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概述了諸峰的突兀雄偉,奇秀多姿,說明了流水的侵蝕使雁蕩山形成了這種奇特的地貌。學習這一篇文章重在把握說明的中心和結構層次。
全文由兩個自然段組成。
第一段說明雁蕩山在古代長期不為世人所知的情況。這一段又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即第一句。“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開門見山,總起全段!皽刂荨,交代此山的地理位置,“奇秀”,狀寫出非同一般的形貌,“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又點明了撰文的原因。
第二層具體說明雁蕩古來不為人知的情況。先寫祥符中已被發(fā)現(xiàn)而“尚未有名”,再根據(jù)西域書記載,羅漢諾矩羅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和貫休的詩 句,說明宋代以前對雁蕩山雖有零星的記述,提到了雁蕩、龍湫之名,但不詳細也不明確,并未交代其地理位置。
這一段追溯歷史,引經(jīng)據(jù)典說明雁蕩山長期不為人知的情況,以突出此山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奇特,暗示其隱蔽幽深,地形不同尋常,為下文說明雁蕩山自然形勢及分析山形的成因墊腳。
第二段寫“予觀雁蕩”之所見和“原其理”之所得,具體寫出了雁蕩山的自然形勢,并分析了它形成的原因。這一段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即第一句。描述實地考察所見雁蕩諸峰的地形。作者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赴兩浙考察水利,《雁蕩山》寫于次年四月!扒桶坞U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寫在谷地中見到的雁蕩奇特的山形,“皆包在諸谷中”概括雁蕩諸峰周邊都是高地,雁蕩座落在盆谷中,故而“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只有身處谷中,才可見到其峭拔林立、直插云霄的狀貌。這一層從不同角度寫出了雁蕩山的形貌及其所處地形。
第二層自“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分析雁蕩奇特山形及其地形形成的原因。先寫根據(jù)實地考察的結果而作的推理判斷:“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薄肮戎写笏疀_激”為因,“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是果。正是高山流水的長期沖刷,造化出大小龍湫、水簾、初月之類的崖谷。分析成因之后,為使讀者的理解更為深刻,作者不僅從不同角度介紹雁蕩山勢,強調(diào)其“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于地平”的特點,而且進一步說明雁蕩形貌絕非個別,“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植土”,指溝壑兩邊高聳直立的土層,“龕”,供佛像或神像的小閣子,“龕巖”是形象的說法,即底部凹陷的巖石。這些地形地貌的成因都與雁蕩相似。接著又以具體的例子加以印證:“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指出成皋、陜西的深溝大澗中,直立的黃土常常高達百尺,形狀和雁蕩諸峰相似,與雁蕩諸峰形體酷似,只不過規(guī)模較小,且是土質(zhì)。
第三層是結尾部分,得出結論!凹确峭Τ龅厣,則為林莽所蔽”,總結前文,總說古人未見的原因,“理不足怪也”,進一步強調(diào)雁蕩山特殊的地形地貌。
這一段著重寫雁蕩山的地形地貌及其成因,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雁蕩山》的段落層次]相關文章:
1.雁蕩山的導游詞
4.傷感美文段落
6.名著段落摘抄
7.美文的段落摘抄
9.摘抄瑰麗的段落
10.人生哲理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