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范文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桑∠旅媸切【幨占淼目茖W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fā)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fā)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fā)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fā)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fā)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fā)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fā)。
三是充足的氧氣。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當環(huán)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huán)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huán)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fā)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huán)境?
2、學生自由發(fā)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fā)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四、動物對環(huán)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4、拓展:當環(huán)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用解剖等方法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經歷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2、在對各種果實和種子的觀察研究、統(tǒng)計活動中能產生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在課后有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3、能用多種感官對多種果實進行觀察、比較,知道果實里都有種子,不同的果實果皮的軟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實種子的數量也不同。
4、能自己設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圖表,并通過數學統(tǒng)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量的分布規(guī)律。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
教學難點:了解豌豆莢里的種子數。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實及種子若干,蘋果、板栗、圓椒、花生等果實若干。
2、小組和個人使用的“( )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統(tǒng)計表。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認識它們嗎?能說說它們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
二、探究過程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提出按從外到內的順序進行觀察比較:先比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豌豆花的內部構造,與課文中的油菜花構造圖進行比較,描述它們的異同。
按照順序比較兩種植物的果實,再輕輕打開莢殼比較內部的種子,尋找構造上的相似之處。
能全面描述比較后的發(fā)現。得出結論:不同的花結出不同的果實;油菜與豌豆的果實雖然在外部形態(tài)上有很多不同,但它們都有莢,莢里的種子有順序地排列。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其他的果實和種子是不是也和它們一樣呢?
蘋果的果實不能掰開,怎么觀察呢?確定觀察的方法:咬、解剖。
進行分組或個人的觀察比較活動。
描述所觀察到的果實與種子的特點:
(1)果實的共同點是什么?
(2)種子外面包著的東西是一樣的嗎?有什么不同?
。3)種子的數量相同嗎?
種子外面的殼的軟硬厚薄與種子的數量有關系嗎?為什么?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
不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量相同嗎?
猜想:豌豆莢里有幾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確定用統(tǒng)計豌豆莢內種子數量的方法。提供統(tǒng)計記錄表,討論該如何填寫。
個人、小組統(tǒng)計記錄。
說說個人的統(tǒng)計圖表與小組的統(tǒng)計圖表有什么變化?
全班設計合作完成“全班()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統(tǒng)計圖表(可以讓學生蘸紅色印泥表示種子數,會非常有趣)。
根據統(tǒng)計圖表,說說應該怎樣來描述豌豆莢里的種子數量?
人的身高、樹葉的長度也會有這樣的規(guī)律嗎?
為什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會有這樣的分布規(guī)律,與自然界有關系嗎?
三、小結
板書設計:
2.4 豌豆莢里的豌豆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鉞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鋼尺、4個同樣的被子內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紙、1根橡皮筋、3個長短不同的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第一節(jié)課中我們曾聽到過大小不同的音叉發(fā)出的不同的聲音,本節(jié)課我們要繼續(xù)來研究聲音的變化。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使鋼尺發(fā)出聲音:出示鋼尺:你能想辦法使鋼尺發(fā)出聲音嗎?----注意:撥動鋼尺時,避免尺子與桌子發(fā)聲。
2、研究鋼尺幅度大小與音量之間的關系
要求:輕輕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fā)出的聲音;用力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fā)出的聲音。重復3次,并記錄下表。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3、分組實驗
1)如何使橡皮筋發(fā)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fā)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fā)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三、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嗎?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jié)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fā)現,提出問題。
