正方形不一樣大這種情況,再來深究各自的計算方法,找到其實只是采用的單位不同,但是計算的都是正確的,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這一結論。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這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后,學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經(jīng)過部分練習后,學生能很扎實的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但是這節(jié)課上面積單位的進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這里的練習設計,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適,只是采用書本上的直接的單位換算,由學生填空,發(fā)現(xiàn)在教學后期,學生明顯有興趣不足,所以在練習形式上要多加改變。例如將簡單的面積換算可以改變?yōu)榕袛囝}:邊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這樣的題目既考查了學生的面積計算,有考察了學生的單位換算,更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與掌握。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9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并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認真觀察、參與獲取新知識的全過程。這樣學到的知識,記憶深刻,避免死記硬背。
小資料〔進率〕
同類的計量單位之間,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較大的單位叫做高級單位。用較小的單位計量時,累積若干個低級單位的數(shù)量就可以構成一個高級單位的數(shù)量。這樣表示1個高級單位等于多少個低級單位的數(shù)叫做這兩個單位間的進率。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我上這節(jié)《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是先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通過復習以后讓他們知道周長單位,就是長度單位,再復習長度單位,知道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為新課作好鋪墊,然后進入新的內容,本節(jié)課我是這樣上的。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比較面積的大小。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shù)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時,教學中,讓學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并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測量桌面有什么感覺?同學們都感覺到太難量了,還可以用更大的,教師接著與說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從活動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讓學生比較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學中樂。但這節(jié)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對于1平方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厘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教學了《面積單位》一課,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fā)展!睘榱梭w現(xiàn)這一理念,本節(jié)課,我通過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xiàn)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一些現(xiàn)成結果,還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jié)課下來,收獲很多,現(xiàn)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
數(shù)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指出“數(shù)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fā)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源于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厘米的教學,我采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并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過平方厘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厘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chuàng)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積單位,并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jīng)歷應用數(shù)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shù)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xiàn)“做數(shù)學”、如何盡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才是扎實有效的教學!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2
《數(shù)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傳統(tǒng)的數(shù)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fā)展的數(shù)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數(shù)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shù)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shù)學”、如何實現(xiàn)數(shù)學的“再創(chuàng)造”,并從中感受到數(shù)學的力量,促進數(shù)學的學習。
在這節(jié)《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shù)學”的樂趣。
在本節(jié)課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shù)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jié)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接著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測量桌面有什么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厘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回想試教《面積和面積單位》時,由于對1平方厘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后,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3
我們縣的二十四字教學模式倡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可這樣的課堂教學雖然給了學生交流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一定會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怎麼辦?追求教學方式開放、新穎,學生失去了鞏固訓練的機會,學習成績會不會下降?面對這些問題,相信每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墒俏铱傆X得完成教學任務不是指教師把預設的內容處理完,而是指學生通過了教學達到了預設目標。如果為了完成任務,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學生的認識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模糊點和斷層,這顯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數(shù)學教學。
另外,評價教學質量如何,應放在一段時間內來考慮,在概念、法則的起始課多花費一些時間,讓學生真正的了解,隨后的教學在加強必要的訓練,肯定不會影響教學質量。今天在和孩子們學習《面積的認識》這個內容時,我整整的用了兩個課時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應用舉出各種事例進行了講解,在后面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時候應該會順利許多的。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4
昨天,我們學習了三個面積單位,分別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學生對這三個面積單位所表示的實際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用手勢表示出來。為這節(jié)課(研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間的進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我考慮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這百進制關系學生肯定難以理解。因此,我決定把這一抽象的知識要化為學生直觀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識。于是,我就借助“動手操作”---這把能撬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我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兩個正方形,(分別是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處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進率時,我采取引導、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圖形,仔細觀察它們的實際大小。借助學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然后同桌交流想法和結果。這時,只見學生紛紛參與,有的學生用兩個學具比劃著量;有的學生用直尺進行平均分;有的學生在對折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
操作五分鐘后,只見有學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并用一種很期待發(fā)言的目光看著我,我知道他們一定想出了方法并探討出了結果。這時,我說:“孩子們,想好的同學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沒想好的同學快一點兒”。2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小手,我開始指名匯報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趙怡萌說:“我先把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對折后再對折,這樣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厘米,16再乘4就等于64平方厘米。”這時,我并沒有及時給出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引領學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確,通過我的引領指導、學生的動腦思考,不但能正確判斷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確的,結果是錯誤的,還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可謂是一箭三雕。
