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2-12-16 記者 尚欣佳
囗不科學的學前識字會對嬰幼兒本身和系統(tǒng)的小學識字教學構成損害
囗要糾正教育就是讀書、讀書就是識字、智力開發(fā)就是提前識字的錯誤認識
囗要領會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不要輕信違背科學規(guī)律的炒作
近幾年來,社會上有些人大力提倡零到六歲嬰幼兒識字教育,甚至別出心裁地辦起零至三歲嬰幼兒識字班。他們提出:“嬰幼兒識字比學習說話、學會聽人說話還容易!币恍⿲<覍W者對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一些幼兒園教師和年輕家長雖然對此半信半疑,卻以為學總比不學好。那么,對零至六歲的孩子進行漢字教學是否合乎科學?入小學前是否學習漢字越多越好?學齡前兒童的漢字教育進行到什么程度比較合適?嬰幼兒智力開發(fā)是否就是提前識字?最近,記者帶著上述問題采訪了北師大中文系王寧教授。
記者:近幾年來有些人提出讓零至六歲的嬰幼兒認字。他們說的“嬰幼兒”甚至包括不滿1歲的嬰兒。一些私人印制的廣告和宣傳說:“嬰幼兒識字比學習說話、學會聽人說話還容易”,“識字越早,越能激發(fā)嬰幼兒的智慧”,“能開發(fā)右腦”。這種說法是合乎科學的嗎?您是研究語言文字的專家,近年來,您一直關注漢字教育,提倡識字教學科學化,發(fā)表和出版過很多有影響的論著,能不能談談您對嬰幼兒識字的看法?
王寧:1996年6月1日,教育部開始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是一個對學前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毒V要》規(guī)定了關于幼兒語言教育的內容,其中涉及文字教育的有兩條:“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薄袄脠D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fā)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yǎng)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我覺得這些規(guī)定是根據(jù)國內外的教育理論,聽取總結大多數(shù)專家的意見而作出的。超越這些內容之外的做法,既不符合教育部的規(guī)定,也違背教育學理論!毒V要》通過這些條文,更加明確了識字教育的起點是小學階段,幼兒園只是為小學識字教學做準備。這種準備分兩個方面:一是心理上的,讓孩子們建立對符號的興趣,關注書寫符號,逐步具有文字符號的意識;二是技能上的,條文里提出的“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指的是習慣書本上文字的橫排、分行規(guī)則,懂得頁碼和翻頁,學會利用圖畫了解意義,了解拿筆的手勢和書寫的姿勢等。伴隨著“前閱讀和前書寫”的技能訓練,五至六歲的兒童也會多少認一些字和寫一些字,但這是少量的,也不是學前教育的目標。
至于對零至三歲的嬰幼兒,更不適宜教漢字。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體成長的最關鍵時期,也是他們母語習得的最初階段。嬰幼兒母語習得是一種本能,他們學習說話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學會的,而認字卻要憑借后天培養(yǎng)而成的能力,是一種刻意的行為。怎么能說認字比學說話更容易呢?
記者:有一些家長,出于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情,對嬰幼兒學識字比學說話還容易的說法雖然有懷疑,但在道理上還想不透,您能否講一講有關這個問題的基本道理?
王寧:謝謝您給我這個機會,我一直想有機會就這個問題和老師、家長們交流交流。首先,從學說話與學識字所需的智力水平來說,古今中外,每一個正常發(fā)育的人都是學說話在先,學識字在后。因為識字是比學說話需要更高智力的活動。國內外語言學家、人類學家經(jīng)常拿兒童母語習得的規(guī)律說明人類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是因為兩者確有相通之處。人類的進化歷史告訴我們,不論哪里的人群,都是先有語言后有文字的。語言是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從有人類起,就開始有語言,而文字則是有語言后經(jīng)歷了幾百萬年才產(chǎn)生的。這足以證明,對人類的童年期來說,文字的產(chǎn)生和應用是比語言的發(fā)生和習得更高級的活動。從這里足以說明,兒童學認字絕不會比母語習得更容易。這本來是一個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識,卻被一些人搞亂了。
第二,從文字的性質和它與語言的關系來說,所謂“嬰幼兒識字比學說話還容易”也是不科學的。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tǒng),因此,它必須依存于漢語。對語言來說,漢字符號是第二性的。人們常說漢字有形、音、義三要素,其實,只有“形”才是漢字的本體,而“音”與“義”是它從漢語的詞里承負來的。漢字必須把它的字形跟詞的音和義發(fā)生了關聯(lián)才有它的記錄和傳導作用。完整的識字過程,是把漢字的形體和詞語的音和義都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把口語詞轉化為書面語詞的過程。“識字”不是僅僅認得形體,還必須跟它代表的詞的聲音、意義聯(lián)系起來。只是認得字形,不跟語言里的詞聯(lián)系,不能叫“識字!币虼,漢字的學習必然也只能滯后于漢語的習得。通俗點說就是,只有先學會說話,然后才談得上把紙上寫的字跟嘴里說的話聯(lián)系起來。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宣傳“嬰幼兒識字比學習說話、學會聽人說話還容易”,是絕對沒有道理的。
記者:有家長告訴我們,他們確實看見自己不滿周歲的孩子憑借聲音或顏色、圖形把寫著漢字的字片挑出來,請問這是不是識字?其中的道理怎么解釋?
