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燕
教了十幾年的書,在文言文教學這一塊,始終覺得有困惑糾纏著自己,它到底教什么,又到底怎么教,又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這一方面,有的學生覺得它枯燥,不愿學;有的學生覺得有用,考試會考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必須由老師進行講解。這兩種態(tài)度,其實都存在對文言文學習的誤區(qū),此外,學生學了六年的文言文下來,普遍的遷移能力都很差,距離課程標準上所說的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還差得較遠。從教師這一方面來看,教學常常是“死于章句,廢于清議”。如果強調抓落實,文言文教學便成了語言語法課;如果強調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那么知識點又易被冷落,教學最終落得個不扎實的評價。怎樣在教學中對得起這些文質兼美的選文,讓它們成為既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又啟迪他們思想,熏陶他們情感的媒介呢?
首先,正視現(xiàn)實,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作為教師,首先要摸清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在此基礎上決定給他們以怎樣的指導和要求。筆者所教的學生在市區(qū)屬于中等程度的學生,他們的文言學習能力相對較薄弱,以實驗班的學生為例,筆者曾讓學生翻譯一小段文言,其中有一個動詞“之”的用法,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不止一次地接觸過,但這次翻譯,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正確翻出。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可以讓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字典來進行較充分的預習。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即使書下的注釋很完整,也不意味著學生就會了,他們往往缺少分析能力,即一個句子的翻譯出來了,但對于句中的字,他不一定清楚它的意思和用法,對此教師有針對性地分解式講解,并教會學生高效地使用書下的注釋。另一方面,學生手頭有許多參考翻譯書,這些書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書的翻譯與教參不同,有的翻譯不準確,而學生在使用時,卻沒有多少鑒別能力,還對它們百般依賴,甚至當做自己已擁有的知識,不再認真聽教師講解。對此,教師最好了解一下學生手頭的翻譯書,知道一些重點難點句上它們的翻譯情況,也可以在檢查預習中發(fā)揮更好的指導作用,同時,對學生如何使用參考書給出科學而有說服力的指導。
其次,抓住重點,有效率地進行教學。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教材只不過是例子”,當然,這些例子所起的作用應是綜合性的,但我們必須要明確,一篇文章在教學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如果著力于面面俱到,只會一到不到。這便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抓住課文的精髓,讓學生學到最有益的東西。這里的最有益的東西包括疑點、亮點和考點,它還可以由下面所說的幾個方面決定。一是課文自身的特點,如文言文,它在語法知識上,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有哪些,典型的活用有哪些,又有怎樣的特殊句式,這些知識是否是學生尚未掌握好的;在思想內容上,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思想是什么(教學經典,應關注歷史文化背景與作作者者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文化追求),最利于學生吸收又最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的是什么,這些都應是重點。二是學生的實際水平,他們已掌握了哪些知識,還必須掌握哪些知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哪些問題,有哪些困惑,等等。以《逍遙游》為例,莊子的逍遙思想是精深玄奧的,連成年人讀時都有些難度,更不必說十七八歲的學生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在思想內容上,將重點定在這幾個方面:一是作者主張無所拘束的精神生活,無所求便無所待;二是世間存在大小的區(qū)別,但無論大小,它們都有所依賴,少不了外物的支持,自然無法自由;即使要依賴巨風,大鵬的飛翔和精神境界都遠非燕雀所能比,這是一種宏大的境界。而在語法知識上,我們重點是抓第一小節(jié)的翻譯,抓框架句、中心句的翻譯,此外,還有之、而、其等虛詞的歸納,賓語前置句的掌握。這樣的確定重點,可以讓學生有效地掌握應該掌握的和可以掌握的知識。在操作時,我們要本著這樣一個宗旨:經典的價值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訓練。
第三,以讀為手段,促進文意的理解和文言語感的建立。曾現(xiàn)場聽過魏書生老師的兩次教課,他的教學實踐正是他的教學觀念的體現(xiàn),他認為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是對于老祖宗的東西很珍視,其中之一便是特別重視讀,如果再追問下去,便是他特別擅長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至今還記得,他讓初一的學生上高三的一篇文言文《孟子見梁襄王》時,教到一句“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這是主旨句,魏老師讓學生嘗試用各種語氣來讀,嚴肅的,誠懇的,愉快的,大聲的,小聲的,快速的,緩慢的,學生在近似于做游戲中,漸入忘我之境,一個個小孟子誕生在課堂里。徐世英先生曾這樣評價講解和朗讀的關系: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同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我們所教學的文言文,要使其中的文字的魅力在學生心中復原,非朗讀不可。面對高中千呼萬喚難開口的學生們,教師又如何讓他們認真地讀,投入地讀呢?又以《逍遙游》為例,初讀正音是必要的,而之后的讀可以在大致了解文章的寫法和理出文章的框架的基礎上,設疑讓學生尋找答案來讀,在此步驟上,進行翻譯,了解了鵬的傳說后,還可以指導學生想象讀,邊想象鵬的壯志凌云之美邊進行朗讀,還可以讓學生比賽讀,讀出小大之變,小知與大知之變,小年與大年之變。莊子行文的詭譎恣肆也在讀中略見一斑。這樣,學生在反復的吟詠中,在不止于一節(jié)課的吟詠中,在不止于學生時代的吟詠中,塑造著自己的人格,鍛造著自己的精神。
第四,立足文本,讀寫交融。文言文教學,需要突破文字疏通的一關,但又不能僅僅是這些,我們所教的,學生所讀的文言課文均是古代名家名篇,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疏通文字相當于開鑿一條山道,其目的是為了一飽山巔的美景,總不見得只顧埋頭修路,修完一條路趕緊修下一條路,無視于路盡頭的無限風光吧。況且南宋學者陳善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則是入書法;用得透脫,則是出書法。”學生在了解了寫的內容、寫的特色、寫的主旨后,還應從中出來,于歷史長河中,反觀文中所涉的一人一世界,或用現(xiàn)實之眼,再觀古人之言,通過作品與作品的聯(lián)系,人與人的對照,以及古今互動來激活古代圣哲的情與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例如《陳情表》一課中讓學生結合手頭有關孝的種種言論,來談自己對孝的看法,講有關的孝的感人的故事;又如《祭十二郎文》可讓學生變換一個角度,以十二郎的口吻寫一個死者對生者的告慰,借此對叔侄之情有更真切的體會;《赤壁賦》則引薦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一文,讓學生寫寫對于寄情山水、從容淡定的處世觀的認識。
以上所講,其實是許多老師都在做的,教學效率的提高關鍵之一還在于落實。我國古代文學典籍浩如煙海,教材選文是精品中的精品,它們的價值怎會又怎能僅限于百十個實詞、十數(shù)個虛詞、四五種句式?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宗旨應該是“落實語言,而又要超越語言”,千百年來流傳的文章,我們的教學既要讓它的精神復原,閃爍充滿智慧的魅力,也要讓它古為今用,帶上時代的氣息。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作者郵箱: haiyan_xiang@sina.com
[落實中追求超越(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超越的反義詞
2.超越的反義詞內容
3.
4.超越自己讀后感
5.夢想與追求名言
6.追求夢想名言
7.追求的近義詞
8.超越自我演講稿
10.夢想與追求的名言