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古代詩歌五首
1.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2.朗讀、背誦、默寫這五首詩歌。
3.注意朗讀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4.學會賞析詩歌,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本課為3課時。
登幽州臺歌
1.易錯字
愴然(chuàng) 涕下(tì)
2.詞語釋義
幽州臺:即薊北樓,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過去。
古人、來者: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眼淚。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
【文題解說】
這是一首古詩,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靈活。
【創(chuàng)作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nèi)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臺上,吊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
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
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漓又余音繚繞。
1.感受品味本詩遼闊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
2.背誦全詩。
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本詩的意境。
2.對古詩詞知識方面的知識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重點】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全詩。
【難點】
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導入資料助讀朗讀詩歌品詩詩歌總結方法
導入一:激趣型
[設計意圖] 通過黃金臺的引入,讓學生的認知產(chǎn)生懸念,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為明君圣主的代表,黃金臺也成了明君圣主禮遇賢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臺,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出示課題、作者)
導入二:談話型
[設計意圖] 通過談話,揭題激趣。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這個詩人是誰嗎?
一、資料助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
【課件出示關于作者和作品的情況,然后,教師指名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加深印象!
1.關于作者: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
2.關于作品:《登幽州臺歌》是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這首詩通過抒發(fā)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3.關于背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朗讀等內(nèi)容,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閱讀全文,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礎。
(一)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待上課時解決。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二)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nèi)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三、再讀古詩,賞析內(nèi)容
[設計意圖] 此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
1.前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明確〕 時時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xiàn)代禮賢下士的明君!扒安灰姟薄昂蟛灰姟,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2.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明確〕 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愴然,傷感的樣子。涕,眼淚。
3.登臨:詩人登到高處叫“登臨”,臨,面對。登到高處面對開闊的景物,人的心胸會為之一動,于是便有了許多聯(lián)想和想象,抒發(fā)出來,寫下來,就是詩文。陳子昂登臨幽州臺,面對無限的時空,不免產(chǎn)生一種孤寂悲涼之感,再聯(lián)想到自己的境遇,便產(chǎn)生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
5.這首詩看起來比較消極,但其實較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
6.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明確〕 我看到一個沉思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的陳子昂;我看見一個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陳子昂……
詩人獨自站在幽州臺上,他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7.寫作特色:氣勢磅礴,胸懷宏偉。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結,引導學生掌握古詩文的學法,感受獨特情感,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1.總結古詩。
2.總結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的?
b.老師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 通過默寫,鞏固背誦,使學生找到古詩學習最終的目標。
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21cnjy
鏈接一:《登幽州臺歌》賞析
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雖短短二十二字,卻字字珠璣,透出了人生許多感悟和哲理,可謂千古絕唱!歷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感嘆、為之沉思,他們或從藝術魅力去研究,或從時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從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總給人言之未盡的感覺。其實當時陳子昂寫這首詩,并不僅僅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嘆的百感交集和愁腸滿腹的復雜心情交匯而成。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多重感慨
1.第一重感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失意感。
詩人登上幽州臺,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無光、國家的命運岌岌可危,感嘆世道滄桑,心中悲痛萬分,以歌當哭:“過去和將來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歷史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吊追憶。即使今后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xiàn),自己也趕不上和他們見面。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它們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xiàn)、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離開人世。想到這里,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2.第二重感慨--知音難覓、獨立蒼穹的孤寂感。
詩人在文壇上的革新運動,無論憤慨也好,大聲疾呼也罷,然而與其響應者廖廖無幾!蔼殣砣欢橄隆,一個“獨”字妙不可言,剎那間萬籟俱寂,百川滯流,只有詩人獨自飲泣。此時“初唐四杰”早已辭世,而王維、李白、杜甫等巨擘還不曾出生,這種“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異常孤獨?同時,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艷頹靡文風、應制取寵媚態(tài),一種突兀的孤寂感如同狂風驟雨,瞬間將詩人置于空曠無依的悠悠蒼穹之中。
3.第三重感慨--歲月無情、時不我待的憂傷感。
縱觀中國歷史,“從孔夫子棄魯周游列國開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說實現(xiàn)人生的抱負了……于是乎他們的命運便與渴望權力與拒絕權力連在一起,成為文人們難以擺脫的人生情緒和命運鎖鏈。”[1]像詩人這種剛直不阿、率真坦誠、憂國憂民的文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詩人與武周王朝的隔閡,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悵,在文壇上的孤掌難鳴,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漸感嘆時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暫無奈!扒安灰姽湃恕,不是前無古人,而是“我”不能見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見到“我”;“后不見來者”,也不是后無來者,而是“我”等不及見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見到“我”。能見到“我”的和“我”所能見到的,只是這個時代;而偏偏在這個時代,既沒有古代英雄,亦沒有將來俊杰。人生苦短,過客匆匆,歲月無情,時不我待!