“誰還有不同的思路?”這句話剛開口,學生又紛紛舉起小手。黨皓的思路是:把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橫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厘米;豎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厘米。這樣,10乘10等于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兆恒的思路是: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橫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豎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于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李亞文的思路是:直接計算,1分米=10厘米,10厘米乘10厘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很高興。說實話,學生能想出這么多的想法,這令我出乎意料。
在處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時,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有了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動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畫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的,在這次的匯報過程和結果中,除了上述的4種方法外,又有一種方法:他是把這個正方形對折,看一看這個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乘2。
通過學生匯報的過程和結果,讓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具有很大的“爆發(fā)力”。只要你引導到位、啟發(fā)到位,他們就能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總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惟恐課堂秩序亂,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看來,我這種顧慮是多余的。這時我想起一句話:“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親自去試一試”。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一活的資源。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5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參要求,我對這節(jié)課定出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復習舊知,產(chǎn)生猜想——舉例驗證,歸納方法——推廣應用”的教學過程。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數(shù)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借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著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并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fā)現(xiàn),然后說一說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guī)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jīng)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fā)現(xiàn)的快樂感。
當然也存在著不足:1、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在長方形的表面擺滿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著長、寬各擺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畫1平方厘米的格子。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合作中都有體現(xiàn),如果能讓不同方法的學生利用投影儀分別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2、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課上強調周長和面積的關系。反而造成了學生的一個誤區(qū),學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時,有的學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邊長x4與正方形面積公式=邊長x邊長混淆了,導致部分學生對求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是模棱兩可。
總而言之,這節(jié)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并能夠根據(j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6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異常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本節(jié)教學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以舊引新,滲透“轉化”思想
在學習新知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轉化”是探究新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頭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大膽猜測,激發(fā)探究
在凸現(xiàn)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后,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系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資料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后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三、動手剪拼,體驗“化曲為直”
學生猜測后,再拿出準備好的兩個同樣大小的圓片,將其中一個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學生動手剪拼好后,選擇其中2~3組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如果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的份數(shù)越多,這個圖形就越
接近圖形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再比較圓形和這個拼成的圖形之間的關系。經(jīng)過剪、拼圖形和原圖形的比較,將圓與拼成圖形有關的部分用彩色筆標出來,構成鮮明的比較,并為后面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鋪墊。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識的構成
經(jīng)過觀察,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xiàn)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從而感受知識的構成。
五、分層練習,體驗運用價值
結合課本中的例題,設計了基礎練習、提高練習、綜合練習三個層次,從三個不一樣的層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景進行檢測。第一,基礎練習鞏固計算公式的運用,強調規(guī)范的書寫格式;第二,提高練習收集了身邊的實際資料,讓這節(jié)課所學的資料聯(lián)系生活,得到靈活運用;第三,綜合練習既聯(lián)系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已知圓周長,先求半徑,再求圓的面積),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運用本事。在每一道練習題的設置上,都有不一樣的目的性,注重每個練習的指導側重點。
但本節(jié)課的新課時間過長,使得練習不夠充分,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注意。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7
圓是最常見的圖形之一,它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初步感知當正多邊形的邊數(shù)越來越多時,這個正多邊形就會越來越接近圓。經(jīng)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借助直線圖形研究曲線圖形,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系。從“以舊引新”中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從“動手操作”中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從“探究演變過程”中,滲透極限的思想及猜想與實驗驗證的思想方法。
一、以舊引新,滲透“轉化”思想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在學習新知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轉化”是探究新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頭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動手剪拼,體驗“化曲為直”
在凸現(xiàn)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后,經(jīng)過比較復習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方法,讓學生大膽猜測圓的面積怎樣推導。學生猜測后,再拿出準備好的兩個同樣大小的圓片,將其中一個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也能夠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學生動手剪拼好后,選擇其中2~3組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如果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的份數(shù)越多,這個圖形就越接近圖形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也是“極限”思想滲透的最好體驗。三角形和梯形能夠讓學生自我下課后推導。
再比較圓形和這個拼成的圖形之間的關系。經(jīng)過剪、拼圖形和原圖形的比較,將圓與拼成圖形有關的部分用彩色筆標出來,構成鮮明的比較,并為后面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鋪墊。
三、演示操作,感受知識的構成
經(jīng)過學生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8
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技能必須依靠潛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讓學生在不斷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中,感悟到創(chuàng)新思維的技巧。下頭是我對本課教學的反思:
一、以舊促新
