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若秋
中學語文課上,教師一般都要介紹文章的作者。為什么?目的至少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文學是人學,言為心聲,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反映,要了解文章中反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題,就必須知人論世,披文入情。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時代或處境,設身處地地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才會對文本有較全面的深刻地理解,理解文章中那些細微的東西,理解敘事、描寫與抒情的關系,理解作品的主題。其次,作家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時代的印跡,作家的情感,本身帶有時代的特征,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時代或處境,才能準確地體會到作家在文章中蘊涵的感情。還有,因為學語文不僅學知識,還要學做人。任何一個熱愛祖國的作家,透過背景可以窺視到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正確體會作家的品格和情操。
所以,我以為,介紹作家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因為作家的情感,本身帶有時代的烙印,所以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時代、處境,了解他的思想、品質(zhì)、人格,才能準確地體會到作家在文章中蘊涵的感情。所以,介紹作家時教師一定要傳達必要的信息。
例如,對《世間最美的墳墓》的作者,讓我們比較以下兩種介紹: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的文學家,猶太人。二戰(zhàn)中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巴西。1942年2月2日,他與妻子一起自殺,以一個弱者的絕望與悲憤,向人間的罪惡與不義發(fā)出無聲的沉重的控訴。主要作品有:詩集《銀弦集》,傳記《羅曼羅蘭》、《三位大師》,小說《焦躁的心》、《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等。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人,心地善良、純樸謙遜、才華出眾、品德高尚的優(yōu)秀作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之一。他出身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但他關心民眾命運,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滿人道主義精神,憎惡強權(quán),鞭笞獸性的殘暴,贊美人性的美輪美奐,“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他于1928年訪問俄國,適值托爾斯泰誕辰100周年,于是拜謁了托爾斯泰墓,寫文章表達自己真摯懷念、贊美之情。1941年夏,他離開炮火連天的歐洲,流亡巴西,希望牧歌般的鄉(xiāng)居能夠給他寧靜。
前一種介紹無疑尚缺少一些有助于理解作品的關鍵信息:因為它不能使人明白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崇敬、贊美托翁。后一種介紹因為補充了一些作者與托翁出身、身份、行動、思想以及他們兩個人在各自作品中表現(xiàn)的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之處:茨威格出身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茨威格關心民眾命運,同情弱小,托爾斯泰對貴族生活抱批判態(tài)度,努力尋找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等等。這樣,學生就容易明白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崇敬、贊美托翁。這就等于給理解文章中的內(nèi)容及文章抒發(fā)的感情作好了鋪墊。譬如,作者為什么贊美托爾斯泰把自己的墳墓修建在“離塵囂的樹林中”?目的是希望讀者聯(lián)想起主人生前追求平民化的簡樸平凡普通生活,深感被聲名所累寧可放棄貴族生活而離家出走的行動。因為托爾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養(yǎng),遠離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沒有罪惡的理想社會。由于生前沒能實現(xiàn),他希望在這遠離塵囂樹林中實現(xiàn)他的愿望--親手栽下的樹能給他帶來遠離世俗疏遠貴族的真正的幸福。作者為什么要特地強調(diào)墳墓上“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不留姓名”?目的是在希望讀者聯(lián)想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誠而大膽抨擊宗教虛偽被教皇驅(qū)逐的結(jié)果,主人生前深感被聲名所累寧可放棄貴族生活而離家出走的行動。為什么作者說三個偉人的墳墓都不如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莊嚴肅穆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人的心靈?因為作者認為托爾斯泰生前力求簡樸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養(yǎng),追求沒有罪惡的理想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更偉大。一生追求、死不渝的精神更感人,因而樸素的墳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劇烈震撼人的心靈。
(二)知人論世,披文入情,就是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時代或處境,透過背景去窺視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設身處地地去分析和理解作品,理解文章中的細節(jié),理解敘事、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比較地接近于作者的原意。所以,語文教師在介紹作家的時候一定要傳達準確的信息。
例如,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看法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足。有人認為:,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如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庇腥苏J為,“將朱自清的不平靜僅僅歸因于蔣介石叛變革命的黑暗現(xiàn)實是不全面的”,還有“心懷疑懼”、逃避現(xiàn)實的傾向。有人認為應把《荷塘月色》作為純粹的美文來賞析,文章是指向景物美、指向女性的外在美青春美內(nèi)在美。也有人認為,由夫妻沖突摩擦而引起的“頗不寧靜”,作者于情感生活上有難言之隱,文章抒寫了向往美滿和諧家庭生活的感情。有人認為,《荷塘月色》的“真意”是在要抒發(fā)月下暫得的逍遙之樂與行暫的人生的自由感:黑暗和丑惡是暫時的,生活和生命是永恒的,美麗的,一個人最好是師法先民,躲開現(xiàn)實,才能戰(zhàn)勝迷惘,獲得心靈的寧靜。
這里,后三種看法,顯然是置作者所處的具體時代、處境于不顧,純粹地就文論文。綜觀五種看法,都是教師沒有傳達準確的信息造成的。1927年,全中國也不能說是“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生活的北平,當時就是在軍閥統(tǒng)治之下,其黑暗統(tǒng)治和白色恐怖,是比當時的國民黨統(tǒng)治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叭.一八”慘案,絞死李大釗,槍殺邵飄萍,一系列殘酷鎮(zhèn)壓知識分子的暴行令人膽戰(zhàn)心驚、不寒而栗。至于“心懷疑懼”說,也是過高地估計了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作者當時的思想境界。因為我們知道,朱自清是一個僅只愿意為自由民主而犧牲,但不愿意為任何“黨”去作無條件的犧牲﹑不愿意去按照任何“黨”的方式而生活的、想“自出新裁”的﹑崇尚自由的知識分子,他不會想“進”而加入共產(chǎn)黨,也不會“退”而加入國民黨。他是一個在“三 一八”慘案后寫過《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揭露段祺瑞執(zhí)政府罪行的富有正義感的血性青年,他會有逃避現(xiàn)實的傾向嗎?1925年到北京后他親歷親見了軍閥的屠殺知識分子的事實,他會無動于衷嗎?如果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能準確地告訴學生背景資料,學生對作者“心里頗不平靜”的原因和文章的主題自然就有比較恰當?shù)睦斫。即不會把它當作純粹的寫景美文來賞析,也不會以為它僅僅是抒發(fā)月下暫得的逍遙之樂與暫時的人生的自由感:更不會認為,由夫妻沖突摩擦而引起的“頗不寧靜”,文章是要發(fā)泄家庭生活的難言之隱。
作者郵箱: wangjing08092002@yahoo.com.cn
[漫談語文課上的作家介紹(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1.作家如何自我介紹
2.漫談清高與金錢
4.漫談中秋散文
9.關于雨的作家散文
10.語文課文開天辟地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