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DABANG
學習目標:
一 理解本文的要領──親賢遠佞,以求修明政治,光復漢室。
二 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議論、敘事中顯出真摯的感情。
臣亮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卻)中道(中途,半路)崩殂(cú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困苦努乏疲指人疲累;弊指衰敗。這里指益州物力不足),此誠(的確)危急存亡之秋(指緊要的時刻)也。然(但是)侍(shì)衛(wèi)之臣,不懈于(在)內;忠志之士,忘身(自身,自己)于外者(表語中停頓):蓋(虛詞,用在訴述的開頭,表示原因)追(憶念)先帝之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欲報(報答)之于(代先帝的殊遇)陛下也。誠(確實)宜(應該)開張(開擴)圣聽(皇帝的聽聞),以光(光大)先帝遺德(遺留下的美德),恢弘(發(fā)揚)志士之氣(指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不宜(當)妄自菲。ê翢o根據地輕視自己),引(引證)喻(比喻)失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以(以致)塞(sè堵,阻隔)忠諫(忠誠的勸諫)之路也。
分析形勢,暗示不奮發(fā)圖強則難與魏吳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勢下應利用有利條件──文武官員追念劉備恩情,要把它報答給劉禪。建議開張圣聽,用“宜”與“不宜”作為告誡。規(guī)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宮中府中,俱為(是)一體;陟(zhì陟,提升)罰臧(善)否(zàngpǐ惡),不宜異同(差異,異同,偏義復詞,只取“異”義):若有作奸(邪惡不正)犯科(做壞事觸犯科條),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論(評判)其刑(處罰)賞,以(用來)昭(顯示,表明)陛下平明(公正明察)之理(治理);不宜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內(宮廷)外(泛指行政機構,包括府中軍中邊疆等)異法也。
第二段:建議應當賞罰分明,內外一體!皟取薄巴狻背猩衔,指宮中、府中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chuàng)業(yè)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于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不利條件是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條件是 “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件。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效命這個好條件。
提出建議:“開張圣聽” 。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 “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對陛下進行規(guī)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如何具體執(zhí)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提出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的勸誡。
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提出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的勸誡。
如何具體執(zhí)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舉薦這些人的原因:“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zhèn)洹?/p>
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 “親賢臣,遠小人”。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志趣是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卑鄙”的意思是低微而鄙俗。
“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夙夜憂嘆的原因是“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表明伐魏時機成熟。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表達作者思想感情。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第一句照應上段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 “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后半句照應第一段 “開張圣聽”。
總提期望與要求。
敘述受命之后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chuàng)業(yè)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于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不利條件是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條件是 “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件。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效命這個好條件。
提出建議:“開張圣聽” 。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 “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對陛下進行規(guī)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緯(yī)、董允等,此皆良實(誠實,老實),志(志向)慮(心思)忠純,是以(因此)先帝簡(選拔)拔(選擇)以遺(wèi交付,給予)陛下:愚(自稱的謙詞)以(認為)為(是)宮中之事,事無(不論)大小,悉(全,都)以咨(征詢,商量)之,然后施行,必(一定)能裨(bì增添)、補(補益)闕(quē同“缺”,欠缺,不足)漏,有所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xíng品性行為)淑(shū善良)均(公平,公正),曉暢(明了通達,精通)軍事,試用之于(在)昔日,先帝稱(稱贊)之曰能,是以眾議舉(推薦)寵為(作,擔任)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全,都)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軍隊行列)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處所)也。
三、四段:是第二段的分說,推薦文臣、武將們,根據他們的特點說明他們的作用。
親(接近)賢臣,遠(疏遠,離去)小人,此先漢所以(……的原因)興隆(昌盛)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傾危衰敗)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未曾)不嘆息痛(怨)恨(遺憾)于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全)貞(正直忠誠)亮(忠直)死節(jié)(守節(jié)義而死)之臣也,愿(希望)陛下親之、信(信任)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xiàn),意即不要多久時間)也。
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巨子。
第五段:從薦賢兩段,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歸結提出親賢遠佞建議。希望劉禪能做到,以興復漢室。
小結:前半部分從形勢分析開始,到具體建議,在出師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師無后顧之憂。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第二條建議“賞罰分明”,也都與第三條親賢遠佞有關。第三條反復陳說,最為重要。
臣本布衣(平民的代稱),躬(親自)耕南陽,茍(姑且)全(保全自己)性命于亂世,不求聞(wèn名聲)達(顯達)于諸侯。先帝不以(因為)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猥(wěi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自枉(屈就)屈(委屈),三顧(訪問,拜訪)臣于(到)草廬之中,咨(征詢)臣以(拿)當世之事,由(因)是(此)感(感動)激(激發(fā)),遂(于是)許(應允,答應)先帝以驅馳(驅逐奔馳,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后值(遭逢)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受任于敗軍之際(時期),奉命于危難(nàn禍難)之間:爾來(自那時以來)二十有(yòu“又”:用來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一年矣。