2、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科學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2、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科學是什么。
教學難點:從科學家的經歷中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y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fā)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fā)現,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W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1.2做一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重點: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研究活動的相似之處。
教學難點:找出降低重心使物體平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huán)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fā)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fā)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xù)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fā)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fā)現。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學生們認識了電、電流、電路之后,漸漸地他們就不滿足于只點亮一個小燈泡,于是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中,由于用幾根電線連接好幾個燈泡和燈座,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個器材出了問題,燈泡就不會亮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電路出故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2.做個電路檢測器:指導學生對電路進行檢測,學生將學習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2.能力目標
〔1〕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情感目標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分析、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信封1:小燈泡2-3個、電線若干、燈座一個、電池一節(jié)、電池盒一個;壞的燈泡3組、沒有剝皮的電線2組、廢電池3組、形成斷路的電池盒2組,共12組。
〔2〕信封2: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教師事先測試會亮。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燈座各一,電線三根)
2.教師準備:課件;科學文件夾;電路故障分析表和檢測電路故障方案設計表;一組會亮的電路。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科學教案 篇7
目標預設
1.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2.積極探索,用表格記錄實驗結果并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3.體驗合作探究影子的快樂,萌發(fā)對科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難點:積極探索,用表格記錄實驗結果并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一、出示手影,引起興趣。
教師:噓,聽。有小動物在和我講話呢,她說,今天是她的生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她是誰呀?我們把她請出來吧。(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小貓的生日,歡迎你們來到我的生日聚會。)哦,原來是小貓啊,她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來呢,看看,這是誰呀?(小狗)這時又來的一個動物,他說,要帶大家到天空中去瞧一瞧。(老鷹)
二、自我探索,初步感知。
教師:原來呀,這些小動物都是用手的影子變成的,那小朋友們你們發(fā)現過你們的影子嗎?仔細找找你自己的影子。(幼兒回答)
教師:你找到你的影子了嗎?你是在哪兒找到你的影子的呢?(地上,桌子上等等)
教師:那誰來說說,你的影子是什么樣子的呢?(我站著它也站著,我動它也動等等)
教師: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形狀不同的影子呢?
三、操作實驗,記錄表格。
教師:老師為你們提供了電筒,長方體,三角形積木,電筒還有記錄表
教師:認識這個記錄表嘛?是什么意思?
教師:四人一小組,分工合作,去找找物體的影子。
幼兒操作。
四、討論交流,得出結果。
教師:實驗有結果了嗎?說說你們的成果吧。
教師小結:表格一中,可以知道影子的樣子隨物體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影子的樣子和物體的形狀是很相像的。表格二中,可以知道同一物體電筒位置的不同影子也會變。表格三中,可以知道燈光越強,影子越清晰。
教師:影子可真有趣,在有光的地方呀它一直跟著我們,就像好朋友一樣,形影不離。
五、有趣的皮影戲,生活遷移。
教師:這么有趣的影子,老師這兒還有有趣的東西呢,我們再來看看吧。(播放皮影戲片段。)
六、延伸活動
教師:這么有趣的影子,我們到外面的陽光里找找自己的影子,一起來玩踩影子的游戲吧!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讓學生明確電磁鐵與電和磁之間的關系。電磁鐵在通電的狀態(tài)下具有了磁鐵的一些性質,其中所蘊涵的秘密將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電磁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但是在此研究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本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活動:
1.制作電磁鐵。首先讓學生制作一個電磁鐵,這是研究電磁鐵的前提條件,一節(jié)電池、導線、大釘子可以組合成簡易的電磁鐵裝置。電磁鐵組裝完成后,接通電源測試磁性。學生組裝好電磁鐵以后馬上就想看到現象,去嘗試,可以讓學生對電磁鐵和永久磁鐵做一比較。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這個活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主要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度、線圈纏繞的匝數有關系,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仍采用“假設與搜集證據”、“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探究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強調的是現象的觀察和數據的記錄整理。在活動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細心,因為學生制作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有的時候變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視了一個數據的記錄,從而導致驗證數據的不準確,結果就會有問題。