王寧:有一些私人運作的廣告和宣傳材料,把孩子憑借聲音或顏色、圖形的多次重復挑出指定漢字的字片來,叫做“識字”。他們還培養(yǎng)了一些這樣的“范例”,表演給家長看,吸引家長帶嬰幼兒來“識字”。其實,這是一種假象。兒童對漢字字形的感受比對音和義的感受強,對音的感受又比對義的感受強。這是因為,漢字是方塊字,簡單的字形容易引起兒童的視覺聯(lián)想。這種視覺聯(lián)想,如果不是跟音和義聯(lián)系,而是跟其他別的什么形象聯(lián)系,一時可以偶然記住字形,但不是識字。
孩子可以記住一個蘋果,一塊巧克力,蘋果和巧克力可以成為兒童的經(jīng)驗,他會保留這個記憶;一個沒有跟意義聯(lián)系的筆畫組合跟孩子的生活毫不相關,他很快就會忘記。意義的感受必須在親自體驗之后,意義與語音的結合是思維的成果,是與生活經(jīng)驗和理解分不開的。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他們的心理詞典,必須是他們的經(jīng)驗所覆蓋、懂得意義的詞語才能進入心理詞典,一個字關聯(lián)了某一個兒童心理詞典中的詞,才是他的“已識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日”是一個構形很簡單的字,看到這個字,會使兒童聯(lián)想到窗戶格、地板磚、雙層抽屜、上下推拉的黑板等等……如果在這種聯(lián)想的基礎上,再加上實物、圖形和經(jīng)常重復的聲音,是可以讓兒童直接或間接把字形記住的。但如果不懂它的意義,只是認識形體,這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跟識字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字形而言,“日”似乎很簡單;但是,“日”是一個在兒童心理詞典中組詞量極少的語素,在現(xiàn)代漢語里又不能單用,類似“星期日”這樣的詞,單獨把“日”(語言學上管這種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能單獨運用的元素叫做“不自由語素”)抽出來,它的意義和文化內涵相當復雜,難以被兒童理解,所以,嬰幼兒真正把這個字和它記錄的詞聯(lián)系起來便無由做到。漢字字形與音義的結合絕不能超越兒童的語言能力,有形而沒有與語音結合,有音形而不懂其為何義,這種純粹的字形偶然過一過孩子的腦子,和他們看見一些不理解的圖形一樣,怎么能叫“識字”!
記者:有些家長說,即使零至三歲嬰幼兒學識字不可能比學說話、學聽話還容易,但是,讓孩子提前識字,即使僅僅記住形體,達到“半識字”的程度,是不是也可以減少將來學習的難度,多少有點好處呢?
王寧:這里我們還要講一講另外一個道理。盲目提前識字年齡,超越了應有的語言能力發(fā)展,由于自發(fā)的聯(lián)想,會把漢字的字形,與那些和語言無關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在孩子頭腦里,與字形的關聯(lián)物是隨意選取的,因此,每次的聯(lián)想都可能變化,加上這些字形沒有跟語言結合,因此沒有使用的價值,那些假象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如果容許一些出于商業(yè)目的的人在社會上胡亂辦什么“嬰幼兒識字班”,讓還在咿呀學語的嬰兒去接受那些胡亂的所謂“識字教育”,或者利用我們的幼兒園做一些不合程序的識字操作,教一些不合規(guī)范的識字內容,個別孩子也許能記住那些字形,但后果卻令人擔憂。當小學識字教學系統(tǒng)開始時,老師面對的不是清一色的零起點兒童,而是面對一些在學前時期接受過五花八門“嬰幼兒識字”的學生。這必然給小學教育帶來兩種危害:首先是孩子思想混亂。孩子們上小學后受到的正規(guī)教育與以前存留的自發(fā)聯(lián)想一旦沖突,必然產(chǎn)生思想的混亂,由于六歲兒童還不能準確表述自己聯(lián)想的前后差異,這種混亂是不容易覺察的,不能得到老師的糾正,因此危害更大。其次是對正常教學的沖擊。那些不合程序的識字操作和不合規(guī)范的識字內容會在無形中沖淡正確的識字教學,產(chǎn)生對老師實施正常小學識字教學的干擾,變成一種教學的負效果。
特別是,一些人為了誘導年輕父母讓孩子早識字,不惜歪曲一些文字學理論,編造漢字的理據(jù),進行一些完全錯誤的、不規(guī)范的“識字”教學。漢字在很早就已經(jīng)形成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構形系統(tǒng),他們偏說“漢字以會意字為主”;把漢字的表意性質和會意造字的方法混同起來。他們編造漢字的理據(jù),比如說,現(xiàn)代漢字“要”字是由一個叉腰的人體形象隸變?yōu)樯厦媸恰拔鳌毕旅媸恰芭钡摹盁o構意字”(也就是字形沒法直接講的字),他們望形生義,編造說“要”是“西方的女人”;“餓”字左邊從“饣”(食)右邊從“我”得聲,是一個典型的形聲字,他們偏要把它講成“我餓了要吃”,把聲符“我”硬說成“你我”的“我”……等等。孩子學了這些錯誤的東西,上小學后與教師教的不可能一樣,會造成心理上和知識系統(tǒng)上的混亂。
記者:有些家長認為,零到三歲的孩子認字是早了一點,但是讓五六歲的孩子多認一些字,可以早讀書,早成才。您怎樣看這種想法?
