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探究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藝術文獻翻譯論文

時間:2021-06-22 10:30:50 論文 我要投稿

探究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藝術文獻翻譯論文

  1.前言:藝術文獻翻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探究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藝術文獻翻譯論文

  我國的文化藝術是極其豐富且輝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要得到大發(fā)展,除了有縱向的文化藝術傳承,還必須有橫向的、不同文化藝術背景的藝術交流、碰撞、融合,才能充分顯示其藝術的價值。在融入其它民族文化、促進其它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同時,自身也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沖擊以及推動,以獲得不斷的發(fā)展。藝術文獻翻譯是基于文本語際轉換的、跨文化交流的事業(yè),是文化藝術傳承的載體,是民族藝術形式通過兩種語言進行溝通的橋梁。跟其它翻譯形式相比較,藝術文獻翻譯涉及的面更具體,是一種藝術文化向另一民族讀者展示其內容、價值和魅力的過程。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美術、設計、音樂和舞蹈等,以及理論著作,通過讀者和觀眾的視覺欣賞和感悟、對原著的閱讀,原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得到展示和理解。然而,其中的語言范疇必須得到準確診釋,并翻譯成讀者或觀眾的可讀語言。只有這樣,藝術作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解讀,進而完善讀者或觀眾對該藝術作品的欣賞和享受,這就是翻譯作為橋梁的巨大功能。

  2.文化傳承:藝術文獻對文化傳承的重要貢獻

  文化傳承是人們對以往文化積累的肯定,為當今人們所欣賞,然后以各種方式影響后來文化,其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以往文化的強弱和后來文化的需求。例如,我國明末清初時期八大山人的繪畫藝術對后世的影響巨大。范曾的《八仙圖》(1990) ,《觀滄!(1992)等作品,與其以前作品相比,加強了潑墨寫意手法,用色、構圖趨于單純,這是八大山人表現(xiàn)主義畫法中簡約的再現(xiàn)。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不僅對西方,對我國的藝術影響也不小。文藝復興藝術的素材從神轉到人、科學透視法等不僅影響西方藝術,同樣影響中國藝術。因此,文化的傳承首先是該文化具有傳承價值,然后具備傳承的條件,最后由人們主動或被動地去傳承。而其他民族文化藝術在我國范圍內的傳承,或者我國文化藝術在其他民族范圍內的傳承,有賴于翻譯發(fā)揮其獨特的關鍵作用。缺少了翻譯,這種文化傳承就不可能發(fā)生。當然,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客觀地考察譯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動因,分析研究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對翻譯策略和方法的制約,以及譯著對接受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廖七一,2002:106)沒有翻譯的作用,民族間的藝術借鑒只能憑空想象。美國著名漢學家約翰.J.迪尼指出:“每一種語言都從文化中獲得生命和營養(yǎng),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如何將一種語言的內容譯成另一種語言,還必須力求表達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和表達情感方面的習慣!

  黃格勝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當代藝術家、教育家,是漓江畫派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中蘊涵著他對自然景色、藝術、社會、人的精心思考。他的思想存在著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情趣”,筆墨中涉及了現(xiàn)代表現(xiàn)技法及景物,這種主觀的傳承與全新的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理念的結合是一種滲透在畫家文化精神的直接述求。對于黃格勝藝術文獻的翻譯,譯者除了需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之外,還要對文化傳承深入挖掘,了解黃格勝的藝術特點,以及其文獻中的文化傳承意義,這樣譯者才能夠得心應手、下筆有神。

  3.藝術文獻翻譯實踐中的文化傳承

  在進行藝術文獻翻譯過程中,為了保證再現(xiàn)源語(the original text)的文化傳承,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 1譯者應該遵循“信、達、雅”的翻譯原則

