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語:
噩耗 晴天霹靂 慟哭 支離破碎 小心翼翼
恍惚 踽踽獨行 玲瓏 突如其來 變化無常
2.關于觀察與思考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基本一環(huán)。閱讀時,要靠平時觀察生活的體驗去理解作品內容;寫作時,"第一須觀察",是從生活中獲取材料。
思考是對觀察對象(人物、景物、事物、環(huán)境等)進行分析研究的思維和規(guī)律。
觀察和思考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事物,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含義和規(guī)律。
3.關于文章的結構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結構的基本內容包括:層次和段落、過度和照應、開頭和結尾。一般我們主要分析層次和段落,便于我們把握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
1.從表情達意和文章結構兩個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現(xiàn)的兄妹情與姐弟情在內涵和寫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學習本文用樸素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文章所抒發(fā)的手足深情。
教學建議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金盒子為線索,用樸素、平實的文字記敘了金盒子從最初的玩具箱變?yōu)榧拍牧及椋詈缶棺優(yōu)榧o念的信物的過程,充分表達了兄妹姐弟的關愛、理解,滲透了難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金盒子的來歷和我哥哥與金盒子的不解之緣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第二部分(9-13)寫弟弟、金盒子與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寫哥哥、弟弟、雙親去世后,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三、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周密,層次清晰,首尾呼應。
文章以金盒子為敘事線索構思謀篇。這條線索貫穿全文,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表現(xiàn)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題。文章又以時間的發(fā)展為順序,用一連串的表示時間的狀語,寫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齡的情感體驗,思路十分清晰。
2.文筆自然開朗,平淡簡約。
本文語言質樸、平淡,沒有雕琢痕跡,卻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談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實感。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記錄了發(fā)自內心的真情獨白,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這篇文章細膩感人,不要當作一般的記敘文教讀,也不要從記敘文"六要素"入手,而應當反復默讀,從整體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閱讀時,可引導學生參照如下的步驟進行: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讀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并進行分類:哪些是敘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
重點:
1.學習"金線串珠"的寫作手法。
2.品味質樸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語言。
難點:
對文章的主題的深入理解
本文對骨肉親情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既寫了兄妹情,又寫了姐弟情,還寫了父女、母女情;既寫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樂融融的親情,又寫了遭受巨大不幸時的悲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寫兄妹情,后半部分主要寫姐弟情。"我"由于身份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經歷和情緒。而這一切都與金盒子密切相關。對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貫穿始終,與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織,使家庭親情表現(xiàn)得更為濃烈、深厚。
教學過程: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這一遍瀏覽還應當疏通字句,解決詞語障礙。
2.再讀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這一遍閱讀時,教師應當督促學生圈點批注,在文章字里行間做記號,注明所發(fā)生的事件或關鍵句子。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并進行分類:哪些是敘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進行交流閱讀的成果,討論明確以上過程中布置的的思考題。
明確:"金盒子"在文章中,不僅是敘事的線索,而且還是抒情的依托。年幼時,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寶物,是樂趣的所在,是不可分離的"良伴",還是"我"與弟弟爭搶的"玩具"。哥哥、弟弟去世之后,金盒子里裝載著太多的回憶和思念。它"不僅是一種紀念,而且是骨肉情愛之所系"。它由"寂寞中的良伴",變成"逗人傷感的東西"。"我"可以對它傾吐滿心的憂傷委屈,可以捧著它"盡情一哭"。隨著人事的突然變化,"我"對金盒子的感情也波瀾起伏。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與日俱增。金盒子的故事,見證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架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美文。
5.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請學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在全班交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人情感的體驗,傾聽學生發(fā)言,及時激勵評價,對體會深入、有質量的發(fā)言要大力表揚。
手段:
反復默讀與討論相結合
設計思想:
新課標指出:"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板書設計:
擴展資料
琦君簡介
琦君,1918年出生,現(xiàn)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于教會中學。畢業(yè)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chuàng)作生涯。而她現(xiàn)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chuàng)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她是著名電視連續(xù)劇《橘子紅了》的作者。
琦君的散文
琦君的散文是一個情感的世界。8歲時她就因姨娘的突然來臨,哥哥的死,媽媽的淚眼……幼小的心靈里已感染了人世的哀愁。母愛是一片遼闊的星空,閃爍著永不熄滅的星光;師情是潤物無聲的春風雨露,滋潤著精神的綠洲。母親的發(fā)髻蘊意著心靈的奧秘,是一個東方女性慈善美德的生命情懷的流程。啟蒙師、梁老師以及恩師夏承燾三十載教誨之恩……一種人生相思離別,春恨秋懷,比興寄托,感人情懷。
溫州故鄉(xiāng)的風物,渲染著千秋不褪的墨色,風月中展示著永恒的思念。品味著故鄉(xiāng)的楊梅滴著紫紅的汁液,喝著透人膽魄的"八寶酒",飄蕩著思鄉(xiāng)的醇厚酒味;吃著陣陣清香的灰湯粽,浮現(xiàn)出母親勤勞的倩影;看著映著雪地的紅燈籠,烘托著春節(jié)的歡樂;步入鄉(xiāng)間綠野的平疇,環(huán)繞著一灣蔚藍的溪流;跟著策杖閑吟的父親,散步在麥浪中,背著《千家詩》……故鄉(xiāng)白雪中的紅梅,煙雨中的笛聲,紛落肩頭的桂花,碧荷叢中的游船……啊,故鄉(xiāng)的一切都是美的風華,愛的雨露,善的贊歌!故鄉(xiāng)的夢,是那么五彩繽紛,開放著百花的秀媚;故鄉(xiāng)的路,是那么彎彎曲曲,路邊的小草沾著唐風宋韻的蒼苔露珠;故鄉(xiāng)的情,是那么魂牽夢縈,繞繞纏纏到天涯……長逝無回的生命流程,宛如滾滾向前的甌江浪濤,逝者如斯夫。追憶往昔鄉(xiāng)戀的情懷,成為精神大樹的根須,吮汲著故鄉(xiāng)文化精神的營養(yǎng),永遠挺拔蔥郁。這不僅僅是個人情感天地中的回旋,而是提升了一個時代乃至人類鄉(xiāng)愁內心深處的憂愁,寫出了人間無常、悲苦鄉(xiāng)戀的真摯之情。
琦君正是把迷惘的鄉(xiāng)愁,悲哀的愁緒化為靈情慧性的美,以中國古典詞學境界,表達東方人性人情人道的豐富倫理情感,蘊意著深厚的甌越文化內涵,體現(xiàn)了中國清雅疏淡、意味深醇的人文藝術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的藝術魅力。琦君的散文給我們憑添了一分家鄉(xiāng)山水田園的文化靈氣,開拓了一片充滿詩性宇宙的極美風景!溫州山水清華,秋雨送情,望著蒼翠的云溪樹木,聽著溪流潺潺,琦君的散文激起我無限的情思: 云溪涌天水,琦玉蘊清輝。
[金盒子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盒子的折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