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商務禮儀知識匯集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商業(yè)競爭日趨激烈,跨國交往日益增多。在長期的國際往來中,儀表、體態(tài)、言談舉止反映一個人的內在素質、修養(yǎng)程度和精神面貌,是互相了解和交流的重要基礎和依據(jù)。人們在對外場合的行為舉止,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且會影響到本部門、本企業(yè)的形象,甚至國家的形象。因此,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維護自身形象,掌握涉外禮儀知識,懂得禮儀規(guī)范,以期打開國際合作之門。
一、商務禮儀中的交談禮儀
首先要注意個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儀容儀表、言談舉止、服裝等。要意識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國家、民族、所在單位,言行應從容得體,不應表現(xiàn)得畏懼自卑,也不應表現(xiàn)得狂傲自大。認真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算數(shù),許諾一定兌現(xiàn)。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愿違,會使人厭煩或懷疑你別有用心。謙虛適當,一方面反對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絕對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尊重隱私,商務禮儀交談中不要涉及收入支出、年齡、婚姻、健康、家庭住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等。商務禮儀中的交談禮儀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交談的態(tài)度。
交談的態(tài)度,指的是一個人在與別人交談的整個過程中的舉止表情,以及由此而體現(xiàn)出來的個人修養(yǎng)和對待交談對象的基本看法。從某種程度上講,交談的態(tài)度有時甚至比交談的內容更重要。在涉外交往中,尤其是在與一個外國人初次打交道時,交談的態(tài)度通常會更受對方的關注。對每一位參與涉外活動的中國人來講,要想使自己交談的態(tài)度符合要求,就必須注意以下3個基本要點:
。1)注意語言。與外國人進行交談時,選擇何種語言,是大有講究的。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通用語言或直接使用交往對象所在國的國語。而在正式的官方活動中,為了體現(xiàn)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則只能使用自己國家的國語,然后再通過譯員進行翻譯。有些時候,不一定非要精通交往對象所在國的國語,在非正式場合哪怕是現(xiàn)學上幾句,也可以令對方倍感親切。
。2)注意神態(tài)。此處所謂的神態(tài),特指交談時的表情和動作。與外國人交談時,在神態(tài)上既要親切友善,又要舒展自如。在自己講話時,要注意不卑不亢,恭敬有禮。在對方講話時,則要專心致志,洗耳恭聽。不論是自己說還是在聽,都不要表現(xiàn)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或是態(tài)度夸張、咄咄逼人。特別要注意自己的眼神和手勢。不要舉目四顧,雙眼不敢與交談對象對視,也不要張牙舞爪,指手畫腳,對對方指指點點,拍拍打打。
。3)注意語氣。與別人交談時,講話的口氣不可不慎,此即所謂語氣問題。同外國友人交談時,在自己的語氣方面,一定要注意平等待人,謙恭禮貌。在交談當中,在不故作姿態(tài)的前提下,應盡量多使用一些謙詞、敬語和禮貌用語。既不要在交談時表現(xiàn)得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裝腔作勢,對對方喝來喝去,也不宜在語氣上顯得奴顏婢膝、曲意迎奉,一味討好對方,遷就對方,附和對方,而不顧自己的國格人格。
2稱呼的使用。
稱呼,指的是人們交談時所使用的用以表示彼此關系的名稱。與外國人進行交往應酬時,尤其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應當選用的稱呼主要有如下幾種:
尊稱。它幾乎用于任何場合,主要包括先生,小姐,夫人,女士。應當強調的是,在稱呼一位婦女時,最好根據(jù)其婚否,分別以小姐或夫人相稱。若一時難以判斷,則可稱之為女士。在有的國家。閣下這一尊稱也可以使用,但只適用于對部長,將軍以上高級官員。許多時候,尊稱可與姓名,姓氏或行業(yè)性稱呼分別組合在一起使用。
榮譽性稱呼。在人際交往中,若交往對象擁有在社會上備受重視的學位,學術性頭銜,專業(yè)性技術頭銜,軍銜,爵位。例如博士,教授,醫(yī)生,律師,法官等等,均可使用作稱呼。有時,這類榮譽性稱呼還可以與姓氏、姓名分別組合在一起使用。例如,喬治馬歇爾教授,黑格將軍。德國人、奧地利人很重視職銜的稱呼,如果他們是博士、教授,應不厭其煩地使用這個稱號,他會很高興。
