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論文
【摘 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總目的。教學質量提高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取決于主客觀的許多條件,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重要的客觀條件,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再優(yōu)越的外部條件也只有在學生對學習活動有需要(即有學習動機)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作用。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學習動機系統(tǒng)的目標,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高度自覺的能動狀態(tài)。因此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本文著重探討了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
【關鍵詞】素質教育 學習動機 興趣
學習動機是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是掌握知識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是教學工作中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一、明確學習目的,啟發(fā)學習的自覺性
學習目的明確,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是特別大的,因此,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當前的學習與祖國的需要和未來的建設事業(yè)聯(lián)系起來,與個人的遠大理想聯(lián)系起來,從而端正學習態(tài)度,形成正確長遠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熱情和自覺性。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對學習的直接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成份。學生對某門學科的重要意義認識得愈深,愈能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識的愿望,從而提高了學習積極性,產(chǎn)生了深入學習的動機。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影響人的動機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彼德羅夫斯基把興趣愛好看成是動機體系的一個結構成分,認為通過對興趣的激發(fā)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做到這一點,在以下幾方面應引起關注:
1.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首先,應當注意的是良好的教學開端。一堂新課的開端,是教師譜寫一首優(yōu)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它起著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重大作用,有助于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學習之中。其次,注意教學內容的適當新穎性。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新穎程度適度的、和自己已有經(jīng)驗有聯(lián)系的內容最感興趣,故此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多在知識的連接點上下功夫。再次,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只有方法靈活多變,才能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并產(chǎn)生興趣向學習對象的遷移
2.要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興趣品質入手,引導他們已有興趣向更廣泛、更集中、更持久、更有效的方向發(fā)展。
3.善于利用學生的間接興趣。如引導學生把對教學活動或對學習結果的興趣遷移到學習對象上來,從而培養(yǎng)起對學習對象的興趣,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三、激發(fā)成就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曾提出過成就動機模式:T=M·P·I。其中T指人的行動趨勢,M指行動者的主觀愿望,P指行動者對成功的期望值,I是成功的可能性。究其實質,就是激勵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并使之轉化為學習上的動力。這與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成功教育”有類似之處。所以,在學校里,教師對學生的一絲贊許,既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肯定,也是對學生做出進一步努力以贏得更好成績或更佳成就的促進,還能夠滿足學生成就動機中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必須注意的是,在強調“成功教育”的同時,不能抹殺“挫折教育”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依靠它促使學生為了自己的名譽、成績等級、畢業(yè)文憑而去勤奮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設想自己的大部分學生能在沒有嚴格而明確的教學要求下自覺地進行學習,完成規(guī)定作業(yè),安分守己地接受考核,這只是生活在幻想中的教師的企望。有些心理學家指出:“考核的動機力量,更多的是在于失敗的威脅,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边@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見,在嚴格而明確的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失敗的威脅也是教師用以調動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策略。明智的方法應當是,將“成功教育”與“挫折教育”穿插而行,適時采用,這樣既不會使學生有“飄飄然”的感覺,也不會使之精神頹廢,意志消沉。當然,也不可走極端,否則會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結局。
四、運用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最先由心理學家威納于1972年提出,其理論依據(jù)是“控制源”理論。所謂“歸因”即指從行為的結果來推究原因的方式。一般說來,人推究出的原因不外下述兩類:當其將某一行動的結果看作是運氣、機遇、命運或別的權威人物的產(chǎn)物時,他們便相信自己處于外部控制(即外因)之下;反之,當個體將這一結果看作是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的產(chǎn)物時,他們便相信自己處于內部控制(即內因)之中,學生亦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常?梢月牭綄W生在考試后的一些談論,其中以報怨自己運氣不好沒有復習到考點,或認為考題太難,甚至說些有人還不如自己之類的話為最多,而從自身找原因的學生卻是鳳毛麟角。他們將失敗的原因統(tǒng)統(tǒng)都歸結到了不可控制的外因上,以期使自身責任盡可能地減少,這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之一。如果聽憑學生將失敗歸因于諸如能力這種不可控制的因素,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聽任失敗,表現(xiàn)冷漠、壓抑、自暴自棄或喪失學習動機,最終達到“無藥可救”的地步。所以,作為教師,應主動地將學生引導至將學習上的成功歸因于諸如努力這種可控制的因素上,這樣學生就會對學習信心百倍,并預期今后會再次獲得成功。
五、適當開展競賽
競賽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手段。教學中適當引進競爭機制,設計安排一些帶有競爭意識的游戲和比賽活動,把知識寓于游戲競爭之中,使學生內心潛在的動機和需要轉入興奮狀態(tài),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也可以為我們探求學生學習動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按其“需要層次”的劃分,人在滿足了“生理、安全”需要后,就要追求“愛與歸屬”的高層次需要,這種需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表現(xiàn)出來的,它讓人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友好的群體中,可以得到其他人的關照、認同,從而產(chǎn)生一種歸屬感。我們要解決學生學習動機問題,也必須要了解學生的這種需要,即在學校情境中,被奧蘇伯爾稱為“附屬內驅力”的成就動機。教師與學生的適當交流,可使學生有一種被認同感,他會認為教師之所以接納了自己,是因為自己有突出的工作(即學習)成績,并且他會利用不斷地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法來強化這一點。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時也可以起到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如能從學生實際入手,深入剖析學生心理,充分激發(fā)其學習動機,而不是用套話、空話去給學生編織所謂的“藍圖”、“夢想”,我相信,這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動機的喚起和加強,還有其他途徑,凡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起激勵作用的措施都可以適當選用。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論文】相關文章:
運用學習動機理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論文(精選5篇)05-10
教育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論文08-15
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初探12-05
創(chuàng)造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動機12-05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