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云
教學目標: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點實詞意義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對比闡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運用這種方式闡明事理;
3.了解孟子“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評價這種思想。
教學設(shè)想:
1.學情:這篇短文,學生應(yīng)該能從文中發(fā)現(xiàn)全文思想的中心句,進而把握文章主旨?赡苁箤W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過兩次假設(shè)性的對比,就能把“與民同樂”的大的觀點論證出來了,是不是有說服力呢?教學上應(yīng)該聯(lián)系實例,并通過練習,掌握逐步推理的論證方式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技巧,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論述的強度。
2.教法:誦讀法、練習法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彼倪@種“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論述。事實上,在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忙于稱霸,不但沒多少閑工夫來考慮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齊王面前,向他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這無疑是一次挑戰(zhàn),至于結(jié)果如何,還是讓我們來看課文吧--
二.整體感知
1. 學生齊讀課文,老師正音、正句。
2. 學生齊讀,,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3.對文中的一些文言語法現(xiàn)象,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見詞語、古今異義現(xiàn)象等加以摘錄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義、辨析其用法,以加強文言知識和語感的積累。
預(yù)習內(nèi)容:
① 虛詞用法歸納:
于:暴見于王
寡人之于國
今王鼓樂于此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以:王語暴以好樂
暴未有以對
斧斤以時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義
險以遠,則至者少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
先帝不以臣卑鄙
則: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也:寡人非好先王之樂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② 實詞:
非: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諸: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投諸渤海之尾
諸路人馬
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
徐公來,孰視之
若:不若與眾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彼與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若屬皆且為所虜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若夫淫雨霏霏
得:可得聞與
……往往有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舉: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舉疾首蹙顎
戍卒叫,函谷舉
舉賢不避子
見:莊暴見孟子
府吏見丁寧
徒見欺
見笑與大方之家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
1、 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shù):借題(樂)發(fā)揮、兩幅畫面、正反對比、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民本思想:與民同樂、施行仁政
3、 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技巧,與現(xiàn)實結(jié)合,布置作業(yè)
二、導(dǎo)入:
回顧中心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稱霸、戰(zhàn)爭連年、生靈涂炭,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且形成了一個政治思想體系,他極力提倡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一個枯燥話題,說得不好會變成說大道理,不但不能讓君王接受,還會使他們反感。
三、分析:
1、 文中孟子與齊王對話傳達自己思想的是第二部分,可是為什么前面要加上一段,并且這一段講的是莊暴和孟子的交談?這一段能不能省略,為什么?
明確:給孟子一個找齊王談話的切入口
引出話題“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制造懸念,好樂與國家治理得好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莊暴難以回答的問題,孟子迎難而上,說服齊王,反襯出孟子論辯高明。
2、孟子見到齊王,緊接與莊暴的談話,從好樂談起,誰知話不投機,齊王竟然變了臉色沉下臉說自己“喜歡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齊王聽到孟子說“好樂”一事,為什么會變了臉色呢?
猜測:孟子不該問自己好樂的事情;
齊王羞愧,自己不應(yīng)該喜歡世俗音樂
齊王惱怒,莊暴不應(yīng)該把自己好樂的事情告訴孟子
4、 齊王知道孟子是主張先王之樂反對世俗之樂的,(儒家歷來重視禮樂,認為音樂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從音樂可以考察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先王之樂用來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國家,鞏固政權(quán)的手段,反對把音樂作為單純的娛樂活動)當孟子問到這件事情,齊王變了臉色,正面直接回答說我喜歡的就是世俗音樂,這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場對立起來了。等于堵住了孟子的嘴巴,讓孟子無話可說。
孟子的詢問顯出被動。
如果孟子按照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在此規(guī)勸齊王,效果一定可想而知?墒敲献哟诵幸f的內(nèi)容并不是發(fā)表自己對音樂的看法,他是要借樂(yue)說樂(le),所以他馬上說……(齊讀)“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
這樣說有什么好處?
明確:迎合齊王;
引起齊王的興趣;
改變了談話的氣氛(緩和緊張氣氛與齊王的抵觸情緒);
并且巧妙地把談話從音樂引導(dǎo)與民同樂的政治領(lǐng)域。
然后補充一句,今之樂猶古之樂。今之樂有雅有俗,古之樂有雅有俗,跟先王之樂和世俗之樂不是一個概念,孟子故意偷換概念,激起齊王的興趣,引誘他馬上說,我能夠聽聽你的高見嗎? 察言觀色 化被動為主動。
5、 兩層鋪墊,“不若與人”“不若與眾”,這兩個問題一問,齊王自然回答說與大家一起欣賞音樂是快樂的,孟子在前面化解了齊王的抵觸情緒以后,把主動權(quán)牢抓在手,給齊王兩個答案明顯的小題目,誘導(dǎo)齊王在思想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
在由音樂到快樂之間,有了一個巧妙過度,這叫誘敵深入。
6、 既然已經(jīng)由音樂到了快樂問題,那么孟子干脆就說,我來給你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吧,下面他說的所有話,可以概括成兩幅畫面:
對比手法的運用:兩幅畫面
鼓樂、田獵于此, 疾首蹙顎--悲慘圖景 反面
(管樂之音,羽毛之美)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正面 對比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只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兩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對比,揭示是否與民同樂帶來的不同的政治效果。作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們能夠欣欣然有喜色,能夠關(guān)心自己愛戴自己,那么就要與民同樂。齊王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張,也沒有什么辯駁之辭,因為自己之前也親口說過,欣賞音樂的快樂要大家一起欣賞才好,那么自然就是與民同樂咯!兩幅畫面的對比更加沒法駁斥,難道你喜歡百姓們看見你就頭痛?
7、 得出結(jié)論,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能統(tǒng)一天下。
點題,原來齊王好樂和齊國政治有這樣的密切關(guān)系
孟子說服藝術(shù):借題發(fā)揮 誘敵深入 兩幅畫面 正反對比 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三、孟子的仁政在當時能否實施?有什么意義?
四、練習鞏固:
1、學以致用:有一個同學熱愛電子游戲,幾乎不能自拔,請你運用孟子談話的技巧(借題發(fā)揮、對比手法)對他說一番話,嘗試把他說服。把對話設(shè)計做在作業(yè)本上。
2、關(guān)于與民同樂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現(xiàn):
板書設(shè)計:
莊暴見孟子
高明的論辯藝術(shù):借題發(fā)揮 誘敵深入 正反對比 環(huán)環(huán)相扣
音樂--樂樂--快樂
鼓樂、田獵:
疾首蹙顎 怨--不與民同樂
欣欣然有喜色 愛--與民同樂 正反對比
與民同樂,則王矣
作者郵箱: cljed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