情景導入,認識圓的面積之后,自然是想到該如何計算圓的面積?公式是什么?怎樣發(fā)現(xiàn)和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些都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系列現(xiàn)實的問題。此時的學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會有驚人的發(fā)現(xiàn),不管怎樣都要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設想,說出他們預設的方案?你打算怎樣計算圓的面積?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反映隨機處理,估計大部分學生會不得要領,即使明白,也能夠讓大家共同經(jīng)歷一下公式的發(fā)現(xiàn)之路。此時,由于學生的年齡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圖形建立聯(lián)系,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讓學生迅速回憶,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為新知的“再創(chuàng)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二、轉變圖形
根據(jù)發(fā)現(xiàn),把圓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景,電腦先演示2、4、8等份圓,分別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它越來越像什么圖形?為什么說“像”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發(fā)表自我的意見,充分肯定學生的觀察。如果說8等份有點像,那么再來看看16等份會怎樣樣?電腦繼續(xù)演示16等份的圓,放在一齊比較,哪個更像平行四邊形?學生會發(fā)現(xiàn)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較小,接近直的,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會怎樣樣?64等份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得出等分的份數(shù)愈多,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就愈像,就愈接近,最終它就會變成長方形。完成另一個重要數(shù)學思想—極限思想的滲透。
三、公式推導
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都會計算:S=ab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有什么樣的關系:發(fā)現(xiàn)長=πr,寬=r,長方形的面積=圓的面積,從而推導出S=ab=πr2
四、重視合作
重視小組學習,促進合作交流。實踐證明,小組討論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一樣思維的碰撞。對圓的推導過程的創(chuàng)新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手中的材料出發(fā),讓學生擺一擺,結合自我的創(chuàng)新說一說,經(jīng)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重視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供給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學習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本事。
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變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過程為“解決問題”序列的探究過程。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些對學生來說需要開辟新路才能解決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六、練習設計
對于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公式公式。
七、存在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量的加大,對于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jié)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這是今后教學應當改善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我教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我覺得本課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二點:
、俳虒W過程尊重同學的實際需求;
、趯W習過程重視體驗。
。ㄒ唬⿲W習需求來自同學
引導同學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根據(jù)同學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充沛激發(fā)同學的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同學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于為什么要有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需知道的。因此,我在教學中,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同學在操作中充沛體驗統(tǒng)一丈量規(guī)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得同學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為同學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同學用不同大小的方格去丈量面積,容易發(fā)生誤會,并通過發(fā)明矛盾抵觸,使同學明確要丈量面積的大小必需要有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然后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有哪些呢?我不直接說明,讓同學充沛地表示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ǘ⿲W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同學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同學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同學參與知識探索、發(fā)現(xiàn)與形成的全過程,并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構建屬于自身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于同學自身的教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同學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同學在估一估、摸、摸、量一量、說一說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例如;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讓同學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讓同學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讓同學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發(fā)展同學的空間觀念,然后讓同學動手剪出一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lián)系起來,再現(xiàn)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 篇20
“圓的面積”一課,透過讓學生用心主動參與知識的構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的數(shù)學思維潛力,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我們會發(fā)現(xiàn)的孩子們的思維是多么廣闊。在課堂中教師如果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有時就會體會到什么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
1、課前提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提出有利于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兩個班的巡講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當我提出“看到課題后,你們認為這節(jié)課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呢?”學生用心發(fā)言:“想解決圓的面積如何計算;想解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想學習怎樣計算圓的面積等等”。學習目標明確后,我發(fā)現(xiàn)兩個班的孩子在研究的時候都井然有序,沒有不明白該如何入手的,都明確自我在討論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匯報的的時候都明白圍繞著課前所提出的學習目標回答,沒有亂說的,巡講后我從實踐中體會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更好的駕御課堂;學生只有明確學習目標才能用心參與,事半功倍。
2、教學形式上,應因材施教,不一樣的班級和學生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方法。
課堂中,每名學生都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不一樣的班級,風格、特點也不一樣。101班的學生比較安靜,開始不十分敢發(fā)言,于是在復習以前學過的基本圖形的面積推導時,我先回憶各種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孩子們說得很好,我也大加贊賞,等他們慢慢熟悉我后,我利用小組討論來活躍氣氛,效果不錯,總結時發(fā)言的同學多了起來,回答也很到位。98班的學生很活躍,思維快,都搶著舉手,學生和我配合也默契。我把知識完全放手交給他們自我解決,,把所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討論、自學、猜想。學生們都能用心參與,匯報時公式的推導過程說的很完整,練習題計算起來也不費勁。就應說98班是巡講中講的最理想的班級。
在整個巡講教學過程中,我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研究,獲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為學生帶給充足的時光、空間、材料,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抓住寶貴時機引導學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識迎刃而解。兩個班講下來我最大的收獲是教學中的應變潛力提高了,不一樣的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體會。當然也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不足:還是不敢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放手了也牽著一點,這是在今后的的工作中應繼續(xù)改善的地方;在提出一個問題后應給予學生必須的思考時光,不要過急。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深深記住這次巡講,繼續(xù)改善自我的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shù)學面積教學反思(精選20篇)】相關文章: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8
數(shù)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0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4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09
《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16
《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04-13
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04-09
數(shù)學三年級下學期《面積和面積單位》聽課報告09-05
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01-10
小學數(shù)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