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 認真理解文中語句的含義,并深入探究。
3. 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討論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
4. 品味隨筆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探究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
四種境界的認識。
[教學方法]
品讀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為一個生活在新年時代的中學生,我們又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哲學和哲學家對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zhàn)期間,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肯定了傳統(tǒng)儒家的價值。40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jié)合新實在論,構(gòu)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三.預習檢測:
1. 選詞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 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谒嬲怯械赖碌娜耍龅亩际欠 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壑袊軐W總是 強調(diào),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嚴肅 趨向 B.程度 嚴格 傾向
C.水平 嚴肅 傾向 D.水平 嚴格 趨向
2. 作者所認為的哲學的任務概括地說是什么?其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認為中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學要使人覺解道德原理,從而達到道德境界。哲學要使人了解宇宙,從而達到天地境界。
3. 作者劃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據(jù)是什么?分為哪幾種境界?
提示: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根據(jù)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的;分為自然境界(一種蒙昧狀態(tài),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義)、功利境界(心胸狹隘,他做事只知道對自己的功利意義)、道德境界(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社會的利益做事,事事講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義)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體,他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覺的天民,是圣人,他與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書)
人生境界 哲學任務
宇宙 宇宙意義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會 道德意義 道德境界↑ 賢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義 功利境界↑
沒有意義 自然境界↑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五.語句研讀: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么說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說的是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于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jié),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于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而不在于增加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 覺解是什么意思?這一句意味著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意義的有無決定于黨解與否?
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說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倒數(shù)第二段中說: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chǎn)生的意義,構(gòu)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了解。說對于他有沒有意義,說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tài),那么事情對于他來說,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 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說,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說,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于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說明他并非不道德。這里所說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qū)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級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于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文章說,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著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了解嗎?
所謂了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說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自己也應該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為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jié)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xiàn)實?
這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diào)節(jié)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jié)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fā)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jié)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說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xié)作、先富與共富、經(jīng)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fā)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幣場經(jīng)濟健康有序發(fā)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里所說的宇宙是個什么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個什么概念?
說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說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說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nèi)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于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8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圣人作為自我修養(yǎng)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于社會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10為什么說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chǎn)物?研究道德現(xiàn)象、揭示道德本質(zhì)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為什么把倫理學也說成哲學?
注意下文道德行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這種道德原理,則是哲學的一部分。并不是把倫理學說成哲學,只是說道德原理也是哲學。
11.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兩個概念有什么區(qū)別?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是行為主體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是有道德行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為。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沒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或不是在道德意識支配下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
道德習慣,也稱道德行為習慣,是個體穩(wěn)定的道德行為方式。指個人的某種道德行為已經(jīng)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培養(yǎng)而形成的。具有一貫性、穩(wěn)定性等特點。
12.什么是人與宇宙同一?為什么說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宇宙規(guī)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質(zhì)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觀區(qū)分才破壞了統(tǒng)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13.馮友蘭先生認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這樣說來,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實際上還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義呢?
人不但有物質(zhì)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達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義。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當然比別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會,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樣理解中國的圣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來如此,為什么說未來的哲學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里,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xiàn)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入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會斗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現(xiàn)。
這里所說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為,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gòu)有所貢獻。
15.馮友蘭先生把哲學的任務單純地界定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過于簡單了?
馮友蘭先生一再提到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確實,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來看,中國哲學的內(nèi)容也不能說不偏狹。拿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馮友蘭先生所說的提高人生境界確實是哲學的一個任務,但是把哲學的全部任務說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說哲學的任務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適當。
六.依馮友蘭先生的看法,你認為老莊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討論,引導學生抓住老莊哲學的一些觀點去分析,使之大膽闡釋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課后練習三之后,寫一篇小評論,說說我們應該讀怎樣的哲學,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留作課后作業(yè) )
八.閱讀課文,品味隨筆有感而發(fā)的特點。
【語文《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人生的境界》的教學設計10-10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7-29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3-17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6-09
《人生的境界》的教學設計01-26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學設計12-05
課文《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07-10
人生的境界_教學案設計01-02
人生的境界教學設計4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