3.探究電磁鐵的兩極。磁鐵有兩極,那電磁鐵是否也有兩極呢?學生會沿著這個思路研究下去,學生在研究中會發(fā)現電磁鐵也有兩極,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周圍同學的電磁鐵兩極是否一樣。只要學生能找到不一樣的原因,那電磁鐵的磁極問題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動。
4.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就是為生產、生活服務,主要可以采取讓學生交流、資料共享的方法,認識到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認識到電磁鐵為人們的工作帶來的巨大方便。有條件可以用學生天天接觸的電鈴做演示來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5.電與磁相互轉換的活動。教科書的兩個活動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選其中的一個來做;顒拥闹饕康氖亲寣W生接觸到相互轉換的觀點。
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五年級“磁鐵”以及上一課時“電和磁”相關知識。電磁鐵是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結構簡單、制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主要有兩大活動:一、制作鐵釘電磁鐵;二、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又有兩個主題活動:1、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2、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而 “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活動中,“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都與電磁鐵的南北極有關系”這一活動,,更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但在電磁鐵南北極的探究活動中,要受到“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變量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控制好變量進行實驗探究,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科學認識的關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電池少則磁力小,電池多則磁力大。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與鐵芯的距離、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科學研究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匯報交流、共享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
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思路】
1、本課教學內容共分4個部分:不同的天氣,生物預告天氣,預測未來的天氣,了解天氣預報中的新內容及閱讀與拓展。
2、不同的天氣是讓學生通過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種各樣的天氣,感知不同的天氣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讓學生們嘗試用簡單的圖畫來記錄天氣情況。
3、生物預告天氣是簡單介紹生物中為什么能預告天氣的道理,有很多生物都有比我們人類更早地知道天氣的本領。讓學生收集和天氣有關的諺語、兒歌等。激勵學生去觀察動物和植物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系。使學生養(yǎng)成長期注意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良好習慣。
4、預測未來的天氣是讓學生討論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可以了解明天的天氣,利用課本第40頁兩幅衛(wèi)星云圖,從衛(wèi)星云圖上可以看到本地區(qū)當天的云層情況,嘗試推測當地第三天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
5、了解天氣預報。為了更好地關注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根據天氣預報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為。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各種各樣的天氣,感知不同的天氣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2、激勵學生去觀察動物和植物的變化與天氣的關系。
3、使學生能堅持觀測天氣和長期測量和記錄天氣數據。
4、在觀察和研究天氣的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
教師和學生觀察天氣,認識天氣,預測天氣。
【教學難點】
推測天氣變化的經驗和用物象預告天氣的活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各種天氣的圖片,生物預告天氣的諺語和圖片,各種了解天氣情況的途徑和方法的資料,衛(wèi)星云圖的放大圖,各種天氣預報的新內容,20xx年9月3日、4日的當地報紙。
2、學生準備:搜集各種天氣的資料(包括文字的圖片的、音像的)準備參加下次活動時交流。嘗試通過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氣。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天氣,你有沒有關心天氣的變化?你看過(聽到)天氣預報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關注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有關天氣的一些問題(板書:我們關心天氣)
2、不同的的天氣
。1)小組交流對不同天氣的體驗
①說說自己曾經遇到過哪些天氣。
、谠诓煌奶鞖饫锬阌惺裁礃拥母惺埽
、勰阌∠笞钌畹囊淮翁厥馓鞖馐窃鯓樱坑惺裁礃拥母惺?把這寫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2)討論:在不同的天氣里,我們應該怎么辦?
、偻瑢W們知道的生活常識可真不少!知道怎樣保護自己。那么在好天氣里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②當你遇到惡劣的天氣時又該怎么辦?
(3)用圖畫記錄天氣
、倏磥硖鞖獾暮脡暮臀覀兊年P系非常密切,老師想每天都在日歷上記錄天氣的情況,怎么記大家?guī)椭蚁胍粋既方便又形象的辦法嗎?
、跒楦鞣N天氣設計一種符號來記錄。
出示記錄天氣的表格。
、壅l愿意把你們設計的符號拿到前面來給同學們展示一下?(實物投影儀展示)看看天氣預報中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各種不同的天氣。
、苷埻瑢W們用符號記錄當天的天氣。
。4)鼓勵學生堅持用簡圖記錄一周的天氣。(或者長期記錄)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種子》科學教案09-30
有關科學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