  嚴復先生所提出的翻譯原則“信、達、雅”,是我們進行藝術文獻翻譯的原則和宗旨。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民族的特殊文化活動‘翻譯以對原作和原作者的理解為出發(fā)點,譯者對原作內涵理解越透越深,譯起來就越順利!(徐增等,2014:811)在翻譯藝術文獻的實踐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譯者有必要跟原作者充分溝通,尋找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意圖,所運用的創(chuàng)作材料、設備以及創(chuàng)作技巧。只有這樣,譯者才能夠充分診釋原作者的意圖,傳達作品或著作的精髓,使譯文在異國文化背景下也能完美展示原作者的藝術思想。在翻譯黃格勝文獻時,譯者應該了解他的成長經(jīng)歷,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譯者可以閱讀藝術家傳記著作橫格勝的藝術之路》(左劍虹,2009)、藝術理論評論文章橫格勝山水畫淺論》(蘇旅,2007)等。而后,研究黃格勝作品跟西方藝術的文化差異。這樣,對翻譯黃格勝文獻才胸有成竹。不少人在翻譯他的“漓江百里圖”時,譯成‘`AHundred Li of Lijiang River”是不妥的。因為這里的“百里”,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一百華里,而是很長很長的漓江,所以為了靠近“里”的概念,我們可以用西方人比較熟悉的“mile”來表示,最后可以譯成‘`Hun-dred Miles of Lijiang River",這樣更容易讓外國人直觀了解。從文化的差異,通過翻譯的橋梁,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找到最容易接受的途徑。另外,在鎬江百景圖·冊頁》中,評論家陳緩祥有這樣的評述:中國畫發(fā)展至那時,己在畫法上完成了“致廣大、盡精微”的探索,進而在理論上提出了“氣質具盛”的‘求真”的造型要求,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不求形似”、‘求無人態(tài)’、‘胸有成竹”等具體的創(chuàng)作主張(黃格勝,2006:11)。何清新等人深入了解了黃格勝的成長過程、黃格勝的藝術風格和文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最后翻譯成文:At that time } the technique of Chi-nese painting had finished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of Zhi Guang Da } Jin Jing Wei ( both extending to the u-niversality and going into the peculiarity),and then ourancient artists advocated a new painting form that soughtthe real(Qiu Zhen ) with both spirit(Qi ) and quality( Zhi) in art } developing into series of specific opinionson art creation.(黃格勝,2006:12)這一譯文充分體現(xiàn)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所需要的注解式翻譯,讓懂英文的人們領略其中深刻內涵。

  3. 2譯者應該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藝術素養(yǎng)

  進行藝術文獻翻譯實踐和研究,譯者必須具備深厚的外語語言功底和廣泛而渾厚的藝術知識。語言功底是第一要素,沒有這一要素,翻譯實踐就無從談起。之前,進行翻譯實踐的絕大多數(shù)是外語專業(yè)出身的。這些譯者的語言駕馭能力較強,給譯文提供很好的語言保障。然而,語言不僅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文化藝術的載體。對于藝術文獻翻譯而言,深厚的語言基礎只是必備的條件,藝術造詣同樣是極其重要的,譯者兩者必須兼而有之。在談到我國的音樂翻譯現(xiàn)狀時,翁鳳翔就口譯問題闡述自己觀點,認為音樂專業(yè)出身的譯者,善專業(yè),外語功底欠扎實,進行翻譯實踐時力不從心;而外語出身的譯者,音樂專業(yè)知識缺乏,源語中有些精深的`音樂內涵難于用漢語來表達,造成翻譯過程中信息的流失。(翁鳳翔,1999:52)所以,翻譯作品的質量高低取決于譯者對外語的駕馭程度和對藝術的理解力。若兩者都達到藝術文獻翻譯實踐所要求的高度,那么翻譯出來的作品就能充分診釋源語的整體意思和精髓,達到“信’、‘達’、“雅”的境界,使得讀者準確無誤地捕捉到藝術作品原作者所要傳達的概念和意識,理解其中的藝術價值。對于黃格勝文獻翻譯,譯者需要透徹了解中國文化內涵,掌握中國畫的基本知識。黃格勝喜歡寫生,他的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寫生”一詞。在翻譯“寫生”一詞時,譯者應知道它源于西方印象派的“對景作畫”方式,而這一詞出現(xiàn)于宋代。類似這樣的藝術知識,譯者都必須掌握透徹,甚至對中國畫的發(fā)展歷史、創(chuàng)作意圖的形成規(guī)律、作品中所使用的技法、以及對中國文化和人民以至于世界文化和人民的影響,譯者都要有充分的認知。為了翻譯同一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譯者還需了解該藝術家不同時期的思想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譯文同樣具有連續(xù)性。在翻譯張燕根的訪談錄時,澳大利亞SBS電視臺的記者白菲比(Phohe Bai)了解了張燕根的藝術風格。當然,白菲比本身出自藝術世家,對藝術有研究。所以對于張燕根的這段話:“不銹鋼拋光后能反射出周圍萬象,其鏡面中的幻象可隨天氣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人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趣味,拋光的鏡面中映襯出藍天或大海,給人通體透明之感;在白云、綠茵的映襯下,紛至沓來的游人猶如精靈般閃現(xiàn),光怪陸離,亦真亦幻。物體未動,影先動,雖不在海中,給人感覺似在海中,或從海中而來,趣味橫生!卑追票鹊姆g得心應手。她的譯文是:The magic phenomenon will be reflected from pol-fished stainless steel the phantoms in mirror surface al-ways represent varying with changing weather over time.And t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a. For in-stance,the blue sky and ocean can be reflected fromthe mirror surface that engenders a feeling of lucency forthe works or with the background of white cloud andgreen plant thousand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glob-al are twinkle just as elves in an amazing world,(and)the real and dreamy feeling gives people a wonderful ex-perience.這一譯文仿佛出自一個英文藝術家對自己藝術作品的闡述。若沒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很難翻譯得出這么傳神達意的句子。