第六段: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追懷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寫自己不顧危難,二十多年來以效忠先帝為己任。
陳明因受劉備恩情,故愿效力。
先帝知臣謹慎,故(因此,所以)臨崩寄(委托)臣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這里指國家政務)也。受命(使命)以來,夙(sù早晨)夜憂嘆,恐(擔心)托付不效(效果、奏效),以傷先帝之明(明智,指知人之明);故(所以)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不生長五谷,意指荒涼之地)。今南方已定,甲兵(武器軍備)已足,當獎(勉勵)帥三軍,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定(平定)中原,庶(shù差不多、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竭(盡)駑(nǔ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鈍(dùn愚鈍),攘(rǎng鏟除)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到)舊都:此(這)臣所以( “所以”:表所用之物,用來……的)報(報答)先帝而(表并列)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zhēnzhuó考慮)損(減少)益(增加,指興利除弊),進(奉上)盡(完全)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第七段:自陳己志,側重寫先帝托孤后,五年來自己竭忠盡慮地具體謀劃。表明報國決心,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并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說明此次出師伐魏乃秉承先帝遺志、事在必行之舉,同時也是“我”竭盡忠誠,責無旁貸的職分。
愿(希望)陛下托臣以(把)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成效)則治(懲處)臣之罪,以(用,拿)告先帝之靈(英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譴責,處罰)攸之、依、允等之慢(輕忽),以彰(zhāng顯明,表明)其咎(jiù罪過,過失)。陛下亦宜自謀(謀劃),以咨諏(zōu詢問)善道(辦法),察納(采納)雅(正確)言,深(深切)追(追念)先帝遺((yí遺留)詔(zhào) 。臣不勝(盡)受恩感激!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今當遠離,臨(面對)表涕(tì淚)零(落),不知所云(說)。
第八段、九段:從三方面提出要求:對自己,討賊;對群臣,進言;對劉禪,自謀。情詞懇切,結束語中,飽含依依不舍之情。
小結:后來部分著重陳述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出兵準備的計劃、安排。
一、整體感知
1.題解 、主題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氨怼囊话銉热菔亲h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出師表”是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zhàn),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tǒng)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暗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fā)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這就是《出師表》。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2.理解分析
第一段:分析形勢,暗示不奮發(fā)圖強則難與魏吳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勢下應利用有利條件──文武官員追念劉備恩情,要把它報答給劉禪。建議開張圣聽,用“宜”與“不宜”作為告誡。此段的“內”、“外”,貫連下文。 第二段:建議應當賞罰分明,內外一體!皟取薄巴狻背猩衔,指宮中、府中。 第三、四段:是第二段的分說,推薦文臣、武將們,根據他們的特點說明他們的作用。第五段:從薦賢兩段,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歸結提出親賢遠佞建議。希望劉禪能做到,以興復漢室。 前半部分從形勢分析開始,到具體建議,在出師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師無后顧之憂。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第二條建議“賞罰分明”,也都與第三條親賢遠佞有關。第三條反復陳說,最為重要。 第 六段:自敘身世,陳明因受劉備恩情,故愿效力。 第七段:自陳己志,表明報國決心,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并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第八段、九段:從三方面提出要求:對自己,討賊;對群臣,進言;對劉禪,自謀。情詞懇切,結束語中,飽含依依不舍之情。 后部分著重陳述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出兵準備的計劃、安排。
3. 寫作特色: 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他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xiàn)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他對劉禪的反復勸諫,諄諄叮嚀,言詞懇切,語重心長,那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xiàn)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 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yè)。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二質疑探究
1、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么勸諫?
諸葛亮首先規(guī)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2、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這個好條件。
3、第一節(jié)作者分析了怎樣的客觀形勢和主觀形勢?
客觀形勢: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主觀形勢: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是“北定中原”“恢復漢室”的根據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xiàn)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后主要奮發(fā)有為,繼承先輩遺志。為后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5、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
6、第1段提到“侍衛(wèi)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后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7、諸葛亮在第2段中向劉禪提出什么諫誡?
討論并歸納: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言明賞罰,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8、內外文中分別指什么?用文中詞語
內指宮內,外指朝廷。宮中、府中。
9、3、4兩段的內容是什么?(用一句話作答)
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10、此兩段作者分別從那兩方面作了安排?
作者分別從內政和軍政上作了安排。為下文說親賢張本。
11、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1)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偉、董允等。
(2)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3)其他:推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1、第5段的內容是什么?