王寧:少數(shù)對漢字特別有興趣的孩子,主動要求多認字、早閱讀,我們當然可以在正確的語言文字學和教育學指導下提前讓他們識字,但一定不要勉強,更不要按照家長的意愿人為規(guī)定認字的數(shù)量,只能順著他們的興趣因勢利導。不然,就會讓他們“倒胃口”,F(xiàn)在是信息社會,漢字的招牌、廣告、屏幕、封面……到處都是,如果孩子們注意了上面的字,提出問題,家長完全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像《綱要》說的那樣,“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钡牵徽搹暮⒆拥娜姘l(fā)展看,還是從大面積基礎教育的規(guī)律看,都不宜把大量識字當成一種任務強加給孩子。
在幾千年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家長和老師都容易有一種潛意識認為:教育就是讀書,讀書就是識字。所以,學前教育既然要提前開發(fā)兒童的智能,當然就是提前識字。中國人不是把“讀書”當成“上學”的同義語嗎?這種觀念至今還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其實,這個看法是很狹隘的。
在普遍的情況下,早識字并不一定就早成才,F(xiàn)實生活中,有的識字早,小學、中學、大學一路順風;也有的識字早,卻小學、中學念得困難重重?梢娛欠癯刹排c提前識字沒有必然聯(lián)系。有些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了小學,在認字上可以趕在其他孩子前面,因此不斷提前識字的年齡,家長之間還互相攀比孩子在上小學前的認字數(shù)量。其實,他們沒有好好算一筆賬,也沒有從反面全面想一想:孩子的身心成長要靠時間的積累,而兒童成長的時間和精力、家長培養(yǎng)兒童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是一個定數(shù)。這些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應當花在收效最大的地方。一些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超越孩子實際能力的教育措施,不但不能達到實際效果,而且占有了孩子們的時間和精力,使適合這個年齡段的教育內容被削弱、被擠掉,還給孩子無形之中增添了許多心理壓力和實際負擔。我在這里要提醒家長,提前識字最大的危險是使孩子們面對那些強生記憶的符號,產(chǎn)生對學習的厭倦。家長們再認真想一想:即使你們的孩子提前認了幾個字,他們到了小學,對識字的新鮮感和濃厚的興趣卻被扼殺,這對孩子是否有益?我們從目前已經(jīng)進入中學、大學的孩子那里了解到,有些當年入學前認了幾百個甚至更多字的孩子,帶著那些學得不深不透的“字”進入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一學課本,總覺得有些字似曾相識又模模糊糊,因為似曾相識,沒有了初識漢字的新鮮感、成就感,就不注意聽講;模模糊糊又不注意聽講,得到的知識老是不清晰的。小學階段漢字教育的功能不是只認幾個字,還要通過認字培養(yǎng)對漢字規(guī)律的初步感受,對中國文化的初步了解和熱愛,這樣一來,孩子該得到的,不是得不到了嗎?
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超前識字也會加劇應試教育帶來的負擔過重。現(xiàn)在中小學生學習的繁重和辛苦已經(jīng)達到超飽和的程度,超前識字實際上就是把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時期再向前延伸,即把本來應當在小學學習的內容提前到學齡前,侵占了孩子童年的玩耍時間、“透支”了嬰幼兒的精力,卻不能取得小學或中學階段的優(yōu)勢。人們可以想一想,你提前一年,他提前兩年,一直提前到嬰兒;你增加10個字,他增加100個字,什么時候是個頭兒?難道我們要讓社會上每個人都沒有童年嗎?這難道是對后一代的愛護嗎?這實際上是對自己最愛的孩子的冷酷無情!把教育變成完全是拼時間、拼體力的活動,完全違背了人類教育的本來宗旨,這與我們的初衷不正是南轅北轍嗎?