4.第四重感慨--物我一體、超越有限的時空感。
詩人以“天地”為經(jīng)線,以“古人”和“來者”為緯線,以他那顆獨一無二的心靈穿梭時空、超然物外,與“古人”和“來者”進行著無限的交流。這首詩本是登臨之作,而全篇沒有一個字描寫所見所聞。難道詩人沒有看到、聽到周圍的一切嗎?不是。想來詩人此刻已窮通古今之變、盡閱人世滄桑,縱臨千載,曠視四海,眼前的景物和個人的榮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這宇宙、這時空是永恒的!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這種物我一體的意境,讓人感到親臨其境,能與讀者引起共鳴,因而千古傳唱;仡^再讀這首詩,看詩人那種百感茫茫的復雜心情、那種感時傷懷的憂郁情調(diào)、那種俯視曠野的孤高抱負,都從這簡短的四句詩中崩發(fā)出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么直截了當?shù)睾傲顺鰜怼。而此中是悲是?是愛是恨?是高亢還是跌宕?是狂歌還是痛哭?任由后人評說……
[1] 高衛(wèi)紅《生命絕唱中的靈魂寓所》內(nèi)江師范師院學報,2003年,第18卷第5期
鏈接二:登幽州臺歌擴寫
夜已深了吧?迷霧阻擋著我的前路,荊棘撕破我單薄的衣服。
我獨自一人登上這高臺,借著微微的月光眺望遠方。此時此刻,我忽然感覺自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我不知身在何處,身后無人跟隨,前方也沒人引路。處在這樣廣袤的世界里,我卻找不到一個傾聽我心聲的知己。我感到無比的悲傷,仿佛有巨大的石塊壓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過氣,那種感覺強烈地壓抑著我的本就孤獨的心。一個堅定的聲音慢慢從我的內(nèi)心深處傳來,那鏗鏘有力的聲音,強烈的告訴我,你走的路沒有錯誤,堅持自己的觀點,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總是孤獨的。只是誰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誰又懂得我內(nèi)心的痛苦?真的想找個知心人說說話,真想痛痛快快大醉一場,真想不顧一切的號啕痛哭一次。忍不住仰天長嘆!我的悲傷已充滿肺腑,無法抑制,原諒我七尺男兒卻如此輕易落淚?墒怯姓l能告訴我,如此浩瀚廣闊的天地,為何我如此孤獨?蝴蝶尚且戀花,為何唯有我形單影只?
我多么希望有個志同道合的人,明白的我心,支持我的觀點,使我不必獨自在這幽靜的高臺上暗暗傷神落淚。
讀《登幽州臺歌》回答問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給全詩劃分朗讀節(jié)奏。
2.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是一首吊古傷今,吟詠嘆惋的生命悲歌。詩人通過書寫 的感慨,抒發(fā)了 的思想感情。
4.怎樣理解“悠悠”?
5.“古人”“來者”指的是 。“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詩通過采用 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調(diào)。
6.“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來者”具體指代的是什么人?
7.“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感慨?
8.請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幅畫面。
9.“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眱删湓姞I造了一種極其特殊的意境。請簡要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寫出了空間的什么特點?
11.“獨愴然而泣下”體現(xiàn)了什么?
12.這首詩在遣詞造句上沒什么特殊之處,千百年來卻一直不減它動人的力量。試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特色。
【答案與解析】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抒發(fā)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不能實現(xiàn)遠大政治理想的悲涼、壓抑感和孤獨感。
3.登樓遠眺,憑今吊古 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孤寂沉郁
4.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5.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 孤獨寂寞凄涼 直抒胸臆 蒼涼悲壯
6.“古人”指古代惜才愛才的賢明君主。“來者”是指詩人以后的賢明君主。
7.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這使詩人的心情非?鄲灐T娙烁┭龉沤,表現(xiàn)了自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8.我登上幽州臺眺望遠方,思緒萬千,想到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看這茫茫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看不到一個能賞識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9.把個人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產(chǎn)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
10.作者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寥廓綿長,天長地久,寫出了空間的廣闊。
11.作者面對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寂。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12.這首詩傳達出時間的綿長無盡,以及個人置身其中的孤獨感,喚起的是人類共有的那種在廣袤時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處且何去何從的茫然感。它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體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來打動人。
李杰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0課《古代詩歌五首》之《登幽州臺歌》導學案]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五首》教案
4.《談中國詩》導學案
9.外國勵志詩歌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