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名著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儒家名著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儒家名著讀后感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語錄體對話文體記敘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跡,以及他們心靈的追求!墩撜Z》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chǎn),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墩撜Z》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圣經(jīng)》?鬃拥囊簧踔炼紱]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nèi)绱耸苡媒K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鬃右苍唬骸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是說能養(yǎng)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yǎng)。如果對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是的,孝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yǎng)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對呀,如果只是養(yǎng)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豬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用孝德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币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梢,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笔鍤q,有志于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這一條旨在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思想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成熟,見解也更加完善。不說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樣,也至少是要有一個目標,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時能夠“隨心所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边@幾條則是在告訴我們該怎么學習,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學生,漫漫求學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傊墩撜Z》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儒家名著讀后感2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毫不夸張!墩撜Z》里充滿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歷經(jīng)歲月滄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從《論語》十則中選取他講學習的三則,以達“一粒沙中見世界"之功。
一、子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這一則講了學習中的記憶問題。中國古代多講究人文學科,重耳舌相傳與記誦功夫,所謂“博聞強記"、“過目不忘"皆是這種狀況。事實上,記憶在學習中的地位是的確至關重要的。能夠肯定地說,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學習實際上是透過不斷的刺激,加深對認識對象的印象以求掌握運用之。記憶及其根本與基
礎構(gòu)建了一個人知識儲存的“硬件"。怎樣記憶?重復是不二法門。所謂重復,便是孔子所談的“溫故而知新"。惟有“溫故竹,方能具備新的基礎知識;惟有“溫故"并輔之以思,方能打通關節(jié)、開啟視野,到達“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則講的是學習興趣。事實上,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的話,是全然談不上能夠?qū)λ鶎W的資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處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僅僅憑一時的興趣而無深深的理解與體味,同樣是不能理解其中樂趣的真正所在的,對于該學科也難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學者講究一個“正心誠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僅僅以“心"、“意”之正誠為治學根基,我表示懷疑。因為孔子早已經(jīng)深刻地指出學習的深層次動因。創(chuàng)造力與用心性恰恰來源于興趣。由此觀點,我們也能夠想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畸形對于學生身心的摧殘,能夠想見素質(zhì)教育的緊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trong>
本篇乃孔子最為過人之處。他不只從書本中獲得所謂“死”的知識,更要源頭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功效。因為儒家本來就是一種人世的倫理與學問,所以對現(xiàn)實的關懷遠大于對于“彼岸”的追索。事實上,一個人處于社會中,也就應具備這種情懷。譬如一棵樹,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廣,其枝葉也就越繁茂。感謝語言·感謝文字
人類社會作為—個整體得以不斷地向前發(fā)展,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學習”——在同時存在的人們之問,知識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和發(fā)揚!皩W習"是人類生存和前進的本源性的動力之一,所謂學習便就應是從外面的世界獲得原先沒有的知識,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語言的時代,知識流傳的時間和范圍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傳,千百里的道聽途說,使許多消息離它原先的真相越來越遠,最后只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個古老民族沒有文字信史之前的傳說那樣,一切都變得虛幻縹緲,不可捉摸。遙遠的歷史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之下,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現(xiàn)使一切都改變了。文字寫在竹簡上,刻在石頭上,又從竹簡上被抄到紙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盤上。
道理是樸素而永恒的,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fā)生本質(zhì)上的遷移;我們學習的道理以及學習的實踐,也絕不就應有任何時間期限。
【儒家名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儒家經(jīng)典》讀后感05-19
儒家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3-31
儒家經(jīng)典論語為政讀后感03-31
寫小小儒家讀后感06-24
儒家思想優(yōu)秀讀后感05-15
誠意——儒家經(jīng)典《大學》讀后感600字01-26
經(jīng)典名著讀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