  3. 3譯者應該了解藝術文獻的特征

  3. 3. 1藝術文獻就是反映藝術本身

  藝術文獻泛指與藝術相關的各類形態(tài)的資料,具有明顯的藝術性。它產(chǎn)生于音樂、繪畫、雕塑、舞蹈、電影和戲劇等藝術種類,對這些藝術形式進行記錄,反映它們存在的時間和作用。這些藝術文獻來源于藝術、服務于藝術、讓藝術得到發(fā)展和升華。這些藝術文獻一旦得以翻譯,將為其他民族人們所欣賞,為其他民族文化藝術所使用,其價值將得到延伸。黃格勝的藝術文獻種類繁多,從年輕時期的習作,到1985年完成的鎬江百里圖》,到2006年完成的鎬江百景圖》等有關文獻,從訪談到學術文章,到畫展,本身就是藝術、關于藝術、反映藝術。他的所有文獻都是漓江畫派的代表。黃格勝的《江百里圖》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廣西的自然地域環(huán)境、民族文化特色當作研究對象的美術作品,是“ark江畫派”真正的開山之作。2011年,在美國國家圖書館,黃格勝作了題為“中國畫歷史暨漓江畫派”的演講,是第一位登上美國國家圖書館講臺的中國畫家,成為第一個用美國國家版權局書號、在美國出版?zhèn)人畫冊、舉行首發(fā)式并由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國畫家。黃格勝教授的美國之行、對宣傳中國繪畫藝術,宣傳廣西文化和“漓江畫派”藝術成就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還有在北京等地展出的“家園”畫展,這些都是很好的藝術文獻資料。這些文獻一旦被翻譯成其他文字,將對傳播中華文化瑰寶、讓外國人了解漓江畫派的藝術精髓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又例如,漓江畫派的另一個實力派成員張燕根2012年10月在澳大利亞悉尼開作品展,在接受澳大利亞SBS國家電視臺記者采訪時所說的話,在藝術界也很有代表性。他說:我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是很獨立的個體行為,很少有人能動搖我的藝術追求,在藝術上我自認為很獨立、很自信,所以我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一貫的、延續(xù)的,是藝術思考和生活體驗沉淀的結晶,是藝術家人格品性的外化凝結。這段話反映了一個藝術家對創(chuàng)作的獨特見解,是很有價值的藝術文獻。

  3. 3. 2藝術文獻存在形式多樣,包括文字、造型、聲音、視頻、圖片等

  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人類的發(fā)展史、人類的文明進程,很大部分是通過藝術文獻來記載和傳承。文學作品、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等語言藝術,對藝術的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了文字的記載,人們對藝術痕跡才能一目了然。澳大利亞巖畫上的圖案符號,展現(xiàn)了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宗教信仰和生與死的觀念。十九世紀錄音技術和照相術、電影等的誕生,讓很多藝術形式能夠以照片和影像記錄的形式保存下來。這些都極大促進并提高人們的視聽享受,對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極大推動作用。黃格勝的文獻包括繪畫作品、訪談錄、論文、視頻等。黃格勝的主要繪畫作品包括《江百里圖》、《漓江百景圖》、《漓江煙雨》、《老屋紀事》等。其中《江百里圖》和《江百景圖》都有很多英文翻譯和評述。有關他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許多評論家己有評述,例如蘇旅的《漓江畫派的審美特征與藝術風格》(《廣西日報》2007. 03. 02),左劍虹的橫格勝的藝術之路》(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年09月)!饵S格勝的藝術之路》的英文版己經(jīng)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因此,要完全展示黃格勝的藝術成就,需要譯者多方搜集材料,多方位翻譯其藝術文獻。