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巨子。
12、先漢興旺后漢衰敗原因分別是什么?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13、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提出了三條建議。(1)廣開言路!罢\宜開張圣聽”;(2)嚴明賞罰!皩m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3)親賢遠佞!坝H賢臣,遠小人”。
目的是:(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興隆”,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穩(wěn)定的后方。
14、提出這三條建議表明作者什么政治愿望?
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14、第6段寫什么內容?
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yōu)遇。
15、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以報答先帝。
16、表達作者臨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17、第7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華圖,并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18、作者回憶對人生哪三件有重大影響的事?
三顧茅廬、臨危受命、臨崩寄大事。 19、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這是他“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0、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五月渡滬,深入不毛!薄捌咔苊汐@”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zhàn)備。
21、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22、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采納雅言。
23、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1)以出師為己任!按顺紙笙鹊勖嬷冶菹轮毞忠病;
(2)定下軍名狀!霸副菹峦谐家杂戀\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聯(lián)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虛語)
24、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2)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三、知識積累 實詞虛詞用法: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①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②實現(xiàn)、完成 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①感動,激動 由是感激。 ② 感謝 臣不勝受恩感激。
道: ①道路“中道崩殂”。 ②辦法“咨諏善道”。
遺: ①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②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 ①是!皟H為一體”。②做,行!叭粲凶骷榉缚萍盀橹疑普摺。③做,擔任!氨娮h舉 寵為督”。
論: ①評判!耙烁队兴菊撈湫藤p”。 ②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①沒有!叭魺o興德之言”。 ②不論!笆聼o大小,悉以咨之”。
行: ①實行!叭缓笫┬小。 ②行為!靶孕惺缇薄 ③行列!氨啬苁剐薪岛湍馈。
益: ①益處!坝兴鶑V益”。 ②增加!爸劣谡遄脫p益”。
而: ①卻!跋鹊蹌(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姐”。 ②連接狀語與調語!翱捎嬋斩病。
于: ①在!叭皇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 ②及于,給。“欲報之于陛下也”。 ③對!拔磭L不嘆 息痛恨于桓、靈也”。 ④到。“還于舊都”。
以: ①用,拿!白沙家援斒乐隆。 ②而!罢\直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③因而!安灰送苑票,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雹鼙頃r間、地域等界限!笆苊詠恚硪箲n嘆”。 ⑤認為!坝抟詾閷m中之事”。
3.詞性活用
光 名詞用為動詞 發(fā)揚光大 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 形容詞用為動詞 發(fā)揚擴大 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 形容詞用為名詞 善良誠實的人。 此皆良實。
優(yōu)劣 形容詞用為名詞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優(yōu)劣得所。
親 形容詞用為動詞 親近 親賢臣。
遠 形容詞用為動詞 疏遠 遠小人。
奸兇 形容詞用為名詞 奸邪兇頑的人 攘除奸兇。
慢 形容詞用為動詞 怠慢 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 缺點 稗補闕漏。
有通“又” 表余數(shù)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附:1.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劉備三顧革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tǒng)治者的支持,聯(lián)合孫權,對抗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后劉備根據其策略,聯(lián)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并占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后,他建議劉備稱帝,并自命任丞相。建興元年(公元 223)劉樣繼位,他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有利于當?shù)亟洕、文化的發(fā)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得中原。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傳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fā)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馬”,有利于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2.文體知識--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是古代臣于向君主陳述自己的請求、愿望或意見的一種文書樣式,也叫“奏章”或“奏疏”。本來,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細分為四類:章、奏、表、議!罢乱灾x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保ā段男牡颀垺罚,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統(tǒng)稱為 “表”。不管怎么稱呼,總是一種例行公文,很少流傳。但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原文無此 標題,篇名是后人加的)由于報國的至誠,情意的真切,成為散文史上的名篇,對后世有深 遠的影響。愛國詩人陸游在《書憤》中熱情頌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民 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感慨系之:“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3.古代對“死”的表達。
等級觀念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對于“死”的表述也分等級:帝王死稱“崩”,諸侯死稱“亮”,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就稱“死”。
4.杜甫《蜀相》。
丞相調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革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先帝創(chuàng)建大業(yè)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xiàn)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qū)困苦努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衛(wèi)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功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里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后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群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嘆,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待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jié)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蕩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里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征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于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遭逢戰(zhàn)敗,在戰(zhàn)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托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xiàn)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并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寫鈍之才,鏟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于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祥、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yè)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fā)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諱、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征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并采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xiàn)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么。
作者郵箱:
[《出師表》學案(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出師表教師課件
2.《出師表》課件
3.出師表的課件
4. 出師表原文翻譯
6.《出師表》讀后感
7.出師表的課文課件
10.初中課文出師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