記者:現(xiàn)在提倡早期智力開發(fā),一般年輕父母一說到智力開發(fā)就想到讓孩子先認一些字。您既然認為學前兒童特別是三歲前嬰幼兒識字并不合乎科學,那么,早期智力開發(fā)如何進行呢?
王寧:提出和重視學齡前教育,是人類教育思想進步的表現(xiàn)。嬰幼兒教育包括很深厚的內涵。我不是專門研究學前教育的,但我很贊同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先進理論主張。十七世紀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盡可能的不是從書本中,而是從天、地、草、木中獲得自己的知識!鼻疤K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把孩子帶到藍天下、森林里、河流邊,通過童話、幻想和游戲,引導他們進入周圍的世界,每天都發(fā)現(xiàn)一點新的東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為走向思維和語言的源泉。因為,孩子不是簡單的知識儲藏器。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孩子)只是一種頭腦里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边@些都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上述教育家的主張,實際上是對人類社會長期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總結,總括起來,學齡前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否可以歸納為:適應自然,尊重個性,培養(yǎng)能力,健全人格,豐富思想,全面發(fā)展。這些說法,與我們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終身教育是一致的。
做游戲、聽童話故事、聽音樂、在大自然中游玩……人類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這些讓孩子玩樂的活動,包括一些具體的游戲項目,看似盲目、自發(fā)、隨意,其實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學原理和很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的。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認識自然事物,自然地學會觀察,并進一步增強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各種游戲,其實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動手的游戲促進大腦發(fā)育,鍛煉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有的還含有簡單自然的數(shù)理計算。跑動的游戲煅煉身體的平衡能力和靈活性,提高身體素質。這些游戲還都能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調合作能力,鍛煉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聽童話也是孩子的一種樂趣,童話融有人類文明、自然知識、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兒歌、民謠、民歌等文學形式,內容豐富、樸實明白、自然易懂,寓教于樂,也是古今通用的教育形式。聽好的音樂可以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質,細膩、高尚的情感,F(xiàn)代有了更好的條件,聽音樂、看圖片有更寬廣的選擇范圍。至于搭積木、拼拼圖……都是既動手又動腦,既培養(yǎng)空間平衡、組織結構能力又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的游戲……許多玩具本身看似簡單,卻寓有很好的教育學的道理。兒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學習,最好的智力開發(fā)。它是適應孩子既好動又好知的天性,用人類千百萬年來的經(jīng)驗和知識在實踐中融合調整發(fā)展起來的。它是為孩子在將來的生存活動、社會活動,以及系統(tǒng)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做一個心理、生理和智力機制的準備。智力開發(fā)只是人生多種開發(fā)(情商開發(fā)、動手能力開發(fā)、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開發(fā)、智力開發(fā))的一種;而識字教育,假如是正確的合理的識字教育,也只是智力開發(fā)這些具體內容中的一個很小的局部,怎么能把智力開發(fā)和超前識字等同起來呢?我們有什么必要剝奪了孩子們高高興興地融入大自然、快快樂樂地去做去想去玩的主動性和寶貴的時間,而要在他們腦子里提前塞上一些馬上用不著的漢字呢!
記者:您講的道理很明白,也很有說服力,但為什么有些人還在大力提倡嬰幼兒識字呢?
王寧:我想,這里面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有一些專家和教師,基于對學前教育內容和功能的估計,希望加快認字的速度,所以希望在這方面做一些實驗。這應當是好事。但是,即使實驗,也應當首先在少數(shù)有條件的幼兒園,由一些對漢字科學和教育科學都具有一定水平的老師來實施,而且要及時總結,檢驗效果,不可急于大面積推廣。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大力提倡嬰幼兒識字的,恰恰是那些私人機構的商業(yè)運作。他們用虛假的廣告欺騙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搶占幼兒教育的陣地;他們打著名人的旗號,片面引用專家的論述來營造市場;他們出版自編的“教材”,兜售自己的所謂“著作”,以達到賺錢的目的。只要看他們宣傳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就可以知道那些人是既不懂文字學,又沒有教育學常識的。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我們國家千秋萬代的事業(yè),是政府、家長、老師和全社會都應當密切關注的大事。學前教育是為基礎教育做準備的關鍵時期。這種違背科學、有害無益的商業(yè)運作,難道還能任其再擴大下去嗎?
(注:王寧,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九屆政協(xié)常委)
[莫急功近利 警惕扭曲的超前教育]相關文章:
2.警惕的近義詞
3.警惕血栓的四宗罪
5.鞭長莫及造句
6.莫言的人生語錄
7.變化莫測的造句
8.用鞭長莫及造句
10.莫言人生語錄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