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形象
--由聽課引出的話題
甘肅省酒泉市總寨中學 白興虎
在一次聽課中,有兩位教師同講一篇小說《阿Q正傳》。第一位教師在給學生講這篇小說時,先為學生把這篇小說的故事梗概做了完整的交代,如第一章“序”中魯迅先生寫到的阿Q的定名,阿Q的身世等;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優(yōu)勝記略”的一些細節(jié)這位老師也給學生做了恰到好處的講述,如阿Q和王胡斗,阿Q自輕自賤地說“打蟲豸”,挨了打說“兒子打老子”,又說“我兒子比你闊多啦”,還自欺欺人地將自己臉上打幾個嘴巴,把臉想成別人的,手想成自己的,便覺得自己占了便宜。這位老師表情很嚴正,但口才極好,敘說清楚,毫不拖泥帶水,毫無嘩眾取寵意,但學生許多時候被他冷峻的講敘惹的忍俊不禁。當然,這位老師還講了第四章“戀愛的悲劇”和第五章“生計問題”和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有關(guān)情節(jié)及細節(jié),課文節(jié)選的“革命和不準革命”兩章他一句帶過,擔對第九章“大團圓”作了詳盡而獨到的敘述和分析。例如“大團圓”的結(jié)局是否“團圓”了,阿Q的“Q”原本是“O”,作者為什么將他寫成“Q”,究竟是什么侵蝕了這個圓圈?他將學生原本感到阿Q這個人物可笑的情思引入了一種深沉的思索。這便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這位老師從小說三要素的環(huán)境入手,重點指導學生欣賞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準革命”,同時分析了阿Q形象中自私、狹隘、保守的一面。第三課時,這位老師重在從整體上分析阿Q形象及小說社會意義,寫作特色等。
第二位老師的做法有些不同。
他第一課時給學生講析第七章“革命”,第二課時講析第八章“不準革命”,并讓學生當堂朗讀課文,花費了許多時間。第三課時概括人物形象。概括時,這位老師啟發(fā)學生從第七、八兩章的內(nèi)容來考慮,結(jié)果許多學生從阿Q的革命綱領(lǐng)“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中得阿Q自私、貪婪、好色、愚昧、狹隘的性格特征。老師雖然要求學生記筆記時寫下了“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等的詞兒,但學生知其然者甚少。
之后,筆者對這兩班學生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第一位老師班上的學生對本篇小說的印象很深,許多同學談起阿Q來以極大的熱情參與討論,他們還爭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了阿Q勤勞善良的一面,有位同學還深有感慨地說他終于明白魯迅先生對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緣由了。除此而外,有些同學還從圖書館或朋友處借來了魯迅的小說集讀《阿Q正傳》。與第二位老師班上的學生座談,反應(yīng)很平淡,學生的討論除了課文節(jié)選,話題無法拓展,當然更無人找魯迅小說集來讀了。
作為《啊Q正傳》這樣一篇著名的小說,賞析的重點是人物,而對人物的把握是否全面準確,要看學生對整部小說中主人公命運發(fā)展的了解程度如何,單憑對節(jié)選部分的分析來概括人物形象,難免就會得出片面絕對的結(jié)論。正如前面第二位老師班上的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概括一樣,將小說割裂開來理解人物,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不能準確把握人物。我們知道,阿Q有勤勞善良的一面,從第一章可以看出;其“精神勝利法”是典型特征,在第二第三章有突出表現(xiàn),其他如阿Q精神上的苦悶和生活上的困頓,以及不明不白稀里糊涂的被殺頭都是其命運的必然發(fā)展。如果教師不是完整的給學生介紹故事情節(jié),學生自然也是孤立的靜止的來看待人物。即使老師讓學生記下了“精神勝利法”這樣的詞句,也只是像貼標簽一樣令學生如墜云霧。
高中教材上的小說多是名篇節(jié)選。如第四冊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第五冊的《群英會蔣干中計》和《阿Q正傳》等。其中前三篇分別選自《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后一篇選自魯迅的《阿Q正傳》。我認為,在給學生講這些課文時,有必要交代清楚這個人物在全書中的位置及命運始終,以便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形象。例如講《林黛玉進賈府》,給學生詳細清楚的講述前五章的內(nèi)容是很有必要的,甚至有些主要人物的判詞也不妨給學生講析一番;另外如寶黛的愛情悲劇,教師雖不可恣意渲染,但也不必三緘其口--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說,讓其欣賞一個愛情悲劇,尤其名篇,不要只想到負面影響--只要老師是懂藝術(shù)的。其他如林沖、蔣干這樣的人物形象,也須給學生補充講解其人在整部小說中的來龍去脈,以教師豐富廣博的知識,指導學生閱讀欣賞中外名著,了解中外名著,對教材節(jié)選部分和整部著作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對藝術(shù)形象的理解更全面,更合乎藝術(shù)鑒賞規(guī)律;另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藝術(shù)視野,無形中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起了引導作用,也使學生加深了教材節(jié)選內(nèi)容的印象,在潛移默化中以高尚純凈的藝術(shù)陶冶了學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氣質(zhì),只有這樣,方顯出老師的多知和必要,如果只講給學生課文節(jié)選,有老師講解恐怕也是多余的。況且改版后的高中新教材,對古今中外的名篇節(jié)選越來越多,這對老師和學生的閱讀水平、欣賞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在學生面前講出自己的水平來,這確實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深思。
回到兩位老師對《阿Q正傳》的講析上來說,為讓學生準確完整的理解人物,也為了能真正實現(xiàn)對“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鑒賞要求,我以為第一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提倡。
[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形象(教師中心稿)]相關(guān)文章:
2. 教師給學生的新年祝福語
7.完整的婚禮主持詞
9.完整的簡歷模板
10.完整的活動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