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的分析工具
“物象”:大雁、藤、月亮、……
“意象”:恨、別、思舊、嘆逝……
“興象”:
中國文論史上,“興象”這一范疇,是由殷璠首次提出的。在《河岳英靈集敘》中,他不滿于南朝那種“理則不足,言常有余,都無興象,但貴輕艷”的詩風(fēng),于是提倡興象!逗釉烙㈧`集》的評語中就多次用“興象”評詩。
興象的興,是詩興,即詩人緣事、緣物而興起的情思,它不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常常帶有直覺的色彩。這種情思,既是當(dāng)境而生,便極易和客觀物象融為一體,因此,它和景物交融而成的興象,就具有自然、簡潔、情與景會,而又無跡可求、意味雋永的特點。
胡應(yīng)麟在《詩藪內(nèi)編》中更明確指出:“盛唐絕句,興象玲瓏,句意深婉,無工可見,無跡可尋。中唐劇減風(fēng)神,晚唐大露筋骨,可并論乎?” 并提出了興象高遠(yuǎn)、不可執(zhí)著的觀點。清代王士禎《池北偶談》對“盛唐諸家興象超詣之妙”有更深的體察和說明:
樂天作《劉白唱和集解》,獨舉夢得“雪里高山頭早白,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為神妙,且云此等語在在處處應(yīng)有靈物護之。殊不可曉,宜元、白于盛唐諸家興象超詣之妙,全未夢見。
像“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樣的詩句,雖然有意、有象,但顯然是著意以物象為比附與象征,即按意以入象、拉象以就意。這只是意象,而不是興象。
盛唐諸家的詩,具有“興象超詣”的優(yōu)點,“超詣”就是心和物的自然契合,無著意的比附。這樣的詩,才有殷璠所說的“興遠(yuǎn)”、“旨遠(yuǎn)”和“趣遠(yuǎn)”的特點。
“意境”:
“境生于象外”的命題:“詩者,其文章之蘊邪?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繆,不容秋毫。非有的然之姿,可使戶曉;必俟知者然后鼓行于時!保ā抖衔淞昙o(jì)》)這句話的意思是:詩應(yīng)屬于語言文學(xué)中最富蘊藉的一種形式吧?欣賞有意境的詩,得意(義)須忘象(喪言),所以十分微妙而難以做到;詩歌的意境產(chǎn)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所以好詩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不免曲高和寡。不下一番功夫,是不可能區(qū)分“境”與“象”的微妙差別的,俗話說“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境”和“象”即使只有毫厘之差,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意境不是確定的“象”,它沒有“的然之姿”可以讓普通人家喻戶曉;只有等到高明的讀者(“知者”)到來,這種有意境的詩才能讓人賞識從而流行于世。劉禹錫認(rèn)為,“非有的然之姿”的意境,與一般藝術(shù)意象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不確定性、含蓄性和多層次性,它在“虛”與“實”的統(tǒng)一中更為偏重于“虛”的一面。
劉冰
[中國詩歌的分析工具 (教師隨筆)]相關(guān)文章:
1.中國詩歌分類大全
3.教師工作隨筆
4.歷史教師隨筆
5.音樂教師隨筆
7.中國詩歌的分類
8.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9.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10.幸福工作教師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