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隨筆:記憶的年味
都說現(xiàn)在年味越來越淡了,讓人更加懷念小時候那熱熱鬧鬧的年,家家戶戶忙忙碌碌的,過年的氣氛也在這忙碌中越來越濃。
過了臘八就是年,一進入臘月,就為過年做準備。早早的,人們就上街囤積年貨,爆竹、粉絲、瓜子、糖果等吃的用的都有。小孩子跟著趕集,睜大了眼睛往服裝店里瞅,等到大人掏錢,才心滿意足的抱著心愛的新衣服回家,端端正正的疊好放在箱子里,等著年初一一早穿上拜年。糖果早早的買回來,一般都會鎖起來,防止還沒過年就被這幫小饞貓偷吃光了,瓜子會多買些,沒事抓兩把嗑嗑解饞。
年關將近,大人們最焦急的是沒有好天氣,家里還沒掃塵。臘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神就能掃塵了,全家人早早起來,把桌子、衣櫥、碗柜等能搬的家具物品全都搬到室外,用干凈的床單蓋起來,再用一根長竹竿,一頭綁上一大把小竹苗,做成一個長掃把,把屋頂墻面房梁一年下來積的灰塵全部清掃干凈,窗戶地面鍋臺爐灶統(tǒng)統(tǒng)清理一遍,工作量可不少。小孩子幫不上什么忙,就里里外外的跑著遞抹布、搬小件的東西,興沖沖地參與迎接這重要的日子。按民間的說法,除了掃除灰塵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的“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也是辭舊迎新的表現(xiàn)。
接下來的日子,一樣不會閑著,磨豆腐、殺年豬可是村里的大事!扒嗖硕垢F桨病,青菜燒豆腐和圓子、年寶魚一樣是過年餐桌上的必備菜,因此,家家都做豆腐,要是一家做不出一模子豆腐的,就兩家、三家互助著一塊做。磨豆腐,首先把黃豆放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去皮后才可以上磨。磨子是由上下兩扇圓形的磨石組成,每扇在接觸面以中心為圓鑿成溝狀,用木棍楔進去,比胳膊還粗的磨桿一頭固定在磨盤上,一頭吊在房梁上,推磨是個體力活,由兩個成年男子來完成,不光費勁,推時間長了還頭暈。磨旁坐個人負責不斷地往磨眼里一勺一勺添加黃豆。一大盆的黃豆要一點點磨下去,三四個小時后,黃豆全部磨成了豆?jié){,盛的滿桶滿鍋?,這就是做豆腐的半成品了。磨好的生豆?jié){用晃包過濾,濾出生豆?jié){放到大鐵鍋里,加水燒開,煮沸,便是原汁原味的豆?jié){。濾下的豆渣拌上辣椒醬和香蔥麻油等佐料,味道也不錯。等豆?jié){煮熟,就給每人盛上一碗,趁著熱喝下去,又香又熱乎,暖暖的滿足感從胃里傳遍全身。大人們喝完了豆?jié){,給大灶再加兩把火,豆?jié){鍋里會結起一層油皮,輕輕地挑上來晾在一邊,一鍋豆?jié){能挑出兩張來。這油皮全是豆?jié){里的精華,晾干后金黃透明,用開水燙了,切成片或細絲,配上蔥絲、香菜,是一道美味又營養(yǎng)的涼菜,下到湯里也滑而不膩好吃的很。“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要用鹵水點。把鹵水化開,往豆?jié){鍋里慢慢地滴,豆?jié){遇到鹵水就開始變化,慢慢變成絮狀又變成塊狀,最后成為涇渭分明的豆腐和水了,要是再接著點鹵水,就點成“老豆腐”了。爸爸說他小時候最愛吃伴著辣椒油和蔥花的老豆腐。點過鹵的豆腐水分還太大,像豆腐腦,要舀到豆腐箱里壓。豆腐箱是個沒底沒蓋的木格,箱底鋪上細紗布,等豆腐腦舀滿后,用紗布包好,上面壓上石頭或鐵塊等重物,逼出水分磨豆腐才是算是完工。如此繁瑣的過程耗時好幾天,人們一年一年樂此不疲,是現(xiàn)在快捷方便的生活無法想象的。沒有冰箱的年代,豆腐磨好后要放在水里養(yǎng)著,隔天換一次水,能吃到正月十五。要是還有剩的,就撈上來,撒上鹽,放稻草上讓它發(fā)霉,做豆腐鹵,這道美食可是我從小到大都抵制不了的誘惑。
小時候殺年豬簡直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哪家殺豬,村里人都來圍觀、幫忙。一大早,家里主婦就燒好了足量的開水,備好接豬血的臉盆,由力氣大的叔叔伯伯們把豬牢牢的綁在卸下的門板上,幾個人按住門板,幾個人按住豬,請來的殺豬匠持著明晃晃的殺豬尖刀,我們都遠遠的躲開不敢看。好不容易等處理干凈了,興高采烈地跟著大人去吃殺豬飯。我們這兒的習俗,有事請人幫忙是要請吃飯的,孩子們最愛跟著去“扛鍋鏟”。殺豬飯卻另有講究,基本是用豬肝、豬肺、大腸、豬血等“下水”和豬肉配上時令蔬菜做的,請來村里廚藝好的大伯大嬸掌廚,菜還沒上桌,香味就引得人直流口水,比年夜飯還美味。大人們拿著碗,給我們一人夾上一碗菜,蹲在墻角吃起來。
