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26-27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下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讓學生課下走一走操場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學生準備一根米尺,教師準備卷尺。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并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突破
這節(jié)課我主要通過以下方面突破重點:
第一, 通過對課前活動的回憶建立自己的思維。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時間”、“數數步數”等活動,讓學生形成對100米的印象,然后讓學生推出:2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遠。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或操場上5圈),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用平時的速度走)。
第二,讓學生舉例從哪些地方到學校門口大約是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后,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五、預習提綱
1、同學們你們課下從操場西頭走到東頭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200步)2、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單位?請舉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學校操場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幾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幾分鐘,走了多少步?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5、1千米=1000米,他們用等號相連說明他們的長度是怎么樣的關系。
6、等號兩邊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7、要表示一段距離的長短能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樣表示。
10、27頁3千米里有幾個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分別說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從家到學校有幾千米嗎?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過程
(一、) 情境導入(出示中國地圖)
師:誰能說一說自己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長時間?有多遠知道嗎? 出示一個30公里的牌子誰能明白這些牌子的的意思?(學生自愿起立回答)。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ǘⅲ└鶕處熃o的預習提綱進行課本26、27課本預習。(教師念一題小組之間尋找并記錄一題的答案)在預習之前學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寫到一張紙上。
(三)匯報交流解決問題:
小組把預習問題回答解決完以后,由組長代表把本組不會的問題提出教師或其他組解決。在解決的時候教師盡量采用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講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曾經有本書上說過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lián)系時,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
。ㄋ摹ⅲ⿲嵺`鞏固
1、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
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米
3、課本28頁1、2、3、4、5
4、能力強一點的同學課下自己測量一下實際家到學校的距離,能力差一點的同學可以只做2、3
。ㄎ澹┛偨Y評價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小組之間互相說一說補一補。
。┬y小組之間互相出一道題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評分。展示小組
本節(jié)課的評價結果。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關于千米的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能進行有關千米的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學情與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特別是假期多數學生會旅游,這就使得本節(jié)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跑道及周圍的一些環(huán)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假期過的愉快嗎?有沒有同學出去旅游了?啊,這么多同學,旅游既可以欣賞美麗的祖國風光,又能豐富你們的知識,真是一件美事!瑢W你能告訴我們你去哪兒嗎?
生答
師:遠不遠?你有沒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嗎?
生答
師:那用分米做單位?
用米作單位?
生答
師:同學們都不同意,確實不能用這些單位,它們都太小了,用它們來測量太麻煩了。比較遠距離,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說邊板書課題)
(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fā)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學習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說標記的意思。(書上4頁四幅圖)
A圖一: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
B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
C圖3;日照到莒縣75千米。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2、聯(lián)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師:(1)1千米有多長呢?同學們都去過咱們的操場,操場的一圈你知道多遠嗎?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長你知道嗎?1000個這么長才是1千米。
現在你腦子里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3)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3、學習進率
1000個1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 千米=1000 米(板書)
全班齊讀一次 。(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qū)分)
追問:2千米=( )米 (讓學生說想法,如:2千米里有2個1千米,就是20xx米)
練習: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題)
找學生匯報,并說說為什么
三、實際運用
1千米在你們頭腦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師帶大家到智慧宮去闖一闖,愿意嗎?
1、第一關:(算一算)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1)讓學生獨立嘗試,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加深對千米的認識。(把算式寫在本子上)
。2)交流反饋,鼓勵學生在圖中找出不同的路線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華是個體育愛好者,看,他在早鍛煉呢!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獨立練習(在自備本上)。
。2)交流反饋。
(過渡:順利通過第一關,有沒有信心闖第二關?)
2、第二關(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課件出示
獨立思考,也可讓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關(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課件出示
讓學生說說誰最長?誰第二?誰第三?誰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這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我國的河流很長,中國的國土是多么遼闊呀)
4、第四關(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是呀,遼闊的土地上不光有這么多長長的河流,還有很多縱橫交錯的鐵路,你們瞧:
(課件出示)
。1)第1題讓學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題小組討論,充分交流估計的方法和思考。
。3)小結: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領。
過渡:同學們都是順利通過了四關,但小明卻過不了關,信不信?請看他寫的一片數學日記你就知道了。
第五關:改一改:
。ㄕn件出示) 小明的日記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從2厘米的床上起來。用了3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后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問:“小明,上哪兒去?”我說:“去廣場放風箏! 丁丁說:“廣場離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里的一個新成員:千米。你們現在有什么收獲嗎?(了解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了解了它的實際用途。)
五、課后延伸
1、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寫一篇數學日記:《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書設計: 認識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ㄒ唬┠繕舜_定
教材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公路上常見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求學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長度,推斷走1000米大約要多少時間。在課前訪談中,發(fā)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約有多長,基本上沒有什么體驗,學生表達也不甚清楚?梢,建立1千米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此,本課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該單位的簡單化聚;
2、利用遷移的規(guī)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ǘ┎呗赃x擇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后,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觀念
師:課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記錄,你能說說走1000米大約花多少時間或走多少步數嗎?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fā)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y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采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y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采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采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fā)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并說說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后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y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yī)院到浙一醫(y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y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yī)院出發(fā)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fā)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于比較和估計,那么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這么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復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jié)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后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并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后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huán)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fā)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后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fā)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后,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fā)現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lián)系時,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在學生建立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tài)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lián)系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體現新課標理念,設計巧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素材,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
當數學與學生的現實密切聯(lián)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于1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是機械被動的去學習。然而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和補充,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如播放我國長江、雅魯藏布江、火箭發(fā)射等圖片,讓學生對它們的長度、深度、高度進行千米和米的換算,使學生自然就融入了學習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ǘ┌岩延械慕涷炞鳛橹c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于豐富的現實原型,培養(yǎng)空間觀念要將教學拓寬到生活空間。教師能借助學生對100米的長度的認識作為“敲門磚”,找準發(fā)展空間觀念的支點,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回憶、推想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實背景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ㄈ┙o學生充分的感性積累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教師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之間100米的長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物體利用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再讓學生通過看摩托車行駛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錄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積累與體驗,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中建構新知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長度時,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自己探索與交流,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教室門約高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沖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約要2步,1千米大約要走20xx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時機,形成學生思維碰撞的高潮,課堂顯得真實而生動。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設計01-31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29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29
幼兒認識顏色教學設計02-15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2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2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10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10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2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