公務性稱呼。在公務活動中,一般可以直接以對方的職務相稱。例如?煞Q其為部長、總理、總裁、科長、主任,等等。不過,有的國家并不習慣采用此類稱呼。國外稱行政職務的情況多見于高級職位,如總統(tǒng)、部長、市長等。而一般職務,如司長、處長、科長等,在西方很少能聽到,特別是在企業(yè)、公司中,基本不稱職務,平時此類公務性稱呼,可以分別與尊稱、姓氏、姓名組合在一起使用。
一般性稱呼。只稱姓,還要加上先生等尊稱。除非很熟,一般不直接稱名。
特殊性稱呼。它主要是指對于王室成員或神職人員的專門性稱呼,例如,陛下、教皇、神父、牧師、阿匐、拉比,等等。
3內容的選擇。
進行交談時,最重要的當推其具體內容。與外國友人進行交談時,特別是與其進行較為自由的非正式交談時,必須對其內容斟酌再三。一般認為,與外國友人交談之時適合選擇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1)表示敬意的內容。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光榮的歷史、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獨特的習俗、杰出的文化、突出的成就。與外國人交談時倘若涉及這方面的內容,無疑會令對方感到自豪和愉快。
。2)歡快輕松的內容。有些時候,特別是在非正式場合跟別人閑聊時,往往不宜選擇過于深奧、枯燥、沉悶的內容,以防曲高和寡,令人不悅。此時此刻,不妨談論一些令人感到歡快的內容,例如,娛樂、休閑、時尚、影視、賽事烹飪,等等。有時,還可以天氣作為交談的內容。
。3)交談對象確有所長的內容。在交談中直接向交談對象進行討教,不僅可以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而且還可以借機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敬意。只要討教的內容確為對方之所長,通常都會令其倍感重視。 、
二、商務禮儀中的饋贈禮儀
互送禮品是一種禮儀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感情的傳遞,能使雙方之間架起一個互通的橋梁。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送禮是必要的,是聯(lián)絡感情,廣交朋友,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但是,送禮時的熱情要適度,有時過分熱情反倒適得其反。所以,在對外送禮上,主要應該防止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防止過多。第二,防止過于貴重,使別人不敢輕易接受。第三,防止體積過大,以方便攜帶。一般而言,贈送禮品的禮儀主要包含禮品的挑選、饋贈的方法、禮品的接受這3個方面的內容:
1禮品的挑選。
在禮品的挑選上,要對送禮對象的愛好、興趣做些簡單的調查,因人而異,投其所好。此外,還要注意對方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了解一下對方基本的忌諱。如信奉宗教的國家不要送酒、豬皮產品。送花時,西方國家比較忌諱雙數(shù),喜歡單數(shù),一般不送單一的花種,會讓顏色搭配得更加豐富,看起來更漂亮。各國對顏色都有忌諱,一般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黑色是肅穆的象征;黃色是和諧的象征,而紅色和藍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很多國家以黑色為葬禮的顏色。靈車用黑色。比利時人忌藍色。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兇喪之色,認為人死好比黃葉從樹上落下來。在饋贈行為當中,主角當然非禮品莫屬。挑選贈送外國友人的禮品時,一般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恪守四項準則:
(1)突出禮品的紀念性。在涉外交往中,送禮依然要講究禮輕情義重。有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梅,往往更受對方歡迎。因為在許多國家里,都不時興贈送過于貴重的禮品。反之,則很可能會讓受禮者產生受賄之感。
。2)體現(xiàn)禮品的民族性。有人曾說:最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往往是最好的。向外賓贈送禮品,其實也是一樣。中國人司空見慣的風箏、二胡、笛子、剪紙、筷子、圖章、書畫、茶葉等。一旦到了外國人手里,往往便會備受青睞,身價倍增。
(3)明確禮品的針對性。送禮的針對性,是指挑選禮品時應當因人,因事而異。因人而異,指的是選擇禮品時,務必要充分了解受禮人的性格、愛好、修養(yǎng)與品位,盡量使禮品得到受禮人的歡迎。因事而異,則指的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向受禮人所贈送的禮品應當有所不同。比方說,在國事訪問中,宜向國賓贈送鮮花、藝術品。出席家宴時,宜向女主人贈送鮮花、土特產和工藝品,或是向主人的孩子贈送糖果、玩具。探望病人時,則宜向對方贈送鮮花、水果、書刊、CD,等等。