煮糍粑炸圓子也是過年的重頭戲。早的二十四五,遲的二十八九,一早就用糯米煮一鍋糍粑,等糍粑涼透了,盛到大盆里,加上鹽、蔥、姜、蒜拌勻揣好,根據(jù)糍粑的多少攪幾個雞蛋,雞蛋里滴上一點香油,雙手洗凈,抹上雞蛋,把糍粑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圓子,倒上大半鍋香油,灶下加火燒沸,把圓子放油鍋中炸至飄起,外表金黃,里面熟透就能起鍋了。除了糯米圓子,還有掛面、蘿卜、山芋、豆腐、藕做的圓子,味道都很好,不過還是以糯米圓子為主。炸圓子也會順便炸一些豆腐果、糍糕、油鍋巴、京果類的'小吃食,作為大人孩子的零嘴兒。小時候的圓子是不放肉的,后來生活條件好了,做圓子都會在糍粑里加上肉,一般是六七分糍粑三四分肉的比例,肉要肥瘦合宜,太瘦了圓子又干又硬不好吃,太肥了不易成型又膩人。剛出鍋的圓子最好吃了,外面酥脆,里面軟糯,以后再回鍋味道總是差了一點。我不喜歡把圓子放飯鍋里蒸著吃,蒸出來的圓子軟塌塌的,沒有酥脆的口感。爸爸愛在炒菜前,把圓子倒在油里炒熱,雖然口感沒有現(xiàn)炸的好,卻也很不錯,圓子下到面條里吃也很好吃。如今生活條件不斷提升,愛吃圓子的人還是很多,足以證明圓子的美味了。
年三十開始,就是過年的正日子了。我們這兒家家戶戶早上都要烀肉的,豬蹄、豬頭、豬肉、老母雞是早就洗凈備好的。早上還沒起床,噴香的肉味就隨著熱氣裊裊升騰,引誘著我們這幫饞嘴的孩子,于是快快起來,端著小板凳坐在灶臺邊守著,只等肉烀好了吃個痛快。這時候大人們都大方起來,大碗的大塊肉隨便吃,眼饞肚飽的我們吃不上兩塊也就膩了。我們這里是中午吃年飯,大人像變戲法似的,變出滿滿一桌子的菜,卻不能立刻就坐下吃,先要貼春聯(lián)。貼春年的漿糊是用元宵面兌水現(xiàn)熬出來的,特別粘。先要爬高上低的刮去前一年的舊春聯(lián),再把紅彤彤的新春聯(lián)貼得里里外外滿滿當當。接著盛鍋里的第一碗年飯送去給牛吃,感謝耕牛一年來的辛勞,然后放了爆竹就開始吃年飯了。對于上午才吃過烀肉的孩子們來說,年飯上豐盛的菜品已經(jīng)沒什么誘惑力,期待的則是飯桌上大人發(fā)的壓歲錢,一般也就一塊兩塊的,
卻已經(jīng)很滿足了。叔伯多的通常要吃好幾家年飯,等吃了年飯,喝喝水聊聊天再歇上一會,同一房頭或同支的人家,大人小孩浩浩蕩蕩的一隊人就要去祭祖了。小孩子雖然不喜歡去磕頭,卻不敢抗議,大人們都非常重視這儀式,還有好多規(guī)矩和忌諱,可不能亂來。
大年初一凌晨,爆竹就斷斷續(xù)續(xù)的響起來,在被窩里實在呆不住,天還沒亮,我們就迫不及待地起床了,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新鞋,心不在焉的扒拉完碗里的掛面和雞蛋,就等著有人來拜年好跟上。我們村都是同姓同宗的,男人一幫女人一幫孩子一幫挨家挨戶的拜年,最先拜年的永遠都是孩子,拜到哪家哪家的孩子就跟著一起去拜年,越拜隊伍越走越大。去人家拜年,說吉祥話,人家樂呵呵的胡亂抓些糖果瓜子塞進小孩兜里,一圈轉下來,所有的口袋都裝滿了糖果,嘴也笑得合不攏?粗@么多花花綠綠的糖果,計劃著一天吃幾個,能吃到哪天,也會拿出一些和別的孩子斗糖或交換喜歡的口味。對我們來說,過年最開心的除了有新衣新鞋,還有吃不完的糖果魚肉。在村里拜完了年,還要帶上紅糖、步步糕等禮物到親戚家拜年,住得遠的親戚家,一般都不通路也不通車,田埂就是拜年的路,上午出門,中午吃頓飯再聊會天就要返回了。整個正月,都在拜年做客,難得有這樣出門的機會,又有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玩的,可高興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這么一句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隨處可見的商超,隨時能吃到的各類美味,物質(zhì)的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和滿足,儀式的精簡,讓春節(jié)變成日歷上一個模糊的數(shù)字,缺少參與感的春節(jié),又怎會有濃濃的年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