  3. 3. 3藝術性與文學性并重

  文學性是綜合藝術的基礎。(彭吉象,2006:214)很多藝術文獻作品本身就是文學作品,例如史詩、戲劇、電影等作品。荷馬史詩是產(chǎn)生于希臘的世界性長詩,這種敘事性長詩有一人說唱,不斷重復,猶如交響樂一再出現(xiàn)的弦律,給人一種更深的美的享受。2004年美國人根據(jù)《荷馬史詩》制作了電影《特洛伊》( Troy),獲得巨大成功。美國人彼得·斯通依照文獻記載和非凡的藝術想象力,把泰坦尼克號的故事搬上銀幕。電影《泰坦尼克號》不僅在歐美獲得豐厚利潤,還在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各國觀眾中產(chǎn)生泰坦尼克效應,讓多少青年男女追求泰坦尼克式的愛情。中國木蘭從軍的故事,國寶熊貓等都被美國人從藝術文獻中得到靈感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最后以動畫片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藝術文本中的詞匯往往具有隱義、轉喻義的功能,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面義上,特別是在有相當宗教意味的少數(shù)民族曲藝或戲曲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了避諱某些特定的詞,往往會用另一些日常詞匯來替代。如果不理解特定語境下的避諱詞和替代詞,我們的翻譯就會出問題。民俗學者王光榮在一次研討會上,就曾提出譯本需注意末倫曲藝中涉及到的特定用語。比如“下樓梯”是“姑娘出嫁”之意;“出堂”則為“袖子短”是能力差的隱語;至于“大哥”之意,實際上與罵人話同,F(xiàn)在廣西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時推出“侗族大歌”,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壯族也應該有大歌,隨之興沖沖地命名為“壯族大歌”,結果讓壯族同胞哭笑不得,因為壯族同胞寧愿稱之為‘壯族小調”?梢,在民族翻譯中,必須結合詞匯的具體使用語境來闡釋。想當然,就會鬧笑話。我們的傳統(tǒng)國畫,除了畫法和畫的構造以外,題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題字需要深厚的文學功底,表現(xiàn)了作者的文學內涵,這部分也是藝術文獻翻譯的重要內容。黃格勝文獻中,特別是畫中的題跋,除了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還有書法、詩詞等。例如《江百景圖·長卷》的《占鎮(zhèn)流芳》畫卷,在題跋中出現(xiàn)了順口溜“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黃格勝,2006:古鎮(zhèn)流芳)這一順口溜既押韻、工整,在語法上又運用了比喻等手法。我們可以試著這樣翻譯:

  When besieged by soreness recall the Long March’sdistress;and as you kneel under the strain rememberthe old revolutionaries pain.

  這些都要求譯者在了解藝術家所處環(huán)境、有何心境的基礎上,具有很深的文學修養(yǎng),才能翻譯出原味。而張燕根的《天堂之蛋》(木雕,比利時,2002) ,《聽》(花崗巖,南寧民歌湖,2011)、《海巢》(不銹鋼、陶,澳大利亞悉尼,2012),猶如高爾基的梅燕》,都具有很強的象征性。

  4總結

  文化的傳承要求藝術扮演重要角色。藝術文獻翻譯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藝術與翻譯的有機結合。除了藝術家繪畫技法的表現(xiàn)和筆墨顏料等繪畫材料,語言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理論的概括和技法的描述,所以譯者必須選擇充足的、具有價值的、有鮮明代表性的藝術文獻再現(xiàn)源語。這些藝術文獻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沉淀,在本民族人民當中得到普遍認可,許多人己經(jīng)借鑒其作用。這些藝術文獻不僅在本民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他民族中也急迫需要。因為只有各民族的藝術相互交融,藝術家們才更容易找到新的靈感,才能造出新的藝術作品。只有這樣,藝術文獻翻譯才具有意義并實現(xiàn)可用功能。為了完成翻譯,譯者需要具備較深的藝術、文學修養(yǎng),充分了解源語和目的語言的文化藝術背景及所譯文獻涉及的藝術知識及人物關聯(lián),以便使譯文達到“信、達、雅”的標準,為文化藝術的傳播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

【探究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藝術文獻翻譯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文化視域下的聲樂藝術論文10-03

跨文化視域下藝術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10-06

和諧翻譯視域下的翻譯主體間性解讀論文06-18

文山水傣文化的傳承與變遷探究論文10-04

新媒體傳播視域下的體育文化交際論文10-02

探究新時期下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和藝術創(chuàng)新論文10-03

仫佬族文化的社會教育傳承探究論文10-06

文化共存視域下綜藝電影的發(fā)展之道分析論文10-03

“場”視域下的課堂與學習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