。4)重視禮品的差異性。向外國人贈送禮品,是絕對不能有悖對方的風俗習慣。因此,務必要將此視為送禮之時的大事,此即涉外禮品的差異性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要通過對受禮人所在國風俗習慣的了解,在挑選時,主動回避對方有可能存在的下述六個方面的禁忌:一是與禮品有關的禁忌;二是與禮品色彩有關的禁忌;三是與禮品圖案有關的禁忌;四是與禮品形狀有關的禁忌;五是與禮品數(shù)目有關的禁忌;六是與禮品包裝有關的禁忌。這六個方面的禁忌,有時亦稱擇禮六忌。
2饋贈的方法。
向外籍人士贈送禮品,不僅要重視具體品種的選擇,而且一定要注意贈送禮品時的方法。根據(jù)禮儀慣例,注意涉外交往中饋贈的方法,具體是指在禮品的包裝,送禮的時機、送禮的途徑這3個方面,必須表現(xiàn)出中規(guī)中矩,不亂章法。
。1)重視禮品的包裝。以前,中國人送禮,只重貨色,不重包裝。不管多么高檔的禮品,大都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或者頂多用報紙一包,硬紙盒一裝了事。這種做法,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在國際交往中,禮品的包裝是禮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它被視為禮品的外衣,送禮時不可或缺。否則,就會被視為隨意應付受禮人,甚至還會導致禮品自身因此而貶值。有鑒于此,送給外國友人的禮品,一定要事先進行精心的包裝,對包裝時所用一切材料,都要盡量擇優(yōu)而用。與此同時,送給外國人禮品的外包裝,在其色彩、圖案,形狀乃至緞帶結法等方面,都要與尊重受禮人的風俗習慣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
(2)把握送禮的時機。在涉外交往中,由于賓主雙方關系不同,具體所處的時間、地點以及送禮目的不同,送禮的具體時機自然也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千篇一律。依照國際慣例,把握送禮的最佳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并應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在會見或會談時,如果準備向主人贈送禮品,一般應當選擇在起身告辭之時。向交往對象道喜、道賀時,如擬向對方贈送禮品,通常應當在雙方見面之初相贈。出席宴會時向主人贈送禮品,可在起身辭行時進行,也可選擇餐后吃水果之時。觀看文藝演出時,可酌情為主要演員預備一些禮品,并且在演出結束后登臺祝賀時當面贈送。游覽觀光時,如果參觀單位向自己贈送了禮品,最好在當時向對方適當?shù)鼗刭浺恍┒Y品。為專門的接待人員、工作人員準備的禮品,一般應當在抵達當?shù)睾蟊M早贈送給對方。
。3)區(qū)分送禮的途經。送禮的途徑,此處是指如何將禮品送交受禮人。在涉外交往中,送禮的途徑主要被區(qū)分為兩種:一種是當面親自贈送;另一種則是委托他人轉送。這兩種送禮的途徑往往適用于不同的情況。有時,他們各自往往還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在一般情況下,送給外國友人的禮品。大都可以由送禮人親自當面交給受禮人。有些時候,例如,向外國友人贈送賀禮、喜禮,或者向重要的外籍人士贈送禮品,亦可專程派遣禮賓人員前往轉交,或者通過外交渠道轉送。如果有必要,禮品可以被提前送達受禮人的手中。通常,送給外國人禮品時,尤其是委托他人轉送給外國人禮品時,應附上一張送禮人的名片,它既可以放在禮品盒之內,也可以放在一封寫有受禮人姓名的信封里,然后再設法將這個信封固定在禮品的外包裝之上。有可能的話,盡量不要采用郵寄的途徑向外國人贈送禮品。
3禮品的接受。
接受禮物時,西方國家的朋友喜歡當面打開,而且講幾句贊賞的話。在商務禮儀中接受外國友人贈送的禮品,大致上有如下3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
。1)欣然接受。當外國友人向自己贈送禮品時,一般應當大大方方、高高興興地接受下來。沒有必要跟對方推來推去,過分地進行客套。在接受受贈的禮品時,應當起身站立,面含笑容,以雙手接過禮品,然后與對方握手,并且鄭重其事地為此而向對方道謝。在接受禮品時,面無任何表情,用左手去接禮品,接受禮品后不向送禮人致以謝意,都是非常失禮的表現(xiàn)。
。2)啟封贊賞。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許多西方國家中,受禮人在接受禮品時,通常大都習慣于當著送禮人的面而立即拆啟禮品的包裝,然后認真地對禮品進行欣賞,并且對禮品適當?shù)刭澷p幾句。這種中國人以前難以接受的做法,現(xiàn)在已經逐漸演化為受禮人在接受禮品時必須講究的一種禮節(jié)。在許多國家,接受禮品之后若不當場啟封,或是暫且將禮品放在一旁,都會被視為失禮之至。在涉外交往中接受禮品時,對此無必要予以注意。
(3)事后再謝。接受外方人員贈送的禮品后,尤其接受了對方所贈送的較為貴重的禮品后,最好在l周之內寫信或打電話給送禮人,向對方正式致謝。若禮品是由他人代為轉交的,則上述做法更是必不可缺的。以后有機會再與送禮人相見時,不妨在適當之時,再次當面向對方表示一下自己的謝意;蛘呤歉嬖V對方,他送給自己的禮品,自己不僅十分喜歡,而且經常地使用。這種令對方感到他的禮品物有所值、備受重視的做法,會令對方極其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